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帝纪事之盛世繁华——非言非默(12)
高庸很清楚用世人的眼光来衡量,永宁侯的性格脾气为人处事声望能力,的确没有好到让所有人心服口服的地步,因为有些东西只能长时间的相处,才能体会得到,而皇帝显然体会到了这一点,最喜欢的也是他这一点。
师傅这话怎么说?
陛下最喜欢的是永宁侯的心。若永宁侯没有那颗一心为陛下为朝廷的赤诚之心,陛下怎么可能信他,宠他,偶尔允许他爬到陛下的头上去?只要永宁侯的心不变,陛下的恩宠就不会绝。
高庸比他徒弟多吃了数十年饭,而且他自皇帝幼时就在皇帝身边服侍,对皇帝的心思知之甚详,这些年又看着两个人一路磕磕碰碰走来,所以不会像旁人那样,担心那些莫须有的未来。
况且,永宁侯这人,高庸始终觉得他是个非常奇妙的人。
永宁侯这人话不多,心里却是个明白人。
他出身世家,父兄疼爱,自幼应有尽有,所以他对这世上的很多东西,就很有些理所当然的态度,争权夺利之心不重,勾心斗角更是不擅长。
荣华富贵精心伺候他坦然享受,就算是这世上的至尊至贵亲自动手服侍他,他似乎都没觉得有哪里不对。对于永宁侯行事能理所当然到这个地步,高庸一直是非常佩服的。
粗茶淡饭风霜雪雨他也没有怨言,就算无辜被流放了几年,吃了好些苦头才回来,他始终没有和皇帝为这些事计较过。这般放得下不纠缠旧事的为人处世方式,高庸也是很服气的。
永宁侯这人心思比较简单,但是他这样的身份,该明白的道理自然明白,在外做事其实颇有分寸,进退间皆是有度,遇事守着忠孝节义的本心,一心为皇帝着想,为大局着想,也愿意顾惜其他人的不易。
像他这般行事风格的人,按理来说是很适合陪伴君侧的。
不管他心里是否愿意,既然他为了家族安危,不敢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举,皇帝接下来只要好好享受他的温顺侍奉、忠诚奉献、顾全大局、牺牲退让就可以了,不管他这般行事是为了皇帝为了大局,还是为了家族在隐忍,他都会这么做,皇帝若觉得他伺候得好,愿意对他生出几分怜惜之意,时不时赏他些东西,日后将他外放为官就是了。
偏偏皇帝并不是只想要他的身体,而是喜爱他而不自知,对他用上了越来越多的心思,喜爱到不能忍受他这种不肯顾惜自己,却去顾惜别人顾全大局的做法,忍不住要去恣意行事,才会和永宁侯冲突起来,才觉得永宁侯那些愿意为皇帝着想的做法都是错。
高庸有时候看着都替他们觉得心累,有些话不说,有些事不做,违背了永宁侯做人的本心,没有这份本心的永宁侯,就不是皇帝喜爱的那个人了,一旦说了做了,在皇帝眼里,又全变成了永宁侯的错,两个人天天要去瞎折腾。
还好,他们折腾来折腾去,总算慢慢找到了正确的相处之道。
如今,皇帝想要在大事上恣意行事的时候,永宁侯依然不会让皇帝胡闹,其他的小事,永宁侯就随便皇帝爱怎样就怎样了。
至于皇帝嘛,他是越来越宠永宁侯,宠到现在永宁侯完全真性情暴露,经常在皇帝面前做事不带脑子,言语间行事时丝毫没有防备顾忌之心,一旦生气就要没大没小往皇帝头上爬,要皇帝对他低头,宠到这个地步,皇帝总算开心了,觉得永宁侯和他这么不见外,是在亲近他依赖他喜爱他了。
就算高庸再偏着皇帝说话,也得说,皇帝他这般心思这般行事,就是命中欠了个永宁侯这样的人来好好治治他。
寝殿里面烛火通明,景骊还在批改奏折,听到卫衍进来的声响,他稍稍抬头,望了卫衍一眼,轻轻哼了一声,不去理会他,继续低头忙他手中的事。
卫衍捧着东西,在门口迟疑了一会儿,还是乖乖上前去。
陛下,臣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下来,没法再说下去。
明明他没错,为什么要来认错?但是如果他不肯认错的话,皇帝肯定不会听他的劝的。
知错了?景骊等了半晌,也没等到他想听的话,心里很不爽,不过他知道见好就收这个道理,不想逼迫卫衍过甚,免得到时候哄不好,还是给了他一个台阶下。
是。
卫衍的这声是,轻到可以忽略不计,若不是景骊听力好,卫衍又站在他身边,肯定听不到。
不过既然听到了,他也就满足了,不再多说什么,示意卫衍在他身边坐下来,然后接过他送进来的汤盏,打开来放到他面前。
你最喜欢的雪梨燕窝羹,尝一尝。
卫衍没有想到这是给他准备的,刹那间有些感动,突然又想到皇帝料到了他今夜肯定会来,又有些茫然,甜甜的羹汤在舌尖滑过,带来的却是苦涩的感觉。
夜深了,殿中美人灯中的烛火渐渐矮下去,被重重幔帐掩盖的龙榻上,依稀发出细微的声响。
民间百姓说得好,床头打架床尾和,身体的温存可以最大限度地驱散那些争执引发的不快,这个道理景骊始终奉为圭臬,屡屡使用,效果颇佳,但是在今夜,他却不再那么自信了。
在他面前的卫衍,依然是那么得安静驯服,犹如很多年前一样,不会挣扎不会抗拒,除了忍耐还是忍耐。
只有卫衍从鼻端溢出的若有若无的声响,能够表明他不讨厌他这么做。
所有的一切,明明是那么熟悉,却又那么陌生。
景骊凝视着眼前这一幕,刹那间有些恍惚,很快他回过神来,忍不住苦笑起来。
他早就明白这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他要的不仅仅是与这个人在榻间翻滚,很多年前他可以欺骗自己,但是如今没有必要,而且很多年前,他也没有像现在这般越来越贪心,就算已经把人牢牢抱在怀里,还是觉得远远不够。
卫衍,朕错了,对不起。正视自己的内心,承认错误对常人来说很难,对于景骊这种永远不会错的帝王来说,更不容易。
不过他还是道歉了,因为他突然发现,他在这件事上一直没能找到自己欲望的真正根源,由此而来的种种手段,肯定无法得到他潜意识里想要的效果。
陛下是说卫衍还在失神间,慢慢反应过来,以为皇帝答应了他要求的事,面上浮现了一丝喜色。
不,那件事你就死心吧,只要朕活着,绝无可能。那是他的底线,绝对不会让步,朕是在为这些年委屈了你而道歉。
臣明白了。希望破灭,卫衍的脸色再次黯淡下来,对皇帝的话也失去了兴趣。
你真的明白?卫衍,在你的眼里,朕是你的谁?
卫衍没有说话,景骊也没指望他回答。很多年前他问过这个问题,卫衍的回答没有让他满意,现在他估计卫衍也不会让他满意。
朕知道,朕是你的君王,你愿意效忠的君王,你愿意追随的君王,你愿意以身侍奉的君王。无论有多少前缀修饰,在卫衍的眼里,他君王的身份永远排在第一位。对此,景骊很郁闷,却始终无可奈何。
不是这样的,臣是喜欢陛下的。要是卫衍不喜欢皇帝的话,这段时日,他也不至于左右为难成这样了。
就是因为,一边是他喜欢的人,一边是他有所亏欠的亲人,两边他都想好好照顾,他才会这么痛苦。
好吧,朕还是你喜欢的但是永远见不得光的爱人。至于卫敏文他是你血脉相连的亲人,而绿珠则是你愿意接纳为家人的女子。这么一分析,景骊就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
在卫衍的心里,他也许很重要,但是家人显然同样重要。
卫衍的心早就分成了两半,一半给了他,一半给了他的家人。这就是他和卫敏文争夺时,始终占据不了上风的真正原因,也是卫衍这么坦然地对他说要娶绿珠的最大原因。
在卫衍的心里,他是他,家人是家人,两者之间根本就不冲突,那么只是给绿珠一个虚假的名分,顺势将她和卫敏文留在京里,自然算不上什么很过分的事。
景骊弄明白了卫衍的想法,心中更加郁闷了。
明明卫衍喜欢他的,刚刚他还亲口承认的,就因为他是皇帝,他是男人,就被卫衍下意识地排除出了家人的范围。
这种事,景骊当然不能忍。
卫衍,朕决定给你一个家。从此以后,朕也是你的家人。以前,他顾虑了太多东西,早就有了这个想法,却始终没有动作。
经过这件事,他才发现这是解决目前争执,以及以后所有可能会出现的类似争执的最好方法。
给卫衍一个家,把他变为自己的家人,把自己变为他的家人,让爱人和家人的身份重合到一起。
他倒要看看,以后谁敢再来和他争?
※※※※※※※※※※※※※※※※※※※※
第十五章 无人可阻
陛下要给臣一个家?皇帝的话, 卫衍听清楚了,但是他一时不明白皇帝话中的意思,呆呆地反问。
是的,朕不想再委屈你, 也不想永远偷偷摸摸把你藏在身后,朕要给你一个名分,让你可以名正言顺地和朕并肩而立, 受世人跪拜,朕要给你一个有很多家人组成的新家,朕会以父亲的身份,好好对待你的敏文, 而朕的皇子们, 也会对你执父礼相待。当然,在景骊的这个设想中,依然没有绿珠可以插足的地方, 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
不过, 如果卫衍真的舍不得卫敏文离开的话,他就食言一次,留下卫敏文好了。反正在卫衍的事上, 他食言的次数,已经多到他自己都记不清了。
据说食言太多, 会变成大胖子, 既然他没有变成大胖子, 那么肯定是他食言的次数还不够多, 完全可以继续食言下去。
景骊的脑中转着任何明理的人知道了,都会骂他无耻的念头,心里对于他常常对卫衍食言而肥这事,一点愧疚都没有。
名分?卫衍张了张嘴巴,失去了声音。
他当然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名分,才能达到皇帝所描述的效果,但是他怎么都想不到,皇帝竟然打算做这种惊世骇俗的事。
就像你想的那样,一个恰当的名分,皇后或者其他,这个不需要伤脑筋,朕相信礼部的官员们会替朕分忧,帮朕想出一个合适的称号的。景骊无视卫衍呆滞到快成石块的表情,继续往下说,好像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礼部的官员们接到这份荒谬的诏令,最大的可能是冒死进谏,而不是秉承圣意为君分忧。
他不是信口开河随便说说,而是早就有过这样的想法,现在是要把设想变为现实。也许现在还不是最恰当的时候,他也能预料得到,他颁下这份诏令以后,会遭到多少反对和阻力,但是如果不去做,设想永远不会成为现实。
陛下,您病了吗?卫衍慢慢伸出手去,放在皇帝的额头上,他一向稳健有力的手腕,此时忍不住有些发抖。
皇帝明明知道这件事的后果,还能这么轻描淡写地说出来,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原因皇帝病了,准确地说,皇帝是在发疯。
景骊抓住他的手腕,拉下来,绕着手指头把玩了片刻,才轻笑着凑上前去,额头抵着额头,让卫衍好好感受他的体温:朕没有发烧,也没有发疯,既不是在开玩笑,也不是在说胡话。卫衍,朕现在说的每一句话,都很认真,而且朕保证,这一切很快会变成现实。
皇帝说完了,卫衍很久都没有说话,他需要点时间,让自己混乱不堪的脑袋清醒过来。这件事不能做,但是不能做的理由太多,他一时不知道该说哪一个。
皇帝与他的关系,虽然已是朝中众人皆知的秘密,但是秘密就是秘密,哪怕只是蒙着一张纸糊的皮,也没人敢当众议论,就算攻击他,众人都知道该如何隐讳,绝不敢把矛头直指皇帝。
一旦皇帝把他们的关系公之于众,他不敢想象到时候的后果,无论对皇帝,对他,对皇家,对卫家,还是对朝臣,对百姓,都不会是好事。
陛下有想过后果吗?很久以后,他终于理清了思绪。
一定要让皇帝打消这个念头,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不能让皇帝这么做。
朕当然想过。放心,一切都有朕呢。景骊抚摸着他的后背,努力安抚他。
他隐约有种感觉,怀中的人此时如临大敌,背上的汗毛全部都竖起来了。
陛下有想过世人会如何议论陛下吗?
卫衍,朕一直想问你,当日你答应永远留在朕的身边时,有想过日后世人会如何议论你吗?
臣不在意那些虚名,但是陛下的声名
景骊将食指抵在他的唇上,不让他继续说下去。
卫衍,你可以做到的事,为什么朕就做不到?难道你觉得朕比你还不如吗?
臣不敢。可是
没有可是。
第一局交锋,以卫衍哑口无言作为结束。虽然他觉得皇帝的话中,肯定有不对劲的地方,但是他一时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陛下有想过朝臣们的反应吗?过了一会儿,卫衍又想到了一个理由,他不相信朝臣们会全部头脑发疯,一起支持皇帝这个荒唐的决定。
卫衍,你觉得到现在,朕做了决定的事,这朝堂上还有人能反对吗?其实,还是有一个人能够改变他的主意的,不过他不是朝臣,而是他的爱人,很快就要成为他的家人,但是此时此刻,景骊觉得自己没必要这么好心提醒卫衍,还有这么一回事,当然以后也没有这个必要。
不知道的时候,某个人动不动就要来个劝谏,常常念叨得他耳朵疼,知道了那还了得,他的日子还要不要过了?
太后呢?皇帝的决定简直让皇室蒙羞,卫衍不相信太后会无动于衷,任由皇帝如此荒唐行事。
今时今日,就算是太后,也不能改变朕的决定。
皇帝的回答让卫衍彻底无话可说,因为那是事实。皇帝早已不是当年那位被各方势力掣肘的少年帝王,现在的他,只要愿意,可以做到任何他想做的事,只要他不介意过程是否鲜血淋漓。
卫衍已经听出了那些掩藏在言语之下的肃杀之意,不敢想象到时候的境况,他一时顾不上再说话,拼命想着能让皇帝改变主意的方法。
景骊见卫衍不再说话,并没有放下心来,放在他背上的手掌,开始不怀好意地动起来。
卫衍的确是个笨蛋,是一个死脑筋的,对于认定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笨蛋,所以千万不能让这样的笨蛋有思考的余裕,否则他会有很大的麻烦。
每次皇帝心虚的时候,没理的时候,不想讲道理的时候,胡搅蛮缠试图转移视线的时候,就会做出如上的动作。卫衍何尝不明白他的那点心思,但是他现在被皇帝紧紧搂在怀里,想要挣脱都不能。
恋耽美
师傅这话怎么说?
陛下最喜欢的是永宁侯的心。若永宁侯没有那颗一心为陛下为朝廷的赤诚之心,陛下怎么可能信他,宠他,偶尔允许他爬到陛下的头上去?只要永宁侯的心不变,陛下的恩宠就不会绝。
高庸比他徒弟多吃了数十年饭,而且他自皇帝幼时就在皇帝身边服侍,对皇帝的心思知之甚详,这些年又看着两个人一路磕磕碰碰走来,所以不会像旁人那样,担心那些莫须有的未来。
况且,永宁侯这人,高庸始终觉得他是个非常奇妙的人。
永宁侯这人话不多,心里却是个明白人。
他出身世家,父兄疼爱,自幼应有尽有,所以他对这世上的很多东西,就很有些理所当然的态度,争权夺利之心不重,勾心斗角更是不擅长。
荣华富贵精心伺候他坦然享受,就算是这世上的至尊至贵亲自动手服侍他,他似乎都没觉得有哪里不对。对于永宁侯行事能理所当然到这个地步,高庸一直是非常佩服的。
粗茶淡饭风霜雪雨他也没有怨言,就算无辜被流放了几年,吃了好些苦头才回来,他始终没有和皇帝为这些事计较过。这般放得下不纠缠旧事的为人处世方式,高庸也是很服气的。
永宁侯这人心思比较简单,但是他这样的身份,该明白的道理自然明白,在外做事其实颇有分寸,进退间皆是有度,遇事守着忠孝节义的本心,一心为皇帝着想,为大局着想,也愿意顾惜其他人的不易。
像他这般行事风格的人,按理来说是很适合陪伴君侧的。
不管他心里是否愿意,既然他为了家族安危,不敢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举,皇帝接下来只要好好享受他的温顺侍奉、忠诚奉献、顾全大局、牺牲退让就可以了,不管他这般行事是为了皇帝为了大局,还是为了家族在隐忍,他都会这么做,皇帝若觉得他伺候得好,愿意对他生出几分怜惜之意,时不时赏他些东西,日后将他外放为官就是了。
偏偏皇帝并不是只想要他的身体,而是喜爱他而不自知,对他用上了越来越多的心思,喜爱到不能忍受他这种不肯顾惜自己,却去顾惜别人顾全大局的做法,忍不住要去恣意行事,才会和永宁侯冲突起来,才觉得永宁侯那些愿意为皇帝着想的做法都是错。
高庸有时候看着都替他们觉得心累,有些话不说,有些事不做,违背了永宁侯做人的本心,没有这份本心的永宁侯,就不是皇帝喜爱的那个人了,一旦说了做了,在皇帝眼里,又全变成了永宁侯的错,两个人天天要去瞎折腾。
还好,他们折腾来折腾去,总算慢慢找到了正确的相处之道。
如今,皇帝想要在大事上恣意行事的时候,永宁侯依然不会让皇帝胡闹,其他的小事,永宁侯就随便皇帝爱怎样就怎样了。
至于皇帝嘛,他是越来越宠永宁侯,宠到现在永宁侯完全真性情暴露,经常在皇帝面前做事不带脑子,言语间行事时丝毫没有防备顾忌之心,一旦生气就要没大没小往皇帝头上爬,要皇帝对他低头,宠到这个地步,皇帝总算开心了,觉得永宁侯和他这么不见外,是在亲近他依赖他喜爱他了。
就算高庸再偏着皇帝说话,也得说,皇帝他这般心思这般行事,就是命中欠了个永宁侯这样的人来好好治治他。
寝殿里面烛火通明,景骊还在批改奏折,听到卫衍进来的声响,他稍稍抬头,望了卫衍一眼,轻轻哼了一声,不去理会他,继续低头忙他手中的事。
卫衍捧着东西,在门口迟疑了一会儿,还是乖乖上前去。
陛下,臣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下来,没法再说下去。
明明他没错,为什么要来认错?但是如果他不肯认错的话,皇帝肯定不会听他的劝的。
知错了?景骊等了半晌,也没等到他想听的话,心里很不爽,不过他知道见好就收这个道理,不想逼迫卫衍过甚,免得到时候哄不好,还是给了他一个台阶下。
是。
卫衍的这声是,轻到可以忽略不计,若不是景骊听力好,卫衍又站在他身边,肯定听不到。
不过既然听到了,他也就满足了,不再多说什么,示意卫衍在他身边坐下来,然后接过他送进来的汤盏,打开来放到他面前。
你最喜欢的雪梨燕窝羹,尝一尝。
卫衍没有想到这是给他准备的,刹那间有些感动,突然又想到皇帝料到了他今夜肯定会来,又有些茫然,甜甜的羹汤在舌尖滑过,带来的却是苦涩的感觉。
夜深了,殿中美人灯中的烛火渐渐矮下去,被重重幔帐掩盖的龙榻上,依稀发出细微的声响。
民间百姓说得好,床头打架床尾和,身体的温存可以最大限度地驱散那些争执引发的不快,这个道理景骊始终奉为圭臬,屡屡使用,效果颇佳,但是在今夜,他却不再那么自信了。
在他面前的卫衍,依然是那么得安静驯服,犹如很多年前一样,不会挣扎不会抗拒,除了忍耐还是忍耐。
只有卫衍从鼻端溢出的若有若无的声响,能够表明他不讨厌他这么做。
所有的一切,明明是那么熟悉,却又那么陌生。
景骊凝视着眼前这一幕,刹那间有些恍惚,很快他回过神来,忍不住苦笑起来。
他早就明白这不是他想要的结果,他要的不仅仅是与这个人在榻间翻滚,很多年前他可以欺骗自己,但是如今没有必要,而且很多年前,他也没有像现在这般越来越贪心,就算已经把人牢牢抱在怀里,还是觉得远远不够。
卫衍,朕错了,对不起。正视自己的内心,承认错误对常人来说很难,对于景骊这种永远不会错的帝王来说,更不容易。
不过他还是道歉了,因为他突然发现,他在这件事上一直没能找到自己欲望的真正根源,由此而来的种种手段,肯定无法得到他潜意识里想要的效果。
陛下是说卫衍还在失神间,慢慢反应过来,以为皇帝答应了他要求的事,面上浮现了一丝喜色。
不,那件事你就死心吧,只要朕活着,绝无可能。那是他的底线,绝对不会让步,朕是在为这些年委屈了你而道歉。
臣明白了。希望破灭,卫衍的脸色再次黯淡下来,对皇帝的话也失去了兴趣。
你真的明白?卫衍,在你的眼里,朕是你的谁?
卫衍没有说话,景骊也没指望他回答。很多年前他问过这个问题,卫衍的回答没有让他满意,现在他估计卫衍也不会让他满意。
朕知道,朕是你的君王,你愿意效忠的君王,你愿意追随的君王,你愿意以身侍奉的君王。无论有多少前缀修饰,在卫衍的眼里,他君王的身份永远排在第一位。对此,景骊很郁闷,却始终无可奈何。
不是这样的,臣是喜欢陛下的。要是卫衍不喜欢皇帝的话,这段时日,他也不至于左右为难成这样了。
就是因为,一边是他喜欢的人,一边是他有所亏欠的亲人,两边他都想好好照顾,他才会这么痛苦。
好吧,朕还是你喜欢的但是永远见不得光的爱人。至于卫敏文他是你血脉相连的亲人,而绿珠则是你愿意接纳为家人的女子。这么一分析,景骊就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了。
在卫衍的心里,他也许很重要,但是家人显然同样重要。
卫衍的心早就分成了两半,一半给了他,一半给了他的家人。这就是他和卫敏文争夺时,始终占据不了上风的真正原因,也是卫衍这么坦然地对他说要娶绿珠的最大原因。
在卫衍的心里,他是他,家人是家人,两者之间根本就不冲突,那么只是给绿珠一个虚假的名分,顺势将她和卫敏文留在京里,自然算不上什么很过分的事。
景骊弄明白了卫衍的想法,心中更加郁闷了。
明明卫衍喜欢他的,刚刚他还亲口承认的,就因为他是皇帝,他是男人,就被卫衍下意识地排除出了家人的范围。
这种事,景骊当然不能忍。
卫衍,朕决定给你一个家。从此以后,朕也是你的家人。以前,他顾虑了太多东西,早就有了这个想法,却始终没有动作。
经过这件事,他才发现这是解决目前争执,以及以后所有可能会出现的类似争执的最好方法。
给卫衍一个家,把他变为自己的家人,把自己变为他的家人,让爱人和家人的身份重合到一起。
他倒要看看,以后谁敢再来和他争?
※※※※※※※※※※※※※※※※※※※※
第十五章 无人可阻
陛下要给臣一个家?皇帝的话, 卫衍听清楚了,但是他一时不明白皇帝话中的意思,呆呆地反问。
是的,朕不想再委屈你, 也不想永远偷偷摸摸把你藏在身后,朕要给你一个名分,让你可以名正言顺地和朕并肩而立, 受世人跪拜,朕要给你一个有很多家人组成的新家,朕会以父亲的身份,好好对待你的敏文, 而朕的皇子们, 也会对你执父礼相待。当然,在景骊的这个设想中,依然没有绿珠可以插足的地方, 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
不过, 如果卫衍真的舍不得卫敏文离开的话,他就食言一次,留下卫敏文好了。反正在卫衍的事上, 他食言的次数,已经多到他自己都记不清了。
据说食言太多, 会变成大胖子, 既然他没有变成大胖子, 那么肯定是他食言的次数还不够多, 完全可以继续食言下去。
景骊的脑中转着任何明理的人知道了,都会骂他无耻的念头,心里对于他常常对卫衍食言而肥这事,一点愧疚都没有。
名分?卫衍张了张嘴巴,失去了声音。
他当然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名分,才能达到皇帝所描述的效果,但是他怎么都想不到,皇帝竟然打算做这种惊世骇俗的事。
就像你想的那样,一个恰当的名分,皇后或者其他,这个不需要伤脑筋,朕相信礼部的官员们会替朕分忧,帮朕想出一个合适的称号的。景骊无视卫衍呆滞到快成石块的表情,继续往下说,好像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礼部的官员们接到这份荒谬的诏令,最大的可能是冒死进谏,而不是秉承圣意为君分忧。
他不是信口开河随便说说,而是早就有过这样的想法,现在是要把设想变为现实。也许现在还不是最恰当的时候,他也能预料得到,他颁下这份诏令以后,会遭到多少反对和阻力,但是如果不去做,设想永远不会成为现实。
陛下,您病了吗?卫衍慢慢伸出手去,放在皇帝的额头上,他一向稳健有力的手腕,此时忍不住有些发抖。
皇帝明明知道这件事的后果,还能这么轻描淡写地说出来,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原因皇帝病了,准确地说,皇帝是在发疯。
景骊抓住他的手腕,拉下来,绕着手指头把玩了片刻,才轻笑着凑上前去,额头抵着额头,让卫衍好好感受他的体温:朕没有发烧,也没有发疯,既不是在开玩笑,也不是在说胡话。卫衍,朕现在说的每一句话,都很认真,而且朕保证,这一切很快会变成现实。
皇帝说完了,卫衍很久都没有说话,他需要点时间,让自己混乱不堪的脑袋清醒过来。这件事不能做,但是不能做的理由太多,他一时不知道该说哪一个。
皇帝与他的关系,虽然已是朝中众人皆知的秘密,但是秘密就是秘密,哪怕只是蒙着一张纸糊的皮,也没人敢当众议论,就算攻击他,众人都知道该如何隐讳,绝不敢把矛头直指皇帝。
一旦皇帝把他们的关系公之于众,他不敢想象到时候的后果,无论对皇帝,对他,对皇家,对卫家,还是对朝臣,对百姓,都不会是好事。
陛下有想过后果吗?很久以后,他终于理清了思绪。
一定要让皇帝打消这个念头,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都不能让皇帝这么做。
朕当然想过。放心,一切都有朕呢。景骊抚摸着他的后背,努力安抚他。
他隐约有种感觉,怀中的人此时如临大敌,背上的汗毛全部都竖起来了。
陛下有想过世人会如何议论陛下吗?
卫衍,朕一直想问你,当日你答应永远留在朕的身边时,有想过日后世人会如何议论你吗?
臣不在意那些虚名,但是陛下的声名
景骊将食指抵在他的唇上,不让他继续说下去。
卫衍,你可以做到的事,为什么朕就做不到?难道你觉得朕比你还不如吗?
臣不敢。可是
没有可是。
第一局交锋,以卫衍哑口无言作为结束。虽然他觉得皇帝的话中,肯定有不对劲的地方,但是他一时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陛下有想过朝臣们的反应吗?过了一会儿,卫衍又想到了一个理由,他不相信朝臣们会全部头脑发疯,一起支持皇帝这个荒唐的决定。
卫衍,你觉得到现在,朕做了决定的事,这朝堂上还有人能反对吗?其实,还是有一个人能够改变他的主意的,不过他不是朝臣,而是他的爱人,很快就要成为他的家人,但是此时此刻,景骊觉得自己没必要这么好心提醒卫衍,还有这么一回事,当然以后也没有这个必要。
不知道的时候,某个人动不动就要来个劝谏,常常念叨得他耳朵疼,知道了那还了得,他的日子还要不要过了?
太后呢?皇帝的决定简直让皇室蒙羞,卫衍不相信太后会无动于衷,任由皇帝如此荒唐行事。
今时今日,就算是太后,也不能改变朕的决定。
皇帝的回答让卫衍彻底无话可说,因为那是事实。皇帝早已不是当年那位被各方势力掣肘的少年帝王,现在的他,只要愿意,可以做到任何他想做的事,只要他不介意过程是否鲜血淋漓。
卫衍已经听出了那些掩藏在言语之下的肃杀之意,不敢想象到时候的境况,他一时顾不上再说话,拼命想着能让皇帝改变主意的方法。
景骊见卫衍不再说话,并没有放下心来,放在他背上的手掌,开始不怀好意地动起来。
卫衍的确是个笨蛋,是一个死脑筋的,对于认定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笨蛋,所以千万不能让这样的笨蛋有思考的余裕,否则他会有很大的麻烦。
每次皇帝心虚的时候,没理的时候,不想讲道理的时候,胡搅蛮缠试图转移视线的时候,就会做出如上的动作。卫衍何尝不明白他的那点心思,但是他现在被皇帝紧紧搂在怀里,想要挣脱都不能。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