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不夜天[穿越]——莫晨欢(112)
赵辅早就知晓王溱与唐慎的关系,如今王溱这封折子一写,甚至还在折子末暗示了一句自己思念唐慎情切。这是宠臣才可以对皇帝说的私密话,旁人并不能看懂,赵辅却懂得王子丰的意思。
然而将王溱这封写得花团锦簇的折子展开,赵辅轻描淡写地写了一句话。
朕知晓了。
即日,赵辅派了余潮生、徐令厚等人去幽州,独独没有唐慎。
过了几日,唐慎听说了王溱向皇帝要人的事,他几下便明白了其中的弯弯绕绕。他心头一暖,为王子丰的良苦用心,于是他写了一封信送去幽州。信上言简意赅,写的是前朝一位诗人的五言绝句。
愿君少烦忧,西窗青梅熟。
嗅把黄时雨,安乐喜相逢。
信送去幽州后,唐慎心情凝重,更思索起赵辅的用意。
唐慎本就是银引司右副御史,王溱办事需要人,皇帝将他派去是再合理不过的。可他宁愿派户部左侍郎徐令厚去,也不愿派唐慎。
进了腊月,天色渐寒。
唐慎望着盛京城被浓云遮蔽的天空,皱眉不展。
官场上的风云变幻,与百姓总是毫无干系的。
快到过年,姚大娘和唐璜买了许多年货,又将家中的门上都贴满对联。姚三在腊月十六赶回盛京,他一来便带给唐慎一个好消息:小东家,您要的东西在辽国果然找着了!
唐慎惊道:真找着啦?
姚三:还能骗您不成。您原本说那东西在北方很多,未必要去辽国,咱们大宋的竟州附近就该有。可是我找了一年多,始终未曾发现您要的东西,要不就是太少了,不管用。只是小的不明白,您要它作甚。我找了当地人问了一圈,这东西就是个燃料,炼铁什么的都会用到。但打个铁,用得着您说的那么多么?
唐慎:它叫何物。
姚三早就习惯了唐慎从古书上看到某样东西,不知道姓名,却要他去寻找。他回答道:当地人叫它为石墨。通体全黑,硬邦邦的,我是看不出有什么用了。
唐慎长叹道:原来它叫石墨。石墨他笑了笑,竟然会叫这个,也是有趣。它有什么用,你不知,其实如今的我也未尝可知。或许竭尽我这一生,它终究只是个炼铁用的石墨,或许它会成为一样如同金子般,令你痴迷的东西。
姚三惊讶道:如此神奇?
唐慎:我忽然想起,刚入官场时,我最想做的官了。
姚三:小东家,您想当什么官?可是大官,王大人那样的一品大官?
唐慎的目光渐渐平静下来,他无奈地笑了声,道:王子丰那样的?尚书左仆射?或者向右相王诠王相公那样,左相、右相,权倾朝野?一品大员啊,我其实从未想过。谁会知晓,那日金榜题名,我骑着高头骏马从宣武门走出时,我的目光瞧见了袁穆袁大人。
姚三:袁大人是何人?
唐慎认真道:工部尚书,袁穆袁大人!
姚三错愕道:小东家您最想做的官,竟是工部尚书?
只是曾经想过罢了。一入朝堂,你能做什么,未来如何,早已不再由你做主。世事不由人,由天?由君啊!
伴随着唐慎回忆往昔,诸多感慨时,五辆马车从西城门入了京。
五皇子赵基是头一个回京的。
腊月廿四,二皇子赵尚也从姑苏府千里迢迢地赶回盛京。
当日,唐慎便告病家中,不再见客。
三位皇子刚回盛京,都心中忐忑,惴惴不安,不敢轻举妄动。但皇帝一心求神念佛,只是见了他们一面,问了几句这半年来可吃好穿暖了,就没再搭理他们。
四皇子赵敬先去拜访了京兆尹刘全德,两人是多年好友,交往一下并无问题。赵敬以此做敲门石,试探皇帝的反应。赵辅对此无动于衷,他便放下心来,渐渐开始拜访各路官员。另外两位皇子见状,也都伸开了手脚,不再那般拘束。
待到腊月廿九,除夕的前一夜,皇帝于宴春阁中设宴,与群臣同欢。
除夕当夜皇宫中是要举行家宴的,到时到场的只有皇亲国戚。所以每年的前一夜,皇帝会摆宴,与百官同乐。
如此盛大的宴席,唐慎不能再不参与。
入了夜,数以百计的马车如同长龙,排在了宫门外。身穿官袍的官员们下了马车,步行入宫。只要是四品以上的官员,无论身在何职,都可进宴春阁参宴。所以这一路走来,唐慎见到了一些认识的官员,大多却是不认识的。
宫娥点燃宫灯,只见华灯之间,三位皇子各自被簇拥着进了宴春阁。
第133章
夜色渐沉, 只见花萼弄影, 月色迷辉。
宴春阁坐落于御花园的西侧, 于一片绿树掩映间。窗户是珍宝阁特制的水晶琉璃窗,宫殿中灯火通明,照在那晶莹剔透的窗户上, 更显得流光熠熠。大臣们身穿官服,一个个入了席座。皇帝的左侧坐的是二皇子赵尚和四皇子赵敬,五皇子赵基则坐在他的右手。
官员们按着品阶, 依次坐下。
唐慎坐得算不近不远, 他左手坐的是国子监祭酒,右手坐的是一位翰林学士。
宴春阁之宴算不上家宴, 却也与家宴相去不远。
皇帝入席后,与几位皇子说了会儿话, 又与几位相公说起话来。他们说的是私密话,隔得远的根本听不见一个字。这便是皇帝的宠信。
唐慎大病初愈, 不能喝酒,他一边饮茶,一边悄悄地望着皇帝那方。
只见皇帝的脸色略显苍白, 他也未曾饮酒, 而是时不时地喝着一碗褐色的药汤。他时而与左相纪翁集交谈,时而与右相王诠说话。三位皇子竭力想插入他们的话题,可总是说不上话,他们憋得脸色发红,又没有办法。
然而皇帝的身后还站着一个人, 不是大太监季福,而是一个穿着素色僧袍的圆脸和尚。
他手中捏着一串佛珠,轻轻拨弄着,脸上挂着一抹如沐春风的笑容。倏然,他抬起头,看向唐慎。唐慎心中一紧,他立刻移开视线。
善听微微笑了起来,等过了会儿,他俯下身在赵辅的耳边说了句话,赵辅也笑了起来。
晚宴到一半时,终于有皇子按捺不住。
四皇子赵敬走出席位:儿臣自去了既州后,得了一块天外飞石。此石形状独特,儿臣见了后十分欣喜,想将其献给父皇。
赵辅露出惊讶的神情:天外飞石?搬上来瞧瞧。
赵敬的人立刻搬了一块半人高的石头进殿。满座的大臣们看清石头的情况,纷纷惊叹起来。
这天外飞石竟形似如意,当真是富贵吉祥的好征兆啊!
赵辅也很喜欢,他笑道:你有心了。
赵敬喜出望外。
四皇子出了风头,其他两位皇子怎能落于其后?
赵尚和赵基纷纷献上自己寻来的礼物,想要讨皇帝欢心。然而珍宝易寻,有寓意的礼物却难找得很。他们找的礼物都珍贵有余,在吉祥如意的好兆头上却远远比不上赵敬那块如意形状的天外飞石。
戌时,晚宴结束,群臣离宫。
唐慎离开宴春阁时回首看了一眼,只见善听和尚紧跟在赵辅身后,悄然离去。
次日,便是除夕。
官员早就放假休沐,唐慎帮着姚大娘、奉笔把家中装点一番,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包起了饺子。到除夕夜,众人正围着吃饭,一个官差敲响探花府的大门。姚三去开了门,拿回来一封信,说是从幽州寄来的。
唐慎立即拆开信看了起来,只见上头唯有一行短短的诗。
同样是前朝某位诗人写的,只是这诗被改了一些,改成了:两情若是久长时,亦思及朝朝暮暮。
改是改的不怎么样,唐慎看了却心头一热。他把信拿去书房,仔细地放在书匣中。出了门,姚三正要放鞭炮,见到唐慎,他道:小东家可要亲自来点燃这个炮仗?
唐慎捋起袖子,笑着走上前:交给我吧。
鞭炮砰的一声上了天,又是新的一年。
然而谁也不知,与此同时,大宋皇宫中,却是一片死寂。
除夕夜,寻常百姓要吃团圆饭,皇族们也不例外。六王爷赵敖下午就进了宫,今年是第一次没有太后的家宴,他需要陪着皇帝。
并不是每个皇族都能入宴,今夜参与这场家宴的皇族只有赵敖和他的王妃,以及景王世子赵琼。还有三位皇子,以及三位皇子的母妃。
人数不多,大抵有十人左右。
家宴刚开始时,还算其乐融融。过了半个时辰,二皇子赵尚为了奉承皇帝,向他的父皇敬酒,说了几句话。忽然,赵辅龙颜大怒,一拍桌子:你皇祖母才走了不足一年,你竟就忘了她?这便是朕孝顺的好儿子?
赵尚惊恐地睁大眼。
其余人也纷纷惊住,甚至没人想起来赵尚刚才到底说了什么,怎么就惹得赵辅突然动怒。
赵尚的母妃珍妃立即走出来,为儿子求情。她本以为是件小事,赵辅只是思念太后罢了。谁料她说话后,赵辅怒极反笑,帝王无情的双眼盯着这对母子,道:尔等是否早就盼着朕去死呢?
赵尚一屁股坐在地上,珍妃目瞪口呆,早就慌到没了主意。
一场家宴,竟以这样的结局告终。
珍妃被关在宫中反思己过,二皇子赵尚也同样被皇帝囚在了皇宫中的小佛堂里。他要为太后念诵九十九遍经文,抄送一百卷《观音心经》才可出来。
赵敖离宫时,还一脸懵逼。他拉着儿子道:这到底是怎么了,原先不好好地吃着饭么,怎的就说到太后了?
赵琼哪里晓得。
赵敖道:我还是先去找一下皇兄。母后去世那阵,他可真是伤透了心神。如今赵尚错就是错了,皇兄千万别气坏了身子,那不值得。
景王妃一把拉住他:别去。这可是皇家的事,你就算是六王爷,难道还能插手皇家事不成?
赵敖想了想,听从王妃的话,直接出了宫。
过了两日,二皇子赵尚被囚禁于宫中的事传了出来。唐慎官职不高,他比其他人还晚了一天知道消息,但他同时也听到一个传闻:赵辅被气病了!
唐慎与赵琼约在千里楼见面,赵琼将家宴那夜的事大致说了一遍,他道:我也不知晓到底发生了何事,前一刻圣上还龙颜大悦,与我父王说了话。怎的二皇子就说了两句,他便骤然动怒。赵琼苦笑道:圣上也是真的病了,今日清晨我父王进宫侍疾去了。
自太后死后,赵辅三天两头生病,似乎已是垂垂老矣。
每一次发病,皆来势汹汹,能化险为夷都实属不易。
唐慎告别了赵琼,回到家中。当日傍晚,竟有一个不速之客前来拜访他。奉笔童子将人引到花厅,唐慎见着对方,立即作揖道:下官唐慎,见过监正大人。
来人正是钦天监监正李肖仁。
短短数月不见,李肖仁瘦成了骷髅模样。他两颊凹陷,双目无神,嘴唇泛着青紫,一副大病初愈的模样。唐慎想起宴春阁那夜,善听和尚陪着赵辅左右,却不见李肖仁。他试探地问道:李大人可是病了?
果然不出唐慎所料,李肖仁道:上月我中了风寒,前几日才刚能下床。
唐慎:大人可要多多保重身子。
李肖仁望着唐慎,欲言又止。他左右踌躇,良久,才艰难地说道:王大人还在幽州?
唐慎明白了:来找王子丰的。
师兄还在幽州,未曾回来。银引司的差事太忙,怕是得再过几月才能回京。
李肖仁露出痛苦的表情,他重重地咳嗽了几声:唉,这可如何是好。
唐慎望着他,语气平静地说道:大人若有事,可写信去幽州。只是师兄是定然回不来的。言下之意,竟没有插手其中的意思,也根本不想问李肖仁此行的意图。
李肖仁哪里想到唐慎会是这般撒手不管的态度,他的表情僵硬了一会儿,终于忍不住道:唐大人不知,那善听当真是有问题的。自从他来了后,陛下的身体就没好过!实不相瞒,虽说我如今生了病,许久未曾进宫,但我的两个小徒弟一直是在宫中伺候的。你可知道昨日我小徒弟瞧见了什么?我徒弟瞧见,那善听私下与被囚禁在佛堂中的二皇子联络,两人举止亲昵!
唐慎心头大震,表面上他却只是露出一丝惊讶:竟有此事?
李肖仁:还能有假!
大人可曾将此事告诉圣上?
这
唐慎语气急促:这我也不知这到底是何事,该如何是好。师兄怎的还不回京,要不请李大人立刻写一封信送去幽州,问问师兄该怎么做才好?
李肖仁又说了几句,唐慎都表现出手足无措、只想赶紧去问王溱的模样。李肖仁大失所望,他原本就没对唐慎抱有什么希望,便告辞离去。
正月初七,赵辅的病依旧没有起色,六王爷赵敖在宫中侍疾。
到傍晚时,唐慎正在家中看书,忽然有人敲门。姚三开门一看,是个管家模样的中年男人。这人见到姚三,先笑着行了一礼。姚三哪里被人这么行礼过,赶忙学着也回了一礼。
男人道:可是谏议大夫唐慎唐大人府上?
姚三将人引进屋,对方见到唐慎,也行了一礼,道:见过唐大人。
唐慎上下看了他一眼,奇怪道:你是何人?
中年男人笑道:小的是右相府上的管事,我家相公请大人到府上一叙。新年了,还未曾与唐大人见过,小的是来接唐大人的。
唐慎感到有些奇怪,但他拱手道:竟是王相公府上的管事。那恭敬不如从命,请。
很快,唐慎便坐上马车,到了王诠府上。
这一路上,唐慎冥思苦想,他不觉得王诠会突然请他去府上吃饭。王诠同样出身琅琊王氏,是世家大族,井然有礼。若是以王溱和唐慎的关系,他们两人确实可以随时去对方府上,不用事先递拜帖、发请函。但王诠不同。哪怕王诠知晓他与王子丰的关系,都不当这么贸然请他上门。
唐慎揣着疑惑,进了右相府。
见到王诠,他还未曾开口,就见王诠微微一笑,用筷子指着满桌的菜,道:吃菜。
恋耽美
然而将王溱这封写得花团锦簇的折子展开,赵辅轻描淡写地写了一句话。
朕知晓了。
即日,赵辅派了余潮生、徐令厚等人去幽州,独独没有唐慎。
过了几日,唐慎听说了王溱向皇帝要人的事,他几下便明白了其中的弯弯绕绕。他心头一暖,为王子丰的良苦用心,于是他写了一封信送去幽州。信上言简意赅,写的是前朝一位诗人的五言绝句。
愿君少烦忧,西窗青梅熟。
嗅把黄时雨,安乐喜相逢。
信送去幽州后,唐慎心情凝重,更思索起赵辅的用意。
唐慎本就是银引司右副御史,王溱办事需要人,皇帝将他派去是再合理不过的。可他宁愿派户部左侍郎徐令厚去,也不愿派唐慎。
进了腊月,天色渐寒。
唐慎望着盛京城被浓云遮蔽的天空,皱眉不展。
官场上的风云变幻,与百姓总是毫无干系的。
快到过年,姚大娘和唐璜买了许多年货,又将家中的门上都贴满对联。姚三在腊月十六赶回盛京,他一来便带给唐慎一个好消息:小东家,您要的东西在辽国果然找着了!
唐慎惊道:真找着啦?
姚三:还能骗您不成。您原本说那东西在北方很多,未必要去辽国,咱们大宋的竟州附近就该有。可是我找了一年多,始终未曾发现您要的东西,要不就是太少了,不管用。只是小的不明白,您要它作甚。我找了当地人问了一圈,这东西就是个燃料,炼铁什么的都会用到。但打个铁,用得着您说的那么多么?
唐慎:它叫何物。
姚三早就习惯了唐慎从古书上看到某样东西,不知道姓名,却要他去寻找。他回答道:当地人叫它为石墨。通体全黑,硬邦邦的,我是看不出有什么用了。
唐慎长叹道:原来它叫石墨。石墨他笑了笑,竟然会叫这个,也是有趣。它有什么用,你不知,其实如今的我也未尝可知。或许竭尽我这一生,它终究只是个炼铁用的石墨,或许它会成为一样如同金子般,令你痴迷的东西。
姚三惊讶道:如此神奇?
唐慎:我忽然想起,刚入官场时,我最想做的官了。
姚三:小东家,您想当什么官?可是大官,王大人那样的一品大官?
唐慎的目光渐渐平静下来,他无奈地笑了声,道:王子丰那样的?尚书左仆射?或者向右相王诠王相公那样,左相、右相,权倾朝野?一品大员啊,我其实从未想过。谁会知晓,那日金榜题名,我骑着高头骏马从宣武门走出时,我的目光瞧见了袁穆袁大人。
姚三:袁大人是何人?
唐慎认真道:工部尚书,袁穆袁大人!
姚三错愕道:小东家您最想做的官,竟是工部尚书?
只是曾经想过罢了。一入朝堂,你能做什么,未来如何,早已不再由你做主。世事不由人,由天?由君啊!
伴随着唐慎回忆往昔,诸多感慨时,五辆马车从西城门入了京。
五皇子赵基是头一个回京的。
腊月廿四,二皇子赵尚也从姑苏府千里迢迢地赶回盛京。
当日,唐慎便告病家中,不再见客。
三位皇子刚回盛京,都心中忐忑,惴惴不安,不敢轻举妄动。但皇帝一心求神念佛,只是见了他们一面,问了几句这半年来可吃好穿暖了,就没再搭理他们。
四皇子赵敬先去拜访了京兆尹刘全德,两人是多年好友,交往一下并无问题。赵敬以此做敲门石,试探皇帝的反应。赵辅对此无动于衷,他便放下心来,渐渐开始拜访各路官员。另外两位皇子见状,也都伸开了手脚,不再那般拘束。
待到腊月廿九,除夕的前一夜,皇帝于宴春阁中设宴,与群臣同欢。
除夕当夜皇宫中是要举行家宴的,到时到场的只有皇亲国戚。所以每年的前一夜,皇帝会摆宴,与百官同乐。
如此盛大的宴席,唐慎不能再不参与。
入了夜,数以百计的马车如同长龙,排在了宫门外。身穿官袍的官员们下了马车,步行入宫。只要是四品以上的官员,无论身在何职,都可进宴春阁参宴。所以这一路走来,唐慎见到了一些认识的官员,大多却是不认识的。
宫娥点燃宫灯,只见华灯之间,三位皇子各自被簇拥着进了宴春阁。
第133章
夜色渐沉, 只见花萼弄影, 月色迷辉。
宴春阁坐落于御花园的西侧, 于一片绿树掩映间。窗户是珍宝阁特制的水晶琉璃窗,宫殿中灯火通明,照在那晶莹剔透的窗户上, 更显得流光熠熠。大臣们身穿官服,一个个入了席座。皇帝的左侧坐的是二皇子赵尚和四皇子赵敬,五皇子赵基则坐在他的右手。
官员们按着品阶, 依次坐下。
唐慎坐得算不近不远, 他左手坐的是国子监祭酒,右手坐的是一位翰林学士。
宴春阁之宴算不上家宴, 却也与家宴相去不远。
皇帝入席后,与几位皇子说了会儿话, 又与几位相公说起话来。他们说的是私密话,隔得远的根本听不见一个字。这便是皇帝的宠信。
唐慎大病初愈, 不能喝酒,他一边饮茶,一边悄悄地望着皇帝那方。
只见皇帝的脸色略显苍白, 他也未曾饮酒, 而是时不时地喝着一碗褐色的药汤。他时而与左相纪翁集交谈,时而与右相王诠说话。三位皇子竭力想插入他们的话题,可总是说不上话,他们憋得脸色发红,又没有办法。
然而皇帝的身后还站着一个人, 不是大太监季福,而是一个穿着素色僧袍的圆脸和尚。
他手中捏着一串佛珠,轻轻拨弄着,脸上挂着一抹如沐春风的笑容。倏然,他抬起头,看向唐慎。唐慎心中一紧,他立刻移开视线。
善听微微笑了起来,等过了会儿,他俯下身在赵辅的耳边说了句话,赵辅也笑了起来。
晚宴到一半时,终于有皇子按捺不住。
四皇子赵敬走出席位:儿臣自去了既州后,得了一块天外飞石。此石形状独特,儿臣见了后十分欣喜,想将其献给父皇。
赵辅露出惊讶的神情:天外飞石?搬上来瞧瞧。
赵敬的人立刻搬了一块半人高的石头进殿。满座的大臣们看清石头的情况,纷纷惊叹起来。
这天外飞石竟形似如意,当真是富贵吉祥的好征兆啊!
赵辅也很喜欢,他笑道:你有心了。
赵敬喜出望外。
四皇子出了风头,其他两位皇子怎能落于其后?
赵尚和赵基纷纷献上自己寻来的礼物,想要讨皇帝欢心。然而珍宝易寻,有寓意的礼物却难找得很。他们找的礼物都珍贵有余,在吉祥如意的好兆头上却远远比不上赵敬那块如意形状的天外飞石。
戌时,晚宴结束,群臣离宫。
唐慎离开宴春阁时回首看了一眼,只见善听和尚紧跟在赵辅身后,悄然离去。
次日,便是除夕。
官员早就放假休沐,唐慎帮着姚大娘、奉笔把家中装点一番,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包起了饺子。到除夕夜,众人正围着吃饭,一个官差敲响探花府的大门。姚三去开了门,拿回来一封信,说是从幽州寄来的。
唐慎立即拆开信看了起来,只见上头唯有一行短短的诗。
同样是前朝某位诗人写的,只是这诗被改了一些,改成了:两情若是久长时,亦思及朝朝暮暮。
改是改的不怎么样,唐慎看了却心头一热。他把信拿去书房,仔细地放在书匣中。出了门,姚三正要放鞭炮,见到唐慎,他道:小东家可要亲自来点燃这个炮仗?
唐慎捋起袖子,笑着走上前:交给我吧。
鞭炮砰的一声上了天,又是新的一年。
然而谁也不知,与此同时,大宋皇宫中,却是一片死寂。
除夕夜,寻常百姓要吃团圆饭,皇族们也不例外。六王爷赵敖下午就进了宫,今年是第一次没有太后的家宴,他需要陪着皇帝。
并不是每个皇族都能入宴,今夜参与这场家宴的皇族只有赵敖和他的王妃,以及景王世子赵琼。还有三位皇子,以及三位皇子的母妃。
人数不多,大抵有十人左右。
家宴刚开始时,还算其乐融融。过了半个时辰,二皇子赵尚为了奉承皇帝,向他的父皇敬酒,说了几句话。忽然,赵辅龙颜大怒,一拍桌子:你皇祖母才走了不足一年,你竟就忘了她?这便是朕孝顺的好儿子?
赵尚惊恐地睁大眼。
其余人也纷纷惊住,甚至没人想起来赵尚刚才到底说了什么,怎么就惹得赵辅突然动怒。
赵尚的母妃珍妃立即走出来,为儿子求情。她本以为是件小事,赵辅只是思念太后罢了。谁料她说话后,赵辅怒极反笑,帝王无情的双眼盯着这对母子,道:尔等是否早就盼着朕去死呢?
赵尚一屁股坐在地上,珍妃目瞪口呆,早就慌到没了主意。
一场家宴,竟以这样的结局告终。
珍妃被关在宫中反思己过,二皇子赵尚也同样被皇帝囚在了皇宫中的小佛堂里。他要为太后念诵九十九遍经文,抄送一百卷《观音心经》才可出来。
赵敖离宫时,还一脸懵逼。他拉着儿子道:这到底是怎么了,原先不好好地吃着饭么,怎的就说到太后了?
赵琼哪里晓得。
赵敖道:我还是先去找一下皇兄。母后去世那阵,他可真是伤透了心神。如今赵尚错就是错了,皇兄千万别气坏了身子,那不值得。
景王妃一把拉住他:别去。这可是皇家的事,你就算是六王爷,难道还能插手皇家事不成?
赵敖想了想,听从王妃的话,直接出了宫。
过了两日,二皇子赵尚被囚禁于宫中的事传了出来。唐慎官职不高,他比其他人还晚了一天知道消息,但他同时也听到一个传闻:赵辅被气病了!
唐慎与赵琼约在千里楼见面,赵琼将家宴那夜的事大致说了一遍,他道:我也不知晓到底发生了何事,前一刻圣上还龙颜大悦,与我父王说了话。怎的二皇子就说了两句,他便骤然动怒。赵琼苦笑道:圣上也是真的病了,今日清晨我父王进宫侍疾去了。
自太后死后,赵辅三天两头生病,似乎已是垂垂老矣。
每一次发病,皆来势汹汹,能化险为夷都实属不易。
唐慎告别了赵琼,回到家中。当日傍晚,竟有一个不速之客前来拜访他。奉笔童子将人引到花厅,唐慎见着对方,立即作揖道:下官唐慎,见过监正大人。
来人正是钦天监监正李肖仁。
短短数月不见,李肖仁瘦成了骷髅模样。他两颊凹陷,双目无神,嘴唇泛着青紫,一副大病初愈的模样。唐慎想起宴春阁那夜,善听和尚陪着赵辅左右,却不见李肖仁。他试探地问道:李大人可是病了?
果然不出唐慎所料,李肖仁道:上月我中了风寒,前几日才刚能下床。
唐慎:大人可要多多保重身子。
李肖仁望着唐慎,欲言又止。他左右踌躇,良久,才艰难地说道:王大人还在幽州?
唐慎明白了:来找王子丰的。
师兄还在幽州,未曾回来。银引司的差事太忙,怕是得再过几月才能回京。
李肖仁露出痛苦的表情,他重重地咳嗽了几声:唉,这可如何是好。
唐慎望着他,语气平静地说道:大人若有事,可写信去幽州。只是师兄是定然回不来的。言下之意,竟没有插手其中的意思,也根本不想问李肖仁此行的意图。
李肖仁哪里想到唐慎会是这般撒手不管的态度,他的表情僵硬了一会儿,终于忍不住道:唐大人不知,那善听当真是有问题的。自从他来了后,陛下的身体就没好过!实不相瞒,虽说我如今生了病,许久未曾进宫,但我的两个小徒弟一直是在宫中伺候的。你可知道昨日我小徒弟瞧见了什么?我徒弟瞧见,那善听私下与被囚禁在佛堂中的二皇子联络,两人举止亲昵!
唐慎心头大震,表面上他却只是露出一丝惊讶:竟有此事?
李肖仁:还能有假!
大人可曾将此事告诉圣上?
这
唐慎语气急促:这我也不知这到底是何事,该如何是好。师兄怎的还不回京,要不请李大人立刻写一封信送去幽州,问问师兄该怎么做才好?
李肖仁又说了几句,唐慎都表现出手足无措、只想赶紧去问王溱的模样。李肖仁大失所望,他原本就没对唐慎抱有什么希望,便告辞离去。
正月初七,赵辅的病依旧没有起色,六王爷赵敖在宫中侍疾。
到傍晚时,唐慎正在家中看书,忽然有人敲门。姚三开门一看,是个管家模样的中年男人。这人见到姚三,先笑着行了一礼。姚三哪里被人这么行礼过,赶忙学着也回了一礼。
男人道:可是谏议大夫唐慎唐大人府上?
姚三将人引进屋,对方见到唐慎,也行了一礼,道:见过唐大人。
唐慎上下看了他一眼,奇怪道:你是何人?
中年男人笑道:小的是右相府上的管事,我家相公请大人到府上一叙。新年了,还未曾与唐大人见过,小的是来接唐大人的。
唐慎感到有些奇怪,但他拱手道:竟是王相公府上的管事。那恭敬不如从命,请。
很快,唐慎便坐上马车,到了王诠府上。
这一路上,唐慎冥思苦想,他不觉得王诠会突然请他去府上吃饭。王诠同样出身琅琊王氏,是世家大族,井然有礼。若是以王溱和唐慎的关系,他们两人确实可以随时去对方府上,不用事先递拜帖、发请函。但王诠不同。哪怕王诠知晓他与王子丰的关系,都不当这么贸然请他上门。
唐慎揣着疑惑,进了右相府。
见到王诠,他还未曾开口,就见王诠微微一笑,用筷子指着满桌的菜,道:吃菜。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