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装大佬在明朝(穿越)——三十六陂春水/
因为皇帝生辰时期敏感,使节们一律被限制行动,即使想外出,也都有侍卫跟随,所以此次还是他们第一次游历京城。结果刚出内城,便被深深震撼了。
我去过的国家也不少了,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巍峨的城墙!真不愧是大明!
是啊!有了这座城,再也不担心旁人来犯了!简直是固若金汤!
众人纷纷拍马屁,神色中满是羡慕钦佩,不过心里怎么想的就不清楚了。佐藤勋心细,看到城下依旧有人在忙碌,连问道:那帮人在做什么?不是都修好了吗?怎么还在往上建?
李乘风扫了一眼,随即道:啊,那是在城之角建筑角楼,方便放置武器,以利警戒和防守。
大家看了看角楼的大小,心中不由骇然,佐藤勋又代表众人发问:那得是什么样的武器!
李乘风但笑不语,摇了摇头,示意这不是他们能知道的。
此番连敲代打,算是暂时让一些蠢蠢欲动的小国消停了一会儿,毕竟也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
闲事谈完,也该处理正经的了。待到其他国家散去后,李乘风特意偷偷留下了吕宋来使,也就是之前那个笑容灿烂的青年。
看着对方有些忐忑的神情,李乘风和善的笑了一下:都这么久了,还不知使者名字,实属罪过。
哪里哪里,在下苏莱尼,如今的罗阇正是家兄。
罗阇就是吕宋的国王,看不出来,此人还是个王爷。有身份那便更好了,李乘风给他倒了杯茶,慢悠悠道:不知苏兄觉得我大明如何?
苏莱尼:他不姓苏。但也不敢纠正对方,只连声道:□□上国,盛世气象,没有比大明更好的国家了,我吕宋愿意世代称臣,拱卫大明。
苏兄见外了,我朝既然接受了你国的朝贡,从此后自当一荣俱荣,肝胆与共。大明也一直相信吕宋,有心与你们交好,否则也不会放任那么多人去吕宋走私。可惜啊有的就是人心不足。李乘风淡淡道。
苏莱尼额头流汗,吕宋的华商是非常多的,如今已有好几万人,他们大多为沿海渔民,将国内的东西偷偷倒腾到吕宋,也确实给当地人带来了不少便利。刚要开口解释,就又被李乘风打断。
当然,贫道自然不是在说吕宋,不过是那点东西,就是白赠与贵国,我大明都不会眨眼。可是那日本,简直欺人太甚!
苏莱尼恍然,他们这些人自然也是听过日本人在宁波的所作所为。忙附和道:是啊!扶桑人向来不懂感恩!
李乘风仿佛寻到知己,激动道:不瞒你说!我朝也是这么认为的!想那扶桑,每年受我们恩惠最多,却总来闹事,不过是仗着自己国小!所以如今圣上有意,开放广州口岸,专门与南洋做生意,好好敲打那帮倭人!
此话当真!苏莱尼听得心脏怦怦直跳,要知道南洋诸国,与大明关系最好的可就是吕宋,倒时候谁受益不是一目了然吗!
李乘风认真道:自然是当真。
二人又就贸易交易一事聊了半天,最后苏莱尼差点感动的热泪盈眶,有了大明的支持,他们吕宋必定会借此一举成为南洋最富裕的国家!
忽悠了好长时间,李乘风才状似不经意道:不过,听说贵国最近与佛朗机交往密切,可有此事?
害,别提了!这几年也不知怎么,国内来了一堆佛朗机的传教士,逢人便要让我们信那劳什子神仙。真人您也知道,我们国家的百姓,有的活命都是问题,哪有什么时间信神,所以也没什么人搭理他们。
佛朗机在明朝特指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国家,也就是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现在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已经过去三十来年,该有的也差不多都有了。
李乘风又道:想必你也知道,贫道现在管着天工局,说白了也就是半个工匠。早在前几年便听说佛朗机人手中有几样稀奇之物的种子,一直心痒难耐,但大明境内佛朗机人又实在太少,不知能否请阁下代购,价钱随便你开。
此时李乘风才算露出他的真实目的,一是确实需要那几种作物,二则扶持吕宋是真,但并不是为了扶桑,而是想拖住西班牙的步伐。要知道如今的西班牙葡萄牙已经开启大航海时代,如果日后明朝想要开海禁,那难保不会遭遇上。而吕宋,如果没记错,在几年内就会跟西班牙刚上正面,奋力抵抗一段时间后彻底被西班牙殖民,国王全家战死。在技术经验都落后的情况下,李乘风只希望对方能慢一点,再慢一点。
苏莱尼听后不疑有他,大包大揽的同意了。
就当李乘风费劲心机,在各国使节中来回周旋,总算将人统统送走后,小皇帝又搞了大动作。
这天与往日一样,明朝文武百官上朝汇报工作。正当众人都以为要退朝的时候,吏部侍郎张璁突然站了出来。
臣有事要奏!
嘉靖在上面点点头,通政司官员便打算接过奏疏代读。这也算是古代的潜规则之一,毕竟不是所有官员吐字都清晰,有些官话说不清楚,口音浓重,皇上听得一脸懵逼,如此做正是为了达到美观瞻的效果。
张璁一把推开通政司官员的手,示意自己可以上奏。被推官员有些不愉,但很快,便开始庆幸,还好自己没读!
只见张璁神情激动,一字一顿道:臣启奏:一革各省镇守内臣庄田,二请租赋合并,丁粮合一
随着张璁的慷慨陈词,众大臣们集体陷入死一边的沉默。
作者有话要说:想必大家也都看出来了,张璁提出的,正是大名鼎鼎的一条鞭法。
其实所谓一条鞭法的雏形就是嘉靖十年的时候提出来的。不过最后是由张居正实施。
另外简单说一下朱棣的妃子权妃,我也是偶然间才翻到这段历史。感觉挺有意思的
大家都知道,朱棣跟皇后感情还是挺好的,不过皇后命不好,死的比较早。
朱棣出于尊重也一直没立后,当时在后宫代行凤权的就是这位权妃。
权妃是朝鲜进贡上来的,长得非常明艳,又会才艺,朱棣很宠幸她,不过也是早死。
当时成祖后宫里朝鲜女子非常多,两个姓吕的朝鲜女的互相构陷,都说是对方害了权妃。
于是朱棣就开始查,最后牵扯出一大堆,有妃子跟人通、奸的,有宫女太监乱宫廷的,甚至还有想谋害皇帝的。
最后朱棣急了,干脆全都杀了。最后据说死了一两千人,也算是惨案了。
晚上还有一章嗷
第53章 税
张璁, 字秉用,浙江温州府人。正德十六年二甲进士, 大礼议中嘉靖一方的头号主攻手, 喷子中的喷子。
朱厚熜此人向来恩怨分明,有恩必报,虽然张璁是因为自己与李乘风的设计才出头。但毕竟在人前挨了那么多骂, 甚至差点被杨慎等人打死, 所以他还是很感念此人的。在大礼议结束后,小皇帝力排众议,将张璁从南京礼部五品小官, 一下子提拔到中央正三品吏部侍郎, 形成了质的飞跃。
要知道这距离张璁中进士可才仅仅三四年, 从白身到吏部侍郎, 他已经跨越旁人大半辈子才能走完的路了。
当然了,朝臣们对于他这种人还是颇为不齿的,毕竟这种晋升速度, 委实不太合乎祖宗礼法。哪怕是皇帝给你,你也一定要拒绝以显示清高。可张璁这个老贼, 不但不拒绝, 还成天当官当的美滋滋,怎能不让人鄙夷?
但是, 这种鄙夷的心情直到此刻为止彻底消失,不管赞同与否,文武百官只想对他说一句话兄弟你可太牛比了!!!
张璁的奏折不算长, 短短半炷香的时间就已读完了,提取中心思想,他主要提出了三点:
一、将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税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
二、重新清丈全国土地,尽量消除隐田隐户。
三、从今以后,士农工商同等收取税务。
众人听到第二点时,已经有些坐不住了,在朝堂上议论纷纷,等到第三点一出,大部分人都惊掉下巴,少数直接破口大骂,甚至称张璁为国贼。
他们说他们的,张璁本人不为所动,今日不管结果如何,自己的目标都已实现了,他张璁必定名留青史!
嘉靖示意身边人,司礼监的内侍提着嗓子喊了声肃静,总算是将场子镇住了。
嘉靖不紧不慢道:众卿家这是做什么,有不同意的我们可以慢慢商量,如此像什么样子。
此时蒋冕站了出来,犹豫了片刻,想到自从小皇帝继位以来,想要做的事几乎全部成功,也清楚他的性子容不得别人反驳。于是考虑再三,他才开口道:启禀皇上,臣认为,张大人所说的第一条,尚有可行之地。第二条嘛,统计人口一事臣记得皇上本身也一直在做,这东西一时半会儿看不见成果,至于第三条,则是万万不可。他这回也学聪明了,不当面明着反对小皇帝,而是进一步,退一步。
朱厚熜似笑非笑:蒋大人与朕说这些做什么?此乃张侍郎提出的建议,蒋阁老找他便是。众大臣气绝,演戏给谁看呢!这朝中何人不知晓他张璁是你嘉靖皇帝的头号马仔!
朱厚熜坐在龙椅上,下面各式各样的神色尽收眼底,面上浮起一丝嘲讽的微笑,旋即又整理好神色。缓缓开口道:张侍郎所言,众爱卿有什么想法吗?
死寂,朝堂上一篇死寂。百官们也看开了,既然皇上你乾纲独断,我们就消极怠工。眼见无人开口,朱厚熜显然有些愤怒。在这里大眼瞪小眼也不是办法,他干脆宣布退朝,让众人回家好好想想,等考虑清楚再重新商议。
也就是当早朝解散没多久,几位阁老一同敲响了天工局的大门。
此时的李乘风,还在一心一意投入到实验中。这些天为了给小皇帝和新到的朝鲜秀女们创造出充足的空间,他是能躲就躲。刚巧地雷的研究已经成熟,天工局打算开始更换下一项目。
看到众位阁老,李乘风愣了一下,几乎立刻反应过来,小皇帝可能是出什么事了,于是连忙将人带进厅堂,满脸紧张的询问。
在得知朱厚熜朝堂上的所作所为之时,李乘风沉默了。
靖华真人,老夫也承认,平日里对你成见颇深,可今天这事儿,怕是只有你能劝得动皇上。就算老夫恳求你,税制不能改!只有这个,绝对不能动!先开口的是毛纪毛阁老,他与李乘风一共说话不超过五句,且大部分都是冷嘲热讽,没想到竟会如此低声下气。
明朝的税收政策大部分沿袭前面几朝,即从秀才开始拥有一定规模的免税田,官做的越大则免税田越多,这个和官员的品阶挂钩,比如明朝正一品文官最多拥有一千亩免税田,这是个人免税田的最大值。超出相应品阶免税田标准以外的土地,即使是正一品然要缴纳相应的田税。
除此之外,从秀才开始,个人的徭役税赋基本上全部免除。若只是这样也就罢了,古代消息闭塞,文盲率高,所谓的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毕竟也人数有限,土地给他们一些就给他们一些。
但更可怕的,是所谓的投献,这才是真正的毁国之根基。
投献二字,指的是将田产托在缙绅名下以减轻赋役。最早的《大明律》并没有意识到投献这一事的严重性,只将投献归结到争夺他人财产这一范畴,最最严重的惩罚也不过是充军。
而在这之后的日子里,由于这种行为的危害着实太大,乃至朝中不少官员都上疏要求整顿。但现如今已经有些为时过晚,大明士绅间势力错综复杂,就连百姓们也乐于投献。一来可以省钱免税,二来可借着大族的威风解决纷争,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而唯一受伤的便只有国家。很多人都有个误区,认为明朝百姓过得很苦,起义不断,所以此时税收一定很高。其实恰恰相反,明朝的农业单论税收,绝对是在历史上排的上名号的低。而商税就更不用说,太、祖朱元璋干脆没有丝毫商业头脑,对于商业,最早是三十税一,后来干脆就不收税!如此一来,本身国家就收不上税,还有各种挖墙脚的,也难怪朱厚熜继位后日夜操劳。
想明白这一点,在看看在场众人身穿的官服,李乘风坚定的摇了摇头,拒绝道:请恕贫道无礼,此事靖华是断断要站在皇上一边。
杨一清本来一直没说话,听到这里终于忍不住了,起身开口道:小道士,老夫觉得你是误会些什么了。说罢炸掉自己的官帽,指着满头白发道:老夫今年已经七十岁了,无儿无女,两袖清风,人至古稀还有什么好谋求的,我们这群老头子基本上都差不多。
他盯着李乘风的眼睛,平静道:但是陛下的做法,绝对行不通。最起码,现在还不是时候。当年太、祖定下规矩,给读书人免田税,为的是让他们能安心读圣贤书。如果贸贸然决定废除此规,你可想到如何安抚千千万万的书生了吗?
这李乘风语塞,其实按照他所想,自然有无数解决办法,比如大力发展工业化,通过各种手段转移国内矛盾但是,这些都需要时间。
想到这里,他深深的向众人鞠了一躬:阁老们说得是,确实,皇上有些操之过急了,贫道这就去劝说。
杨一清欣慰的点点头,目送女道士去面圣。愁苦的叹了口气,但愿这丫头能劝动那只小倔驴,否则
作者有话要说:1、首先必须声明,文中无论朱厚熜怎么折腾,但始终没有改变土地制度,从唐朝实行两税制开始,一直到民国,大体上都是实行两税制。我们的小皇帝就算玩出花儿来,也不过是在租税问题上改变。所以大家放心,他不会造自己的反,革自己的命的。
2、关于文中的士绅一体化,其实是借鉴了一些雍正的制度。但是正史上肯定不叫这个名字,类似是这个意思。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制度,没有推行下去!当时雍正仅仅让田文镜在河南做了试点,田文镜属于比较有才干的臣子,背后又有雍正这个铁腕皇帝撑腰,所以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引起了激烈的反抗,最后田文镜去世后,这个政策就不怎么执行了,到了乾隆那败家子,干脆就废掉这些东西。
3、这章里很多东西都有历史原型,可能最出名的就是张居正改革。事实上,这些改革都是嘉靖年间就开创的,经过多年沉淀,张居正掌权时大力推广。其实叫改革,不叫变法,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对比一下之前,就会发现这次改革很多问题都只是隔靴搔痒,比如宗室,历史上的嘉靖宗室改革仅仅是约束了一下宗室们的开销。别说商鞅变法,就连王安石变法也是大大比不上。
这两章写的实在太累了明天继续嗷
恋耽美
我去过的国家也不少了,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巍峨的城墙!真不愧是大明!
是啊!有了这座城,再也不担心旁人来犯了!简直是固若金汤!
众人纷纷拍马屁,神色中满是羡慕钦佩,不过心里怎么想的就不清楚了。佐藤勋心细,看到城下依旧有人在忙碌,连问道:那帮人在做什么?不是都修好了吗?怎么还在往上建?
李乘风扫了一眼,随即道:啊,那是在城之角建筑角楼,方便放置武器,以利警戒和防守。
大家看了看角楼的大小,心中不由骇然,佐藤勋又代表众人发问:那得是什么样的武器!
李乘风但笑不语,摇了摇头,示意这不是他们能知道的。
此番连敲代打,算是暂时让一些蠢蠢欲动的小国消停了一会儿,毕竟也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
闲事谈完,也该处理正经的了。待到其他国家散去后,李乘风特意偷偷留下了吕宋来使,也就是之前那个笑容灿烂的青年。
看着对方有些忐忑的神情,李乘风和善的笑了一下:都这么久了,还不知使者名字,实属罪过。
哪里哪里,在下苏莱尼,如今的罗阇正是家兄。
罗阇就是吕宋的国王,看不出来,此人还是个王爷。有身份那便更好了,李乘风给他倒了杯茶,慢悠悠道:不知苏兄觉得我大明如何?
苏莱尼:他不姓苏。但也不敢纠正对方,只连声道:□□上国,盛世气象,没有比大明更好的国家了,我吕宋愿意世代称臣,拱卫大明。
苏兄见外了,我朝既然接受了你国的朝贡,从此后自当一荣俱荣,肝胆与共。大明也一直相信吕宋,有心与你们交好,否则也不会放任那么多人去吕宋走私。可惜啊有的就是人心不足。李乘风淡淡道。
苏莱尼额头流汗,吕宋的华商是非常多的,如今已有好几万人,他们大多为沿海渔民,将国内的东西偷偷倒腾到吕宋,也确实给当地人带来了不少便利。刚要开口解释,就又被李乘风打断。
当然,贫道自然不是在说吕宋,不过是那点东西,就是白赠与贵国,我大明都不会眨眼。可是那日本,简直欺人太甚!
苏莱尼恍然,他们这些人自然也是听过日本人在宁波的所作所为。忙附和道:是啊!扶桑人向来不懂感恩!
李乘风仿佛寻到知己,激动道:不瞒你说!我朝也是这么认为的!想那扶桑,每年受我们恩惠最多,却总来闹事,不过是仗着自己国小!所以如今圣上有意,开放广州口岸,专门与南洋做生意,好好敲打那帮倭人!
此话当真!苏莱尼听得心脏怦怦直跳,要知道南洋诸国,与大明关系最好的可就是吕宋,倒时候谁受益不是一目了然吗!
李乘风认真道:自然是当真。
二人又就贸易交易一事聊了半天,最后苏莱尼差点感动的热泪盈眶,有了大明的支持,他们吕宋必定会借此一举成为南洋最富裕的国家!
忽悠了好长时间,李乘风才状似不经意道:不过,听说贵国最近与佛朗机交往密切,可有此事?
害,别提了!这几年也不知怎么,国内来了一堆佛朗机的传教士,逢人便要让我们信那劳什子神仙。真人您也知道,我们国家的百姓,有的活命都是问题,哪有什么时间信神,所以也没什么人搭理他们。
佛朗机在明朝特指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国家,也就是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现在距离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已经过去三十来年,该有的也差不多都有了。
李乘风又道:想必你也知道,贫道现在管着天工局,说白了也就是半个工匠。早在前几年便听说佛朗机人手中有几样稀奇之物的种子,一直心痒难耐,但大明境内佛朗机人又实在太少,不知能否请阁下代购,价钱随便你开。
此时李乘风才算露出他的真实目的,一是确实需要那几种作物,二则扶持吕宋是真,但并不是为了扶桑,而是想拖住西班牙的步伐。要知道如今的西班牙葡萄牙已经开启大航海时代,如果日后明朝想要开海禁,那难保不会遭遇上。而吕宋,如果没记错,在几年内就会跟西班牙刚上正面,奋力抵抗一段时间后彻底被西班牙殖民,国王全家战死。在技术经验都落后的情况下,李乘风只希望对方能慢一点,再慢一点。
苏莱尼听后不疑有他,大包大揽的同意了。
就当李乘风费劲心机,在各国使节中来回周旋,总算将人统统送走后,小皇帝又搞了大动作。
这天与往日一样,明朝文武百官上朝汇报工作。正当众人都以为要退朝的时候,吏部侍郎张璁突然站了出来。
臣有事要奏!
嘉靖在上面点点头,通政司官员便打算接过奏疏代读。这也算是古代的潜规则之一,毕竟不是所有官员吐字都清晰,有些官话说不清楚,口音浓重,皇上听得一脸懵逼,如此做正是为了达到美观瞻的效果。
张璁一把推开通政司官员的手,示意自己可以上奏。被推官员有些不愉,但很快,便开始庆幸,还好自己没读!
只见张璁神情激动,一字一顿道:臣启奏:一革各省镇守内臣庄田,二请租赋合并,丁粮合一
随着张璁的慷慨陈词,众大臣们集体陷入死一边的沉默。
作者有话要说:想必大家也都看出来了,张璁提出的,正是大名鼎鼎的一条鞭法。
其实所谓一条鞭法的雏形就是嘉靖十年的时候提出来的。不过最后是由张居正实施。
另外简单说一下朱棣的妃子权妃,我也是偶然间才翻到这段历史。感觉挺有意思的
大家都知道,朱棣跟皇后感情还是挺好的,不过皇后命不好,死的比较早。
朱棣出于尊重也一直没立后,当时在后宫代行凤权的就是这位权妃。
权妃是朝鲜进贡上来的,长得非常明艳,又会才艺,朱棣很宠幸她,不过也是早死。
当时成祖后宫里朝鲜女子非常多,两个姓吕的朝鲜女的互相构陷,都说是对方害了权妃。
于是朱棣就开始查,最后牵扯出一大堆,有妃子跟人通、奸的,有宫女太监乱宫廷的,甚至还有想谋害皇帝的。
最后朱棣急了,干脆全都杀了。最后据说死了一两千人,也算是惨案了。
晚上还有一章嗷
第53章 税
张璁, 字秉用,浙江温州府人。正德十六年二甲进士, 大礼议中嘉靖一方的头号主攻手, 喷子中的喷子。
朱厚熜此人向来恩怨分明,有恩必报,虽然张璁是因为自己与李乘风的设计才出头。但毕竟在人前挨了那么多骂, 甚至差点被杨慎等人打死, 所以他还是很感念此人的。在大礼议结束后,小皇帝力排众议,将张璁从南京礼部五品小官, 一下子提拔到中央正三品吏部侍郎, 形成了质的飞跃。
要知道这距离张璁中进士可才仅仅三四年, 从白身到吏部侍郎, 他已经跨越旁人大半辈子才能走完的路了。
当然了,朝臣们对于他这种人还是颇为不齿的,毕竟这种晋升速度, 委实不太合乎祖宗礼法。哪怕是皇帝给你,你也一定要拒绝以显示清高。可张璁这个老贼, 不但不拒绝, 还成天当官当的美滋滋,怎能不让人鄙夷?
但是, 这种鄙夷的心情直到此刻为止彻底消失,不管赞同与否,文武百官只想对他说一句话兄弟你可太牛比了!!!
张璁的奏折不算长, 短短半炷香的时间就已读完了,提取中心思想,他主要提出了三点:
一、将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税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
二、重新清丈全国土地,尽量消除隐田隐户。
三、从今以后,士农工商同等收取税务。
众人听到第二点时,已经有些坐不住了,在朝堂上议论纷纷,等到第三点一出,大部分人都惊掉下巴,少数直接破口大骂,甚至称张璁为国贼。
他们说他们的,张璁本人不为所动,今日不管结果如何,自己的目标都已实现了,他张璁必定名留青史!
嘉靖示意身边人,司礼监的内侍提着嗓子喊了声肃静,总算是将场子镇住了。
嘉靖不紧不慢道:众卿家这是做什么,有不同意的我们可以慢慢商量,如此像什么样子。
此时蒋冕站了出来,犹豫了片刻,想到自从小皇帝继位以来,想要做的事几乎全部成功,也清楚他的性子容不得别人反驳。于是考虑再三,他才开口道:启禀皇上,臣认为,张大人所说的第一条,尚有可行之地。第二条嘛,统计人口一事臣记得皇上本身也一直在做,这东西一时半会儿看不见成果,至于第三条,则是万万不可。他这回也学聪明了,不当面明着反对小皇帝,而是进一步,退一步。
朱厚熜似笑非笑:蒋大人与朕说这些做什么?此乃张侍郎提出的建议,蒋阁老找他便是。众大臣气绝,演戏给谁看呢!这朝中何人不知晓他张璁是你嘉靖皇帝的头号马仔!
朱厚熜坐在龙椅上,下面各式各样的神色尽收眼底,面上浮起一丝嘲讽的微笑,旋即又整理好神色。缓缓开口道:张侍郎所言,众爱卿有什么想法吗?
死寂,朝堂上一篇死寂。百官们也看开了,既然皇上你乾纲独断,我们就消极怠工。眼见无人开口,朱厚熜显然有些愤怒。在这里大眼瞪小眼也不是办法,他干脆宣布退朝,让众人回家好好想想,等考虑清楚再重新商议。
也就是当早朝解散没多久,几位阁老一同敲响了天工局的大门。
此时的李乘风,还在一心一意投入到实验中。这些天为了给小皇帝和新到的朝鲜秀女们创造出充足的空间,他是能躲就躲。刚巧地雷的研究已经成熟,天工局打算开始更换下一项目。
看到众位阁老,李乘风愣了一下,几乎立刻反应过来,小皇帝可能是出什么事了,于是连忙将人带进厅堂,满脸紧张的询问。
在得知朱厚熜朝堂上的所作所为之时,李乘风沉默了。
靖华真人,老夫也承认,平日里对你成见颇深,可今天这事儿,怕是只有你能劝得动皇上。就算老夫恳求你,税制不能改!只有这个,绝对不能动!先开口的是毛纪毛阁老,他与李乘风一共说话不超过五句,且大部分都是冷嘲热讽,没想到竟会如此低声下气。
明朝的税收政策大部分沿袭前面几朝,即从秀才开始拥有一定规模的免税田,官做的越大则免税田越多,这个和官员的品阶挂钩,比如明朝正一品文官最多拥有一千亩免税田,这是个人免税田的最大值。超出相应品阶免税田标准以外的土地,即使是正一品然要缴纳相应的田税。
除此之外,从秀才开始,个人的徭役税赋基本上全部免除。若只是这样也就罢了,古代消息闭塞,文盲率高,所谓的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毕竟也人数有限,土地给他们一些就给他们一些。
但更可怕的,是所谓的投献,这才是真正的毁国之根基。
投献二字,指的是将田产托在缙绅名下以减轻赋役。最早的《大明律》并没有意识到投献这一事的严重性,只将投献归结到争夺他人财产这一范畴,最最严重的惩罚也不过是充军。
而在这之后的日子里,由于这种行为的危害着实太大,乃至朝中不少官员都上疏要求整顿。但现如今已经有些为时过晚,大明士绅间势力错综复杂,就连百姓们也乐于投献。一来可以省钱免税,二来可借着大族的威风解决纷争,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而唯一受伤的便只有国家。很多人都有个误区,认为明朝百姓过得很苦,起义不断,所以此时税收一定很高。其实恰恰相反,明朝的农业单论税收,绝对是在历史上排的上名号的低。而商税就更不用说,太、祖朱元璋干脆没有丝毫商业头脑,对于商业,最早是三十税一,后来干脆就不收税!如此一来,本身国家就收不上税,还有各种挖墙脚的,也难怪朱厚熜继位后日夜操劳。
想明白这一点,在看看在场众人身穿的官服,李乘风坚定的摇了摇头,拒绝道:请恕贫道无礼,此事靖华是断断要站在皇上一边。
杨一清本来一直没说话,听到这里终于忍不住了,起身开口道:小道士,老夫觉得你是误会些什么了。说罢炸掉自己的官帽,指着满头白发道:老夫今年已经七十岁了,无儿无女,两袖清风,人至古稀还有什么好谋求的,我们这群老头子基本上都差不多。
他盯着李乘风的眼睛,平静道:但是陛下的做法,绝对行不通。最起码,现在还不是时候。当年太、祖定下规矩,给读书人免田税,为的是让他们能安心读圣贤书。如果贸贸然决定废除此规,你可想到如何安抚千千万万的书生了吗?
这李乘风语塞,其实按照他所想,自然有无数解决办法,比如大力发展工业化,通过各种手段转移国内矛盾但是,这些都需要时间。
想到这里,他深深的向众人鞠了一躬:阁老们说得是,确实,皇上有些操之过急了,贫道这就去劝说。
杨一清欣慰的点点头,目送女道士去面圣。愁苦的叹了口气,但愿这丫头能劝动那只小倔驴,否则
作者有话要说:1、首先必须声明,文中无论朱厚熜怎么折腾,但始终没有改变土地制度,从唐朝实行两税制开始,一直到民国,大体上都是实行两税制。我们的小皇帝就算玩出花儿来,也不过是在租税问题上改变。所以大家放心,他不会造自己的反,革自己的命的。
2、关于文中的士绅一体化,其实是借鉴了一些雍正的制度。但是正史上肯定不叫这个名字,类似是这个意思。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制度,没有推行下去!当时雍正仅仅让田文镜在河南做了试点,田文镜属于比较有才干的臣子,背后又有雍正这个铁腕皇帝撑腰,所以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引起了激烈的反抗,最后田文镜去世后,这个政策就不怎么执行了,到了乾隆那败家子,干脆就废掉这些东西。
3、这章里很多东西都有历史原型,可能最出名的就是张居正改革。事实上,这些改革都是嘉靖年间就开创的,经过多年沉淀,张居正掌权时大力推广。其实叫改革,不叫变法,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对比一下之前,就会发现这次改革很多问题都只是隔靴搔痒,比如宗室,历史上的嘉靖宗室改革仅仅是约束了一下宗室们的开销。别说商鞅变法,就连王安石变法也是大大比不上。
这两章写的实在太累了明天继续嗷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