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古代种田奋斗史 > 古代种田奋斗史
错误举报

方瑜-格格党(70)

    如松已经跟族里说了,咱家孩子也可以去陈家村的村塾,日后就将侄子们都送去念书,一月也只收一丁点束脩,与陈家村一样,若是哪个有天赋,家里有银子接着送也不会被耽误,收下吧。
    杨稔希望自己娘家几个弟弟中有孩子能有念书的天赋,日后娘家兴盛,小景日后如何,娘家得到的益处有限,只有他们自己出息了才是最好的。
    陈如松也跟着劝,好说歹说才让杨父杨母收下银票。
    你们啊,最是孝顺不过。杨母眼里含泪,她一直最疼女儿,可女儿也值得她疼,最为孝顺,几个儿子不是不孝顺,在村里算是很孝顺的孩子,可跟女儿一比简直是天上地下。
    也就你出嫁那两年帮衬了你,之后都在享你的福了。自女儿一家分出来,日子越过越好,她跟老头子不知道得了女儿多少孝敬。
    生孩子不就是这样么,您养我小我养您老,我还没怎么照顾到您跟爹呢。她也只是送东西,做衣裳,给孝敬银钱,也没别的。
    杨母握着女儿的手,欣慰道:哪里没照顾,这些年都是你在照顾,今后在京城,就别惦记家里,好好在京城过日子。
    女儿这一走,今后见面就真的少了,杨母心里很不舍,但她知道,女儿这是越来越出息了,她得为女儿高兴,别露出舍不得的样子。
    在娘家逗留了许久,一家人才离去,陈家村安排好,告别亲朋好友。
    回到府城,小景带着妻子到李府拜别,杨稔和陈如松夫妻俩收拾行李,知行的私塾,康康的女学都退了,家里的兔子也要卖得,路途遥远,带不了。
    家里的现银还有一千出头,商铺六间,田地算上这次随的,有近两百亩,还有这个三进的宅子,总共就这些,兔子还有三十多只,勉强算是长成的,到时卖几两银子,就这些了,还有那头老驴,你有打算么?
    肯定是不能带去京城的,但要怎么安排是个问题。
    让亲家帮忙喂养吧,也就这两年的事了,拖亲家照顾,死了给找个地埋了。好歹跟着自家二十年了,直接卖了指定是被杀了吃,陈如松有些不忍。
    好。杨稔比陈如松跟不忍养了几十年的驴被吃掉。
    六间商铺今年的租子已经交了,可每年百来两的租子难不成也得请亲家帮忙收?陈如松有些拿不定主意,这有些太麻烦李家了。
    知行还要回来参加院试的,这几年不用担心,不过院试三年两次,租子不如就改成两年一收,这样比较方便。杨稔提议道。
    也好,明日我去跟他们说,咱们这次去要再租一辆驴车,便是再轻简行李,单咱们自家的驴车也还是装不下,也不知再加一辆够不够。
    杨稔摇头,当然不够,小景和他媳妇的东西可不少,小景还有书要拿,他们三个就要一辆驴车,还不知够不够,咱们的东西知行康康的东西还有家里一些要拿的,还有七个下人呢,还是三辆驴车为好。
    我原还想着少带些,缺什么在京城买就是了,租一辆驴车去京城的花销并不便宜。几十两银子,什么不能买。
    就再买两辆驴车,吴叔驾车,小景和知行学学也都能驾车。一头驴十几两,租车还得几十两,还不如买呢,咱们能驾车,到京城再将多的驴车卖了,京城的驴车只怕卖价还高,咱们还赚了。
    这个主意让陈如松眼前一亮,还是媳妇你脑子转得快,总是能想出好法子,待会我就去看驴。
    有自己的驴车,去京城的盘缠也就是吃食,自家再备好吃食,路上的花销就更少了。
    两辆驴车总共三十多两银子,田地的租子减少了些,也改为两年一收。
    将这些事解决,行李也收拾得差不多,三辆驴车塞得满满当当的,锁上宅门一大家子这就出发了。
    这一次去京城,因着男女老少都有,陈如松特意等了等,约着跟刚好要送镖去京城的镖局的人一块走,这样比较安稳。
    走了将近三个月,到了京城。
    嫡支两位陈大人派了人迎接,护送一行人到住处才回去复命。
    京城繁华比省城更甚,一家人,除去来过京城的父子俩,即使是听父亲提过京城的李如娘也被镇住了,进城一路都矜持中带着好奇,暗暗观看京城的面貌。
    这小宅子不大,咱们就住得紧凑些,东厢房小景一家子住,西厢房中间空着,知行和康康住两边房间,南房三间,吴叔吴婶一间,如娘你两个丫鬟跟康康的丫鬟三个凑一间,两个奶娘住一间。京城房子少,人多,这个一进的小宅子都不好找,先凑合着住吧。
    这是来之前就说了的,大家心里都有准备,没有说什么,几个下人开始搬行李,杨稔想打水,记起个院子是没有水井的,在哪打水?
    这条街有个共用的井,这出门直走几十步就到了,我去打水,顺便带吴婶过去认认路。
    没多久,两人就都提着一桶水回来,大家都洗了把脸,整个人都清爽许多。
    这宅子咱们也就住上一些时日,不会太久的。住惯了大房子,这种小宅子,看着就憋屈,等安定下来他就去找房子。
    三辆驴车占满了不大的院子,东西搬下来之后,陈如松赶紧卸了车架放进耳房,这三头驴只能暂时搭个棚子先安顿着,等闲下来再好好安排。
    一家人安顿下来,当日下午就去拜访嫡支两位族叔,若是明早,就见不到两位族叔,只能是他们夫人接待。
    两位族叔住处挨着,只是大族叔的屋子大些,是升官后买下了隔壁合并的。
    先去的大族叔家,父子俩在京城暂住也是在这,因为大族叔的官位大些,房子也就大,能安顿下他们父子俩,而二族叔是五品,前两年还是六品官,住处也只是刚好够住罢了。
    一番寒暄后,大族叔陈宗兴和蔼道:如今搬到京城来了,日后有什么事只管来找族叔,能帮的一定会帮。
    男人间谈话,女人是由陈宗兴的夫人王氏招待,她看着族侄媳妇身边的女孩,开口道:这是知宜吧,瞧着文文静静的,可真让人喜爱。
    从孩子入手聊天,向来是妇人间的好话题,杨稔淡笑道:不过是面上看着文静,实际是个调皮的,婶婶家的几个孙女才是真正惹人疼爱呢。
    王氏笑着摇头,看着这女娃长得珠圆玉润,端庄秀丽,大大方方地坐着,说到她时,她作谦虚状,仪态瞧着不差,既不刻意也不呆板,想起跟自己娘家侄子差不多大,她心里有了想法。
    族婶对康康的满意杨稔当然察觉了,在拜访了二族叔后,回到家她就跟自家男人说了这事。
    这位族婶不是原配,在大族叔在京城当官时娶的,另一支牵的线,当时已经决定给大族叔一些资源,是以这位族婶的家世还算不错,是太原王氏,虽也是旁支,但比咱们这一支离主支要近,这位族婶我记得是有一个十五六岁的侄子,去年来过几次,也没定亲,莫不是看中康康了?
    也才刚见面,应当不会这样草率吧,但她有些看中康康这是肯定的。
    这个杨稔很能感觉到,这位族婶好似也没打算遮掩,只是族婶看着是面善,大族叔一家也帮了自家许多,但事关女儿,她还是得谨慎起来,刚到京城,女儿的亲事她并不打算太快定下,不过也许只是她想多了。
    第119章 亲事
    咱们康康本就讨人喜欢, 当初街坊邻里那些叔婶也都说康康长得好,性子好,族婶喜欢是正常的。
    杨稔点头, 倒也是。
    康康不着急, 咱们留她在家多待两年,慢慢相看,明日知行就去族叔家里念书了,他请了教书先生, 教的只是两家族塾的孩子, 知行能跟着一块,小景有时过去教导族叔的孩子, 知行也跟着听, 还省了束脩。
    京城去私塾的花销不是府城的数,能省则省。
    接着道:我跟族叔说想买院子, 他劝我三思。
    怎么了?难不成买房子有什么不好。
    京城的房子不便宜,如咱家租的这样的宅子,都要几百两,还是偏僻的地段,想好一点的上千两,且在京城,各种花销也很费钱, 小景在翰林院, 每月只得一些补贴, 他自个都保不住,咱们一家子都在京城住,都是吃老本,两位族叔都劝我, 手里的银子能存着还是别拿去用。
    听着自家男人的话,杨稔觉得自家搬来京城太过草率了,既然这样,咱们就应该先别搬到京城。这院子一年五十两租子也不便宜,租几年都能买下一座宅子。
    陈如松摇头,可小景入了翰林院,之后凭借族里能将小景留在京城为官,日后也是要搬来的,康康若是在府城定亲咱们顾不到。
    原先陈如松也想让小景自个带京城,他跟媳妇还是在府城,但康康眼看着就到要定亲的年纪了,等知行考过举人,自家定然也是要到京城的,还不如一劳永逸,让女儿嫁到京城,日后他们夫妻俩能看着,只这一个女儿,陈如松怎么也不想分隔两地。
    何况京城合适的人选也比府城那边多,能给康康多挑挑。
    那咱们便琢磨琢磨如何在京城好好过日子吧,房子先放着,如今初来乍到,先熟悉了再说。杨稔还是想要自己的房子,租旁人的,没有那么自在。
    到京城已是十月下旬,京城的天气比府城更冷,杨稔平日里都不出门,在家里带着女儿和孙女。
    有丈夫在身边,李如娘再没有以往防备婆婆的做派,杨稔来看珍娘,她很热情,还会经常抱着珍娘过去请安。
    杨稔也松了口气,正常了就好,应当就是丈夫没在身边,心里想得多了。
    待了半个月,陈家下贴子邀她们十一月下旬去参加新出生的孩子的满月宴。
    大族叔陈宗兴有三子两女,如今这满月宴,是最小的儿子的长子,小儿子是继室王氏所出,十六岁成亲,一直到今年二十岁才得长子,是以这满月宴办得大了些。
    场面会比较盛大,来往人员也多。
    女儿到了该定亲的时候,虽说不急着嫁女,但早早定下来也是好的,这样的大场面适合带女儿去露露脸。
    杨稔很积极,带着女儿去买新布料做衣裳,这是在京城第一个亮相,绝对要重视。
    也不必张扬,打扮得花枝招展并不好,咱们讲究耐看。毕竟是人家的满月宴,主人家最重要,何况女儿的长相是时下妇人最喜欢的媳妇脸,端庄秀丽,举止也算落落大方,只要好好打扮一番,会有人家相中的,不必急切。
    娘,不如请裁缝上门给妹妹量身定做一套衣裳,京城的样式与府城大不相同,比府城更时兴。李如娘是个爱美的,在京城这么些日子,她早买了好几身衣裳了,也就察觉到两边的差距。
    说的是,京城与府城差别不小,咱们可别闹了笑话。杨稔赞同道。
    除了隆重打扮康康,杨稔跟李如娘也要好好装扮,那日去的都是官宦人家,自家也不能太素净。
    喜宴当日,王氏忙得不可开交,这是她亲孙子的满月宴,她自然尽心尽力,招待杨稔一家子进门后就让下人带到安排的位子,她脱不开身。
    杨稔带着儿媳女儿安安稳稳地坐着,早来的人已经与相熟的人家聊上了,她并不打算凑上去。
    没多久,又来了一位夫人,她望了望四周,只有杨稔这几个是陌生的,想必就是姐夫家新来的族人,于是慢步走来,语气温和的朝杨稔道:请问夫人是陈大人的族人么?
    杨稔温声道:是的,不是夫人是?
    我是陈夫人的娘家弟妹。王夫人直言道。
    王夫人。杨稔打了声招呼。
    王夫人也朝杨稔打了招呼,然后攀谈起来。
    一人有心交往,另一人也不是难相处的人,等宴会开始,两人已熟悉起来。
    王氏看中了新来族人的女儿,早已跟王夫人说过,今儿一照面,王夫人主动攀谈也是想了解了解这家人。
    姑姐的眼光她是相信的,只不过到底是给长子定亲,她得仔细些,自个相看相看,专门接触太突兀了,索性趁这次宴会接触接触。
    姑娘她是满意的,这家如今虽差自家不少,但有个庶吉士的儿子,日后不会差到哪去,也算合她的心意。
    自家公公虽是从五品的员外郎,可无奈自己丈夫不争气,只考了举人,还是前两年才考上,儿子的亲事也就不上不下。
    还好儿子颇有天赋,今年十六岁,争气考过院试,成了秀才,才好说亲。
    可当爹的没能耐,当祖父的又老了,等儿子考上进士,只能盼望族里帮衬,自家不像陈家,因着断层了,极力扶持新人,太原王氏好苗子层出不穷,儿子能得的帮衬不多。
    王夫人也想给儿子找个强有力的岳家,但人家也不是傻的,五品六品官员都不想将女儿或是孙女嫁到自家,外地或许能找到,但她不愿意找外地的,不能自己当面相看不踏实。
    宴会结束,两人相互道了别,各自回家。
    若说之前杨稔还不能肯定,今日,她很确定,当初王氏瞧上了康康,跟娘家的弟媳说了,否则今日独独来与她说话,偶尔还看一眼康康。
    杨稔跟陈如松嘱咐道:你去打听打听大族婶的娘家侄子如何,我察觉到他家相中康康了。虽还没来说亲,但他家先了解了解对方也是好的,真来说亲,再打听只怕不够时间。
    陈如松不怀疑媳妇的话,当即应下,我待会就出门打听。
    你说他家怎么会瞧中康康,不是说家世比大族叔还好么?莫不是有什么不好的地方。
    我记得,大族婶侄子的爹,也就是族婶的弟弟只有举人的功名,族婶的弟弟还是独子,或许是这个不好说亲。当爹的不行,又没有叔叔伯伯,祖父能撑多久?
    你多打听打听,看看有没有别的原因在。女儿的亲事明年一定要定下了的,明年都十六了,还没定亲,不知道的以为有什么毛病呢。
    我会的,小景这些日子都去族塾教书,我晚上跟他说一下,让他也注意着,或许大族老的孙子们会有了解的,不过到底是还没来说亲的,咱们得小心些,万一人家没这个意思,咱们自作多情可就不好了。
    杨稔认真的点头,是要小心,私底下悄悄打听打听看看有没有明显的不好。
    还没打听出什么不好的,王家就来探口风了。
    也证实了杨稔的猜测没有错,王家或许已经将自家打听得清清楚楚了,但自家却不熟悉王家,是以只说没定亲,但要不要与王家结亲的意愿如何暂时没提。
    王家是在十二月中旬来问,快要过年了,在京城过的第一个年,杨稔忙得很,何况女儿的亲事也不能急,索性就与王家说明年再给答复,先好好过了这个年再说。
    年货准备着,腊月二十六,李如娘查出有了近两月的身孕。
    一家子高高兴兴,只觉这个年过得更热闹了。
    但怀着身孕的李如娘却既高兴又忐忑,按理有孕之后,就要给丈夫安排通房,她娘和她两个嫂子都是如此,她娘当初也教了她,当时她没觉得如何,可真到那时候,她一点也不愿意。
    也因此,她在初次有孕时,故意忽视丈夫身边无人伺候,逃脱了,但当初丈夫还是举人,又要科举,她能摆脱,如今却不行了。
    可要让她给丈夫安排通房,即便是两个贴身伺候她的丫鬟,她也不想她们染指自己的丈夫,她知道这是善妒,是不对的,可她忍不住。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