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师成亲后崩人设了——鹤梓(39)
替我给柳老板捎句话,问问他考虑得如何,若是下了决定,该舍弃的就该搬上日程了。杨晏清顿了顿,唇角的笑淡了下去,眼睫在睑下投出一小片阴影,世间诸事总没有两全的法子,人啊,不能太贪心。
还有,文管家交给你的那些铺子多数都不景气,你亲自去商会打点打点,日后费些心思重新做起来。
是。
没别的事了,下去吧。
淮舟再次应声,却步退出。
萧景赫从祠堂回来恰好赶上晚膳,无视婢女放置好的碗碟,凑过去硬是贴着杨晏清坐下。
杨晏清见他表情没什么大的不妥,示意婢女将碗碟移过来然后挥退,夹了一块腊排骨放在萧景赫的碗里:喏,这次不跟你抢。
他们二人共用膳食还是在杨晏清刚入王府的时候,之后因为两人喜好不同以及萧景赫经常因为军营的事临时被叫走,半年来都未曾再同桌用膳过。
萧景赫端着碗,盛饭的动作一顿:所以先生之前果然是故意的?
我那时已经收敛许多了。杨晏清这个时候也不介意说些小实话,有没有人同王爷说过,被抢骨头的王爷看上去十分可爱?
萧景赫看着碗里的腊排骨,瞬间觉得有些不太香,可爱这个形容词被自己的夫人按在自己这么一个七尺男儿身上,着实有些无法消受。
杨晏清夹了一根茼蒿慢慢咀嚼,悠悠道:怎么,只准王爷将我看成白兔子,不准我说王爷半句可爱?
萧景赫:!这人怎么又知道了?!
看萧景赫那表情杨晏清就知道自己猜的估计八九不离十,轻哼了一声。
萧景赫揣着心虚低头扒饭,专心致志地干了五碗米饭扫了半桌子的菜,待吃的得差不多抬头就见杨晏清不知道什么时候放下了筷子,撑着脑袋正一脸笑吟吟地盯着他瞧。
与之前被人看着的恼怒不同,这时候的男人唇角勾了勾,将方才自己与芳嬷嬷的对话概括道:祠堂只在本王高祖父时期翻新修建过,应当是那个时候高祖父知道了靖北王一脉的血脉身份
往事种种已经淹没在过去,没有人知道逝去之人曾经的抱负与做出这些事时心中在想些什么,但芳嬷嬷却很清楚的记得两件事:
第一件是老靖北王并无一丝一毫谋反之心,甚至因为得知自己是前朝血脉时曾一度表示出了终身不娶的决心,但就在那之后不久,先帝便急召老靖北王回京述职,然后被皇室与内阁联手算计,这才有了靖北王妃与萧景赫这个下任靖北王的存在。
而这第二件事便有些耐人寻味了芳姨曾经是颜府暗中训练出的细作,曾深受颜修筠的重用,却在当年设计颜家小姐与靖北王一事时对老靖北王一见钟情。
本来随着之后老靖北王的成婚离京这份心意总会烟消云散,可偏偏颜修筠挑来挑去,挑中了她作为盯着颜家小姐的眼线,并且吩咐芳姨在老靖北王离京之后想办法摸进靖北王府的祠堂,并将颜修筠也冒险带了进去。
那座供奉了前朝皇室牌位的祠堂里原本是没有那位亡国之君的,是在颜修筠走后,祠堂里才多了那样一个供奉亡国之君的明晃晃写着立牌人是颜修筠的灵位。
老靖北王突然回京恰好救下萧景赫的那一次,是芳姨想尽办法捎信去青州告知了老靖北王京城之事,也是那次之后,老靖北王看到了祠堂里多出来的那个牌位,突然明白过来靖北军中原本那些遗留几代下来妄想复辟的前朝遗臣竟与内阁大臣有所关联。
但彼时老靖北王虽然手中握有兵权,青州却并非他的一言堂,朝堂之上内阁又只手遮天,无奈之下只得将萧景赫托付给了芳姨,给当时的靖北王妃下了令其身体虚弱的毒药,一天天在王府里熬着日子。
杨晏清听到这里才有些后悔,前几日不该色令智昏只馋眼前人的身子,应当趁着青州战后将士疲惫,多探一探青州的底细才是。
萧景赫好笑着伸手捏了捏杨晏清柔软的耳垂:这会儿才知道自己行事有多莽撞?下次别在那种时候招我,吃苦头的还是你自己。
王爷的意思是,平日里就敢碰我了?杨晏清用眼尾斜了一眼萧景赫,难受的是王爷,磨磨唧唧的是王爷,这会儿出来说风凉话的还是王爷,话和便宜可全都被王爷占全了。
萧景赫早就明白了在嘴皮子上他是说不过眼前这书生的,当即抬手表示退让,努力转回之前的话题:芳姨怀疑当年父王的战死并非意外,因为据她所知,颜修筠及前朝的一些旧人多半都死在了那场战役中,其他靖北军的心腹却尽数活了下来,事极反常,必有蹊跷。
这么看来,难道不像是父王将计就计设计了那些不干净的东西,竭尽全力留给了王爷一个干净的靖北军?杨晏清的嗓音平静中带着一丝安抚之意。
人向来是最复杂的存在,或许老靖北王一开始并不期待孩子的到来,但从他得知萧景赫的遭遇时会甘冒无诏私返京城的杀头之罪选择千里奔袭便可以看出,老靖北王对萧景赫这个儿子或许并非表现出的那般冷漠无情。
一个有稚子做威胁牵制的老靖北王显然比当时还只是个没有才能体现的少年世子更有分量,更别提老靖北王还带走了一批安插在靖北军中时日想必不短的探子,而随着老靖北王的战死,被困在京城的萧景赫得以被接回青州,这笔买卖怎么看最后占了便宜的都是萧景赫。
就是不知道靖北王在其中做了什么让颜修筠松口放了萧景赫去青州。
对了。萧景赫忽然想到芳嬷嬷最后有些犹豫着说出的东西,颜修筠似乎并非想要复辟前朝,观其言行,倒更像是抱着一种只需要确认前朝血脉能够延续的想法,当年给本王下药找来那些婢女的主意也是他吩咐人做的。
若是本王猜的不错,他与青州的某些人,应当也合作得不算愉快。
***
丑时三刻,夜沉如水。
杨晏清身为帝师,手执金牌,必要时可以凭令调动禁军,此时在深夜进宫也并非难事。
刚睡下没多久就被叫醒的小皇帝有些懵地坐起身子,看向正一身暗色衣物披着斗篷坐在桌边喝茶的杨晏清:先生大晚上进宫,可是有什么重要的事?
守着帝王安寝的大太监见杨晏清来的势头便奉了茶水早早有颜色地退了下去。
陛下可有兴趣与臣一同夜探皇祠?杨晏清刮了刮茶沫子,如今跟在萧允身边的这个大太监虽说能力差了些,但是伺候人的眼力见倒是不错,可以留一留。
怀疑自己听错了的小皇帝沉默了一瞬:夜探什么?
皇祠。杨晏清十分有耐心的字正腔圆的重复了一遍。
直到和杨晏清两个人抹黑避开来往的宫女走了半个多时辰摸进皇祠里时,萧允还是一脸的飘忽与自我怀疑。
杨晏清让萧允将平日里封存的皇室玉牒翻开,宗室为黄册,皇室为红侧,翻了一阵两人才找到宗室亲王的那一册,杨晏清从袖子里掏出一张纸摊开来递给萧允。
萧允借着皇祠里的烛火辨认着上面的名字,直到看到最后一行的萧瑜行嫡子萧景赫,骤然反应过来这张纸上写着的是靖北王一脉的家谱。
先将这些按照玉牒的格式誊抄在这里,杨晏清指着诚郡王之后便空闲下来的宗亲谱系,又从另一边袖子里掏出一枚玉章,然后用这个章子盖印。
萧允表情麻木地按照杨晏清说的誊抄盖印,将玉牒上的墨迹吹干,有些怀疑地看向身前站着的先生:这样便可以?
皇室玉牒哪一次不是知图谱官与修玉牒官在每年年末整理好这一年变动的宗室信息,禀报皇帝得到应允后共同修撰,像他们这样如此这样草率儿戏的誊写焉能算数?
誊抄的是皇帝的笔迹,盖上的是先帝的印玺,到时候不论是谁来看这份玉牒,都说不出质疑的话来,最多不过说句不和规矩。
况且这份誊抄的玉牒不需要真正作数。杨晏清压低声音,也不能作数。皇室玉牒所记血脉均乃正统皇家血脉,编纂自然要谨而慎之,如今陛下这样修改不过是为了正月二十上朝宣召圣旨之用,待到今年年末玉牒官整理谱系发现异样时,陛下再顺水推舟命其将靖北王一脉划去即可。
正月二十复朝,届时他们将下旨宣封靖北王萧景赫为摄政王,行监察六部之责。但若不是今日杨晏清带他来皇祠,萧允还不知道靖北王一脉竟然并没有载入皇室玉牒,但这又和摄政王的旨意有什么关系?
杨晏清屈起手指抬手轻敲了敲萧允的小脑袋:□□皇帝曾有明令,异姓王不得摄理朝政,靖北王一脉虽为萧姓,但不在皇室玉牒之上便算不得正统的皇室宗亲,自然没有摄政当权的资格。罚抄了这么多遍怎么还没记住?
被杨晏清这么一提醒,萧允这才从□□皇帝曾经颁布的百八十条严令里扒拉出这一条自大庆朝立国到现在就没起过作用的律令,小声道:大庆朝也没出过有资格摄政的异姓王,那条律令不记得也不奇怪吧
只不过如今看着,这条律令怎么像是专门留着制衡靖北王一脉的?
不在皇室玉牒上的一品亲王,数来数去,大庆朝五代下来也不过就一脉靖北王。
萧允正要点头,刚点下去一半反应过来:等等先生怎么知道玉牒中没有靖北王一脉?还有父皇的私章怎么会在先生那?他记得当初父皇入陵不是随葬了所有的私章吗?
杨晏清回避了前一个问题:白日里闲着没事仿刻了一个。
萧允:先生究竟有多少朕不知道的才能?
从皇祠里出来,杨晏清与萧允便不再刻意避开宫女太监,萧允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抱怨道:先生,朕今日下午才回京城,一路上坐马车颠得骨头都疼,您就不能等一晚上?
杨晏清温和地回以一笑:是臣睡得太久,迫不及待想出来逛一逛。
萧允:小皇帝能怎么办呢,只能跟着自家白日里已经睡饱了的先生大晚上的在皇宫里漫步谈心。
两人朝着萧允的寝殿慢悠悠地走,临近元宵,今夜挂在天际的月亮明亮皎洁,洒下的月光照亮了两人脚下的路。
杨晏清忽然问萧允:陛下觉得沈向柳此人如何?
他?萧允想了想,是个挺圆滑的人,不过心气倒是挺高,就是不知道本事是不是和心气配得上。
他是前任兵部尚书的儿子,当年詹王的案子,兵部尚书那部分证据都是出自他之手。世家之中多多少少都知道些当年沈家的闹剧,然而世家多以根本为重,他的行径在世家里颇受诟病。杨晏清偏着头,眸中带着深意,出身勋贵,却不得世家待见,之后又流落民间风尘之地,看遍世间百态。这样一个上能与世家圆滑交道,下能调动三教九流的人物,可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先生难道是说内廷?
当年先帝驾崩,遗诏命后宫妃嫔无幸秀女贵人出宫遣返,其余妃子一同殉葬,这才有了萧允继位之时后宫无人把持宫务的局面,虽说乱了些,但也干净了不少。萧允在位这五年几乎一年一换贴身大太监,好在内务府的主管是个识时务的,这些年管理的尚且还过得去。
萧允曾与杨晏清说过关于内廷的问题,当时杨晏清只道时机尚未成熟,任由内廷太监这些年来如一盘散沙,任意宫外之人随意买卖消息,若说萧允身边十分缺的人才,倒是真的只有内廷这边。
萧允知道杨晏清既然提出这个提议,必然是已经有了九成把握,但这件事对于任何一个男子而言都不能不算是一件大事,不由得有些迟疑:沈先生愿意入宫?
等过几日,臣带他入宫来,陛下届时亲自询问于他便可。杨晏清并没有将他人隐私撕开来掰扯的意思,眸色淡淡,不过以沈向柳之能,单单一个内廷,实在是过于屈才了。
杨晏清想起那个一身明艳,只按自己想法行事从来不顾世俗眼光的人,不禁笑了起来:他那个人一向心思重,与臣也不过君子之交,说不得交心话。陛下不妨问一问他,对如今朝局形势有何看法。
说不定会有些不一样的见解。
*
作者有话要说:
其实在这里才算是要写到文案里的夫夫进门房事和谐,出门上朝各自为政哈哈哈,努力今早写到下一卷[握拳]
小区被封,从今天开始居家隔离呜呜呜呜,应该会多更一些,么么哒!
二更应该在明天白天,等我睡醒码字怕是到下午了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千羽少绝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君知鹤 10瓶;岁见 6瓶;理科生打架绝不允许扯 4瓶;车前子和决明子、临渊 1瓶;
挨个贴贴!比心心~
第53章 上元节【二更】
从宫里回来, 杨晏清熟门熟路地摸进主院,将斗篷外衫除去钻进床榻上暖烘烘的被窝里。
冷死了,往里面一点。杨晏清推了推躺在正中间霸占着一整张床的男人, 窝在男人方才躺的地方上舒服得喟叹一声。
被用完就扔的萧景赫在黑暗中轻笑了一声,一只胳膊伸出去将这个半夜不睡觉跑出去干坏事的书生圈进怀里:知道冷还要大半夜出去?
月黑风高夜, 杀人越货时。王爷没听过吗?都说了是去干坏事,当然要在晚上。杨晏清在男人的颈窝处找了个舒服的位置枕好, 今晚上我眼皮老跳, 总感觉要发生什么事
黑暗里, 失眠了上半夜的萧景赫听着怀里人迅速平稳悠长下去的气息,将人往自己怀里又揽了揽, 嗅着鼻尖萦绕的令人安心的气味, 这才闭上眼沉沉睡去。
***
靖北王府一向是没有什么过年过节的气氛的, 但是今年换了一个行事作风与王府冷硬气截然不同的管家, 正月十五一大清早就吩咐婢女仆从挂上了灯笼, 厨房里也正热火朝天搓着浮元子。
杨晏清醒来的时候下意识伸手往身侧摸,然后被旁边的萧景赫眼疾手快地攥住了手。
恋耽美
还有,文管家交给你的那些铺子多数都不景气,你亲自去商会打点打点,日后费些心思重新做起来。
是。
没别的事了,下去吧。
淮舟再次应声,却步退出。
萧景赫从祠堂回来恰好赶上晚膳,无视婢女放置好的碗碟,凑过去硬是贴着杨晏清坐下。
杨晏清见他表情没什么大的不妥,示意婢女将碗碟移过来然后挥退,夹了一块腊排骨放在萧景赫的碗里:喏,这次不跟你抢。
他们二人共用膳食还是在杨晏清刚入王府的时候,之后因为两人喜好不同以及萧景赫经常因为军营的事临时被叫走,半年来都未曾再同桌用膳过。
萧景赫端着碗,盛饭的动作一顿:所以先生之前果然是故意的?
我那时已经收敛许多了。杨晏清这个时候也不介意说些小实话,有没有人同王爷说过,被抢骨头的王爷看上去十分可爱?
萧景赫看着碗里的腊排骨,瞬间觉得有些不太香,可爱这个形容词被自己的夫人按在自己这么一个七尺男儿身上,着实有些无法消受。
杨晏清夹了一根茼蒿慢慢咀嚼,悠悠道:怎么,只准王爷将我看成白兔子,不准我说王爷半句可爱?
萧景赫:!这人怎么又知道了?!
看萧景赫那表情杨晏清就知道自己猜的估计八九不离十,轻哼了一声。
萧景赫揣着心虚低头扒饭,专心致志地干了五碗米饭扫了半桌子的菜,待吃的得差不多抬头就见杨晏清不知道什么时候放下了筷子,撑着脑袋正一脸笑吟吟地盯着他瞧。
与之前被人看着的恼怒不同,这时候的男人唇角勾了勾,将方才自己与芳嬷嬷的对话概括道:祠堂只在本王高祖父时期翻新修建过,应当是那个时候高祖父知道了靖北王一脉的血脉身份
往事种种已经淹没在过去,没有人知道逝去之人曾经的抱负与做出这些事时心中在想些什么,但芳嬷嬷却很清楚的记得两件事:
第一件是老靖北王并无一丝一毫谋反之心,甚至因为得知自己是前朝血脉时曾一度表示出了终身不娶的决心,但就在那之后不久,先帝便急召老靖北王回京述职,然后被皇室与内阁联手算计,这才有了靖北王妃与萧景赫这个下任靖北王的存在。
而这第二件事便有些耐人寻味了芳姨曾经是颜府暗中训练出的细作,曾深受颜修筠的重用,却在当年设计颜家小姐与靖北王一事时对老靖北王一见钟情。
本来随着之后老靖北王的成婚离京这份心意总会烟消云散,可偏偏颜修筠挑来挑去,挑中了她作为盯着颜家小姐的眼线,并且吩咐芳姨在老靖北王离京之后想办法摸进靖北王府的祠堂,并将颜修筠也冒险带了进去。
那座供奉了前朝皇室牌位的祠堂里原本是没有那位亡国之君的,是在颜修筠走后,祠堂里才多了那样一个供奉亡国之君的明晃晃写着立牌人是颜修筠的灵位。
老靖北王突然回京恰好救下萧景赫的那一次,是芳姨想尽办法捎信去青州告知了老靖北王京城之事,也是那次之后,老靖北王看到了祠堂里多出来的那个牌位,突然明白过来靖北军中原本那些遗留几代下来妄想复辟的前朝遗臣竟与内阁大臣有所关联。
但彼时老靖北王虽然手中握有兵权,青州却并非他的一言堂,朝堂之上内阁又只手遮天,无奈之下只得将萧景赫托付给了芳姨,给当时的靖北王妃下了令其身体虚弱的毒药,一天天在王府里熬着日子。
杨晏清听到这里才有些后悔,前几日不该色令智昏只馋眼前人的身子,应当趁着青州战后将士疲惫,多探一探青州的底细才是。
萧景赫好笑着伸手捏了捏杨晏清柔软的耳垂:这会儿才知道自己行事有多莽撞?下次别在那种时候招我,吃苦头的还是你自己。
王爷的意思是,平日里就敢碰我了?杨晏清用眼尾斜了一眼萧景赫,难受的是王爷,磨磨唧唧的是王爷,这会儿出来说风凉话的还是王爷,话和便宜可全都被王爷占全了。
萧景赫早就明白了在嘴皮子上他是说不过眼前这书生的,当即抬手表示退让,努力转回之前的话题:芳姨怀疑当年父王的战死并非意外,因为据她所知,颜修筠及前朝的一些旧人多半都死在了那场战役中,其他靖北军的心腹却尽数活了下来,事极反常,必有蹊跷。
这么看来,难道不像是父王将计就计设计了那些不干净的东西,竭尽全力留给了王爷一个干净的靖北军?杨晏清的嗓音平静中带着一丝安抚之意。
人向来是最复杂的存在,或许老靖北王一开始并不期待孩子的到来,但从他得知萧景赫的遭遇时会甘冒无诏私返京城的杀头之罪选择千里奔袭便可以看出,老靖北王对萧景赫这个儿子或许并非表现出的那般冷漠无情。
一个有稚子做威胁牵制的老靖北王显然比当时还只是个没有才能体现的少年世子更有分量,更别提老靖北王还带走了一批安插在靖北军中时日想必不短的探子,而随着老靖北王的战死,被困在京城的萧景赫得以被接回青州,这笔买卖怎么看最后占了便宜的都是萧景赫。
就是不知道靖北王在其中做了什么让颜修筠松口放了萧景赫去青州。
对了。萧景赫忽然想到芳嬷嬷最后有些犹豫着说出的东西,颜修筠似乎并非想要复辟前朝,观其言行,倒更像是抱着一种只需要确认前朝血脉能够延续的想法,当年给本王下药找来那些婢女的主意也是他吩咐人做的。
若是本王猜的不错,他与青州的某些人,应当也合作得不算愉快。
***
丑时三刻,夜沉如水。
杨晏清身为帝师,手执金牌,必要时可以凭令调动禁军,此时在深夜进宫也并非难事。
刚睡下没多久就被叫醒的小皇帝有些懵地坐起身子,看向正一身暗色衣物披着斗篷坐在桌边喝茶的杨晏清:先生大晚上进宫,可是有什么重要的事?
守着帝王安寝的大太监见杨晏清来的势头便奉了茶水早早有颜色地退了下去。
陛下可有兴趣与臣一同夜探皇祠?杨晏清刮了刮茶沫子,如今跟在萧允身边的这个大太监虽说能力差了些,但是伺候人的眼力见倒是不错,可以留一留。
怀疑自己听错了的小皇帝沉默了一瞬:夜探什么?
皇祠。杨晏清十分有耐心的字正腔圆的重复了一遍。
直到和杨晏清两个人抹黑避开来往的宫女走了半个多时辰摸进皇祠里时,萧允还是一脸的飘忽与自我怀疑。
杨晏清让萧允将平日里封存的皇室玉牒翻开,宗室为黄册,皇室为红侧,翻了一阵两人才找到宗室亲王的那一册,杨晏清从袖子里掏出一张纸摊开来递给萧允。
萧允借着皇祠里的烛火辨认着上面的名字,直到看到最后一行的萧瑜行嫡子萧景赫,骤然反应过来这张纸上写着的是靖北王一脉的家谱。
先将这些按照玉牒的格式誊抄在这里,杨晏清指着诚郡王之后便空闲下来的宗亲谱系,又从另一边袖子里掏出一枚玉章,然后用这个章子盖印。
萧允表情麻木地按照杨晏清说的誊抄盖印,将玉牒上的墨迹吹干,有些怀疑地看向身前站着的先生:这样便可以?
皇室玉牒哪一次不是知图谱官与修玉牒官在每年年末整理好这一年变动的宗室信息,禀报皇帝得到应允后共同修撰,像他们这样如此这样草率儿戏的誊写焉能算数?
誊抄的是皇帝的笔迹,盖上的是先帝的印玺,到时候不论是谁来看这份玉牒,都说不出质疑的话来,最多不过说句不和规矩。
况且这份誊抄的玉牒不需要真正作数。杨晏清压低声音,也不能作数。皇室玉牒所记血脉均乃正统皇家血脉,编纂自然要谨而慎之,如今陛下这样修改不过是为了正月二十上朝宣召圣旨之用,待到今年年末玉牒官整理谱系发现异样时,陛下再顺水推舟命其将靖北王一脉划去即可。
正月二十复朝,届时他们将下旨宣封靖北王萧景赫为摄政王,行监察六部之责。但若不是今日杨晏清带他来皇祠,萧允还不知道靖北王一脉竟然并没有载入皇室玉牒,但这又和摄政王的旨意有什么关系?
杨晏清屈起手指抬手轻敲了敲萧允的小脑袋:□□皇帝曾有明令,异姓王不得摄理朝政,靖北王一脉虽为萧姓,但不在皇室玉牒之上便算不得正统的皇室宗亲,自然没有摄政当权的资格。罚抄了这么多遍怎么还没记住?
被杨晏清这么一提醒,萧允这才从□□皇帝曾经颁布的百八十条严令里扒拉出这一条自大庆朝立国到现在就没起过作用的律令,小声道:大庆朝也没出过有资格摄政的异姓王,那条律令不记得也不奇怪吧
只不过如今看着,这条律令怎么像是专门留着制衡靖北王一脉的?
不在皇室玉牒上的一品亲王,数来数去,大庆朝五代下来也不过就一脉靖北王。
萧允正要点头,刚点下去一半反应过来:等等先生怎么知道玉牒中没有靖北王一脉?还有父皇的私章怎么会在先生那?他记得当初父皇入陵不是随葬了所有的私章吗?
杨晏清回避了前一个问题:白日里闲着没事仿刻了一个。
萧允:先生究竟有多少朕不知道的才能?
从皇祠里出来,杨晏清与萧允便不再刻意避开宫女太监,萧允懒洋洋地打了个哈欠,抱怨道:先生,朕今日下午才回京城,一路上坐马车颠得骨头都疼,您就不能等一晚上?
杨晏清温和地回以一笑:是臣睡得太久,迫不及待想出来逛一逛。
萧允:小皇帝能怎么办呢,只能跟着自家白日里已经睡饱了的先生大晚上的在皇宫里漫步谈心。
两人朝着萧允的寝殿慢悠悠地走,临近元宵,今夜挂在天际的月亮明亮皎洁,洒下的月光照亮了两人脚下的路。
杨晏清忽然问萧允:陛下觉得沈向柳此人如何?
他?萧允想了想,是个挺圆滑的人,不过心气倒是挺高,就是不知道本事是不是和心气配得上。
他是前任兵部尚书的儿子,当年詹王的案子,兵部尚书那部分证据都是出自他之手。世家之中多多少少都知道些当年沈家的闹剧,然而世家多以根本为重,他的行径在世家里颇受诟病。杨晏清偏着头,眸中带着深意,出身勋贵,却不得世家待见,之后又流落民间风尘之地,看遍世间百态。这样一个上能与世家圆滑交道,下能调动三教九流的人物,可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先生难道是说内廷?
当年先帝驾崩,遗诏命后宫妃嫔无幸秀女贵人出宫遣返,其余妃子一同殉葬,这才有了萧允继位之时后宫无人把持宫务的局面,虽说乱了些,但也干净了不少。萧允在位这五年几乎一年一换贴身大太监,好在内务府的主管是个识时务的,这些年管理的尚且还过得去。
萧允曾与杨晏清说过关于内廷的问题,当时杨晏清只道时机尚未成熟,任由内廷太监这些年来如一盘散沙,任意宫外之人随意买卖消息,若说萧允身边十分缺的人才,倒是真的只有内廷这边。
萧允知道杨晏清既然提出这个提议,必然是已经有了九成把握,但这件事对于任何一个男子而言都不能不算是一件大事,不由得有些迟疑:沈先生愿意入宫?
等过几日,臣带他入宫来,陛下届时亲自询问于他便可。杨晏清并没有将他人隐私撕开来掰扯的意思,眸色淡淡,不过以沈向柳之能,单单一个内廷,实在是过于屈才了。
杨晏清想起那个一身明艳,只按自己想法行事从来不顾世俗眼光的人,不禁笑了起来:他那个人一向心思重,与臣也不过君子之交,说不得交心话。陛下不妨问一问他,对如今朝局形势有何看法。
说不定会有些不一样的见解。
*
作者有话要说:
其实在这里才算是要写到文案里的夫夫进门房事和谐,出门上朝各自为政哈哈哈,努力今早写到下一卷[握拳]
小区被封,从今天开始居家隔离呜呜呜呜,应该会多更一些,么么哒!
二更应该在明天白天,等我睡醒码字怕是到下午了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千羽少绝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君知鹤 10瓶;岁见 6瓶;理科生打架绝不允许扯 4瓶;车前子和决明子、临渊 1瓶;
挨个贴贴!比心心~
第53章 上元节【二更】
从宫里回来, 杨晏清熟门熟路地摸进主院,将斗篷外衫除去钻进床榻上暖烘烘的被窝里。
冷死了,往里面一点。杨晏清推了推躺在正中间霸占着一整张床的男人, 窝在男人方才躺的地方上舒服得喟叹一声。
被用完就扔的萧景赫在黑暗中轻笑了一声,一只胳膊伸出去将这个半夜不睡觉跑出去干坏事的书生圈进怀里:知道冷还要大半夜出去?
月黑风高夜, 杀人越货时。王爷没听过吗?都说了是去干坏事,当然要在晚上。杨晏清在男人的颈窝处找了个舒服的位置枕好, 今晚上我眼皮老跳, 总感觉要发生什么事
黑暗里, 失眠了上半夜的萧景赫听着怀里人迅速平稳悠长下去的气息,将人往自己怀里又揽了揽, 嗅着鼻尖萦绕的令人安心的气味, 这才闭上眼沉沉睡去。
***
靖北王府一向是没有什么过年过节的气氛的, 但是今年换了一个行事作风与王府冷硬气截然不同的管家, 正月十五一大清早就吩咐婢女仆从挂上了灯笼, 厨房里也正热火朝天搓着浮元子。
杨晏清醒来的时候下意识伸手往身侧摸,然后被旁边的萧景赫眼疾手快地攥住了手。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