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士大夫重生之娶夫娶贤——螺髻山下客(
臣认为李大人大可不必担心。
建文帝在林方旭说完后,心情愉悦,赞赏地看了林方旭一眼,心想,真是一群自私贪婪的人啊,当这大魏的天下是他们家的不成?仗着官宦不用交税便侵占土地,嘴上说着不与民争利,但事实上,那些个大商人,不是他们的族人就是他们的管事之流,一个个不知道靠着经商搂了多少银钱。
李阁老听林方旭说完后,脸色愈加阴沉,哪里还有一点平时的和气模样,其他人更是面色复杂地看着正中间的那个年轻人,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横冲直撞什么都敢说。
可惜就是这么一个不按套路,不按规则行事的人,说出的这番话为难住了一大群高官,就连孔阁老也不知道该怎么总结。
偏此时,皇帝还笑着问道:诸位觉得东升的办法如何?
问完不等人回答,又感叹道:俗话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但朕却觉得年轻人的思维有时还要开阔一些。朕以前让你们想法子,一个个就只知道盯着那稻麦桑麻,盯来盯去,国库也没见丰盈,倒是依然年年亏空。
听着皇帝语气不满的训斥,众人不由面皮一紧,只听皇帝又点名道:管阁老,你负责户部,管着整个朝廷的经费开支,你来说说,这商税需不需要重整?
在此之前,管阁老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今天廷议有自己什么事?可惜,事情就是这么出人意料,他就这么巧的摊上了,只得无奈回道:回禀圣上,税课司初建时,国家初立,急需休养生息,朝廷鼓励农耕,商业便一直不兴,商税更是如杯水车薪,后来便渐渐不再重视。如今若是要重整商税的话,税课司需要重新安排调度人手不说,就是如今行商坐贾的人多不多,商税该如何调整,再加上查处偷税走私等等,这千头万绪一时间也是难以理清的。
建文帝听完心里不悦,说白了不过推脱之言,事情太难就不用做了?
见众人听了管阁老的话后,都是一副深以为然的样子,建文帝无法,只得又把林方旭拎出来,问道:东升既然提了重整商税,不知还有没有其它想法?
林方旭此时觉得自己特别亏,领的是跑腿的俸禄,干得却是阁老的活计,其他人当真就没有办法了?也不尽然吧!不过是谁也不愿意自家利益受损,干脆装聋作哑罢了。
若要短时间就整理完善,确实难如登天。林方旭先是赞同了管阁老的话,接着又发表自己的看法道:商税具体种类繁多,但臣认为其中真正占大比重的只有几样,盐税、茶税、酒税、矿税等自然在其中,然而所有这些却都比不上市舶税。
林方旭说道这里,见好些个人又黑了脸,得,这又是触碰到他们的利益了,算了,从提重整商税便已经是差不多得罪光了,再得罪一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又接着道:前朝衰帝曾仿效其父,又在福建泉州、广东广州增设两处市舶司,加上原来浙江宁波一处,三处市舶司一直保留至今,然而却因为海上走私以及其它原因,每年收到的市舶税还不如前朝十之二三,臣认为想要重整商税,不入先从重整市舶税开始。
朱显宗从廷议开始到现在,除了给林方旭打过一回圆场外,便没怎么说过话,一是觉得这些个朝廷重臣,扯皮推责任,以及明目张胆地挖大魏根基让他实在反感,二是扯来扯去,最后的办法并没有让他觉得会有什么成效。
听林方旭说完后,朱显宗觉得,这小状元的这一番话,才是今天听的最有意义的话,是真知灼见,是解决朝廷经费真正有用且切实可行的办法!于是忍不住插话道:那林舍人认为重整市舶税应该从哪里入手?
林方旭见太子殿下,未来的永安帝一副兴致勃勃的样子,即使其他人脸色越来
越黑,他现在也半点不惧,斩钉截铁道:重整市舶税需从两方面同时入手,一是整改市舶司,重新考核挑选合适人员,二是严查海上走私。
严查海上走私!此话一出,便真的是如惊雷扔进人群,直接炸得在场诸位高官耳鸣头晕。
在其他人头晕之际,老奸巨猾的孔阁老见圣上和太子殿下看林方旭的眼神都是一副满意得不能再满意的模样,估摸着这个事圣上肯定是不容其他人反对的,不过他为什么要反对呢?他孔家祖籍在陕西,也没人大老远的跑去海上走私。
是时候由他这位内阁首辅做总结了,孔阁老也同样一副满意得不能再满意的模样,看着林方旭赞赏道:林舍人果真是年轻有为,听了你这一番话,老朽才真是觉得自己老了。
表扬了年轻后辈,孔阁老又对着皇帝恭敬道:臣认为林舍人所提重整是市舶税的法子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就是彻底解决了朝廷经费紧张也不是没可能的,所以在负责此事的人选上,必须慎重。
林方旭想着,这么大一个烂摊子,怎么也轮不到自己这个没家世,没资历的六品修撰了吧?嘴巴上得罪人已经是他的极限了,真要他亲自操刀去割别人的血肉,他是真没那个胆子,他夫郎还没娶呢!
第七十二章
孔阁老的一番话, 说到了皇帝的心坎里, 这市舶司说不定就是大魏朝以后的钱袋子了, 选人一定要慎重,皇帝扫了一眼底下众人, 认真思考起来。
孔阁老在其他人没反应过来之时, 迅速定好重整市舶司的论调,并在皇帝面前刷了一波好感后, 便不再插嘴。
其他人此时也早已经回过神来,心里恨的要命, 却已经无可更改, 只期望能在人选上做些文章,最后能争取由自己人负责, 到时候如何操作,还不是自己说了算。
也是有意思,你们能知道这个道理, 皇帝能不知道?市舶司为什么需要整顿?还不是你们安插的人太多, 自己家族不纳税,还利用市舶司排挤对手, 建文帝想着那些还没修的破烂城墙,怎么也不敢再让市舶司落到这些人手中。
也是因为目前管理市舶司的人员和各方势力多有牵扯, 收税对象又都是一些大家大族, 若是随便派个人负责,怕是镇不住场子。
所以林方旭其实大可以放心,皇帝并没有要让他去负责的意思, 真要派他去了,就算手持圣旨,那些个地方大员,官宦门阀可能也不会有多配合,即使配合估计也是敷衍了事,甚至阳奉阴违。
又要抓在自己手中,又要镇得住场子,建文帝想到了最合适的人选,于是在众人的期待中,开口道:重整市舶司,到时候估计会涉及到许多官员的去留,官员调动归吏部所管,既然如此,这件事便直接由太子负责吧!
朱显宗跟自己父皇的想法差不多,正想着要不要自己主动请缨,听到父皇的安排,自是连忙恭敬应道:儿臣领命。
作为一个听得进大臣谏言的皇帝,建文帝做好安排后,又问道:诸位可还有什么补充的?可有异议?
皇帝这样问了,一个合格的高官,肯定是要答,没有异议,还要极其诚恳地高呼一声陛下圣明!
然而那是在没有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候,此时李阁老便没有那么合格,他站出来说道:太子殿下平日还要监管吏部和刑部事宜,若是出了京,这两部怕是不太好安排?
家有万亩桑田,每年都有大量生丝通过海船走私海外的董阁老,此时觉得李默的脑子怕是平时经常和稀泥,给搅和糊涂了,吏部尚书和刑部尚书是摆设么?
果然,皇帝听后很不高兴道:两部的大小事宜自然有两位尚书负责,若真有什么犹豫不决的,便直接禀告于朕。总之,谁也不能阻止他老人家重整市舶税。
见皇帝下定了决心,且态度异常强硬,诸人也不敢再跳出来找不自在,只得暗自思索着,回去如何应对。
皇帝见众人都老实下来,心里盘算着要不要催太子早些出京,眼老又站了出来,心里咯噔一声,这老家伙难道又要作怪?顿时不悦道:孔大人还有什么话没说完?!
孔阁老装作没看明白他的意思,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道:臣认为重整市舶司之事,宜早不宜晚。
建文帝心想恩,孔阁老还是明事理的。
孔阁老又继续道:眼看年关将近,太子殿下若是年后再出发,怕是会耽误很多事,市舶司人员整顿先不说,海上走私却不能再耽搁了,需得先命当地官员,提前严查,杀一杀风气才好。
建文帝心里奇怪道,谁说太子明年才动身,朕让他过几天就出发,走私了这么多年,耽搁一会儿又能怎样?这老家伙怕是打着什么主意呢?
老明事理的份上,建文帝配合问道:海上走私确实需要提前敲个警钟,免得到时候
一个个还不知道收敛,此事,不知孔阁老有什么好的建议?
孔阁老觉得这朱家父子、爷孙三代人,都不是那么好糊弄,自己眼看就要隐退了,退之前有些事自己不办好,孔家后辈子孙怕是要仕途艰难。
想到此,孔阁老才斟酌道:太子殿下亲自整顿市舶税,毫无疑义是最好的人选,但远隔千里,风土人情全然不同,臣认为还是应该专门安排一到两名地方官员,协助此事才好。
孔阁老的话给皇帝提了个醒,想他身为天子,一不小心不也他一样被这些人糊弄,太子只身前往,独自面对那些庞大的宗族力量,难免有些处于弱势。
孔阁老可有什么人选?建文帝不想问其他人,放眼一看,不是晋商代表,就是浙商出身,数来数去,竟然只有孔家要让人放心一些。
都说举贤不避亲,孔阁老深以为然,直接道:宁波知府孔安贤嫉恶如仇,性子刚直,臣认为可担当此任。
孔玠从廷议开始,便坐在自己祖父后面,不像林方旭那样有发言的机会,从头到尾默默地观政,顺便感叹一下,他们这批新科进士里面,林方旭甩他们越来越远了啊。
突然听到祖父说到自家老爹嫉恶如仇,孔玠心里有些无语,祖父形容得非常中肯啊!不嫉恶如仇,他也不会被人逮着把柄排挤到宁波去了,现在还要被迫扯进这场浑水中。
其他人听清孔阁老推荐的人后,心里又是一震,孔阁老自从圣上登基以来,也许是因为年纪越来越大,不想再过多树敌,很早便没有了先帝爷在世时的锐利和杀伐果决。
和董阁老不合也只是做做样子,这也是建文帝对他越来越不满的原因,身为当朝首辅,竟然只想着如何不得罪人混到隐退,简直岂有此理!
如今听孔阁老将自己儿子推了出来,众人才终于一知道,这次事情,怕是无法敷衍过去了。
其他人心情沉重的时候,建文帝却很高兴,这老家伙这几年来一直要死不活的样子,现在终于打算尽首辅的职责了,他自然不会反对,当即便宣布道:那就让宁波知府孔安贤兼任禁私钦差,再让浙江水师都督从旁协助,负责严查海上走私!
安排好这一切后,建文帝心情颇好,还不忘高兴地嘱咐朱显宗道:太子安排好吏、刑两部事宜后,便尽快动身。
就在众人心情发堵,以为终于可以散场的时候,却听建文帝似乎突然想起一事,恍然道:对了,之前有人说林舍人起点太高,需要到地方上看看。
说这话的赵松涛面皮子一抽,还没想好怎么挽救的时候,建文帝又对着林方旭亲切道:不如这样吧,东升也别再在京城窝着了,这次就充当个巡察使,跟着太子一起去,看看你提议重整市舶司是怎么样一步步完成的,也替朕瞧瞧江南沿海的人情风光。
林方旭,他这是被皇帝发福利了?瞧什么人情风光,感觉就是带俸禄游山玩水啊。
要其他人说,林方旭就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太子殿下作统帅,首辅的儿子冲锋陷阵,浙江水师都督掠阵助攻,他就是那个呆在大营里的小监军,只用跟着战场上走一圈,回来便是满满的资历。
林方旭自然也是领会得到皇帝的有意栽培,满怀感激地接受了任命。
建文帝也不忘今天廷议一直很明事理并将儿子都推了出来的孔阁老,又对着孔家祖孙两开玩笑道:东升若是去了江南,朕身边就少了个跑腿的人了,孔阁老若是舍得,不如将你家孙儿让给朕使唤使唤?
孔阁老自然也笑道:年轻人就该多动动,臣哪有什么舍不得的,何况有机会聆听圣上教诲,那是他的福气!
如此,比起还
要去和江南世家,走私海商斗智斗勇的杨严、孔安贤等人,林方旭和孔玠成了这场廷议实实在在的得益人。
商谭见孔玠代替了林方旭的位置,有些替他感到可惜,毕竟是天子近臣啊!
林方旭却觉得无所谓,再是天子近臣,那也只是个七品官,能干一辈子不成。
他这次去江南兜一圈回来,混够了资历,到时候好好谋划一下,去地方任个知府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到时候治理一方,踏踏实实地做些政绩,再找机会回京,这一世的仕途便算是稳了。
然而他现在并没有为自己看似稳当的仕途开心,而是满心忧虑地算着这次任务什么时候能完成,不知道赶不赶得回来参加小云的及笄,会不会耽搁自己娶夫郎。
也许是对廷议结果的满意,结束后,皇帝让御膳房做了午膳送到乾清宫,与诸位大人用过后才散了去。
御厨做的美味佳肴并不能安抚诸位大人沉重的心情,一个个匆匆忙忙地赶回去,找的找幕僚,找的找朋党,商量该如何迎接这一场暴风雨。
也许是解决了心头大患,勤政爱民的建文帝破天荒地给自己放了个假,带着太子朱显宗去逛御花园了。
皇帝都走了,林方旭这个跑腿的自然也跟着沾光,多了半天的休沐。
走出宫门时,林方旭还有些恍惚,从重生回来,决定提前参加科举,他就在谋划着今天的事,总算是一步步走到如今了,甚至结果比他自己预设的还要好。
第七十三章
初冬的凉风, 吹得林方旭打了两个喷嚏, 京城的冬天寒冷又干燥, 对于出生在湿润温暖之地的南瓜秧子,简直是非一般的折磨, 好在南瓜秧子过不了几天就可以回故土了。
太子离开乾清宫前, 曾告诉林方旭提前做好准备,大概过几天就出发, 林方旭一边溜溜达达地往家走,一边考虑着要不要把自家侄子也一起捎回去。
想着这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被武安侯府接过去的林修皓, 林方旭考虑着要不要干脆就将那小子留在武安侯府得了。
林方旭到家时, 林修皓在家做他给布置的功课,林方远不知道在哪里忙, 林冲在院子里练着枪法,看到他时还很自责,觉得自己失职了。
平时都是傍晚才出宫, 然后林冲会估摸着时间赶了车去接他, 林方旭给他解释了今天情况特殊,让他不必在意, 再说从宫门口走到家也不是太远。
恋耽美
建文帝在林方旭说完后,心情愉悦,赞赏地看了林方旭一眼,心想,真是一群自私贪婪的人啊,当这大魏的天下是他们家的不成?仗着官宦不用交税便侵占土地,嘴上说着不与民争利,但事实上,那些个大商人,不是他们的族人就是他们的管事之流,一个个不知道靠着经商搂了多少银钱。
李阁老听林方旭说完后,脸色愈加阴沉,哪里还有一点平时的和气模样,其他人更是面色复杂地看着正中间的那个年轻人,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横冲直撞什么都敢说。
可惜就是这么一个不按套路,不按规则行事的人,说出的这番话为难住了一大群高官,就连孔阁老也不知道该怎么总结。
偏此时,皇帝还笑着问道:诸位觉得东升的办法如何?
问完不等人回答,又感叹道:俗话说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但朕却觉得年轻人的思维有时还要开阔一些。朕以前让你们想法子,一个个就只知道盯着那稻麦桑麻,盯来盯去,国库也没见丰盈,倒是依然年年亏空。
听着皇帝语气不满的训斥,众人不由面皮一紧,只听皇帝又点名道:管阁老,你负责户部,管着整个朝廷的经费开支,你来说说,这商税需不需要重整?
在此之前,管阁老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今天廷议有自己什么事?可惜,事情就是这么出人意料,他就这么巧的摊上了,只得无奈回道:回禀圣上,税课司初建时,国家初立,急需休养生息,朝廷鼓励农耕,商业便一直不兴,商税更是如杯水车薪,后来便渐渐不再重视。如今若是要重整商税的话,税课司需要重新安排调度人手不说,就是如今行商坐贾的人多不多,商税该如何调整,再加上查处偷税走私等等,这千头万绪一时间也是难以理清的。
建文帝听完心里不悦,说白了不过推脱之言,事情太难就不用做了?
见众人听了管阁老的话后,都是一副深以为然的样子,建文帝无法,只得又把林方旭拎出来,问道:东升既然提了重整商税,不知还有没有其它想法?
林方旭此时觉得自己特别亏,领的是跑腿的俸禄,干得却是阁老的活计,其他人当真就没有办法了?也不尽然吧!不过是谁也不愿意自家利益受损,干脆装聋作哑罢了。
若要短时间就整理完善,确实难如登天。林方旭先是赞同了管阁老的话,接着又发表自己的看法道:商税具体种类繁多,但臣认为其中真正占大比重的只有几样,盐税、茶税、酒税、矿税等自然在其中,然而所有这些却都比不上市舶税。
林方旭说道这里,见好些个人又黑了脸,得,这又是触碰到他们的利益了,算了,从提重整商税便已经是差不多得罪光了,再得罪一次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又接着道:前朝衰帝曾仿效其父,又在福建泉州、广东广州增设两处市舶司,加上原来浙江宁波一处,三处市舶司一直保留至今,然而却因为海上走私以及其它原因,每年收到的市舶税还不如前朝十之二三,臣认为想要重整商税,不入先从重整市舶税开始。
朱显宗从廷议开始到现在,除了给林方旭打过一回圆场外,便没怎么说过话,一是觉得这些个朝廷重臣,扯皮推责任,以及明目张胆地挖大魏根基让他实在反感,二是扯来扯去,最后的办法并没有让他觉得会有什么成效。
听林方旭说完后,朱显宗觉得,这小状元的这一番话,才是今天听的最有意义的话,是真知灼见,是解决朝廷经费真正有用且切实可行的办法!于是忍不住插话道:那林舍人认为重整市舶税应该从哪里入手?
林方旭见太子殿下,未来的永安帝一副兴致勃勃的样子,即使其他人脸色越来
越黑,他现在也半点不惧,斩钉截铁道:重整市舶税需从两方面同时入手,一是整改市舶司,重新考核挑选合适人员,二是严查海上走私。
严查海上走私!此话一出,便真的是如惊雷扔进人群,直接炸得在场诸位高官耳鸣头晕。
在其他人头晕之际,老奸巨猾的孔阁老见圣上和太子殿下看林方旭的眼神都是一副满意得不能再满意的模样,估摸着这个事圣上肯定是不容其他人反对的,不过他为什么要反对呢?他孔家祖籍在陕西,也没人大老远的跑去海上走私。
是时候由他这位内阁首辅做总结了,孔阁老也同样一副满意得不能再满意的模样,看着林方旭赞赏道:林舍人果真是年轻有为,听了你这一番话,老朽才真是觉得自己老了。
表扬了年轻后辈,孔阁老又对着皇帝恭敬道:臣认为林舍人所提重整是市舶税的法子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就是彻底解决了朝廷经费紧张也不是没可能的,所以在负责此事的人选上,必须慎重。
林方旭想着,这么大一个烂摊子,怎么也轮不到自己这个没家世,没资历的六品修撰了吧?嘴巴上得罪人已经是他的极限了,真要他亲自操刀去割别人的血肉,他是真没那个胆子,他夫郎还没娶呢!
第七十二章
孔阁老的一番话, 说到了皇帝的心坎里, 这市舶司说不定就是大魏朝以后的钱袋子了, 选人一定要慎重,皇帝扫了一眼底下众人, 认真思考起来。
孔阁老在其他人没反应过来之时, 迅速定好重整市舶司的论调,并在皇帝面前刷了一波好感后, 便不再插嘴。
其他人此时也早已经回过神来,心里恨的要命, 却已经无可更改, 只期望能在人选上做些文章,最后能争取由自己人负责, 到时候如何操作,还不是自己说了算。
也是有意思,你们能知道这个道理, 皇帝能不知道?市舶司为什么需要整顿?还不是你们安插的人太多, 自己家族不纳税,还利用市舶司排挤对手, 建文帝想着那些还没修的破烂城墙,怎么也不敢再让市舶司落到这些人手中。
也是因为目前管理市舶司的人员和各方势力多有牵扯, 收税对象又都是一些大家大族, 若是随便派个人负责,怕是镇不住场子。
所以林方旭其实大可以放心,皇帝并没有要让他去负责的意思, 真要派他去了,就算手持圣旨,那些个地方大员,官宦门阀可能也不会有多配合,即使配合估计也是敷衍了事,甚至阳奉阴违。
又要抓在自己手中,又要镇得住场子,建文帝想到了最合适的人选,于是在众人的期待中,开口道:重整市舶司,到时候估计会涉及到许多官员的去留,官员调动归吏部所管,既然如此,这件事便直接由太子负责吧!
朱显宗跟自己父皇的想法差不多,正想着要不要自己主动请缨,听到父皇的安排,自是连忙恭敬应道:儿臣领命。
作为一个听得进大臣谏言的皇帝,建文帝做好安排后,又问道:诸位可还有什么补充的?可有异议?
皇帝这样问了,一个合格的高官,肯定是要答,没有异议,还要极其诚恳地高呼一声陛下圣明!
然而那是在没有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时候,此时李阁老便没有那么合格,他站出来说道:太子殿下平日还要监管吏部和刑部事宜,若是出了京,这两部怕是不太好安排?
家有万亩桑田,每年都有大量生丝通过海船走私海外的董阁老,此时觉得李默的脑子怕是平时经常和稀泥,给搅和糊涂了,吏部尚书和刑部尚书是摆设么?
果然,皇帝听后很不高兴道:两部的大小事宜自然有两位尚书负责,若真有什么犹豫不决的,便直接禀告于朕。总之,谁也不能阻止他老人家重整市舶税。
见皇帝下定了决心,且态度异常强硬,诸人也不敢再跳出来找不自在,只得暗自思索着,回去如何应对。
皇帝见众人都老实下来,心里盘算着要不要催太子早些出京,眼老又站了出来,心里咯噔一声,这老家伙难道又要作怪?顿时不悦道:孔大人还有什么话没说完?!
孔阁老装作没看明白他的意思,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子道:臣认为重整市舶司之事,宜早不宜晚。
建文帝心想恩,孔阁老还是明事理的。
孔阁老又继续道:眼看年关将近,太子殿下若是年后再出发,怕是会耽误很多事,市舶司人员整顿先不说,海上走私却不能再耽搁了,需得先命当地官员,提前严查,杀一杀风气才好。
建文帝心里奇怪道,谁说太子明年才动身,朕让他过几天就出发,走私了这么多年,耽搁一会儿又能怎样?这老家伙怕是打着什么主意呢?
老明事理的份上,建文帝配合问道:海上走私确实需要提前敲个警钟,免得到时候
一个个还不知道收敛,此事,不知孔阁老有什么好的建议?
孔阁老觉得这朱家父子、爷孙三代人,都不是那么好糊弄,自己眼看就要隐退了,退之前有些事自己不办好,孔家后辈子孙怕是要仕途艰难。
想到此,孔阁老才斟酌道:太子殿下亲自整顿市舶税,毫无疑义是最好的人选,但远隔千里,风土人情全然不同,臣认为还是应该专门安排一到两名地方官员,协助此事才好。
孔阁老的话给皇帝提了个醒,想他身为天子,一不小心不也他一样被这些人糊弄,太子只身前往,独自面对那些庞大的宗族力量,难免有些处于弱势。
孔阁老可有什么人选?建文帝不想问其他人,放眼一看,不是晋商代表,就是浙商出身,数来数去,竟然只有孔家要让人放心一些。
都说举贤不避亲,孔阁老深以为然,直接道:宁波知府孔安贤嫉恶如仇,性子刚直,臣认为可担当此任。
孔玠从廷议开始,便坐在自己祖父后面,不像林方旭那样有发言的机会,从头到尾默默地观政,顺便感叹一下,他们这批新科进士里面,林方旭甩他们越来越远了啊。
突然听到祖父说到自家老爹嫉恶如仇,孔玠心里有些无语,祖父形容得非常中肯啊!不嫉恶如仇,他也不会被人逮着把柄排挤到宁波去了,现在还要被迫扯进这场浑水中。
其他人听清孔阁老推荐的人后,心里又是一震,孔阁老自从圣上登基以来,也许是因为年纪越来越大,不想再过多树敌,很早便没有了先帝爷在世时的锐利和杀伐果决。
和董阁老不合也只是做做样子,这也是建文帝对他越来越不满的原因,身为当朝首辅,竟然只想着如何不得罪人混到隐退,简直岂有此理!
如今听孔阁老将自己儿子推了出来,众人才终于一知道,这次事情,怕是无法敷衍过去了。
其他人心情沉重的时候,建文帝却很高兴,这老家伙这几年来一直要死不活的样子,现在终于打算尽首辅的职责了,他自然不会反对,当即便宣布道:那就让宁波知府孔安贤兼任禁私钦差,再让浙江水师都督从旁协助,负责严查海上走私!
安排好这一切后,建文帝心情颇好,还不忘高兴地嘱咐朱显宗道:太子安排好吏、刑两部事宜后,便尽快动身。
就在众人心情发堵,以为终于可以散场的时候,却听建文帝似乎突然想起一事,恍然道:对了,之前有人说林舍人起点太高,需要到地方上看看。
说这话的赵松涛面皮子一抽,还没想好怎么挽救的时候,建文帝又对着林方旭亲切道:不如这样吧,东升也别再在京城窝着了,这次就充当个巡察使,跟着太子一起去,看看你提议重整市舶司是怎么样一步步完成的,也替朕瞧瞧江南沿海的人情风光。
林方旭,他这是被皇帝发福利了?瞧什么人情风光,感觉就是带俸禄游山玩水啊。
要其他人说,林方旭就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太子殿下作统帅,首辅的儿子冲锋陷阵,浙江水师都督掠阵助攻,他就是那个呆在大营里的小监军,只用跟着战场上走一圈,回来便是满满的资历。
林方旭自然也是领会得到皇帝的有意栽培,满怀感激地接受了任命。
建文帝也不忘今天廷议一直很明事理并将儿子都推了出来的孔阁老,又对着孔家祖孙两开玩笑道:东升若是去了江南,朕身边就少了个跑腿的人了,孔阁老若是舍得,不如将你家孙儿让给朕使唤使唤?
孔阁老自然也笑道:年轻人就该多动动,臣哪有什么舍不得的,何况有机会聆听圣上教诲,那是他的福气!
如此,比起还
要去和江南世家,走私海商斗智斗勇的杨严、孔安贤等人,林方旭和孔玠成了这场廷议实实在在的得益人。
商谭见孔玠代替了林方旭的位置,有些替他感到可惜,毕竟是天子近臣啊!
林方旭却觉得无所谓,再是天子近臣,那也只是个七品官,能干一辈子不成。
他这次去江南兜一圈回来,混够了资历,到时候好好谋划一下,去地方任个知府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到时候治理一方,踏踏实实地做些政绩,再找机会回京,这一世的仕途便算是稳了。
然而他现在并没有为自己看似稳当的仕途开心,而是满心忧虑地算着这次任务什么时候能完成,不知道赶不赶得回来参加小云的及笄,会不会耽搁自己娶夫郎。
也许是对廷议结果的满意,结束后,皇帝让御膳房做了午膳送到乾清宫,与诸位大人用过后才散了去。
御厨做的美味佳肴并不能安抚诸位大人沉重的心情,一个个匆匆忙忙地赶回去,找的找幕僚,找的找朋党,商量该如何迎接这一场暴风雨。
也许是解决了心头大患,勤政爱民的建文帝破天荒地给自己放了个假,带着太子朱显宗去逛御花园了。
皇帝都走了,林方旭这个跑腿的自然也跟着沾光,多了半天的休沐。
走出宫门时,林方旭还有些恍惚,从重生回来,决定提前参加科举,他就在谋划着今天的事,总算是一步步走到如今了,甚至结果比他自己预设的还要好。
第七十三章
初冬的凉风, 吹得林方旭打了两个喷嚏, 京城的冬天寒冷又干燥, 对于出生在湿润温暖之地的南瓜秧子,简直是非一般的折磨, 好在南瓜秧子过不了几天就可以回故土了。
太子离开乾清宫前, 曾告诉林方旭提前做好准备,大概过几天就出发, 林方旭一边溜溜达达地往家走,一边考虑着要不要把自家侄子也一起捎回去。
想着这段时间几乎每天都被武安侯府接过去的林修皓, 林方旭考虑着要不要干脆就将那小子留在武安侯府得了。
林方旭到家时, 林修皓在家做他给布置的功课,林方远不知道在哪里忙, 林冲在院子里练着枪法,看到他时还很自责,觉得自己失职了。
平时都是傍晚才出宫, 然后林冲会估摸着时间赶了车去接他, 林方旭给他解释了今天情况特殊,让他不必在意, 再说从宫门口走到家也不是太远。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