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装大佬在明朝(穿越)——三十六陂春水/
可是他不想啊!自己都没见过那长公主!他还想进谏!他想跟杨慎等好友一样,哪怕是当个芝麻大的小官,也要名留青史!
又是一天的言语轰炸,邬景和筋疲力尽的走在路上,忽然被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冠叫住。邬景和一见此人便两腿钻筋,肋骨隐隐作痛,有些畏缩道:光天化日之下,你、你想干嘛!
李乘风心中好笑,面上却不露,凝重道:我是为了永福公主一事来。
邬景和看了看周围,觉得人来人往不太保险,万一被人听去坏了女孩声誉岂不是罪过,便壮着胆子将李乘风拉到一边,视死如归道:不管你说什么,我是不会就范的。
李乘风冷下面孔:我说,邬景和你是不是弄错了,你当公主是什么人?
邬景和神色不解,刚想反驳,又被对方打断。
永福公主千金之躯,嫁与你是你的荣幸,你说你想做言臣,可如今也瞧见了,皇上理你吗?
邬景和一时间气得说不出话来,的确是这样,可能是嘉靖被锻炼出来了,已经做到不动如山,任凭他怎么上疏,都当看不见。
李乘风继续蛊惑:可你若成为驸马则不然,到时候你与皇上便是一家人,皇上总要考虑到公主的身份,陛下真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你再直言,岂不是事半功倍?
邬景和迷茫了,怎么感觉有点道理?
你别看杨慎那个样子,但事实上他都做成什么了?有改变什么吗?日后远离京城,远离朝堂,皇上更不可能听他的话了,难不成,邬大人的真实目的是入阁拜相?只有这样才能满足?
邬景和大怒:我当然不是这样想的!我是想为国为民的!
那不就得了,你当了驸马,不是能更好的为国谋划吗?眼见鱼儿上钩,李乘风又加了把火,心中感叹自己真是宝刀未老,还是一样能忽悠。
邬景和被说得脑子一片空白,其实心中已经觉得对方的话有一定道理。但还是犹豫道:能不能让我见公主一面。旋即又反应过来自己太过孟浪,补充道:不见也无妨,我就是问一问。
李乘风叹气,老实讲,以邬景和这种实在性子,真的不适合在朝为官,当驸马对他而言也许是个好结局了。
贫道去安排一下吧。李乘风回答,其实就算对方不提,他也打算让二人见一面的,毕竟当时只是鳌山灯会匆匆一瞥,什么也不知道,万一了解下来性情不和呢?
想让外男见公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蒋太后经过反复劝说倒是同意了,可依然要求二人不能直接碰面。而是找了一个偏僻的凉亭,凉亭周围蒙上帷幔,由她的心腹看管,隔着帷幔谈话。
李乘风带着身穿道袍的邬景和,离得老远给公主行礼。
邬大人请起。好半天,纯莹的声音才从里面传来,听得出她此时也是极为紧张。
二人先是寒暄了一番,大概就是公主感激他那日相救,他推辞并说是自己该做的,停止尬聊后便沉默无言。
邬大人,你不是有话跟公主说吗,到底是什么,快说啊。眼见实在没办法,李乘风只能开始引到话题。
邬景和支支吾吾半天,才开口道:禀公主,臣、臣娶公主,一大半是为了想要更好的为国尽忠,对于公主来讲,实在有些不公平。倘若公主您不愿又不好意思反对,那臣去跟皇上说清楚,定不会让您为难
这一番话说得颠三倒四,清楚事实真相的众人都啼笑皆非。可永福那边却没有说话。
好半天,她才干哑着声音道:邬大人端方正直,是我配不上您。说完竟一股脑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的告诉对方,包括自己对其一见倾心,用各种手段一点点把他逼到陷阱里。
最后她带着哭腔道:此事全因我任性而起,听了大人刚才的话,我才知道,不应因一己私欲拖着你,我会跟皇上母后解释清楚,大人放心,今后、今后就当
邬景和也惊呆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原来是这样。听着公主的陈述,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感叹世间竟然真有这等奇女子,有勇有谋,相比之下,自己这个男儿反倒是自愧不如。公主落泪要道别,他连忙道:大可不必!
周围人诧异的盯着他,邬景和红了脸:我是说臣的意思是臣愿娶公主为妻,自此以后,白首不相离!
这可谓真谓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在场之人就连太后身边的教养宫女都露出笑意。
如此,大明长公主永福的婚事就算是正式定下来了。
朱厚熜一边骂骂咧咧一边颁布圣旨,本朝从未又翰林编修做驸马的先例,礼部也是惊掉了下巴。但既然他本人都没什么意见,外人也不好说三道四。
邬景和这个翰林编修,自然是做不成了,朱厚熜思前想后,决定给他安排个最适合他的地方宗人府。
大明的无论是清流还是皇上,对庞大的皇亲国戚简直头疼不已,但是没办法,太、祖规定。何况这对于之前洪武时期来讲,已经是好不少了,最起码藩王手中没有兵权,被困成一条条囚龙,不担心他们作乱。没事做的藩王们,只有一个劲儿的生孩子,各家鸡毛蒜皮的小事堆积在宗人府,一般人还都管不了。
现在有了邬景和这等杠精出面,他连皇上都不惧更别提什么藩王世子,再加上出身清流,先天优势,一到宗人府仿佛化身机关枪,将闹事的全部打倒。
朱厚熜这招实在是精妙,连他自己也忍不住偷笑。结果还没等高兴几天,新任驸马那边就出事了。
作者有话要说:历史上的永福公主的驸马,就叫邬景和,不过跟文中不一样,他是个武状元。或者说文武双全。是成为叠翠诗体的创建者,他文采特别好,最后永福公主死后,因为直言进谏被嘉靖贬为平民了。
另外简单说一下英国公
这个是明朝最高的世袭爵位,从永乐到最后一代英国公殉国,一共9世袭,每一个都位高权重,深受皇室信赖。就连大明一手遮天的太监魏忠贤、刘瑾之类的也不敢惹他们。
初代英国公张辅,他可以说是明朝永乐年间全世界最厉害的将领之一。
很早的时候,就随父亲参加靖难之役,为明成祖夺得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未来的岁月中,三次平定安南,灭亡了越南,三次跟随明成祖,北伐蒙古,威名赫赫。
等朱棣死了之后,他又鞍前马后的辅佐了三代君王,明英宗这煞笔听了太监王振的话,要亲征北伐,他劝不听,担心英宗出事就只能以七十五岁高龄陪着皇帝上战场,最后为了保护明英宗死在了土木堡之变。作为一个四朝老臣的伟大将领死在了战场上,真正的做到了鞠躬到死。
第41章 宗室改革(一)
所谓宗人府, 是洪武年间成立,管理皇家宗室事务的机构, 大多为勋亲掌管。到了永乐年, 朱棣自己就是藩王起家的,自然不会允许藩王有太大权利,于是宗人府的大部分权利便都移交到礼部, 只剩下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宗人府的最高长官是宗人令, 宗人令底下设立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官阶级品都是正一品,这次让邬景和出任的便是右宗人。他身为两榜进士, 又是当今皇上的大舅子, 宗人府上上下下无不小心奉承, 把最轻的活交给他办, 可即使如此,我们的驸马爷还是挑出刺来了。
事情的起源为一封奏折,就藩于河南洛阳的伊王朱典楧, 以喜纳良妾为名,要求朝廷发放临时补贴。这里要说明一下, 大明对于藩王宗室, 除了每年必不可少的俸米,有时也会给一些散钱, 比如婚丧、建造宫殿、节假日等等。于是藩王身边发生了什么事,就时不时的申请一下。朝廷同意了最好,不同意也没有什么损失。
可惜这次碰到是遇事较真的邬景和。邬景和初任右宗人, 再加上新婚燕尔,与妻子大公主浓情蜜意,正是踌躇志满的时候。即使知道宗人府是个闲职,但也想好好让别人看看。
他盯着朱典楧的奏折,心中翻起嘀咕。又纳妾?要知道明朝可是有规定百姓四十无子者方可纳妾,就算是藩王,对于纳妾的数量也是有限制的。邬景和翻了翻记录,从正德十年到现在,伊王朱典楧已经纳了快二十房妾,但他奏折上又明明白白写着延循祖制,也就是说没有违反《大明律》。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邬景和迷惑了。宗人府除了他们这些一品大官外,还有一些跑腿的官员,叫经历。邬景和找了一个平日里与他交好姓赵的经历,让他去洛阳出趟公差,看看伊王那边到底是怎么回事。
结果不到一个月,赵经历被人抬着回来了。原来赵经历到了洛阳,发现伊王朱典楧侵夺学宫,强凌民女,强占民居,使得河南百姓怨声载道。之所以他可以不停的向朝廷索要纳妾钱财,就是因为其平日素爱折磨女子,十二三岁的少女被纳为妾后经常不到半年便香消玉损。
赵经历听完后十分愤慨,刚想回京述职,结果他来洛阳调查的事不知怎么竟被伊王听到。伊王也是脑子不好使,觉得这京中小官到他的地盘却没讨好他朱典楧,便派人活生生扯光了他的胡子头发。最后还好当地官员相救,赵经历才能活着回京。
无耻之徒,端端是无耻之徒!邬景和气得直发抖,本来伊王在封地的所作所为已经够丧心病狂了,现在竟然谋害朝廷命官!经历虽然名字不好听,可也是正五品官职,人家当当正正考功名考来的,哪里容这帮人渣随意羞辱!
邬景和脑子一热,便直接下令将伊王囚禁。
这下子算是捅了马蜂窝,要知道距上一次囚禁藩王还要追溯到建文帝朱允炆时期,即使永乐那样的牛人,也只是温水煮青蛙。不得不说明朝皇帝对这些亲戚还是很不错的,可如今驸马爷刚上任,就圈了藩王,众人便都忍不住想,难不成,这是皇上的意思?一时间朝野间议论纷纷,各路藩王全部递上请安折子,明里暗里的打探消息,为伊王求情。
朱厚熜看着桌子上堆积如山的文书,苦笑连连:看看,就连朕即位的时候,他们都没问候的这么勤,一天上三封奏折,这是做什么?逼宫吗?
李乘风对这种情况也有些束手无策,可那邬景和又是只倔驴,他不管什么王公贵族,他只知道那混蛋犯了法,怎么也不肯把伊王放出来。所以现在陛下打算怎么办?难不成要当什么都没发生过?
那怎么可能!朱厚熜愤愤的咬了咬牙:你也看见了,伊王做的那都是些什么混账事!朕简直耻于和这种人做亲戚!
李乘风早就料到他会这么说,果然即使当了皇帝,也改变不了他嫉恶如仇,恩怨分明的性子。当时因为厌烦江彬等人,顶着被后世评价不仁的风险,也没有搞大赦天下这一套,如今更是不肯能放过伊王。
思咐片刻,李乘风看着小皇帝的眼睛道:事已至此,不如将计就计。
朱厚熜来了兴致:怎么说?
现在朝廷最大的问题,便是国库空虚,想要解决,无非两个法子开源和节流。之前的镜子香水,是赚了些钱,可这东西也是沾了新奇的光,等热度一过,就没这么容易来钱了,剩下的主要就是节流。
要知道,大明如今光是养宗室这一块,已经花费了不少银子。就在去年,朱厚熜才登基9个月,河南巡抚就上奏称,该省因连年闹灾,已拖欠境内各王府禄粮一百万石,为填补亏空,特请求朝廷将京畿夏秋两季税粮连续增收三年,因为此事,百姓已经积怨颇深。明初是一郡供养一个藩王,如今却变成了一郡供养少则几百、多则数千宗室人口,禄粮供不应求是必然的。
可是说是这么说,奉养宗室是太、祖定下来的礼法。能怎么改?但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不改也不行了,朱厚熜静坐了许久,大笔一挥写下旨意:犹豫他自己就曾是藩王,推己及人,感受到藩王们的不容易,特许各地亲王带着世子,进京面圣,他们老朱家共享天伦。
此旨一出,顿时整个大明都沸腾了。内阁成员一个两个嘴巴闭得向河蚌一样严,无论旁人怎么问也撬不开。当然了,这个旁人指的就是一堆宗室。毕竟对于大臣来讲,他们巴不得那群国之蛀虫赶快解决。
朱子朱孙们抓耳挠腮,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个时候,恐怕就只有老朱家祐字辈,也就是小皇帝的叔叔们能稍微平静一点,亲侄子总不能拿他们开刀。
江西建昌,益王府。
朱祐槟气定神闲的与王府长史马露下棋,半晌,突然轻笑:先生在想什么,本王已经连赢三局,再这样下去,你下个月的酒钱可就要输没了。
马露神色恍然:王爷,您难道就一点都不心焦吗?按照皇上的旨意,再过两天您可便要启程了。京中风云变幻,人心叵测,到时候万一有人心怀不轨,您
打住,朱佑槟连忙叫停:先生你想得也未免太多了,本王无儿无女,这爵位也袭不下去,我那侄儿就算是做样子,也会优待我的。从他即位以来所做的事来看,这小子定然是个聪明人,怎么会对我不利。
马露反应过来,有些讪讪,他也是关心则乱,他们这些人,一旦做了长史,跟王府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哪能不害怕。
朱佑槟慢悠悠道:不过你倒是给本王提了个醒,如今本王身为皇上年龄最大的叔叔,是应该做出表率来人,吩咐下去,让王妃去收拾东西,明日就动身去京。
马露又愣了:王爷这是要带王妃娘娘一同前去吗,可这圣旨里
怎么,还不能带媳妇儿了?别的王爷都带着儿子,就本王一个孤家寡人,何况嘛益王朱佑槟笑得像只狐狸:王妃也几十年没回京了,本王这次可要带着她去看一出大戏。
得知自己也能进京的益王妃十分欢喜,依偎在夫君身边幻想着进京后要采购的东西,新款的镜子、香水、精油一个都不能少!益王好笑的看着捧着脸的妻子,他们夫妻二人感情深厚,自己身子不好子嗣上有障碍,王妃一直十分遗憾,现在能让她高兴一些总是好的。
由于皇上的手谕要求的是两个月之内到便好,朱佑槟就以为自己是最早的,没想到他抵达京郊之时,大半的亲王都已在此等候。朱佑槟摇头,这帮人啊,还真是沉不住气。
事实上,明朝虽然宗室人满为患,可亲王并不是很多。洪武初期,朱元璋一共封了二十四个亲王,到如今也才一共有二十七个,剩下的不是犯事被罚,就是绝嗣被撤藩。
可能有人觉得,不过二十七个亲王,这么大一个国家养这二十七人还不简单?养这几个人是没问题,可根据大明的亲藩政策,亲王的嫡长子长孙可以世袭亲王,其余各子降一等封郡王;郡王的嫡长子可世袭郡王,其余各子降一等封镇国将军以此类推,最低降到奉国中尉。在这之后,不再递降,奉国中尉的世世代代子孙皆封为奉国中尉。
恋耽美
又是一天的言语轰炸,邬景和筋疲力尽的走在路上,忽然被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冠叫住。邬景和一见此人便两腿钻筋,肋骨隐隐作痛,有些畏缩道:光天化日之下,你、你想干嘛!
李乘风心中好笑,面上却不露,凝重道:我是为了永福公主一事来。
邬景和看了看周围,觉得人来人往不太保险,万一被人听去坏了女孩声誉岂不是罪过,便壮着胆子将李乘风拉到一边,视死如归道:不管你说什么,我是不会就范的。
李乘风冷下面孔:我说,邬景和你是不是弄错了,你当公主是什么人?
邬景和神色不解,刚想反驳,又被对方打断。
永福公主千金之躯,嫁与你是你的荣幸,你说你想做言臣,可如今也瞧见了,皇上理你吗?
邬景和一时间气得说不出话来,的确是这样,可能是嘉靖被锻炼出来了,已经做到不动如山,任凭他怎么上疏,都当看不见。
李乘风继续蛊惑:可你若成为驸马则不然,到时候你与皇上便是一家人,皇上总要考虑到公主的身份,陛下真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你再直言,岂不是事半功倍?
邬景和迷茫了,怎么感觉有点道理?
你别看杨慎那个样子,但事实上他都做成什么了?有改变什么吗?日后远离京城,远离朝堂,皇上更不可能听他的话了,难不成,邬大人的真实目的是入阁拜相?只有这样才能满足?
邬景和大怒:我当然不是这样想的!我是想为国为民的!
那不就得了,你当了驸马,不是能更好的为国谋划吗?眼见鱼儿上钩,李乘风又加了把火,心中感叹自己真是宝刀未老,还是一样能忽悠。
邬景和被说得脑子一片空白,其实心中已经觉得对方的话有一定道理。但还是犹豫道:能不能让我见公主一面。旋即又反应过来自己太过孟浪,补充道:不见也无妨,我就是问一问。
李乘风叹气,老实讲,以邬景和这种实在性子,真的不适合在朝为官,当驸马对他而言也许是个好结局了。
贫道去安排一下吧。李乘风回答,其实就算对方不提,他也打算让二人见一面的,毕竟当时只是鳌山灯会匆匆一瞥,什么也不知道,万一了解下来性情不和呢?
想让外男见公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蒋太后经过反复劝说倒是同意了,可依然要求二人不能直接碰面。而是找了一个偏僻的凉亭,凉亭周围蒙上帷幔,由她的心腹看管,隔着帷幔谈话。
李乘风带着身穿道袍的邬景和,离得老远给公主行礼。
邬大人请起。好半天,纯莹的声音才从里面传来,听得出她此时也是极为紧张。
二人先是寒暄了一番,大概就是公主感激他那日相救,他推辞并说是自己该做的,停止尬聊后便沉默无言。
邬大人,你不是有话跟公主说吗,到底是什么,快说啊。眼见实在没办法,李乘风只能开始引到话题。
邬景和支支吾吾半天,才开口道:禀公主,臣、臣娶公主,一大半是为了想要更好的为国尽忠,对于公主来讲,实在有些不公平。倘若公主您不愿又不好意思反对,那臣去跟皇上说清楚,定不会让您为难
这一番话说得颠三倒四,清楚事实真相的众人都啼笑皆非。可永福那边却没有说话。
好半天,她才干哑着声音道:邬大人端方正直,是我配不上您。说完竟一股脑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的告诉对方,包括自己对其一见倾心,用各种手段一点点把他逼到陷阱里。
最后她带着哭腔道:此事全因我任性而起,听了大人刚才的话,我才知道,不应因一己私欲拖着你,我会跟皇上母后解释清楚,大人放心,今后、今后就当
邬景和也惊呆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原来是这样。听着公主的陈述,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感叹世间竟然真有这等奇女子,有勇有谋,相比之下,自己这个男儿反倒是自愧不如。公主落泪要道别,他连忙道:大可不必!
周围人诧异的盯着他,邬景和红了脸:我是说臣的意思是臣愿娶公主为妻,自此以后,白首不相离!
这可谓真谓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在场之人就连太后身边的教养宫女都露出笑意。
如此,大明长公主永福的婚事就算是正式定下来了。
朱厚熜一边骂骂咧咧一边颁布圣旨,本朝从未又翰林编修做驸马的先例,礼部也是惊掉了下巴。但既然他本人都没什么意见,外人也不好说三道四。
邬景和这个翰林编修,自然是做不成了,朱厚熜思前想后,决定给他安排个最适合他的地方宗人府。
大明的无论是清流还是皇上,对庞大的皇亲国戚简直头疼不已,但是没办法,太、祖规定。何况这对于之前洪武时期来讲,已经是好不少了,最起码藩王手中没有兵权,被困成一条条囚龙,不担心他们作乱。没事做的藩王们,只有一个劲儿的生孩子,各家鸡毛蒜皮的小事堆积在宗人府,一般人还都管不了。
现在有了邬景和这等杠精出面,他连皇上都不惧更别提什么藩王世子,再加上出身清流,先天优势,一到宗人府仿佛化身机关枪,将闹事的全部打倒。
朱厚熜这招实在是精妙,连他自己也忍不住偷笑。结果还没等高兴几天,新任驸马那边就出事了。
作者有话要说:历史上的永福公主的驸马,就叫邬景和,不过跟文中不一样,他是个武状元。或者说文武双全。是成为叠翠诗体的创建者,他文采特别好,最后永福公主死后,因为直言进谏被嘉靖贬为平民了。
另外简单说一下英国公
这个是明朝最高的世袭爵位,从永乐到最后一代英国公殉国,一共9世袭,每一个都位高权重,深受皇室信赖。就连大明一手遮天的太监魏忠贤、刘瑾之类的也不敢惹他们。
初代英国公张辅,他可以说是明朝永乐年间全世界最厉害的将领之一。
很早的时候,就随父亲参加靖难之役,为明成祖夺得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在未来的岁月中,三次平定安南,灭亡了越南,三次跟随明成祖,北伐蒙古,威名赫赫。
等朱棣死了之后,他又鞍前马后的辅佐了三代君王,明英宗这煞笔听了太监王振的话,要亲征北伐,他劝不听,担心英宗出事就只能以七十五岁高龄陪着皇帝上战场,最后为了保护明英宗死在了土木堡之变。作为一个四朝老臣的伟大将领死在了战场上,真正的做到了鞠躬到死。
第41章 宗室改革(一)
所谓宗人府, 是洪武年间成立,管理皇家宗室事务的机构, 大多为勋亲掌管。到了永乐年, 朱棣自己就是藩王起家的,自然不会允许藩王有太大权利,于是宗人府的大部分权利便都移交到礼部, 只剩下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宗人府的最高长官是宗人令, 宗人令底下设立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官阶级品都是正一品,这次让邬景和出任的便是右宗人。他身为两榜进士, 又是当今皇上的大舅子, 宗人府上上下下无不小心奉承, 把最轻的活交给他办, 可即使如此,我们的驸马爷还是挑出刺来了。
事情的起源为一封奏折,就藩于河南洛阳的伊王朱典楧, 以喜纳良妾为名,要求朝廷发放临时补贴。这里要说明一下, 大明对于藩王宗室, 除了每年必不可少的俸米,有时也会给一些散钱, 比如婚丧、建造宫殿、节假日等等。于是藩王身边发生了什么事,就时不时的申请一下。朝廷同意了最好,不同意也没有什么损失。
可惜这次碰到是遇事较真的邬景和。邬景和初任右宗人, 再加上新婚燕尔,与妻子大公主浓情蜜意,正是踌躇志满的时候。即使知道宗人府是个闲职,但也想好好让别人看看。
他盯着朱典楧的奏折,心中翻起嘀咕。又纳妾?要知道明朝可是有规定百姓四十无子者方可纳妾,就算是藩王,对于纳妾的数量也是有限制的。邬景和翻了翻记录,从正德十年到现在,伊王朱典楧已经纳了快二十房妾,但他奏折上又明明白白写着延循祖制,也就是说没有违反《大明律》。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邬景和迷惑了。宗人府除了他们这些一品大官外,还有一些跑腿的官员,叫经历。邬景和找了一个平日里与他交好姓赵的经历,让他去洛阳出趟公差,看看伊王那边到底是怎么回事。
结果不到一个月,赵经历被人抬着回来了。原来赵经历到了洛阳,发现伊王朱典楧侵夺学宫,强凌民女,强占民居,使得河南百姓怨声载道。之所以他可以不停的向朝廷索要纳妾钱财,就是因为其平日素爱折磨女子,十二三岁的少女被纳为妾后经常不到半年便香消玉损。
赵经历听完后十分愤慨,刚想回京述职,结果他来洛阳调查的事不知怎么竟被伊王听到。伊王也是脑子不好使,觉得这京中小官到他的地盘却没讨好他朱典楧,便派人活生生扯光了他的胡子头发。最后还好当地官员相救,赵经历才能活着回京。
无耻之徒,端端是无耻之徒!邬景和气得直发抖,本来伊王在封地的所作所为已经够丧心病狂了,现在竟然谋害朝廷命官!经历虽然名字不好听,可也是正五品官职,人家当当正正考功名考来的,哪里容这帮人渣随意羞辱!
邬景和脑子一热,便直接下令将伊王囚禁。
这下子算是捅了马蜂窝,要知道距上一次囚禁藩王还要追溯到建文帝朱允炆时期,即使永乐那样的牛人,也只是温水煮青蛙。不得不说明朝皇帝对这些亲戚还是很不错的,可如今驸马爷刚上任,就圈了藩王,众人便都忍不住想,难不成,这是皇上的意思?一时间朝野间议论纷纷,各路藩王全部递上请安折子,明里暗里的打探消息,为伊王求情。
朱厚熜看着桌子上堆积如山的文书,苦笑连连:看看,就连朕即位的时候,他们都没问候的这么勤,一天上三封奏折,这是做什么?逼宫吗?
李乘风对这种情况也有些束手无策,可那邬景和又是只倔驴,他不管什么王公贵族,他只知道那混蛋犯了法,怎么也不肯把伊王放出来。所以现在陛下打算怎么办?难不成要当什么都没发生过?
那怎么可能!朱厚熜愤愤的咬了咬牙:你也看见了,伊王做的那都是些什么混账事!朕简直耻于和这种人做亲戚!
李乘风早就料到他会这么说,果然即使当了皇帝,也改变不了他嫉恶如仇,恩怨分明的性子。当时因为厌烦江彬等人,顶着被后世评价不仁的风险,也没有搞大赦天下这一套,如今更是不肯能放过伊王。
思咐片刻,李乘风看着小皇帝的眼睛道:事已至此,不如将计就计。
朱厚熜来了兴致:怎么说?
现在朝廷最大的问题,便是国库空虚,想要解决,无非两个法子开源和节流。之前的镜子香水,是赚了些钱,可这东西也是沾了新奇的光,等热度一过,就没这么容易来钱了,剩下的主要就是节流。
要知道,大明如今光是养宗室这一块,已经花费了不少银子。就在去年,朱厚熜才登基9个月,河南巡抚就上奏称,该省因连年闹灾,已拖欠境内各王府禄粮一百万石,为填补亏空,特请求朝廷将京畿夏秋两季税粮连续增收三年,因为此事,百姓已经积怨颇深。明初是一郡供养一个藩王,如今却变成了一郡供养少则几百、多则数千宗室人口,禄粮供不应求是必然的。
可是说是这么说,奉养宗室是太、祖定下来的礼法。能怎么改?但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不改也不行了,朱厚熜静坐了许久,大笔一挥写下旨意:犹豫他自己就曾是藩王,推己及人,感受到藩王们的不容易,特许各地亲王带着世子,进京面圣,他们老朱家共享天伦。
此旨一出,顿时整个大明都沸腾了。内阁成员一个两个嘴巴闭得向河蚌一样严,无论旁人怎么问也撬不开。当然了,这个旁人指的就是一堆宗室。毕竟对于大臣来讲,他们巴不得那群国之蛀虫赶快解决。
朱子朱孙们抓耳挠腮,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这个时候,恐怕就只有老朱家祐字辈,也就是小皇帝的叔叔们能稍微平静一点,亲侄子总不能拿他们开刀。
江西建昌,益王府。
朱祐槟气定神闲的与王府长史马露下棋,半晌,突然轻笑:先生在想什么,本王已经连赢三局,再这样下去,你下个月的酒钱可就要输没了。
马露神色恍然:王爷,您难道就一点都不心焦吗?按照皇上的旨意,再过两天您可便要启程了。京中风云变幻,人心叵测,到时候万一有人心怀不轨,您
打住,朱佑槟连忙叫停:先生你想得也未免太多了,本王无儿无女,这爵位也袭不下去,我那侄儿就算是做样子,也会优待我的。从他即位以来所做的事来看,这小子定然是个聪明人,怎么会对我不利。
马露反应过来,有些讪讪,他也是关心则乱,他们这些人,一旦做了长史,跟王府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他哪能不害怕。
朱佑槟慢悠悠道:不过你倒是给本王提了个醒,如今本王身为皇上年龄最大的叔叔,是应该做出表率来人,吩咐下去,让王妃去收拾东西,明日就动身去京。
马露又愣了:王爷这是要带王妃娘娘一同前去吗,可这圣旨里
怎么,还不能带媳妇儿了?别的王爷都带着儿子,就本王一个孤家寡人,何况嘛益王朱佑槟笑得像只狐狸:王妃也几十年没回京了,本王这次可要带着她去看一出大戏。
得知自己也能进京的益王妃十分欢喜,依偎在夫君身边幻想着进京后要采购的东西,新款的镜子、香水、精油一个都不能少!益王好笑的看着捧着脸的妻子,他们夫妻二人感情深厚,自己身子不好子嗣上有障碍,王妃一直十分遗憾,现在能让她高兴一些总是好的。
由于皇上的手谕要求的是两个月之内到便好,朱佑槟就以为自己是最早的,没想到他抵达京郊之时,大半的亲王都已在此等候。朱佑槟摇头,这帮人啊,还真是沉不住气。
事实上,明朝虽然宗室人满为患,可亲王并不是很多。洪武初期,朱元璋一共封了二十四个亲王,到如今也才一共有二十七个,剩下的不是犯事被罚,就是绝嗣被撤藩。
可能有人觉得,不过二十七个亲王,这么大一个国家养这二十七人还不简单?养这几个人是没问题,可根据大明的亲藩政策,亲王的嫡长子长孙可以世袭亲王,其余各子降一等封郡王;郡王的嫡长子可世袭郡王,其余各子降一等封镇国将军以此类推,最低降到奉国中尉。在这之后,不再递降,奉国中尉的世世代代子孙皆封为奉国中尉。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