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节
婚契 作者:展雪凡
第60节
参军脱籍的事情不算是秘密,只是没有门路的人不好走这条路,侯府公子沦为官奴,他们如何能够认命。
既然如此,他何不再当一把好人,成了就是一封信的事,不成也就是一处宅子一块地。
做到这个地步,他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楚老太太叹了口气,他们欠他的多了去了,何时才能还清呢。
在楚君逸打算离开的时候,楚老太太叫住了他。
楚君逸顿住脚步,等待她下面的话。
“帮我谢谢顾三爷。”她这样说。
楚君逸回答:“好。”
当楚君逸回到府中,刚一踏进房门就被人一把抱住。
“你什么时候回来的?”楚君逸被吓了一跳。
顾诚之闷声回答:“刚回来没多久。”
“结果怎么样?”楚君逸柔声问道。
顾诚之收紧了手臂,将头贴到了楚君逸的耳边,低声道:“我杀了他们。”
楚君逸回抱住他,叹息道:“那就好,你做得很好。”
顾诚之不方便插手昱亲王那边的事,但皇上和晋容又不想让他闲着,于是顾诚之就被派去审三皇子的党羽。
而这一审,就让顾诚之找到了杀死顾二老爷的凶手。
虽说知道了杀父仇人是谁,但顾诚之硬是隐忍不发,直到将三皇子的党羽尽数清除,这才禀明圣上顺便又请了个假。
皇上准了他的假,当天顾诚之就离开京城去报仇,这一走就是半个月。
虽然顾诚之没有见过顾二老爷的尸身,但听旁人描述也知他的死状极惨。
顾诚之本不是凶残嗜杀之人,但在面对那些杀父仇人时,他还是控制不住内心窜起的杀意,他将顾二老爷所受过的折磨十倍百倍的施加于那些人的身上,活生生的将人折磨致死。
跟着顾诚之一起离京的护卫俱是被震惊了,之后的日子和他说话都透着一股小心翼翼。
报了父仇,顾诚之并没有觉得多痛快,他的父亲已经不在了,不管他怎么折磨那些人,顾二老爷都不会活过来。
那一刻,他特别想见楚君逸,所以他还没等溅到手上的血液凝固变干就带着人快马加鞭的往京城赶。
当他将楚君逸抱在怀中,心底的空虚渐渐被填满,嗜杀的冲动缓缓退去,安宁平静再次回归。
楚君逸察觉到他的情绪有些不太对劲,但他又不知该怎样安慰,只能转移话题道:“刚才我去祖母那里,还跟那几个小的说了用军功脱籍的事情,我觉得他们会同意。”
“恩。”顾诚之闷闷的应了一声。
“那个,祖母好像原谅父亲了,她还跟你道谢呢。”楚君逸干巴巴道。
顾诚之没有说话,只是手臂又收紧了几分,温热的气息喷吐在楚君逸的颈侧,将他的寒毛都激起来了。
楚君逸耳根微微泛起红晕,抿了抿唇又道:“还有一件事,顾大爷把顾大老爷给坑了,顺便还将顾老太太的诰命给坑没了。”
“怎么回事?”顾诚之抬起头,神情有些诧异。
第170章 禅位
“顾大爷将顾大老爷以前办的一些蠢事给翻了出来,其中有一些是顾老太太拿着顾大老爷的帖子办的,所以老太太身上的诰命被削掉了。”楚君逸简单概括了一下。
女眷出门办事都要借由男人的名号,顾老太太想要干点什么肯定要用顾大老爷的帖子。
女眷很难直面皇权,要罚也是罚男人,但顾老太太身上有诰命,情况就不同了,外命妇也是关乎朝廷的脸面,知法犯法罪加一等,诰命直接就给削了。
顾诚之的心情有点微妙,顾大爷这次针对的人应该是顾老太太吧。
顾老太太的诰命品级是随着顾阁老往上面走的,即使顾阁老过世多年,顾老太太身上的诰命也没有被收回。
外命妇需要参加的活动不少,比如每年的进宫朝拜,只要没死没瘫就必须出席,但顾老太太瘫在床上根本无法起身,这才免了进宫这一项。
估计顾大爷是嫌顾老太太的诰命太碍事,所以干脆想办法削了她的诰命,以后顾老太太是死是活朝廷都不会再管,想要做点什么也会方便许多。
“大哥没事吧?”顾诚之问道。
楚君逸耸了耸肩,道:“肯定没事呀,他就是几句话挑起个头儿,之后又‘无意’间的提供了一下证据,反正犯事的人是老太太,而且顾大老爷还没死呢,怎么样都涉及不到他。”
顾诚之扯了扯嘴角,又问:“然后呢?”以他对顾大爷的了解,这事肯定不会就这样算了。
“然后顾大爷将这事捅到了老太太那里,老太太二次中风了,不过老太太没有了诰命就不能延请太医,顾大爷又往虞机那里跑了一趟,这才稳住了老太太的病情。”楚君逸啧啧两声,“你看看,这孝子贤孙当得多么称职,现在谁人不夸顾大爷至孝。”
顾诚之:“呵呵。”
楚君逸推了他一下,又道:“你大哥现在可是把孝心刷爆了,你也不能落下呀,我让人去备点药材,等下你去顾家看看。”
顾诚之眉头皱了皱,但还是点头同意了。
楚君逸没有立即出去,而是拉着顾诚之坐下,问道:“心情好点了吗?”
“你知道我心情不好?”顾诚之瞥了他一眼。
楚君逸笑道:“当然知道,我了解你呀。”
顾诚之神情缓和了几分,握着他的手道:“看到你,好多了。”
楚君逸双颊飞起一抹红,干咳两声又道:“这次出去还顺利吗?”
“挺顺利的。”顾诚之抿着唇,眼底闪过一丝血光。
楚君逸点了点头,也不再多问。
这次顾诚之离京既是私事也是公事。
于私,顾二老爷是顾诚之的亲爹,杀父之仇不可不报;于公,顾二老爷是朝廷命官,兼之他被谋害时还肩负着皇命,皇上不会坐视不管。
虽说顾诚之请了假,但他还带着皇上的口谕,审讯之后一干人犯可以就地处决,这就是在给顾诚之亲手报仇的机会。
看着楚君逸明艳的眉眼和温润的神情,顾诚之觉得喉咙有些干,伸手抚上楚君逸的脸,低声问道:“怕不怕?”
“啊?”楚君逸茫然反问:“怕什么?”
“怕不怕我?”顾诚之眼中暗色渐浓。
“我为什么要怕你?”楚君逸被问得莫名其妙。
顾诚之笑了,起身走到楚君逸面前,将人抱起就往卧室里走。
“你干嘛?!”楚君逸脸上红白交加,抓着顾诚之的肩膀吼道。
“久别胜新婚,我有点等不及了。”顾诚之笑道。
楚君逸差点将一口血喷到他的脸上,咬牙道:“别闹!你该去顾家了!”
“不急。”顾诚之将人扔到了床上,伸手就去解他的腰带,一边脱着两个人的衣服,一边慢悠悠道:“顾家那头几时去都可以,但我现在比较想你,你就别想着那些不相干的人了。”
楚君逸:“……”
见衣服脱得差不多了,顾诚之直接压了上去。
这一刻,他仿佛听到了心底发出的满足声音。
这段时间,顾诚之的状态一直不太对劲,他自己也知道,但却没办法调整。
跟着他出京的下属现在都缩成了鹌鹑,他担心楚君逸会发现,也担心楚君逸会怕他。
见楚君逸对他的态度没有变化,顾诚之心里还是松了口气,他决定等下就去敲打敲打那些跟他离京的人,他在报仇时所用的手段绝对不能往外说。
任何能够影响他们感情的事,哪怕是一颗小火苗,都必须掐死在摇篮里。
一场欢愉,融尽多日思念。
抱着楚君逸从净房出来,再将暗自咬牙的人塞进被窝,顾诚之神清气爽道:“我去顾家看看,你先休息一下。”
“滚吧!”楚君逸恼怒道。
“等会儿我就回来。”顾诚之笑了笑,低头在他的脸颊上亲了一口。
楚君逸瞪了他一眼,扯过一旁的枕头就扔了过去。
枕头砸到了顾诚之的胸膛,他接住下落的枕头又扔回到床上,俯身又在他的脸上亲了一记,这才起身离开。
楚君逸摸了摸滚烫的脸,瞪着顾诚之离开的背影,也不知是羞多一点还是恼多一点,不过是看在他的情绪不对的份上才稍稍纵容了稍许,谁知这人没完没了得甚是恼人,气得他只想再啃他两口。
看着顾诚之那张阴云尽退的脸,见过他之前残暴行为的下属俱是眼皮直跳,嘴角狂抽。
这才多长时间呀,半天都没过吧,从阴云密布变成鸟语花香怎么连个过程都没有呢?
对于顾诚之要求他们对这次出行的某些方面保密的事情,下属们都很干脆的同意了,反正他是老大他说了算,不用细细的描述那段经历他们也是挺高兴的。
顾诚之在顾家呆的时间不算长,去看了一眼顾老太太,然后就跟顾大爷去了书房。
楚君逸问起了他和顾大爷的谈话内容,但顾诚之笑而不语,只道过段时间他就知道了。
秋后问斩的行刑时间是在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楚老太爷和楚大老爷被排到了十一月,顾诚之已经写好了丁忧的折子,只等行刑之后就往上面递。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快,时间还没到十一月份,顾老太太就先不行了。
接到了顾大爷的传信,顾诚之和楚君逸连忙换了身素色衣服,然后就赶去了顾家。
见顾诚之来了,顾大爷也松了口气。
而顾老太太在看到顾诚之的时候,眼睛瞪的老大,嘴里还时不时的发出声响,可惜没人能够听懂她在说什么。
顾诚之在床前呆了不到半个时辰,顾老太太就浑身抽搐的断了气。
顾大爷伸手将顾老太太瞪圆的眼睛合上,接下来又是一阵忙碌。
楚君逸握住了顾诚之的手,即使他此时的神情冰冷漠然,但楚君逸也知道他心里算不得好受。
顾诚之回握了一下,偏头看向楚君逸,神情微微回暖。
顾老太太是顾诚之的亲祖母,这九个月的孝期肯定要守,顾诚之和顾大爷都递了丁忧的折子,上面很快就批复了下来。
顾老太太的七七还没过,楚老太爷和楚大老爷行刑的时间也到了。
楚君逸并没有去刑场观看,只是在护卫说行刑结束之后发了一会儿的呆,然后就跟顾诚之打了声招呼,自己则是回了楚家。
这几个月,京城中死的人多不胜数,丧事一场赶着一场的来,顾诚之忙完了顾老太太的丧礼就跑去帮楚君逸的忙。
中间还有楚大爷和楚二爷流放的事情,楚君逸倒是去送行了,但是听着楚大太太刺耳的哭嚎,他的心情又落了几个档次。
待到顾老太太的七七过后,顾大爷准备阖家归乡,这个孝就不在京城守了。
看着顾诚之平静的脸,楚君逸不由问道:“这就是顾大爷那天和你说的事?”
“恩,孝期会比较长,没必要在京城守孝。”顾诚之回答。
“九个月的孝期哪里长……了……”说到这里,楚君逸不由顿住,看向顾诚之,眨了眨眼。
顾诚之点头不语。
楚君逸深吸了两口气,但这个结果也在意料之中。
祖母的孝期是九个月,可亲爹的孝期却是三年,顾大爷是想把顾大老爷熬(弄?)死再回来起复吧。
“我以前应该没有得罪过他吧?”楚君逸忍不住问道。
顾诚之瞥了他一眼,回道:“没有。”
“那就好。”楚君逸放下了心。
“大哥打算在离京前把家分了。”顾诚之又道。
楚君逸微微一愣,而后道:“那就分吧。”
父母在不分家,因为顾老太太之前还活着,所以顾家两房并没有分家,哪怕顾诚之出嫁也没有分得属于二房的家产,他的嫁妆只是二房的私产和顾二太太的嫁妆。
如果顾大老爷还能插手顾家的事,肯定不会应允此事,但现在顾家的当家人是顾大爷,这位可是一直想要跟顾诚之搞好关系,不过是一份家产而已,那本就是顾诚之应得的,哪怕顾大太太十分的舍不得,但顾大爷拍板的事情她也不会跟儿子唱反调。
分家的事情很顺利,顾诚之只拿了他应得的那份,顾家人也没什么不满的地方。
分家之后,顾大爷又做主将顾老太太的嫁妆和体己给分了,这些本应由顾老太太分配,但还没等分给儿孙,顾老太太就先瘫了。
顾诚之和顾大爷商量一番,最后决定将顾老太太的嫁妆和体己分成三份半,顾诚之他们三兄弟各得一份,在从那个半份中拿出一万两银子,当是给顾家两位未出阁的姑娘添妆,剩下的都留给了顾大爷的嫡长子。
顾诚之对这个结果倒是挺满意的,反正顾老太太活着的时候分嫁妆和体己肯定没有他的份,再则他对顾大爷的智商很满意,只要顾大爷的脑袋不抽,同为顾家人守望互助也不错。
察觉到顾诚之态度的变化,顾大爷大大的松了口气,远香近臭的道理他还是明白的,顾家和顾诚之的关系本就有些微妙,仅剩的那点情分还是不要随意挥霍了。
而且他的仕途不如顾诚之,顾家的未来更是要看下头的那几个孩子,顾诚之能帮衬一点再好不过。
这次回乡,顾大爷不止是打算熬死顾大老爷,就连他和顾四爷的儿子也要好好的教导,没得在养出个“顾大老爷”来坑自家。
有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还是先把自家收拾妥当再回来起复吧。
顾家启程的日子定好了,顾诚之和楚君逸都有去送行。
顾大爷看到他们很高兴,说了几句话便道了珍重。
再见面,就是几年后了。
时间很快就到了十二月的尾巴,该砍头的都被砍了头,该流放的全都滚出了京城,该抄家的一个也没跑掉。
党羽被收拾得一干二净,而昱亲王和两位皇子却一点动静也没有,因为皇上一直没有旨意下来,这三位到现在都还被关在大牢里呢。
就在京城众人思索着“皇上不会是打算留他们过年吧?”的时候,圣旨终于下来了,而且颁下的圣旨不止一道。
其中最让人惊愕诧异的一道圣旨当属——
“你听说了吗?皇上要禅位给太子,据说登基大典已经在准备了!”
第171章 偏心
虽说皇上已经从昏睡中醒来,并且伤势也在逐渐稳定,但二皇子的那一下用尽了全力,皇上的身体也不再像年轻时那般健壮,疲劳乏力、精神不济是常事,时不时的还会吐上一口血当是消遣。
太医的话是皇上应该多休息少操心,伤势已静养为上,但是一些重要的折子还需由皇上批阅,大臣隔三差五的过来,哪有功夫静养呀。
晋容白天忙着监国,晚上还要回到皇上寝宫当孝子,恨不得一天三十六个时辰的忙。
眼见着晋容一圈一圈的瘦下来,皇上心疼的不行。
皇上想让晋容少往他这里跑,有空就多休息休息,别把自己累病了。
但晋容还是每天都过来,不来看看,他放不下心。
其实晋容还真没有大逆不道的想法,而且他的权位之心并没有外面流传的那么重。
先帝和昱亲王争夺太子之位时,晋容并没有出生,但没有经历过不代表他不知道当时的情况。
先帝是景明帝的嫡长子,正统的皇位继承人,如果他不能登基为帝,不管是哪个兄弟上位都不会放过他。
不争肯定要死,不想死就只能去争,更何况那本就是属于先帝的东西。
到了晋容这里也一样,他是皇上的嫡长子,他的母亲是皇上的原配皇后,再没有谁比他更加名正言顺。
如果他不能登基为帝,那么东宫的人一个也活不了。
晋容不想死,但他也不想让皇上死。
对他,皇上做足了一个父亲该做的事;
而他,也该做到一个儿子该做的事。
正常情况下,谋反的主谋应该优先处理,然后再去收拾其他的党羽以及剩下的小鱼小虾。
但那时皇上遇刺昏迷,晋容的全部心思又扑到了皇上身上,等到皇上醒来,有人问起谋反三人组该怎样处理,皇上避而不答,其他人见状也不再多言,这才是圣旨迟迟未下的原因。
三皇子的谋反固然让皇上感到愤怒,但他早就知道这个儿子存有不纯之心,所以那日他并没有太过意外。
可二皇子的袭击是真的让他有些没反应过来,袖里藏着匕首,就那么直挺挺的冲了过来,就算杀了他又能怎样?太子以立,皇上驾崩,太子即日登基。
现在回想起来,二皇子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杀他,不为皇位,不为名声,只是单纯的想要他死。
虽说皇上没死成,但他的确有些心灰意冷,他向来偏爱晋容,可对其他儿子也不错,结果就教出一个蠢货想要谋反,一个逆子想要弑父。
要不是还有个晋容陪在身侧,皇上真要觉得自己这个父亲做得有多么失败了。
皇上暂时不想提起谋反的儿子和叔叔,等到伤势好转一点就让人将四皇子和五皇子叫来。
两位皇子来到皇上的寝宫,看着一旁虎视眈眈盯着他们的太监,两人皆是苦笑不已。
逼宫谋反的人是昱亲王,想要谋反的人是三皇子,行刺皇上的是二皇子,可最先面对皇上的却是他们俩。
晋容是孝子,是皇上的好儿子,轮到他们就是被太监们紧盯的对象,生怕他们也和二皇子一样大逆不道的袭击皇上,这般区别对待如何能够让人服气。
皇上想知道儿子对他到底有哪里不满?
两位皇子最初一直闭口不言,待到后来才断断续续的说了。
人心都是偏的,皇上对几个儿子还算可以,如果没有晋容做对比的话。
皇上面无表情的听完,而后挥手让他们退下,他躺在床上想了整整一个下午。
时间就这样拖到了十一月,皇上的病情时好时坏,晋容都恨不得将太医锁在皇上的寝宫里。
看着晋容着急上火的样子,皇上不觉笑了,就连眉宇之间的郁气也消散了不少。
待到皇上想通后,直接将诸位大臣都叫到了他的寝宫。
大臣们偷偷看向晋容,见他也是一脸纳闷,心里更是疑惑不解。
“今日叫众卿家过来是有几件事要宣布。”皇上半靠着引枕,偏头看向众大臣,声音平缓道:“昱亲王一脉、晋鑫一脉、晋森一脉,玉牒除名,贬为庶人,幽禁房山夹道,终生不得离开。然昱亲王、晋鑫、晋森三人,勾结官员,违逆国法,意图推翻朝纲,所行之事,骇人听闻,令人发指。朕念及骨肉血亲,免其凌迟之苦,今赐予毒酒以自绝,留其全尸,另行安葬。”
众位大臣面面相觑,等了这么久才等到的结果,的确让人有些意外。
不过也没有谁会跳出来为他们求情,昱亲王逼宫不成反被擒,但谋反当日他可是打着杀尽皇室的主意,真求情了那就是得罪皇家整个户口本。
而且看着皇上淡漠的神情以及放在伤口处的手,弑父不管放到哪里都是死罪,皇上没把儿子活剐了就已经是仁慈了,谁会在这时揭皇上的伤疤呀。
见大臣们没有意见,皇上满意的点了点头,接着道:“晋淼和晋焱年纪也不小了,是时候封王了。遂晋淼封为平郡王,晋焱封为宁郡王,府邸即日动工,至于领地,照着之前的圣旨拟。”
给儿子封王的圣旨早已拟好,不过是因为皇上受伤暂且耽搁下来,这道圣旨与先前拟好的那份出入不大,唯一的变化就是爵位的封号。
大臣们砸吧砸吧嘴,也没人持反对意见,给皇子封王很正常,而且这道圣旨又没有逾越的地方,只是这两个封号……有点微妙,不过想想之前谋反的那三位,取了这么个封号也在常理之中。
皇上摸了摸自己的伤处,目光不禁投向了晋容,见晋容目露关切的看过来,不由回以一个安抚的笑。
他就是偏心,这一点他从未掩饰过,而且他偏心的人是他的嫡长子,他的接班人,正经的太子,未来的皇帝。
不管是作为皇上还是作为父亲,不偏心晋容还能偏心谁?
既然他们都说他偏心,那他就将偏心进行到底,他宠了半辈子的儿子,如何肯让他受半点委屈,前方的道路已被扫平,要恨要怨就冲着他来吧。
“近日以来,朕精神不济,无心国事,兼之太医让朕静心安养,朕深觉有理。故此,朕决定传位于太子,登基大典也可以准备了。”皇上悠悠然的扔出了炸弹,直接将屋中的人都给炸晕了。
诸位大臣全部都惊呆了,皇上怎么好好的突然想起禅位了?众人一同看向晋容,只见晋容满脸诧异,惊讶的程度一点也不逊于他们,竟像是完全不知情的样子。
事实上,晋容的确是不知情,他也被皇上突如其来的一下子给弄蒙了,在短暂的惊愕过后,晋容立刻跪下,求皇上收回成命。
太子都跪了,还有谁敢站着?大臣们纷纷跪下,同晋容一起求皇上收回成命。
皇上轻轻摇了摇头,并且让人将太医唤来。
太医深入浅出的解释一番,虽说皇上的伤势得以稳定,但二皇子的那一下还是伤到了皇上的内脏,现在看着是无事,但皇上不能操劳,不能操心,还必须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和愉快的心情,否则与寿命有碍。
大臣们心里皆是“咯噔”一声,当了皇上还想不操劳不操心,休息充足心情愉快……这可能吗?别开玩笑了!
晋容膝行至床前,看向皇上却是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皇上面色和缓,执起了晋容的手,柔声道:“朕的身体如何朕心里清楚,朕还想多活几年,看着你的儿子娶妻生子,延续我大晋辉煌,再创我大晋盛世。且,朕观你行事妥当,定能不负朕意,治理好这个国家,你也不要让朕失望啊。”
“儿子,儿子……”晋容的声音带上了哽咽,这一刻,他是真的心乱如麻,不知该如何回答。
皇上抬头看向诸位大臣,叹息道:“众卿家也不必劝朕,若是朕不禅位,日后定是要由太子监国,长此以往绝非益事。再则,朕心意已决,太子即为储君,继位一事理所应当,待到登基大典结束,朕也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了。”
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俱是低头不语。
皇上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难道他们还能让皇上不顾性命的接着干活?
反对的话不只是要得罪皇上,就连晋容都能生啃了他们,不管是为了皇上的性命还是为了皇位,晋容都不能容忍他们反驳。而且晋容是储君,就算现在不登基,日后也要登基,被他惦记上还能有什么前途可言。
皇上想要休息,想要养伤,想要多活几年,但皇权向来不可侵,一把手和二把手之间易生矛盾,若是晋容监国时日较短那倒无妨,时间长了难保不会生出龌龊。
人心不可试,皇上想要留住他和晋容的父子情谊,同时也是为了国家的安定着想,禅位一事的确是很好的一条路。
可诸位大臣心中难免惴惴不安,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都是皇上的人,待到晋容登基,还能这般重用他们吗?
皇上禅位之事已定,登基大典也开始准备。
待到正月,登基大典如期举行,晋容登基为帝,改年号为嘉顺,以当年为嘉顺元年。
同月,晋容册封发妻姚氏为皇后,嫡长子为太子,尊皇上为太上皇,皇后为皇太后。
朝政早已交到晋容之手,太上皇与皇太后携手移居皇极殿,而晋为太妃且未曾生育过子嗣的宫妃们,皆是送至皇家寺庙祈福,平郡王和宁郡王的生母贤太妃可出宫与子同住。
皇后姚氏携众嫔妃入住后宫,太子留在东宫,其余年长皇子皆入南三所。
这些本同顾诚之关系不大,但晋容托晋律帮着带了句话,让顾诚之安心守孝,待到孝满之后,无需忧心起复一事。
晋容登基之后并未急着安插心腹,这也让诸位大臣稍稍安心了些。
同年三月,简亲王递了折子,要将爵位传给晋律。
晋容考虑了几天,还是批了,因着晋律有功,所以平级承爵,晋律也从简亲王世子升级成为了简亲王。
老简亲王的举动就像是一个信号,通知众人:皇帝换人啦,各位悠着点。
之后的几个月里,上折子乞骸骨的官员多了许多,晋容推辞几番,最后只批了几个,并且安慰上折大臣,让他们安心当差。
看着晋容批准致仕归乡的官员,众人皆是一默,得了,老老实实当差就不会被开除,就算是太上皇的人也可以接着用,的确是个好消息。
楚君逸手下的探子已经尽数安排好,手里的情报网也在慢慢收拢。
还有他的几个侄子,都已经做好了选择,待到三年孝期服满就启程去边关,其中楚大少还登门拜访过一次,求楚君逸借他们一个护卫当是武学师父,不然就这样去边关,肯定不能活着回来。
楚君逸也没有推辞,拨了一个去过边关打过仗的护卫去教,至于他们能学到多少就不管他的事了。
九个月的孝期才过了大半,顾家就传来了讣告,顾大老爷死了。
顾诚之听后挑了挑眉,孝期可以一起守了,挺好。
伯父的孝期是九个月,侄子要守孝,不过不用丁忧。
待到楚老太爷的孝期过后,顾诚之官复原级。
安亲王依言带着晋文前来,看着晋文奉茶拜师,与祺哥儿师兄弟相称。
第172章 嘉顺七年
京城,卫西伯府。
在通往后花园亭子的小路上,一名十一二岁的少女正缓步走来,这名少女眉目清婉,五官精致,梳着少女发髻,再配上一身大红色衣裙,宛如画中之人一般。
亭中有一男子负手而立,听到了脚步声便偏头望去,这名男子不及弱冠之年,身姿挺拔,相貌清俊,在看到少女时,平静无波的眸子里泛起了丝丝笑意与温柔。
“祺哥哥。”少女的声音清脆悦耳,脸上的笑容也越发甜美。
男子走出亭子,几步就来到了少女面前,笑道:“可可,好久不见。”
男子名为顾言祺,乃是顾诚之与楚君逸的儿子,今年十七岁,两年前高中解元,后又被两位父亲扔出了京城,美其名曰:历练,实则是觉得儿子大了,太碍眼了,赶出去一段时间正好过过二人世界。
而少女姓祝,闺名为可,亲近之人都喜唤她“可可”,她是卫西伯祝宁的嫡长女,也是祝家唯一的姑娘,上头有五位兄长,本人则是祝家孩子中最小的一位。
虽说顾言祺并非祝家的孩子,但楚君逸与祝宁私交甚好,两家的孩子自幼相识,感情上堪比亲兄弟。
可可的年纪最小,而且还是个懂事乖巧的小姑娘,大家自然更加偏爱于她。
可可福了福身,笑着问道:“祺哥哥是什么时候到的京城?路上可曾顺利?”
“刚回来没两天,路上也很顺利。”顾言祺垂在身侧的手抓握了一下,忍住了抚上可可发髻的冲动,他们的年纪大了,不能再像以前那般随意。
“那就好。”可可笑过之后又微微蹙眉,“这一路旅途劳顿,应该多休息几天才是。”
我想来看看你,这句话差点脱口而出,幸亏顾言祺反应迅速,及时将话咽了下去,转而回答:“我的身体很好,也没觉得累,所以你不用担心。”
听他这样说,可可放下了心,她知道顾言祺自小习武,身体也比一般人要好,而且他从未骗过她,她自然也相信了他的话。
两个人走进亭中,分别坐下,丫头端上茶水点心,而后守在亭外。
顾言祺瞥了一眼外面站着的四个丫头两个嬷嬷,心下不由暗叹。
就算是伯府嫡女,在自己家里也不用丫头嬷嬷前呼后拥的跟着,外面的两个丫头两个嬷嬷是祝大太太和祝二太太派来的,毕竟他是男子,祝家肯让可可出来见他就不错了,要是身边没有长辈派来的人,与可可的名声有碍。
说到底,还是因为他们的年纪大了,需要避嫌了,再过两年就算有丫头嬷嬷跟着,祝家也不能再让可可出来见他。
想到这里,顾言祺的心情难免有些低落。
可可倒了两杯茶,一杯放在自己面前,另一杯则是递给顾言祺。
顾言祺压下心底莫名的情绪,接过茶杯问道:“我写的信你都看了吗?”
“看了看了。”可可连连点头,脸上的笑容纯真美好,“祺哥哥好厉害,走过那么多地方。”
得了可可的夸奖,顾言祺脸上的笑意渐深,随即便说起了未曾写在信上的见闻。
可可听得聚精会神,一双眸子直直的盯着顾言祺的脸,眼底似有星辰闪烁,将顾言祺的耳根都给看红了。
虽说顾言祺外出游历了两年,但他与京城的书信却从未断过,除了给两位父亲的书信以外,再就是将游历途中的一些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然后送回京城,交到可可的手里,偶尔还会附带一些当地的小玩意儿,很有地方特色,并且小姑娘都很喜欢的那种。
可可很喜欢顾言祺写的书信,可以说这两年她总是盼着她的祺哥哥能给她来信,作为一个女儿家,再没有父兄陪伴的情况下是不好离家的,但顾言祺的书信就像是将千里之外的场景展现在了自己的眼前,就算身不能至,也能让她看到远方的一切。
外面站着的丫头嬷嬷看似低眉垂目,实则耳朵都竖得老高,她们家姑娘过两年就要议亲了,万万不能坏了名声。
若非顾言祺自小就和祝家几位爷摸爬滚打着长大,且两位太太都将他当成半个儿子,哪能让可可出来见他。
不过说真的,顾言祺对她们家姑娘是真好,有时候就连祝家的几位爷都比不上他的心细体贴,要不是年龄相差得有些大,估计她们家太太都想找他当女婿了。
可惜,她们家姑娘的年纪实在是小了些,顾言祺今年回京应该也有议亲的意思,就算祝家和楚君逸的关系再好,也不好意思让顾言祺等个五、六年在成亲。
顾言祺说至口干舌燥才停了下来,面前的茶杯早已空了。
可可连忙为他续满茶水,脸上还挂着满足的笑。
顾言祺灌了一杯觉得不够解渴,接连又灌了两杯才放下茶盏,看向可可问道:“听说你已经在祝家婶婶身边学习如何管家了,会不会很累?”
“累倒是没有,就是里面有好多学问,大伯母说我还小,可以慢慢学。”可可摇了摇头,距离她出阁还有五、六年的时间,只要用心就肯定能学好,“而且我要学的不只是管家啦。”
“哦?还有什么?”顾言祺看向她的目光很温柔,嘴角翘起的弧度也在渐渐加深。
“很多呀。”可可掰着手指数:“管家是肯定要学的,还有人情往来,外面的庄子,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姑嫂关系……对了,还要学习怎么对待妾室。”
“你先等等!”顾言祺瞪大了眼睛,前面几项还算正常,怎么后面几项听着这么别扭呢,最后那个怎么对待妾室是个什么鬼?!
“怎么了?”可可疑惑的抬起头。
顾言祺深吸口气,有些僵硬的问道:“夫妻、婆媳、姑嫂的关系我还能理解,为什么要学怎么对待妾室?”
可可嘟着嘴,不高兴道:“还不是你们这些男人,大伯母和母亲都说男人会三妻四妾,会有妾室通房,而且上头还有婆婆在,有的婆婆就喜欢往媳妇房里塞通房。谁都想夫家家风正派,丈夫可靠不花心,婆婆良善不折腾媳妇,姑嫂好相处不为难人,但真正摊上这样的人家能有几个?大伯母说了,与其想着以后碰运气,还不如让我多学点,做好心理准备,免得以后想不开。”
顾言祺听得哑口无言,他想说他很可靠不花心,但这话跟可可说不合适。
被他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姑娘,出阁之后就要面对这些,不只是丈夫的家人,就连妾室都出来了,一股无名之火“腾”地一声从心底窜起,好似要将他整个人都燃烧殆尽一般。
过了半晌,顾言祺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他咬着牙道:“要是嫁人那么委屈,干脆就别嫁了!”
外面的丫头嬷嬷俱是眼皮一跳,早在可可抱怨妾室的时候,她们就想跳出来阻止,顾言祺不姓祝,哪怕他和祝家关系再好也不能什么都说呀,但顾言祺的脸色实在是太过难看,愣是将丫头婆子们吓得没敢说话。
“怎么能不嫁人呢……”可可叹了口气,又道:“就像虞伯母,她拖了那么多年才嫁人,姚家承受了多少压力,要不是看在皇后娘娘的面子上,流言蜚语就能逼死她。”
嫁人会受委屈,不嫁又不行,顾言祺感觉自己像是被丢进了油锅里炸,捞出来之后又被扔到钉板上滚了一圈,心里难受得要命,但他还是安慰道:“你先别急,祝叔叔那么疼你,肯定不会委屈你的。”
“我知道呀。”可可点头道:“大伯母说,这是以防万一,不堪的人家肯定不会让我嫁过去,但是知人知面不知心,要是突然蹦出来一个真爱,那就真是没活路了。”
“姑娘,您该回去了。”一个嬷嬷实在是忍不住了,可可的话说得不是不对,但是跟个男人说真的不合适。
可可愣了一下,看了看天色,的确是该回去了。
顾言祺也不好多留,跟可可道别之后便离开了祝家。
不过,顾言祺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拐到了卫西伯府隔壁的邵府,在邵家找到了悠然喝茶的祝宁。
邵言走不了科举的路子,但是当年他帮过太上皇和晋容的忙,待到孝满之后也得了个武将官职,这些年下来也坐稳了四品的位子。
邵言的侄子邵杭已经定亲,待到明年就要成亲了,邵言为邵杭另外买了一处宅子,邵杭婚后并不和邵言同住。
祝宁见顾言祺来找他,心里还挺纳闷,但听他说完可可的抱怨之后,脸已经沉了下来。
顾言祺观察着祝宁的神情,他知道祝家人很疼可可,不可能为她挑选不好的人家,可他还是担心,万一出阁之后受了委屈要怎么办?
“你先回去,我去和她们说。”祝宁深吸一口气,安抚道:“可可现在还小,等到议亲的时候肯定要好好挑女婿……敢对我女儿不好,哼!”
顾言祺点头应下,还请祝宁事后通知他一声,他也很关心可可。
祝宁答应并且送走了顾言祺,转身就回了卫西伯府。
而祝大太太已经从丫头嬷嬷那里听了个全,看到祝宁气势汹汹的过来,轻叹一声,道:“我知道你想说什么,我们坐下慢慢谈。”
第173章 女婿标准
虽说祝宁从两位太太怀上老四老五和可可之后便不再留宿内院,但他对妻子还是很尊重的,祝家的大小事务也是大家商量着来。
祝大太太的一些想法他心里明白,可明白不代表他能接受,他的宝贝女儿凭什么要去受委屈。
祝宁坐下后就等着祝大太太开口,丫头端上了茶水,随后便退至一旁。
祝大太太端着茶盏轻啜一口,思索了一下才道:“按老爷所想,可可的丈夫应该是个什么标准?”
“家世不用太高,但也不能太低,家风正派,公婆和善,妯娌和气,小姑子好相处,丈夫要可靠,必须对可可好。”这是祝宁对可可未来夫家的标准。
祝大太太笑了笑,放下茶盏道:“如果真有这样的人家,我肯定也舍得让可可嫁。但是京城中有哪家符合这些标准,老爷有想过吗?”
祝宁语塞了一瞬,标准是标准,因为可可年纪还小,所以他还没想着去考察女婿人选呢。
“既然老爷问起了这事,那我就和你说说。”祝大太太道:“首先,我反对可可进宫或是嫁进宗室。”
祝宁点了点头,他没想过送女儿去搏富贵,以可可的身份嫁给王府世子绰绰有余,但世子还有侧妃的名额呢,他哪里舍得让可可受这份委屈,即使看着风光也不行。
祝大太太的神情缓和了几分,又道:“可可是我们府上唯一的姑娘,她的婚事肯定不能太低,只要不进宫或是嫁进王府,那就没有高嫁一说。既然如此,可可的夫家就要在勋贵武将和清流文官之间挑选。”
祝宁接着点头。
“勋贵子弟不成器的多,成器的也不少,但是综合一下,你觉得有谁家符合你刚才所说的标准?”祝大太太又道:“张家和项家的家风很好,而且还是我们家的亲戚,但你舍得让女儿嫁进去吗?”
祝宁蹙眉抿唇,没有说话。
“像我们这样的人家,爷们到了十五岁就要在身边先放两个通房,等到娶了媳妇在由媳妇决定是否要抬姨娘,是也不是?”祝大太太瞥了他一眼,“京城中的勋贵人家都是如此,只我们卫西伯府例外,原因为何你也知道。”
祝宁沉默不语。
祝家人口稀少,其中也有人为的原因。
祝宁的高祖父偏爱妾室,而那妾室怀孕之后心也大了,想着嫡系死绝她的儿子就可以出头,结果一包药下去就将祝宁曾祖父的两个兄弟给毒死,就连曾祖父的身体也垮了一半,留下一子便撒手而去。
高祖母因着儿子逝世,拼着夫妻决裂硬是将下毒的妾室打死,就连妾室肚子里的孩子也没能保住,要不是为了祝家的爵位,高祖父能直接将妻子休弃。
妾室为祸,从那以后祝家不提纳妾之事。
等到了祝宁这一辈,五服之内只剩他一个男丁,幸而他的身体很好,儿女也很健康。
“家大业大规矩也大,再是亲戚关系,难道可可还能比他们家的孩子重要不成?”祝大太太叹息道:“我知道你想为可可选个一心一意不沾花惹草的丈夫,但勋贵之中有谁身边没有通房妾室?当年的楚三老爷算一个,楚老爷算一个,你也可以算一个,对了,张四老爷身边也没有妾室,但张四太太过的是什么日子你也知道。”
第60节
恋耽美
第60节
参军脱籍的事情不算是秘密,只是没有门路的人不好走这条路,侯府公子沦为官奴,他们如何能够认命。
既然如此,他何不再当一把好人,成了就是一封信的事,不成也就是一处宅子一块地。
做到这个地步,他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楚老太太叹了口气,他们欠他的多了去了,何时才能还清呢。
在楚君逸打算离开的时候,楚老太太叫住了他。
楚君逸顿住脚步,等待她下面的话。
“帮我谢谢顾三爷。”她这样说。
楚君逸回答:“好。”
当楚君逸回到府中,刚一踏进房门就被人一把抱住。
“你什么时候回来的?”楚君逸被吓了一跳。
顾诚之闷声回答:“刚回来没多久。”
“结果怎么样?”楚君逸柔声问道。
顾诚之收紧了手臂,将头贴到了楚君逸的耳边,低声道:“我杀了他们。”
楚君逸回抱住他,叹息道:“那就好,你做得很好。”
顾诚之不方便插手昱亲王那边的事,但皇上和晋容又不想让他闲着,于是顾诚之就被派去审三皇子的党羽。
而这一审,就让顾诚之找到了杀死顾二老爷的凶手。
虽说知道了杀父仇人是谁,但顾诚之硬是隐忍不发,直到将三皇子的党羽尽数清除,这才禀明圣上顺便又请了个假。
皇上准了他的假,当天顾诚之就离开京城去报仇,这一走就是半个月。
虽然顾诚之没有见过顾二老爷的尸身,但听旁人描述也知他的死状极惨。
顾诚之本不是凶残嗜杀之人,但在面对那些杀父仇人时,他还是控制不住内心窜起的杀意,他将顾二老爷所受过的折磨十倍百倍的施加于那些人的身上,活生生的将人折磨致死。
跟着顾诚之一起离京的护卫俱是被震惊了,之后的日子和他说话都透着一股小心翼翼。
报了父仇,顾诚之并没有觉得多痛快,他的父亲已经不在了,不管他怎么折磨那些人,顾二老爷都不会活过来。
那一刻,他特别想见楚君逸,所以他还没等溅到手上的血液凝固变干就带着人快马加鞭的往京城赶。
当他将楚君逸抱在怀中,心底的空虚渐渐被填满,嗜杀的冲动缓缓退去,安宁平静再次回归。
楚君逸察觉到他的情绪有些不太对劲,但他又不知该怎样安慰,只能转移话题道:“刚才我去祖母那里,还跟那几个小的说了用军功脱籍的事情,我觉得他们会同意。”
“恩。”顾诚之闷闷的应了一声。
“那个,祖母好像原谅父亲了,她还跟你道谢呢。”楚君逸干巴巴道。
顾诚之没有说话,只是手臂又收紧了几分,温热的气息喷吐在楚君逸的颈侧,将他的寒毛都激起来了。
楚君逸耳根微微泛起红晕,抿了抿唇又道:“还有一件事,顾大爷把顾大老爷给坑了,顺便还将顾老太太的诰命给坑没了。”
“怎么回事?”顾诚之抬起头,神情有些诧异。
第170章 禅位
“顾大爷将顾大老爷以前办的一些蠢事给翻了出来,其中有一些是顾老太太拿着顾大老爷的帖子办的,所以老太太身上的诰命被削掉了。”楚君逸简单概括了一下。
女眷出门办事都要借由男人的名号,顾老太太想要干点什么肯定要用顾大老爷的帖子。
女眷很难直面皇权,要罚也是罚男人,但顾老太太身上有诰命,情况就不同了,外命妇也是关乎朝廷的脸面,知法犯法罪加一等,诰命直接就给削了。
顾诚之的心情有点微妙,顾大爷这次针对的人应该是顾老太太吧。
顾老太太的诰命品级是随着顾阁老往上面走的,即使顾阁老过世多年,顾老太太身上的诰命也没有被收回。
外命妇需要参加的活动不少,比如每年的进宫朝拜,只要没死没瘫就必须出席,但顾老太太瘫在床上根本无法起身,这才免了进宫这一项。
估计顾大爷是嫌顾老太太的诰命太碍事,所以干脆想办法削了她的诰命,以后顾老太太是死是活朝廷都不会再管,想要做点什么也会方便许多。
“大哥没事吧?”顾诚之问道。
楚君逸耸了耸肩,道:“肯定没事呀,他就是几句话挑起个头儿,之后又‘无意’间的提供了一下证据,反正犯事的人是老太太,而且顾大老爷还没死呢,怎么样都涉及不到他。”
顾诚之扯了扯嘴角,又问:“然后呢?”以他对顾大爷的了解,这事肯定不会就这样算了。
“然后顾大爷将这事捅到了老太太那里,老太太二次中风了,不过老太太没有了诰命就不能延请太医,顾大爷又往虞机那里跑了一趟,这才稳住了老太太的病情。”楚君逸啧啧两声,“你看看,这孝子贤孙当得多么称职,现在谁人不夸顾大爷至孝。”
顾诚之:“呵呵。”
楚君逸推了他一下,又道:“你大哥现在可是把孝心刷爆了,你也不能落下呀,我让人去备点药材,等下你去顾家看看。”
顾诚之眉头皱了皱,但还是点头同意了。
楚君逸没有立即出去,而是拉着顾诚之坐下,问道:“心情好点了吗?”
“你知道我心情不好?”顾诚之瞥了他一眼。
楚君逸笑道:“当然知道,我了解你呀。”
顾诚之神情缓和了几分,握着他的手道:“看到你,好多了。”
楚君逸双颊飞起一抹红,干咳两声又道:“这次出去还顺利吗?”
“挺顺利的。”顾诚之抿着唇,眼底闪过一丝血光。
楚君逸点了点头,也不再多问。
这次顾诚之离京既是私事也是公事。
于私,顾二老爷是顾诚之的亲爹,杀父之仇不可不报;于公,顾二老爷是朝廷命官,兼之他被谋害时还肩负着皇命,皇上不会坐视不管。
虽说顾诚之请了假,但他还带着皇上的口谕,审讯之后一干人犯可以就地处决,这就是在给顾诚之亲手报仇的机会。
看着楚君逸明艳的眉眼和温润的神情,顾诚之觉得喉咙有些干,伸手抚上楚君逸的脸,低声问道:“怕不怕?”
“啊?”楚君逸茫然反问:“怕什么?”
“怕不怕我?”顾诚之眼中暗色渐浓。
“我为什么要怕你?”楚君逸被问得莫名其妙。
顾诚之笑了,起身走到楚君逸面前,将人抱起就往卧室里走。
“你干嘛?!”楚君逸脸上红白交加,抓着顾诚之的肩膀吼道。
“久别胜新婚,我有点等不及了。”顾诚之笑道。
楚君逸差点将一口血喷到他的脸上,咬牙道:“别闹!你该去顾家了!”
“不急。”顾诚之将人扔到了床上,伸手就去解他的腰带,一边脱着两个人的衣服,一边慢悠悠道:“顾家那头几时去都可以,但我现在比较想你,你就别想着那些不相干的人了。”
楚君逸:“……”
见衣服脱得差不多了,顾诚之直接压了上去。
这一刻,他仿佛听到了心底发出的满足声音。
这段时间,顾诚之的状态一直不太对劲,他自己也知道,但却没办法调整。
跟着他出京的下属现在都缩成了鹌鹑,他担心楚君逸会发现,也担心楚君逸会怕他。
见楚君逸对他的态度没有变化,顾诚之心里还是松了口气,他决定等下就去敲打敲打那些跟他离京的人,他在报仇时所用的手段绝对不能往外说。
任何能够影响他们感情的事,哪怕是一颗小火苗,都必须掐死在摇篮里。
一场欢愉,融尽多日思念。
抱着楚君逸从净房出来,再将暗自咬牙的人塞进被窝,顾诚之神清气爽道:“我去顾家看看,你先休息一下。”
“滚吧!”楚君逸恼怒道。
“等会儿我就回来。”顾诚之笑了笑,低头在他的脸颊上亲了一口。
楚君逸瞪了他一眼,扯过一旁的枕头就扔了过去。
枕头砸到了顾诚之的胸膛,他接住下落的枕头又扔回到床上,俯身又在他的脸上亲了一记,这才起身离开。
楚君逸摸了摸滚烫的脸,瞪着顾诚之离开的背影,也不知是羞多一点还是恼多一点,不过是看在他的情绪不对的份上才稍稍纵容了稍许,谁知这人没完没了得甚是恼人,气得他只想再啃他两口。
看着顾诚之那张阴云尽退的脸,见过他之前残暴行为的下属俱是眼皮直跳,嘴角狂抽。
这才多长时间呀,半天都没过吧,从阴云密布变成鸟语花香怎么连个过程都没有呢?
对于顾诚之要求他们对这次出行的某些方面保密的事情,下属们都很干脆的同意了,反正他是老大他说了算,不用细细的描述那段经历他们也是挺高兴的。
顾诚之在顾家呆的时间不算长,去看了一眼顾老太太,然后就跟顾大爷去了书房。
楚君逸问起了他和顾大爷的谈话内容,但顾诚之笑而不语,只道过段时间他就知道了。
秋后问斩的行刑时间是在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楚老太爷和楚大老爷被排到了十一月,顾诚之已经写好了丁忧的折子,只等行刑之后就往上面递。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快,时间还没到十一月份,顾老太太就先不行了。
接到了顾大爷的传信,顾诚之和楚君逸连忙换了身素色衣服,然后就赶去了顾家。
见顾诚之来了,顾大爷也松了口气。
而顾老太太在看到顾诚之的时候,眼睛瞪的老大,嘴里还时不时的发出声响,可惜没人能够听懂她在说什么。
顾诚之在床前呆了不到半个时辰,顾老太太就浑身抽搐的断了气。
顾大爷伸手将顾老太太瞪圆的眼睛合上,接下来又是一阵忙碌。
楚君逸握住了顾诚之的手,即使他此时的神情冰冷漠然,但楚君逸也知道他心里算不得好受。
顾诚之回握了一下,偏头看向楚君逸,神情微微回暖。
顾老太太是顾诚之的亲祖母,这九个月的孝期肯定要守,顾诚之和顾大爷都递了丁忧的折子,上面很快就批复了下来。
顾老太太的七七还没过,楚老太爷和楚大老爷行刑的时间也到了。
楚君逸并没有去刑场观看,只是在护卫说行刑结束之后发了一会儿的呆,然后就跟顾诚之打了声招呼,自己则是回了楚家。
这几个月,京城中死的人多不胜数,丧事一场赶着一场的来,顾诚之忙完了顾老太太的丧礼就跑去帮楚君逸的忙。
中间还有楚大爷和楚二爷流放的事情,楚君逸倒是去送行了,但是听着楚大太太刺耳的哭嚎,他的心情又落了几个档次。
待到顾老太太的七七过后,顾大爷准备阖家归乡,这个孝就不在京城守了。
看着顾诚之平静的脸,楚君逸不由问道:“这就是顾大爷那天和你说的事?”
“恩,孝期会比较长,没必要在京城守孝。”顾诚之回答。
“九个月的孝期哪里长……了……”说到这里,楚君逸不由顿住,看向顾诚之,眨了眨眼。
顾诚之点头不语。
楚君逸深吸了两口气,但这个结果也在意料之中。
祖母的孝期是九个月,可亲爹的孝期却是三年,顾大爷是想把顾大老爷熬(弄?)死再回来起复吧。
“我以前应该没有得罪过他吧?”楚君逸忍不住问道。
顾诚之瞥了他一眼,回道:“没有。”
“那就好。”楚君逸放下了心。
“大哥打算在离京前把家分了。”顾诚之又道。
楚君逸微微一愣,而后道:“那就分吧。”
父母在不分家,因为顾老太太之前还活着,所以顾家两房并没有分家,哪怕顾诚之出嫁也没有分得属于二房的家产,他的嫁妆只是二房的私产和顾二太太的嫁妆。
如果顾大老爷还能插手顾家的事,肯定不会应允此事,但现在顾家的当家人是顾大爷,这位可是一直想要跟顾诚之搞好关系,不过是一份家产而已,那本就是顾诚之应得的,哪怕顾大太太十分的舍不得,但顾大爷拍板的事情她也不会跟儿子唱反调。
分家的事情很顺利,顾诚之只拿了他应得的那份,顾家人也没什么不满的地方。
分家之后,顾大爷又做主将顾老太太的嫁妆和体己给分了,这些本应由顾老太太分配,但还没等分给儿孙,顾老太太就先瘫了。
顾诚之和顾大爷商量一番,最后决定将顾老太太的嫁妆和体己分成三份半,顾诚之他们三兄弟各得一份,在从那个半份中拿出一万两银子,当是给顾家两位未出阁的姑娘添妆,剩下的都留给了顾大爷的嫡长子。
顾诚之对这个结果倒是挺满意的,反正顾老太太活着的时候分嫁妆和体己肯定没有他的份,再则他对顾大爷的智商很满意,只要顾大爷的脑袋不抽,同为顾家人守望互助也不错。
察觉到顾诚之态度的变化,顾大爷大大的松了口气,远香近臭的道理他还是明白的,顾家和顾诚之的关系本就有些微妙,仅剩的那点情分还是不要随意挥霍了。
而且他的仕途不如顾诚之,顾家的未来更是要看下头的那几个孩子,顾诚之能帮衬一点再好不过。
这次回乡,顾大爷不止是打算熬死顾大老爷,就连他和顾四爷的儿子也要好好的教导,没得在养出个“顾大老爷”来坑自家。
有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还是先把自家收拾妥当再回来起复吧。
顾家启程的日子定好了,顾诚之和楚君逸都有去送行。
顾大爷看到他们很高兴,说了几句话便道了珍重。
再见面,就是几年后了。
时间很快就到了十二月的尾巴,该砍头的都被砍了头,该流放的全都滚出了京城,该抄家的一个也没跑掉。
党羽被收拾得一干二净,而昱亲王和两位皇子却一点动静也没有,因为皇上一直没有旨意下来,这三位到现在都还被关在大牢里呢。
就在京城众人思索着“皇上不会是打算留他们过年吧?”的时候,圣旨终于下来了,而且颁下的圣旨不止一道。
其中最让人惊愕诧异的一道圣旨当属——
“你听说了吗?皇上要禅位给太子,据说登基大典已经在准备了!”
第171章 偏心
虽说皇上已经从昏睡中醒来,并且伤势也在逐渐稳定,但二皇子的那一下用尽了全力,皇上的身体也不再像年轻时那般健壮,疲劳乏力、精神不济是常事,时不时的还会吐上一口血当是消遣。
太医的话是皇上应该多休息少操心,伤势已静养为上,但是一些重要的折子还需由皇上批阅,大臣隔三差五的过来,哪有功夫静养呀。
晋容白天忙着监国,晚上还要回到皇上寝宫当孝子,恨不得一天三十六个时辰的忙。
眼见着晋容一圈一圈的瘦下来,皇上心疼的不行。
皇上想让晋容少往他这里跑,有空就多休息休息,别把自己累病了。
但晋容还是每天都过来,不来看看,他放不下心。
其实晋容还真没有大逆不道的想法,而且他的权位之心并没有外面流传的那么重。
先帝和昱亲王争夺太子之位时,晋容并没有出生,但没有经历过不代表他不知道当时的情况。
先帝是景明帝的嫡长子,正统的皇位继承人,如果他不能登基为帝,不管是哪个兄弟上位都不会放过他。
不争肯定要死,不想死就只能去争,更何况那本就是属于先帝的东西。
到了晋容这里也一样,他是皇上的嫡长子,他的母亲是皇上的原配皇后,再没有谁比他更加名正言顺。
如果他不能登基为帝,那么东宫的人一个也活不了。
晋容不想死,但他也不想让皇上死。
对他,皇上做足了一个父亲该做的事;
而他,也该做到一个儿子该做的事。
正常情况下,谋反的主谋应该优先处理,然后再去收拾其他的党羽以及剩下的小鱼小虾。
但那时皇上遇刺昏迷,晋容的全部心思又扑到了皇上身上,等到皇上醒来,有人问起谋反三人组该怎样处理,皇上避而不答,其他人见状也不再多言,这才是圣旨迟迟未下的原因。
三皇子的谋反固然让皇上感到愤怒,但他早就知道这个儿子存有不纯之心,所以那日他并没有太过意外。
可二皇子的袭击是真的让他有些没反应过来,袖里藏着匕首,就那么直挺挺的冲了过来,就算杀了他又能怎样?太子以立,皇上驾崩,太子即日登基。
现在回想起来,二皇子的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杀他,不为皇位,不为名声,只是单纯的想要他死。
虽说皇上没死成,但他的确有些心灰意冷,他向来偏爱晋容,可对其他儿子也不错,结果就教出一个蠢货想要谋反,一个逆子想要弑父。
要不是还有个晋容陪在身侧,皇上真要觉得自己这个父亲做得有多么失败了。
皇上暂时不想提起谋反的儿子和叔叔,等到伤势好转一点就让人将四皇子和五皇子叫来。
两位皇子来到皇上的寝宫,看着一旁虎视眈眈盯着他们的太监,两人皆是苦笑不已。
逼宫谋反的人是昱亲王,想要谋反的人是三皇子,行刺皇上的是二皇子,可最先面对皇上的却是他们俩。
晋容是孝子,是皇上的好儿子,轮到他们就是被太监们紧盯的对象,生怕他们也和二皇子一样大逆不道的袭击皇上,这般区别对待如何能够让人服气。
皇上想知道儿子对他到底有哪里不满?
两位皇子最初一直闭口不言,待到后来才断断续续的说了。
人心都是偏的,皇上对几个儿子还算可以,如果没有晋容做对比的话。
皇上面无表情的听完,而后挥手让他们退下,他躺在床上想了整整一个下午。
时间就这样拖到了十一月,皇上的病情时好时坏,晋容都恨不得将太医锁在皇上的寝宫里。
看着晋容着急上火的样子,皇上不觉笑了,就连眉宇之间的郁气也消散了不少。
待到皇上想通后,直接将诸位大臣都叫到了他的寝宫。
大臣们偷偷看向晋容,见他也是一脸纳闷,心里更是疑惑不解。
“今日叫众卿家过来是有几件事要宣布。”皇上半靠着引枕,偏头看向众大臣,声音平缓道:“昱亲王一脉、晋鑫一脉、晋森一脉,玉牒除名,贬为庶人,幽禁房山夹道,终生不得离开。然昱亲王、晋鑫、晋森三人,勾结官员,违逆国法,意图推翻朝纲,所行之事,骇人听闻,令人发指。朕念及骨肉血亲,免其凌迟之苦,今赐予毒酒以自绝,留其全尸,另行安葬。”
众位大臣面面相觑,等了这么久才等到的结果,的确让人有些意外。
不过也没有谁会跳出来为他们求情,昱亲王逼宫不成反被擒,但谋反当日他可是打着杀尽皇室的主意,真求情了那就是得罪皇家整个户口本。
而且看着皇上淡漠的神情以及放在伤口处的手,弑父不管放到哪里都是死罪,皇上没把儿子活剐了就已经是仁慈了,谁会在这时揭皇上的伤疤呀。
见大臣们没有意见,皇上满意的点了点头,接着道:“晋淼和晋焱年纪也不小了,是时候封王了。遂晋淼封为平郡王,晋焱封为宁郡王,府邸即日动工,至于领地,照着之前的圣旨拟。”
给儿子封王的圣旨早已拟好,不过是因为皇上受伤暂且耽搁下来,这道圣旨与先前拟好的那份出入不大,唯一的变化就是爵位的封号。
大臣们砸吧砸吧嘴,也没人持反对意见,给皇子封王很正常,而且这道圣旨又没有逾越的地方,只是这两个封号……有点微妙,不过想想之前谋反的那三位,取了这么个封号也在常理之中。
皇上摸了摸自己的伤处,目光不禁投向了晋容,见晋容目露关切的看过来,不由回以一个安抚的笑。
他就是偏心,这一点他从未掩饰过,而且他偏心的人是他的嫡长子,他的接班人,正经的太子,未来的皇帝。
不管是作为皇上还是作为父亲,不偏心晋容还能偏心谁?
既然他们都说他偏心,那他就将偏心进行到底,他宠了半辈子的儿子,如何肯让他受半点委屈,前方的道路已被扫平,要恨要怨就冲着他来吧。
“近日以来,朕精神不济,无心国事,兼之太医让朕静心安养,朕深觉有理。故此,朕决定传位于太子,登基大典也可以准备了。”皇上悠悠然的扔出了炸弹,直接将屋中的人都给炸晕了。
诸位大臣全部都惊呆了,皇上怎么好好的突然想起禅位了?众人一同看向晋容,只见晋容满脸诧异,惊讶的程度一点也不逊于他们,竟像是完全不知情的样子。
事实上,晋容的确是不知情,他也被皇上突如其来的一下子给弄蒙了,在短暂的惊愕过后,晋容立刻跪下,求皇上收回成命。
太子都跪了,还有谁敢站着?大臣们纷纷跪下,同晋容一起求皇上收回成命。
皇上轻轻摇了摇头,并且让人将太医唤来。
太医深入浅出的解释一番,虽说皇上的伤势得以稳定,但二皇子的那一下还是伤到了皇上的内脏,现在看着是无事,但皇上不能操劳,不能操心,还必须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和愉快的心情,否则与寿命有碍。
大臣们心里皆是“咯噔”一声,当了皇上还想不操劳不操心,休息充足心情愉快……这可能吗?别开玩笑了!
晋容膝行至床前,看向皇上却是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皇上面色和缓,执起了晋容的手,柔声道:“朕的身体如何朕心里清楚,朕还想多活几年,看着你的儿子娶妻生子,延续我大晋辉煌,再创我大晋盛世。且,朕观你行事妥当,定能不负朕意,治理好这个国家,你也不要让朕失望啊。”
“儿子,儿子……”晋容的声音带上了哽咽,这一刻,他是真的心乱如麻,不知该如何回答。
皇上抬头看向诸位大臣,叹息道:“众卿家也不必劝朕,若是朕不禅位,日后定是要由太子监国,长此以往绝非益事。再则,朕心意已决,太子即为储君,继位一事理所应当,待到登基大典结束,朕也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了。”
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俱是低头不语。
皇上都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难道他们还能让皇上不顾性命的接着干活?
反对的话不只是要得罪皇上,就连晋容都能生啃了他们,不管是为了皇上的性命还是为了皇位,晋容都不能容忍他们反驳。而且晋容是储君,就算现在不登基,日后也要登基,被他惦记上还能有什么前途可言。
皇上想要休息,想要养伤,想要多活几年,但皇权向来不可侵,一把手和二把手之间易生矛盾,若是晋容监国时日较短那倒无妨,时间长了难保不会生出龌龊。
人心不可试,皇上想要留住他和晋容的父子情谊,同时也是为了国家的安定着想,禅位一事的确是很好的一条路。
可诸位大臣心中难免惴惴不安,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都是皇上的人,待到晋容登基,还能这般重用他们吗?
皇上禅位之事已定,登基大典也开始准备。
待到正月,登基大典如期举行,晋容登基为帝,改年号为嘉顺,以当年为嘉顺元年。
同月,晋容册封发妻姚氏为皇后,嫡长子为太子,尊皇上为太上皇,皇后为皇太后。
朝政早已交到晋容之手,太上皇与皇太后携手移居皇极殿,而晋为太妃且未曾生育过子嗣的宫妃们,皆是送至皇家寺庙祈福,平郡王和宁郡王的生母贤太妃可出宫与子同住。
皇后姚氏携众嫔妃入住后宫,太子留在东宫,其余年长皇子皆入南三所。
这些本同顾诚之关系不大,但晋容托晋律帮着带了句话,让顾诚之安心守孝,待到孝满之后,无需忧心起复一事。
晋容登基之后并未急着安插心腹,这也让诸位大臣稍稍安心了些。
同年三月,简亲王递了折子,要将爵位传给晋律。
晋容考虑了几天,还是批了,因着晋律有功,所以平级承爵,晋律也从简亲王世子升级成为了简亲王。
老简亲王的举动就像是一个信号,通知众人:皇帝换人啦,各位悠着点。
之后的几个月里,上折子乞骸骨的官员多了许多,晋容推辞几番,最后只批了几个,并且安慰上折大臣,让他们安心当差。
看着晋容批准致仕归乡的官员,众人皆是一默,得了,老老实实当差就不会被开除,就算是太上皇的人也可以接着用,的确是个好消息。
楚君逸手下的探子已经尽数安排好,手里的情报网也在慢慢收拢。
还有他的几个侄子,都已经做好了选择,待到三年孝期服满就启程去边关,其中楚大少还登门拜访过一次,求楚君逸借他们一个护卫当是武学师父,不然就这样去边关,肯定不能活着回来。
楚君逸也没有推辞,拨了一个去过边关打过仗的护卫去教,至于他们能学到多少就不管他的事了。
九个月的孝期才过了大半,顾家就传来了讣告,顾大老爷死了。
顾诚之听后挑了挑眉,孝期可以一起守了,挺好。
伯父的孝期是九个月,侄子要守孝,不过不用丁忧。
待到楚老太爷的孝期过后,顾诚之官复原级。
安亲王依言带着晋文前来,看着晋文奉茶拜师,与祺哥儿师兄弟相称。
第172章 嘉顺七年
京城,卫西伯府。
在通往后花园亭子的小路上,一名十一二岁的少女正缓步走来,这名少女眉目清婉,五官精致,梳着少女发髻,再配上一身大红色衣裙,宛如画中之人一般。
亭中有一男子负手而立,听到了脚步声便偏头望去,这名男子不及弱冠之年,身姿挺拔,相貌清俊,在看到少女时,平静无波的眸子里泛起了丝丝笑意与温柔。
“祺哥哥。”少女的声音清脆悦耳,脸上的笑容也越发甜美。
男子走出亭子,几步就来到了少女面前,笑道:“可可,好久不见。”
男子名为顾言祺,乃是顾诚之与楚君逸的儿子,今年十七岁,两年前高中解元,后又被两位父亲扔出了京城,美其名曰:历练,实则是觉得儿子大了,太碍眼了,赶出去一段时间正好过过二人世界。
而少女姓祝,闺名为可,亲近之人都喜唤她“可可”,她是卫西伯祝宁的嫡长女,也是祝家唯一的姑娘,上头有五位兄长,本人则是祝家孩子中最小的一位。
虽说顾言祺并非祝家的孩子,但楚君逸与祝宁私交甚好,两家的孩子自幼相识,感情上堪比亲兄弟。
可可的年纪最小,而且还是个懂事乖巧的小姑娘,大家自然更加偏爱于她。
可可福了福身,笑着问道:“祺哥哥是什么时候到的京城?路上可曾顺利?”
“刚回来没两天,路上也很顺利。”顾言祺垂在身侧的手抓握了一下,忍住了抚上可可发髻的冲动,他们的年纪大了,不能再像以前那般随意。
“那就好。”可可笑过之后又微微蹙眉,“这一路旅途劳顿,应该多休息几天才是。”
我想来看看你,这句话差点脱口而出,幸亏顾言祺反应迅速,及时将话咽了下去,转而回答:“我的身体很好,也没觉得累,所以你不用担心。”
听他这样说,可可放下了心,她知道顾言祺自小习武,身体也比一般人要好,而且他从未骗过她,她自然也相信了他的话。
两个人走进亭中,分别坐下,丫头端上茶水点心,而后守在亭外。
顾言祺瞥了一眼外面站着的四个丫头两个嬷嬷,心下不由暗叹。
就算是伯府嫡女,在自己家里也不用丫头嬷嬷前呼后拥的跟着,外面的两个丫头两个嬷嬷是祝大太太和祝二太太派来的,毕竟他是男子,祝家肯让可可出来见他就不错了,要是身边没有长辈派来的人,与可可的名声有碍。
说到底,还是因为他们的年纪大了,需要避嫌了,再过两年就算有丫头嬷嬷跟着,祝家也不能再让可可出来见他。
想到这里,顾言祺的心情难免有些低落。
可可倒了两杯茶,一杯放在自己面前,另一杯则是递给顾言祺。
顾言祺压下心底莫名的情绪,接过茶杯问道:“我写的信你都看了吗?”
“看了看了。”可可连连点头,脸上的笑容纯真美好,“祺哥哥好厉害,走过那么多地方。”
得了可可的夸奖,顾言祺脸上的笑意渐深,随即便说起了未曾写在信上的见闻。
可可听得聚精会神,一双眸子直直的盯着顾言祺的脸,眼底似有星辰闪烁,将顾言祺的耳根都给看红了。
虽说顾言祺外出游历了两年,但他与京城的书信却从未断过,除了给两位父亲的书信以外,再就是将游历途中的一些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然后送回京城,交到可可的手里,偶尔还会附带一些当地的小玩意儿,很有地方特色,并且小姑娘都很喜欢的那种。
可可很喜欢顾言祺写的书信,可以说这两年她总是盼着她的祺哥哥能给她来信,作为一个女儿家,再没有父兄陪伴的情况下是不好离家的,但顾言祺的书信就像是将千里之外的场景展现在了自己的眼前,就算身不能至,也能让她看到远方的一切。
外面站着的丫头嬷嬷看似低眉垂目,实则耳朵都竖得老高,她们家姑娘过两年就要议亲了,万万不能坏了名声。
若非顾言祺自小就和祝家几位爷摸爬滚打着长大,且两位太太都将他当成半个儿子,哪能让可可出来见他。
不过说真的,顾言祺对她们家姑娘是真好,有时候就连祝家的几位爷都比不上他的心细体贴,要不是年龄相差得有些大,估计她们家太太都想找他当女婿了。
可惜,她们家姑娘的年纪实在是小了些,顾言祺今年回京应该也有议亲的意思,就算祝家和楚君逸的关系再好,也不好意思让顾言祺等个五、六年在成亲。
顾言祺说至口干舌燥才停了下来,面前的茶杯早已空了。
可可连忙为他续满茶水,脸上还挂着满足的笑。
顾言祺灌了一杯觉得不够解渴,接连又灌了两杯才放下茶盏,看向可可问道:“听说你已经在祝家婶婶身边学习如何管家了,会不会很累?”
“累倒是没有,就是里面有好多学问,大伯母说我还小,可以慢慢学。”可可摇了摇头,距离她出阁还有五、六年的时间,只要用心就肯定能学好,“而且我要学的不只是管家啦。”
“哦?还有什么?”顾言祺看向她的目光很温柔,嘴角翘起的弧度也在渐渐加深。
“很多呀。”可可掰着手指数:“管家是肯定要学的,还有人情往来,外面的庄子,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姑嫂关系……对了,还要学习怎么对待妾室。”
“你先等等!”顾言祺瞪大了眼睛,前面几项还算正常,怎么后面几项听着这么别扭呢,最后那个怎么对待妾室是个什么鬼?!
“怎么了?”可可疑惑的抬起头。
顾言祺深吸口气,有些僵硬的问道:“夫妻、婆媳、姑嫂的关系我还能理解,为什么要学怎么对待妾室?”
可可嘟着嘴,不高兴道:“还不是你们这些男人,大伯母和母亲都说男人会三妻四妾,会有妾室通房,而且上头还有婆婆在,有的婆婆就喜欢往媳妇房里塞通房。谁都想夫家家风正派,丈夫可靠不花心,婆婆良善不折腾媳妇,姑嫂好相处不为难人,但真正摊上这样的人家能有几个?大伯母说了,与其想着以后碰运气,还不如让我多学点,做好心理准备,免得以后想不开。”
顾言祺听得哑口无言,他想说他很可靠不花心,但这话跟可可说不合适。
被他捧在手心里长大的姑娘,出阁之后就要面对这些,不只是丈夫的家人,就连妾室都出来了,一股无名之火“腾”地一声从心底窜起,好似要将他整个人都燃烧殆尽一般。
过了半晌,顾言祺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声音,他咬着牙道:“要是嫁人那么委屈,干脆就别嫁了!”
外面的丫头嬷嬷俱是眼皮一跳,早在可可抱怨妾室的时候,她们就想跳出来阻止,顾言祺不姓祝,哪怕他和祝家关系再好也不能什么都说呀,但顾言祺的脸色实在是太过难看,愣是将丫头婆子们吓得没敢说话。
“怎么能不嫁人呢……”可可叹了口气,又道:“就像虞伯母,她拖了那么多年才嫁人,姚家承受了多少压力,要不是看在皇后娘娘的面子上,流言蜚语就能逼死她。”
嫁人会受委屈,不嫁又不行,顾言祺感觉自己像是被丢进了油锅里炸,捞出来之后又被扔到钉板上滚了一圈,心里难受得要命,但他还是安慰道:“你先别急,祝叔叔那么疼你,肯定不会委屈你的。”
“我知道呀。”可可点头道:“大伯母说,这是以防万一,不堪的人家肯定不会让我嫁过去,但是知人知面不知心,要是突然蹦出来一个真爱,那就真是没活路了。”
“姑娘,您该回去了。”一个嬷嬷实在是忍不住了,可可的话说得不是不对,但是跟个男人说真的不合适。
可可愣了一下,看了看天色,的确是该回去了。
顾言祺也不好多留,跟可可道别之后便离开了祝家。
不过,顾言祺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拐到了卫西伯府隔壁的邵府,在邵家找到了悠然喝茶的祝宁。
邵言走不了科举的路子,但是当年他帮过太上皇和晋容的忙,待到孝满之后也得了个武将官职,这些年下来也坐稳了四品的位子。
邵言的侄子邵杭已经定亲,待到明年就要成亲了,邵言为邵杭另外买了一处宅子,邵杭婚后并不和邵言同住。
祝宁见顾言祺来找他,心里还挺纳闷,但听他说完可可的抱怨之后,脸已经沉了下来。
顾言祺观察着祝宁的神情,他知道祝家人很疼可可,不可能为她挑选不好的人家,可他还是担心,万一出阁之后受了委屈要怎么办?
“你先回去,我去和她们说。”祝宁深吸一口气,安抚道:“可可现在还小,等到议亲的时候肯定要好好挑女婿……敢对我女儿不好,哼!”
顾言祺点头应下,还请祝宁事后通知他一声,他也很关心可可。
祝宁答应并且送走了顾言祺,转身就回了卫西伯府。
而祝大太太已经从丫头嬷嬷那里听了个全,看到祝宁气势汹汹的过来,轻叹一声,道:“我知道你想说什么,我们坐下慢慢谈。”
第173章 女婿标准
虽说祝宁从两位太太怀上老四老五和可可之后便不再留宿内院,但他对妻子还是很尊重的,祝家的大小事务也是大家商量着来。
祝大太太的一些想法他心里明白,可明白不代表他能接受,他的宝贝女儿凭什么要去受委屈。
祝宁坐下后就等着祝大太太开口,丫头端上了茶水,随后便退至一旁。
祝大太太端着茶盏轻啜一口,思索了一下才道:“按老爷所想,可可的丈夫应该是个什么标准?”
“家世不用太高,但也不能太低,家风正派,公婆和善,妯娌和气,小姑子好相处,丈夫要可靠,必须对可可好。”这是祝宁对可可未来夫家的标准。
祝大太太笑了笑,放下茶盏道:“如果真有这样的人家,我肯定也舍得让可可嫁。但是京城中有哪家符合这些标准,老爷有想过吗?”
祝宁语塞了一瞬,标准是标准,因为可可年纪还小,所以他还没想着去考察女婿人选呢。
“既然老爷问起了这事,那我就和你说说。”祝大太太道:“首先,我反对可可进宫或是嫁进宗室。”
祝宁点了点头,他没想过送女儿去搏富贵,以可可的身份嫁给王府世子绰绰有余,但世子还有侧妃的名额呢,他哪里舍得让可可受这份委屈,即使看着风光也不行。
祝大太太的神情缓和了几分,又道:“可可是我们府上唯一的姑娘,她的婚事肯定不能太低,只要不进宫或是嫁进王府,那就没有高嫁一说。既然如此,可可的夫家就要在勋贵武将和清流文官之间挑选。”
祝宁接着点头。
“勋贵子弟不成器的多,成器的也不少,但是综合一下,你觉得有谁家符合你刚才所说的标准?”祝大太太又道:“张家和项家的家风很好,而且还是我们家的亲戚,但你舍得让女儿嫁进去吗?”
祝宁蹙眉抿唇,没有说话。
“像我们这样的人家,爷们到了十五岁就要在身边先放两个通房,等到娶了媳妇在由媳妇决定是否要抬姨娘,是也不是?”祝大太太瞥了他一眼,“京城中的勋贵人家都是如此,只我们卫西伯府例外,原因为何你也知道。”
祝宁沉默不语。
祝家人口稀少,其中也有人为的原因。
祝宁的高祖父偏爱妾室,而那妾室怀孕之后心也大了,想着嫡系死绝她的儿子就可以出头,结果一包药下去就将祝宁曾祖父的两个兄弟给毒死,就连曾祖父的身体也垮了一半,留下一子便撒手而去。
高祖母因着儿子逝世,拼着夫妻决裂硬是将下毒的妾室打死,就连妾室肚子里的孩子也没能保住,要不是为了祝家的爵位,高祖父能直接将妻子休弃。
妾室为祸,从那以后祝家不提纳妾之事。
等到了祝宁这一辈,五服之内只剩他一个男丁,幸而他的身体很好,儿女也很健康。
“家大业大规矩也大,再是亲戚关系,难道可可还能比他们家的孩子重要不成?”祝大太太叹息道:“我知道你想为可可选个一心一意不沾花惹草的丈夫,但勋贵之中有谁身边没有通房妾室?当年的楚三老爷算一个,楚老爷算一个,你也可以算一个,对了,张四老爷身边也没有妾室,但张四太太过的是什么日子你也知道。”
第60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