>陛下每天都在作死[穿书]——竹荪虾滑(51)
他原本想着,黄遇那些老人顶在前面,事事有人拿主意,并不会用得着自己多少。要报答先帝,自有更好的办法,便先和老师徐程说好,等大礼过后,就离开京城,去做一个地方官。
谁知那天被人叫住,还是个孩子呢,不及他腰高,眸光轻闪,咬了咬下唇,喊出一句,谢卿。
只当是一时绊住,不日便可脱身。那孩子要牵他的手,还得踮起脚来,谢靖便对着他,微微弯下腰。
谢卿,皇帝自睡梦中,忽然叫了他一声。
臣在,谢靖低声答道,虽未睁眼,却知道往哪儿,去握皇帝的手。
适才他也是,一场短梦,似是回到当年杏榜,少年意气,有人笑着听他说,要踏遍万里山河。
旧游旧游今在否,泥下雪,天外鸟,孤影残舟。
方知一念,便是一生。
他暗自感怀,皇帝的一双胳膊,忽从睡梦里抬起来,搂着他的脖子,刚起的那一点惆怅,便烟消云散了。
纵马关山,权倾天下,少年幻梦中的种种,从此只管收束起来。
人总不能什么都要。
谢靖睁开眼,望着皇帝宁静的睡颜,轻轻翕动的长睫,仿佛一双柔软的翅膀。
他侧着脸,在那睫毛上亲了亲。
这世上,有一个人如意就好。
第72章 雷霆
霍砚的寓所, 只得一张床, 谢臻躺倒下去,不一会儿鼾声渐起。霍砚见他一个人,睡得香甜自在, 十分不忿, 恨不得把他, 踢下床去。
可又心念一转,谢臻跋涉山路前来看他, 可谓情深义重, 如此又在心里,饶过了他。
第二天鸡叫头遍,谢臻就醒了,他如今作息, 和一般田间农夫,并无二致, 简单的农活, 也十分上手, 霍砚听他说的, 在街头支个摊子,做些小买卖, 恐怕也不在话下。
知民情, 晓民意。一路上,谢臻侃侃而谈。
他和京里那些人都不一样。
当年的同科,一起留在京中的, 不是想着如何逢迎上司,揣摩心意就是聚在一块发牢骚,慨叹怀才不遇。
按说大家过得,都比谢臻光鲜不少,可没有一个人,像他这么生机勃勃,仿佛每时每刻,都有无穷的新鲜意趣。
霍清池仔细一想,谢臻倒是比他这些年见到的人,都要有意思得多。
*
隆嘉十七年,曹丰上折子来说,船坞已经建造完毕,造船用的钢铁原料,也取得了一些进展。这边到了三十多个全国顶尖的造船工匠,可能不久就有好消息,请皇帝静候佳音。
事实上,只有朱凌锶一个人见过钢铁制造的大船,他有心给曹丰一些提示,可话到嘴边,又说不出个具体来,毕竟不是他的专业。要是胡乱指导,歪了方向,反而不好,于是啥也没说。
其他人见了这个,未免有些风言风语。言官里面,觉得曹丰是画了个大饼,假装立项,套取国家经费,到时候就说做不出来,一点责任都没有,平白得了大笔银子。持这种意见的,不在少数。
这回又是李显达出来说话,我认识他爹,当年造大炮的时候,把自己的手指和腿头炸断了,这样干事的人,没有歪心思。
他这一番背书,虽让议论之声,小了一些,却仍然不能平止。
朱凌锶想,创业之难,可见一斑,不仅要面对技术上的难题,还得应付各种各样的猜测揣度。技术型人才往往不通人际,被人怀疑了,难免心灰意冷。曹丰有公主罩着,尚且如此,要是其他没倚仗的人,恐怕更加举步维艰。
谢靖沉思良久,皇上,不如咱们让人去看看。
皇帝一听,茅塞顿开,对呀,怎么就没想到,派个工作组去视察一下进展状况呢。
于是皇帝把自己的意思,和工作组的目的,跟黄燮说了,由他指定人选,前去福建视察。
黄燮选了工部的一位侍郎带队,吏部、户部、刑部各自派员,一行人即日前赴闽东。户部主要查看造船厂的账目,吏部负责监督造船过程中,有无官员违反了朝廷法度,刑部则替他们压阵。
这一趟足足走了三个月,回来之后,工作组形成报告,上报皇帝,又通过邸报的形式,下发朝中各大衙门。
奏折上说,闽东铸造所的船厂,一应管理,俱是按照工部的规矩行事,并无差错。皇上给的银子,一分一毫都记得十分清楚。朱凌锶颔首,他知道朱辛月心高气傲,绝不会在这方面落人话柄。
去了福建的人中,尤以工部侍郎贺天祚最为兴奋,他是进士出身,在工部多年,对各行业生产技术都有颇多心得。此次是第一次到闽东铸造所,本以为不过尔尔,没想到竟大开眼界。
曹丰捣鼓出来的那些东西,就算一时半会儿造不出大船,转头去做别的,投诸民用,效益也十分可观。
更与曹丰彻夜交谈,过了几天,便认定是此生知己,等到要回京了,还有些依依不舍。
如此一来,朝中对船厂的疑虑,几乎都打消了。皇帝又给他们去了勉励的折子,着其勤勉不怠,努力进取。
此事过去之后,皇帝发觉,黄燮真是个能办事的人。他为人谨慎,外表看来仿佛一介教习,平时闷声不响,谁知不经意间,便弄出个大动作。
他任吏部尚书,不过一两年,已经检发了好多人送到刑部,这个数字,谢靖最清楚。
到了这一年夏末秋初的时候,黄燮揪出了个大贪官。
此人与先皇后的娘家沾亲带故,也姓尚,叫尚启英,不是进士出身,却在户部当了个小吏,先时只得八品,却管着天下用度,缴纳入库的差事,是一个大大的肥缺。
之后又到了盐运司,负责开出盐票,这个职位比他之前,又要肥好几分,后明的商人,要拿着盐引才能进行食盐买卖,区区一张盐引,到有心人手中,便价值连城。
他十多年间,靠着敛来的大笔银子,把相关诸人,打理得十分妥当,吏部的头儿都换了三四个,他却是稳得很。
黄燮因要肃清吏治,放出话来,但有不法,直管上报,一定要据实查处。便有御史上奏,而这个尚启英,并不经事,一查下去,贪的银两,居然有百万之巨。
黄燮正愁没人开张,如此甚好,便把此人扭送到刑部,禀了皇帝,交谢靖法办。
其实他心里,早就等着这么一个机会。后明立国以来,经历了十来个皇帝,整个国家早就不复建立初期的生气勃勃,一切都仿佛放满了步调,官员系统腐败频发。
皇帝说要整顿吏治,黄燮却觉着,皇帝太过宽仁,恐怕难以奏效。他之前动作都不大,算是小打小闹,拿来敲山震虎,谁知那些贪官污吏,竟然一点儿都不害怕。
这样下去,恐怕肃清吏治,也只能是草草收场。黄燮在进京之前,虽然一直都没能进入权力中心,但是他的抱负,却不比朝上任何一个人小。
为官清廉正直,百姓安居乐业,这两点,说起来容易,做到却很难。许多读书人参加科举之前,都是这么想着,等中了进士,当着当着官儿,就把这个给忘了。
黄燮就要让他们全都记起来,放进心里,到死都不能再忘。
此时尚启英撞到他手里,可算倒霉。数额巨大,而尚启英此人,还能算是拐着弯儿的皇亲国戚,拿来杀一儆百,显示皇帝的决心,再适合不过了。
于是他上书皇帝,说尚启英该杀。
谢靖已经让尚启英画了押,都打算流放西北了,忽然见到这个,心中一跳。
按律当斩,是没问题。可尚启英最多算是个小喽啰,算不上穷凶极恶之徒。如果杀了他,那接下来以此为例,恐怕就得大开杀戒了。
何烨第一个出来反对,往上数三朝,从他出生到现在,没有哪个皇帝是会大开杀戒的,因此在他心里,一向认为要恤刑慎杀。黄燮一下子想斩这么多人,实在是有伤天和。
首辅的话,不能不听,谢靖虽然也觉得,黄燮的做法没错,但事关人命,还是慎重一点好。
黄燮见没人支持他,也不说什么,仍旧兢兢业业,把人犯一个个送进刑部。
朱凌锶亲自跟他谈,黄大人,若有心悔过,则留他一命,如何?皇帝求情,该松口了吧。
黄燮说话,仍然不温不火,皇上,您将吏治,交与老臣,这一条性命,便搭在这也无妨。
太*祖皇帝在时,贪银六十两,立杀之,剥其皮,以为傀儡,示众之。
皇上您既有决心,为何又在这种小事上犹豫不决?
黄燮入朝,是为悠悠万民,不蹈水火。若是对贪赃枉法之辈,有了体恤之心,那又置天下百姓的生计于何顾?
他这话说得十分严厉了,仿佛皇帝和内阁,是包庇坏人,伤害百姓利益之辈。
朱凌锶被他一说,脸上有点发烧,深感自己觉悟还不够高。
如果是网络公开投票,要不要打击贪官污吏,对严重贪腐者处以极刑,他一定毫不犹豫点是。
可如今要他亲手,裁断许多人的性命,他只能说,生杀予夺的大权,也不是那么好用的。
隆嘉十七年,依旧日常感叹,做皇帝好难。
不能按着自己的喜好,任性而为。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若是杀了尚启英一个人,接下来还有好些人,也要性命不保。可要是太在意人命,又会被说瞻前顾后,缺乏决断。
内阁中其他人,对尚启英的事,也同何烨一样态度。实在是大家,和气的日子过久了,忽然严刑峻法,便不太习惯。这一段时间,朝中诸人,都意气低沉,生怕那板子,不知什么时候,打到自己身上。
倒也不是说,这些官吏,一个清白的也无,只是人生在世,总有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尺子。从前总宽松着,如今骤然紧了,又没个过渡,便叫人有些,无所适从。
谢靖于此事上,想得最久。查案定罪,是刑部职责,黄燮不断检发大小官吏,算是帮了大忙,他本该感激不尽,又实在有些为难。
却是又把皇帝,推到他不愿干的事上了。
他正踌躇间,却见皇帝提了朱笔,一边叹气,一边在尚启英的名字上,打了个勾。
不由得在心中暗暗叹道,皇帝倒比他想的,更坚强许多。
在位十七年,朱凌锶知道,坐在龙椅上,想的做的,就都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儿了。
他不想的,皇帝要想,他不愿的,得看天下愿不愿。
是负担,是责任,也是,无可回避的、命运。
第73章 首揆
杀了尚启英, 黄燮算是首战告捷。一时间变得炙手可热。可他偏偏和谢靖一样, 铁板一块,从不收人的礼,也不吃人家的饭。家中只有一个老妻, 独生女儿早早在江南嫁了世交。就算寻了由头与他交好, 忙活一番, 也是白费力气。
黄燮得了皇帝支持,更加有了干劲, 积极办公, 不分昼夜,等到累了,就拿太*祖皇帝的例子来自勉,以不眠不休为荣, 这样下来不到一月,忽然在吏部衙门里一晃荡, 栽倒下去。
朱凌锶赶紧带了李亭芝去给他看病。李亭芝虽然吃的是皇粮, 心却和平头百姓在一起, 朝廷里的人, 他都有种天然的抵触心理,唯独对黄燮, 是满心的尊重和崇敬。
无他, 敢和阁老们对抗,斩杀了贪赃枉法的皇亲国戚的人,从此在百姓心中, 便多了一个名号:
青天。
李亭芝仔细给黄青天号了脉,平心而论,除了皇帝,他还没对谁这么认真呢,然后就跟皇帝汇报说,黄大人忧劳过甚,宜安心休养。
朱凌锶原本担心黄燮是脑出血之类的,听李亭芝这么说,似乎只是因为缺乏休息造成贫血和身体机能下降,心里松了口气。便给黄燮放了假,谁知黄燮挣扎着不肯休。
皇上,老臣当日答应过您,要肃清吏治,如今才有一点小成,怎么就让老臣撒手不干了。
朱凌锶赶紧劝他,不是让你不干,是让你养精蓄锐,回来更好地工作。又叮嘱黄燮,在家休息的时候,有空也可以想想,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监督制度,规范官员行为。
其实刑办贪官污吏这种事,是谢靖的业务范围,黄燮这大半年,有些越俎代庖了,但是他士气正盛,又满腔热情,皇帝也不便拦他。
但是时间长了,事情还是要回到正轨上去,一切按照规矩来。那贪官污吏,罪行巨大的,确实该杀,但是严刑峻法,从来就只是辅助手段,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朱凌锶从后世来,知道要从制度上改进,但是有些方式,无法移植,还得因地制宜想想办法。
比如说群众监督,这时候没有网络,没有飞机高铁,老百姓要告状,通常得跋山涉水,付出时间成本,这还是最普通的,若是拦轿喊冤,或者告御状,状纸还没递出去,规矩是先打板子。更别说滚钉板这种了。
既然不能发动最广泛的群众,又不能指望官吏们自查自纠,这时候最快也是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要树立一个典型。
所谓典型,倒让他想起小时候,一首电视剧插曲,熟悉的旋律一出来,每个人都能哼上两句,
开封有个包青天
没错,就是青天。
只要有一个青天大老爷,无论他身在何处,便能让大江南北的百姓,心中有了希望。
让他们知道,在世间遇到的一切不公正,都有一个地方可以控诉。
不过,黄燮并不是合适的人选,他是吏部尚书,最终还是要回到老本行上来。知人善任,明察德能,考校升迁,这样的基础性工作,才是管理系统良性运转的基础。
至于人选嘛,谢靖倒是有了打算,不过他觉得,那人现在太嫩,还需要历练一番。
隆嘉十七年冬,何烨致仕,谢靖接了首辅的位子。
虽说是顺理成章,却仍然引起了不小的议论,关上门来,大家都在小声说,谢靖跟皇帝,究竟是什么关系?古往今来,交好的君臣,不是没有,可这样把皇宫当家的,也不多见。
其实等到谢靖静下心来一想,也觉得自己居然就这么在皇宫住下,有些过头。
可那时候,他已经不能回头,也不想悔改了。
他曾经想过,倘若别人问起,他们之间的关系,皇帝会怎么说?
这个答案,他又是期待,又是害怕。思来想去,还是不要皇帝被这种问题为难了吧。
不过何烨之后,再没有人问他这件事,谢靖作为首辅,又是先帝的顾命大臣,名义上,有许多和皇帝亲近的理由。必要的时候,拿来堵别人的嘴也是可以的。
他平生自负,总以为男子汉大丈夫,襟怀坦荡,事无不可对人言。
如今却免不了,要藏着掖着,瞒着骗着。
不免心中暗自发哂。
他一进宫中,陈灯赶紧来请他擦手,皇帝站在一篮金灿灿的橘子边上对着他笑。
恋耽美
谁知那天被人叫住,还是个孩子呢,不及他腰高,眸光轻闪,咬了咬下唇,喊出一句,谢卿。
只当是一时绊住,不日便可脱身。那孩子要牵他的手,还得踮起脚来,谢靖便对着他,微微弯下腰。
谢卿,皇帝自睡梦中,忽然叫了他一声。
臣在,谢靖低声答道,虽未睁眼,却知道往哪儿,去握皇帝的手。
适才他也是,一场短梦,似是回到当年杏榜,少年意气,有人笑着听他说,要踏遍万里山河。
旧游旧游今在否,泥下雪,天外鸟,孤影残舟。
方知一念,便是一生。
他暗自感怀,皇帝的一双胳膊,忽从睡梦里抬起来,搂着他的脖子,刚起的那一点惆怅,便烟消云散了。
纵马关山,权倾天下,少年幻梦中的种种,从此只管收束起来。
人总不能什么都要。
谢靖睁开眼,望着皇帝宁静的睡颜,轻轻翕动的长睫,仿佛一双柔软的翅膀。
他侧着脸,在那睫毛上亲了亲。
这世上,有一个人如意就好。
第72章 雷霆
霍砚的寓所, 只得一张床, 谢臻躺倒下去,不一会儿鼾声渐起。霍砚见他一个人,睡得香甜自在, 十分不忿, 恨不得把他, 踢下床去。
可又心念一转,谢臻跋涉山路前来看他, 可谓情深义重, 如此又在心里,饶过了他。
第二天鸡叫头遍,谢臻就醒了,他如今作息, 和一般田间农夫,并无二致, 简单的农活, 也十分上手, 霍砚听他说的, 在街头支个摊子,做些小买卖, 恐怕也不在话下。
知民情, 晓民意。一路上,谢臻侃侃而谈。
他和京里那些人都不一样。
当年的同科,一起留在京中的, 不是想着如何逢迎上司,揣摩心意就是聚在一块发牢骚,慨叹怀才不遇。
按说大家过得,都比谢臻光鲜不少,可没有一个人,像他这么生机勃勃,仿佛每时每刻,都有无穷的新鲜意趣。
霍清池仔细一想,谢臻倒是比他这些年见到的人,都要有意思得多。
*
隆嘉十七年,曹丰上折子来说,船坞已经建造完毕,造船用的钢铁原料,也取得了一些进展。这边到了三十多个全国顶尖的造船工匠,可能不久就有好消息,请皇帝静候佳音。
事实上,只有朱凌锶一个人见过钢铁制造的大船,他有心给曹丰一些提示,可话到嘴边,又说不出个具体来,毕竟不是他的专业。要是胡乱指导,歪了方向,反而不好,于是啥也没说。
其他人见了这个,未免有些风言风语。言官里面,觉得曹丰是画了个大饼,假装立项,套取国家经费,到时候就说做不出来,一点责任都没有,平白得了大笔银子。持这种意见的,不在少数。
这回又是李显达出来说话,我认识他爹,当年造大炮的时候,把自己的手指和腿头炸断了,这样干事的人,没有歪心思。
他这一番背书,虽让议论之声,小了一些,却仍然不能平止。
朱凌锶想,创业之难,可见一斑,不仅要面对技术上的难题,还得应付各种各样的猜测揣度。技术型人才往往不通人际,被人怀疑了,难免心灰意冷。曹丰有公主罩着,尚且如此,要是其他没倚仗的人,恐怕更加举步维艰。
谢靖沉思良久,皇上,不如咱们让人去看看。
皇帝一听,茅塞顿开,对呀,怎么就没想到,派个工作组去视察一下进展状况呢。
于是皇帝把自己的意思,和工作组的目的,跟黄燮说了,由他指定人选,前去福建视察。
黄燮选了工部的一位侍郎带队,吏部、户部、刑部各自派员,一行人即日前赴闽东。户部主要查看造船厂的账目,吏部负责监督造船过程中,有无官员违反了朝廷法度,刑部则替他们压阵。
这一趟足足走了三个月,回来之后,工作组形成报告,上报皇帝,又通过邸报的形式,下发朝中各大衙门。
奏折上说,闽东铸造所的船厂,一应管理,俱是按照工部的规矩行事,并无差错。皇上给的银子,一分一毫都记得十分清楚。朱凌锶颔首,他知道朱辛月心高气傲,绝不会在这方面落人话柄。
去了福建的人中,尤以工部侍郎贺天祚最为兴奋,他是进士出身,在工部多年,对各行业生产技术都有颇多心得。此次是第一次到闽东铸造所,本以为不过尔尔,没想到竟大开眼界。
曹丰捣鼓出来的那些东西,就算一时半会儿造不出大船,转头去做别的,投诸民用,效益也十分可观。
更与曹丰彻夜交谈,过了几天,便认定是此生知己,等到要回京了,还有些依依不舍。
如此一来,朝中对船厂的疑虑,几乎都打消了。皇帝又给他们去了勉励的折子,着其勤勉不怠,努力进取。
此事过去之后,皇帝发觉,黄燮真是个能办事的人。他为人谨慎,外表看来仿佛一介教习,平时闷声不响,谁知不经意间,便弄出个大动作。
他任吏部尚书,不过一两年,已经检发了好多人送到刑部,这个数字,谢靖最清楚。
到了这一年夏末秋初的时候,黄燮揪出了个大贪官。
此人与先皇后的娘家沾亲带故,也姓尚,叫尚启英,不是进士出身,却在户部当了个小吏,先时只得八品,却管着天下用度,缴纳入库的差事,是一个大大的肥缺。
之后又到了盐运司,负责开出盐票,这个职位比他之前,又要肥好几分,后明的商人,要拿着盐引才能进行食盐买卖,区区一张盐引,到有心人手中,便价值连城。
他十多年间,靠着敛来的大笔银子,把相关诸人,打理得十分妥当,吏部的头儿都换了三四个,他却是稳得很。
黄燮因要肃清吏治,放出话来,但有不法,直管上报,一定要据实查处。便有御史上奏,而这个尚启英,并不经事,一查下去,贪的银两,居然有百万之巨。
黄燮正愁没人开张,如此甚好,便把此人扭送到刑部,禀了皇帝,交谢靖法办。
其实他心里,早就等着这么一个机会。后明立国以来,经历了十来个皇帝,整个国家早就不复建立初期的生气勃勃,一切都仿佛放满了步调,官员系统腐败频发。
皇帝说要整顿吏治,黄燮却觉着,皇帝太过宽仁,恐怕难以奏效。他之前动作都不大,算是小打小闹,拿来敲山震虎,谁知那些贪官污吏,竟然一点儿都不害怕。
这样下去,恐怕肃清吏治,也只能是草草收场。黄燮在进京之前,虽然一直都没能进入权力中心,但是他的抱负,却不比朝上任何一个人小。
为官清廉正直,百姓安居乐业,这两点,说起来容易,做到却很难。许多读书人参加科举之前,都是这么想着,等中了进士,当着当着官儿,就把这个给忘了。
黄燮就要让他们全都记起来,放进心里,到死都不能再忘。
此时尚启英撞到他手里,可算倒霉。数额巨大,而尚启英此人,还能算是拐着弯儿的皇亲国戚,拿来杀一儆百,显示皇帝的决心,再适合不过了。
于是他上书皇帝,说尚启英该杀。
谢靖已经让尚启英画了押,都打算流放西北了,忽然见到这个,心中一跳。
按律当斩,是没问题。可尚启英最多算是个小喽啰,算不上穷凶极恶之徒。如果杀了他,那接下来以此为例,恐怕就得大开杀戒了。
何烨第一个出来反对,往上数三朝,从他出生到现在,没有哪个皇帝是会大开杀戒的,因此在他心里,一向认为要恤刑慎杀。黄燮一下子想斩这么多人,实在是有伤天和。
首辅的话,不能不听,谢靖虽然也觉得,黄燮的做法没错,但事关人命,还是慎重一点好。
黄燮见没人支持他,也不说什么,仍旧兢兢业业,把人犯一个个送进刑部。
朱凌锶亲自跟他谈,黄大人,若有心悔过,则留他一命,如何?皇帝求情,该松口了吧。
黄燮说话,仍然不温不火,皇上,您将吏治,交与老臣,这一条性命,便搭在这也无妨。
太*祖皇帝在时,贪银六十两,立杀之,剥其皮,以为傀儡,示众之。
皇上您既有决心,为何又在这种小事上犹豫不决?
黄燮入朝,是为悠悠万民,不蹈水火。若是对贪赃枉法之辈,有了体恤之心,那又置天下百姓的生计于何顾?
他这话说得十分严厉了,仿佛皇帝和内阁,是包庇坏人,伤害百姓利益之辈。
朱凌锶被他一说,脸上有点发烧,深感自己觉悟还不够高。
如果是网络公开投票,要不要打击贪官污吏,对严重贪腐者处以极刑,他一定毫不犹豫点是。
可如今要他亲手,裁断许多人的性命,他只能说,生杀予夺的大权,也不是那么好用的。
隆嘉十七年,依旧日常感叹,做皇帝好难。
不能按着自己的喜好,任性而为。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若是杀了尚启英一个人,接下来还有好些人,也要性命不保。可要是太在意人命,又会被说瞻前顾后,缺乏决断。
内阁中其他人,对尚启英的事,也同何烨一样态度。实在是大家,和气的日子过久了,忽然严刑峻法,便不太习惯。这一段时间,朝中诸人,都意气低沉,生怕那板子,不知什么时候,打到自己身上。
倒也不是说,这些官吏,一个清白的也无,只是人生在世,总有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尺子。从前总宽松着,如今骤然紧了,又没个过渡,便叫人有些,无所适从。
谢靖于此事上,想得最久。查案定罪,是刑部职责,黄燮不断检发大小官吏,算是帮了大忙,他本该感激不尽,又实在有些为难。
却是又把皇帝,推到他不愿干的事上了。
他正踌躇间,却见皇帝提了朱笔,一边叹气,一边在尚启英的名字上,打了个勾。
不由得在心中暗暗叹道,皇帝倒比他想的,更坚强许多。
在位十七年,朱凌锶知道,坐在龙椅上,想的做的,就都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儿了。
他不想的,皇帝要想,他不愿的,得看天下愿不愿。
是负担,是责任,也是,无可回避的、命运。
第73章 首揆
杀了尚启英, 黄燮算是首战告捷。一时间变得炙手可热。可他偏偏和谢靖一样, 铁板一块,从不收人的礼,也不吃人家的饭。家中只有一个老妻, 独生女儿早早在江南嫁了世交。就算寻了由头与他交好, 忙活一番, 也是白费力气。
黄燮得了皇帝支持,更加有了干劲, 积极办公, 不分昼夜,等到累了,就拿太*祖皇帝的例子来自勉,以不眠不休为荣, 这样下来不到一月,忽然在吏部衙门里一晃荡, 栽倒下去。
朱凌锶赶紧带了李亭芝去给他看病。李亭芝虽然吃的是皇粮, 心却和平头百姓在一起, 朝廷里的人, 他都有种天然的抵触心理,唯独对黄燮, 是满心的尊重和崇敬。
无他, 敢和阁老们对抗,斩杀了贪赃枉法的皇亲国戚的人,从此在百姓心中, 便多了一个名号:
青天。
李亭芝仔细给黄青天号了脉,平心而论,除了皇帝,他还没对谁这么认真呢,然后就跟皇帝汇报说,黄大人忧劳过甚,宜安心休养。
朱凌锶原本担心黄燮是脑出血之类的,听李亭芝这么说,似乎只是因为缺乏休息造成贫血和身体机能下降,心里松了口气。便给黄燮放了假,谁知黄燮挣扎着不肯休。
皇上,老臣当日答应过您,要肃清吏治,如今才有一点小成,怎么就让老臣撒手不干了。
朱凌锶赶紧劝他,不是让你不干,是让你养精蓄锐,回来更好地工作。又叮嘱黄燮,在家休息的时候,有空也可以想想,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监督制度,规范官员行为。
其实刑办贪官污吏这种事,是谢靖的业务范围,黄燮这大半年,有些越俎代庖了,但是他士气正盛,又满腔热情,皇帝也不便拦他。
但是时间长了,事情还是要回到正轨上去,一切按照规矩来。那贪官污吏,罪行巨大的,确实该杀,但是严刑峻法,从来就只是辅助手段,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朱凌锶从后世来,知道要从制度上改进,但是有些方式,无法移植,还得因地制宜想想办法。
比如说群众监督,这时候没有网络,没有飞机高铁,老百姓要告状,通常得跋山涉水,付出时间成本,这还是最普通的,若是拦轿喊冤,或者告御状,状纸还没递出去,规矩是先打板子。更别说滚钉板这种了。
既然不能发动最广泛的群众,又不能指望官吏们自查自纠,这时候最快也是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要树立一个典型。
所谓典型,倒让他想起小时候,一首电视剧插曲,熟悉的旋律一出来,每个人都能哼上两句,
开封有个包青天
没错,就是青天。
只要有一个青天大老爷,无论他身在何处,便能让大江南北的百姓,心中有了希望。
让他们知道,在世间遇到的一切不公正,都有一个地方可以控诉。
不过,黄燮并不是合适的人选,他是吏部尚书,最终还是要回到老本行上来。知人善任,明察德能,考校升迁,这样的基础性工作,才是管理系统良性运转的基础。
至于人选嘛,谢靖倒是有了打算,不过他觉得,那人现在太嫩,还需要历练一番。
隆嘉十七年冬,何烨致仕,谢靖接了首辅的位子。
虽说是顺理成章,却仍然引起了不小的议论,关上门来,大家都在小声说,谢靖跟皇帝,究竟是什么关系?古往今来,交好的君臣,不是没有,可这样把皇宫当家的,也不多见。
其实等到谢靖静下心来一想,也觉得自己居然就这么在皇宫住下,有些过头。
可那时候,他已经不能回头,也不想悔改了。
他曾经想过,倘若别人问起,他们之间的关系,皇帝会怎么说?
这个答案,他又是期待,又是害怕。思来想去,还是不要皇帝被这种问题为难了吧。
不过何烨之后,再没有人问他这件事,谢靖作为首辅,又是先帝的顾命大臣,名义上,有许多和皇帝亲近的理由。必要的时候,拿来堵别人的嘴也是可以的。
他平生自负,总以为男子汉大丈夫,襟怀坦荡,事无不可对人言。
如今却免不了,要藏着掖着,瞒着骗着。
不免心中暗自发哂。
他一进宫中,陈灯赶紧来请他擦手,皇帝站在一篮金灿灿的橘子边上对着他笑。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