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装大佬在明朝(穿越)——三十六陂春水/
第54章 风起
李乘风原本是雄赳赳气昂昂抱着必胜的心情去找小皇帝, 结果到了门口他便开始犹豫了。毕竟从万寿节那天开始,二人就没怎么见过面, 究竟要说什么呢
在门外徘徊了好久, 直到黄锦叫他,李乘风才反应过来。
哎呦喂!我的真人啊,皇上在里面都等你半天了, 怎么就是不进去呢!
啊?皇上知道我来了啊。李乘风有些讪讪道。
您刚到, 皇上就看见了,奴才早就说要去请您,但皇上还一直不让, 这是看外外面风大, 怕您着凉, 这才吩咐奴出来。黄锦心中纳闷, 也不知这两人是打什么哑谜。
跟随着黄锦进殿,只见朱厚熜端端正正的坐在龙椅上,神色紧张的看着自己。李乘风见他紧张, 心中就更慌了,勉强的行了一礼, 起身后与小皇帝面面相觑。
你二人同时开口。
朱厚熜面皮微红, 不自在的咳了咳:你先说、你先说
李乘风也停顿了一下,努力不去想这些乱七八糟的, 组织了会儿语言,开口道:贫道在元恩宫中听说了张大人的奏章,记得曾经也与皇上聊起过此事, 当时不是说好我们先统计人口,剩下的之后再谈吗?
朱厚熜刚开始还心中雀跃,结果越听脸越黑,有些生气道:你来就是为了跟朕说这个?
还在滔滔不绝的李乘风一愣,是啊。不然呢?
强忍下怒气,朱厚熜冷硬道:是内阁那帮人去找你的吧,不必说了,朕意下已决。变法的之路,势在必行!
变法的之事向来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如今虽然国家无战事,可北方尚有蒙古虎视眈眈。士人免税从古开始已经持续了千年,陛下想改,难如登天。李乘风继续苦苦相劝。
可这次小皇帝似乎不再听他的:正是因为难,朕才要去做!当年朕再藩地的时候,就见过太多世家大族欺上瞒下,明明那点钱对他们而言就是九牛一毛,却还绞尽脑汁的抗税。如果是平时,朕可能会选择徐徐图之,但如今不同。朱厚熜神色狂热:好不容易等到国库充盈,朝臣也都被朕收拾得规规矩矩,这不正是万里挑一的好机会吗!朕要让人知道,这个帝位,朕坐得堂堂正正!
李乘风心中叫苦,看来也算是自己这只蝴蝶煽动翅膀,改变了历史进程。原本这个时候,刚登基的的嘉靖皇帝还在面临给大礼议的难题,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就算想要做些什么,也是□□乏术。现在有了底气,个性中喜欢豪赌,偏执又不服输的一面展现出来。
李乘风接着将杨一清提到的,千万学子日后归属的问题摆在台面上,示意小皇帝你想解决问题可以,但之后产生的连锁效应,也要一并解决了吧。
他们还有脸想要闹事!朱厚熜恨恨道,随意从桌上抽出一封奏折递给李乘风,你自己看吧。
李乘风翻开,只见里面写着一宗很简单的分家官司,兄弟两人分家的时候,一人六顷薄田,但其中一个是举人,短短几年就置办了十几处庄田,最后身下四五十顷田地,一跃成为当地大户。
按大明律规定,正一品官员免税的田地才一顷,他一个小小的举人,是靠什么在几年时间就变成巨富的?朱厚熜嘲讽道。
看着奏折,李乘风也是半晌说不出话来。这还只是大明官场的冰山一角,举人也只是比基层公务员高一级的存在,全国每三年一次,每次都会产生千千万万的举人。这些士人聚在一起,吸食老百姓的鲜血。
朱厚熜阴沉道:当时朕进行宗室改革,他们不是很支持吗?说什么皇亲国戚都是国之蛀虫,早就应该向这帮人收税。现在我老朱家已经先交钱,也该是他们出出血了!
可是,民间议论又该怎么办?李乘风还是担忧。
怎么办?小皇帝淡淡道:当初大礼议,满朝文武那么多硬骨头,还不是被打软了,天底下文人都是一个德性,你不是也教过朕枪杆子里出政权吗?
话虽如此,但总归不是这么个事。李乘风最担心的还是发生了,果然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和历史上一样,小皇帝尝到了权力和武力的好处,便开始肆无忌惮的用其解决问题。
难道就不能换一种方式吗?或许可以将免税田额度变少,或者干脆对有功名的人收取少额税款?
朱厚熜摇摇头:太、祖当年定下来的免税田,数字清清楚楚的摆在那儿,每个人都知道,但他们遵守吗?只要有空子,就肯定会有人往里钻,只有快刀斩乱麻,下猛药方可解决。
李乘风沉默了,他本身就是技术人员,对于政治这种东西一直都不太敏感,更别说跟深谙此道的嘉靖皇帝打辩论,很快就被他说得哑口无言。
见已无力回天,李乘风心累的告辞。可谁知小皇帝见他要走反而慌了起来。
你就没别的话想对朕说吗?
李乘风满脑子问号,该说的都已经说了,难不成他又改主意了?
看他不说话,朱厚熜把心一横,豁出去了:象园那日,朕跟你说的话,你还记得吗,或者说你明白朕的心意吗?
接着他从怀中掏出一个布包,小心的打开,里面赫然是之前那条手帕和拼凑的镜子。这是当初被歹人绑架,你用来救朕的,那也是我们第一次共渡难关,之后又一起经历了很多事,朕一直留在身边。
朱厚熜深吸了一口气,紧紧盯着对面的女冠:靖华,朕心悦你。
李乘风:完了,他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即使早就有了心理准备,此时还是忍不住哀叹。该面对还是要面对,他只能硬着头皮开口:皇上,贫道
你先不必回复。朱厚熜紧张的制止:朕可以等,等你想清楚。
说罢也不等李乘风反应便急匆匆的奔出去。
这好像是皇上你的宫殿,你跑什么?李乘风心中吐槽,但还是略微松了一口气,毕竟他还没做好爆马的准备,也不确定之后会面临什么样的结果。
二人谁也没想到,这竟然是他们最后一次以此种身份对话。
南直隶,常州府无锡。
这是一间小小的书院,里面学子不多,只有二三十人,大部分都是周边的童生秀才,也有些还未取得功名的白身。江南学风浓厚,此种书院遍地都是。
顾康辉就是这件书院的学生之一,不止如此,他可以被称为书院的尖子生。年仅十四岁便中了秀才,虽然之后的乡试落第,但他今年也才十八,可以称得上年少有为了。
忧心忡忡的坐在课堂,有一搭没一搭听夫子讲课,眼睛却不住往外瞟。夫子注意到他的心不在焉,刚想发话,考虑到此子家中的情况,还是叹了口气。罢了罢了,此时他们这些人都是同一根绳上的蚂蚱,假装看不见,由他去吧。
好不容易熬到下课,顾康辉步履匆匆赶回家,刚到家门口,便看见一帮衙役在门口聚集。
敢问官爷,这是怎么回事?顾康辉急忙上前,他有功名在身,衙役们见到也要顾及一二。
其中一个见到顾康辉,皮笑肉不笑道:总算是来了一个能听懂话的人了,上面下令清点人口,顾秀才,你家隐户也太多了,就这你父母还拦着不让细查,我们这些当差的很难做啊。
所谓隐户,就是指人民为逃免租赋,躲避徭役而躲藏起来。顾康辉家比较特殊,家里几代都是农民,有那么几十亩田地,母亲还不是本地人。前两年母亲娘家那边遭了难,好几个过来投奔,顾父身体一般,顾康辉身为长子,底下还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弟弟,实在没心思照顾田地,便收留了他们。
他几年前考中了秀才,国家规定秀才家中就可以免了两个男丁的徭役,于是干脆全家都不去服役。
像顾家这种,大明还有很多,都属于民不举官不究,都是读书人治理天下,谁还没那么个几个亲戚。
可如今不一样了,中央下了死命令,还特别关照了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无数双眼睛盯在这里,任谁也不敢敷衍了事。
可家中隐户如此之多,每年的税赋就是一大笔收入,再加上徭役之类的,他们又如何负担的起。但任凭再怎么说,官府的人还是铁面无私,该做的一件不落都做完了。
等他们走后,顾康辉表面上安慰家人,实际心中愁苦。第二日连学堂都没去,进常州府打探消息。
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正当垂头丧气打算回家的时候,被人从身后叫住。
顾兄,顾兄!竟然真的是你。叫住他的是以轻年男子,看样子年纪不大,风度翩翩,让人心生好感。
顾康辉一眼便认出,此为之前书院里的同学陈峤,只在书院念了几个月书就借口游历离开了。
遇到故知自然惊喜,只不过顾康辉没有太多耐心寒暄,聊了两句便要告辞。陈峤看着顾康辉,无奈的叹了口气:想必顾兄也是来此询问的吧,真是可惜,这一道圣旨把我们折腾得半死,听说之后还有更要命的呢?
哦?还有什么?顾康辉耳朵竖起来。
陈峤道:听闻皇上打算从此后取消士人的免税田,天下所有人一同服役。
!!顾康辉大惊,怎么可能呢?你是听谁说的!
不瞒顾兄,家中有人在朝廷当差,如今京城已是议论纷纷,今上从他左顺门打杨慎杨大人那件事就能看出,他怕是对读书人没什么好感。更信任锦衣卫和内廷太监,我们以后的日子怕是不好过咯。陈峤不经意的感叹,句句话都直戳顾康辉内心。
岂有此理!简直欺人太甚!顾康辉拍案而起: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这个书读得还有什么意思!我这就去找同窗,一定要集体反对此事!说罢便怒气冲冲的离开。
看着他的背影,陈峤陷入冷笑,轻声跟身边小厮说道:回去禀告主子,就说网已撒下,鱼已上钩,差不多是时候了。
小厮领命,转身投入人海。
嘉靖三年四月,无锡学子顾康辉带头以□□斯文为由反抗国家暴行,要求恢复从前对读书人的尊重,掀起浩浩荡荡的示威运动。
很快便蔓延到整个江南,最后甚至出现学子罢考现象。
作者有话要说:顾康辉是原创人物,之后的一大段的剧情大部分都是我瞎编的,与正史无关,特意在此说明,为啥选在无锡呢,因为东林书院就在这里,也是东林党的大本营,集会什么的在这里很流行。
没日出来,这里实在太卡了,明天掉马ORZ
第55章 云涌
山西大同, 代王府。
这是朱充灼第十次上门求见代王世子朱充燿,但依旧吃了闭门羹。看着周围人或轻视或奚落的眼神, 他暗暗握紧了拳头。
难道真就一辈子这样了吗!朱充灼十分不甘心。当时他作为跟班, 陪着世子朱充燿前往京城,在茶馆调戏李乘风,惹得皇上震怒, 以至于被捉住把柄, 将宗室改革推行成功。
事发后,面对一帮藩王世子,未来的王府继承人, 宗人府自然是高高抬起轻轻放下, 不敢太过拿捏。可陛下那边又不太好交代, 最后大家将目光锁定在朱充灼身上, 打算拿他开刀。刚好这人也的确在茶馆闹事中贡献了不少力量,左右不算冤枉了他。
于是宗人府下决定,罚朱充灼三年的俸米。虽说看上去是没把他怎么样, 可要知道明朝规定,宗室非有大罪, 不废禄食。再加上如今正赶上敏感时期, 这指不定就是一个信号,说明皇上要拿不听话的亲戚们杀鸡儆猴了, 所以大家纷纷远离朱充灼。就连一直将他当奴才使唤的世子朱充燿,在回去的路上也特意嘱咐让其走在后面,与自己避嫌。
朱充灼不甘心, 朝廷小题大做,他不过是调戏了皇帝的粉头儿,就逮他一个狠罚。自己也是代王子嗣,在朱充燿落鞍前马后这么多年,落难后代王宗室们却选择袖手旁观!
心情愤懑先放在一旁,现在最主要的生存问题。朱充灼为代简王朱桂第六世孙,如今的爵位是奉国将军,这在宗室里属于非常低等的了。朱桂是朱元璋的儿子,他们这支封王比较早,所以人数众多。大同北控边郡,南辅圻甸,是拱卫京城安慰的要塞,这里又无山设险,紧邻河套,乃蒙古骑兵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成化时期鞑靼占领了河套地区,从此后便经常向南侵略。山西地方疲于应付,每年损耗严重,在这种条件下,哪里还有闲钱供养代王这一支。
好在今年情况特殊,中央下达了新的宗室政策,此后这群皇亲国戚们要交田税不说,就连爵位也是每年递降。所以就算增加了宗室们的俸米,地方也都咬咬牙,给了!挺过这一年就是柳暗花明!底层宗室们原本收不到多少钱,过得穷困潦倒,如今也算是能生存下去,可谓皆大欢喜。
但由于朱充灼被罚,所以这一切都与他无关。前些年他跟着朱充燿出入风月场所,花钱大手大脚,没攒下什么积蓄,父母双亡无兄无弟没有依靠,府中还养了不少下人,很快就捉襟见肘,连饭都要吃不上了。
这日朱充灼在书房发愁的清点家产,打算先裁掉一批人,不行就只能卖田卖地了。就在此时,府中门客李记敲开了他的大门。
朱充灼哪有时间理他,正准备三言两语的打发走,李记却先声夺人,直接说他有一策能解朱充灼之难。
哦?不知先生所言何事?朱充灼来了兴致,这李记因写得一手好字被自己请到府中,一直都埋头不问窗外事,结果现在竟然说能帮到自己?
李记微微一笑:此计一出,主上必定荣华富贵享用不尽,就连代王父子也是任您拿捏,不过就是不知您敢不敢了?
朱充灼狠狠道:老子有都落到这副田地,还有什么不敢的!你说吧!
实不相瞒,在下曾经出入塞外,在那边有不少知己,尤其是俺答汗,跟我更是亲密至交。如今皇上失德,刚愎自负,是非不分。您何不干脆投奔他,来个里应外合,一举拿下大同府
朱充灼没等他说完,一把抽出手边利刃,夹在其脖颈上,厉声道:我当时什么!原来是个通敌叛国的奸佞!在小爷这儿放屁!简直是找死!
脖子被割出一条浅浅的血痕,李记却丝毫不慌,将军说什么呢?您也是太、祖子孙,何来叛国一说,不过是如今圣上不仁在先,您为自己找条活路罢了。接着嘲讽的勾起嘴角:再说你不是也早就跟蒙古人私下接触过吗?
恋耽美
李乘风原本是雄赳赳气昂昂抱着必胜的心情去找小皇帝, 结果到了门口他便开始犹豫了。毕竟从万寿节那天开始,二人就没怎么见过面, 究竟要说什么呢
在门外徘徊了好久, 直到黄锦叫他,李乘风才反应过来。
哎呦喂!我的真人啊,皇上在里面都等你半天了, 怎么就是不进去呢!
啊?皇上知道我来了啊。李乘风有些讪讪道。
您刚到, 皇上就看见了,奴才早就说要去请您,但皇上还一直不让, 这是看外外面风大, 怕您着凉, 这才吩咐奴出来。黄锦心中纳闷, 也不知这两人是打什么哑谜。
跟随着黄锦进殿,只见朱厚熜端端正正的坐在龙椅上,神色紧张的看着自己。李乘风见他紧张, 心中就更慌了,勉强的行了一礼, 起身后与小皇帝面面相觑。
你二人同时开口。
朱厚熜面皮微红, 不自在的咳了咳:你先说、你先说
李乘风也停顿了一下,努力不去想这些乱七八糟的, 组织了会儿语言,开口道:贫道在元恩宫中听说了张大人的奏章,记得曾经也与皇上聊起过此事, 当时不是说好我们先统计人口,剩下的之后再谈吗?
朱厚熜刚开始还心中雀跃,结果越听脸越黑,有些生气道:你来就是为了跟朕说这个?
还在滔滔不绝的李乘风一愣,是啊。不然呢?
强忍下怒气,朱厚熜冷硬道:是内阁那帮人去找你的吧,不必说了,朕意下已决。变法的之路,势在必行!
变法的之事向来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如今虽然国家无战事,可北方尚有蒙古虎视眈眈。士人免税从古开始已经持续了千年,陛下想改,难如登天。李乘风继续苦苦相劝。
可这次小皇帝似乎不再听他的:正是因为难,朕才要去做!当年朕再藩地的时候,就见过太多世家大族欺上瞒下,明明那点钱对他们而言就是九牛一毛,却还绞尽脑汁的抗税。如果是平时,朕可能会选择徐徐图之,但如今不同。朱厚熜神色狂热:好不容易等到国库充盈,朝臣也都被朕收拾得规规矩矩,这不正是万里挑一的好机会吗!朕要让人知道,这个帝位,朕坐得堂堂正正!
李乘风心中叫苦,看来也算是自己这只蝴蝶煽动翅膀,改变了历史进程。原本这个时候,刚登基的的嘉靖皇帝还在面临给大礼议的难题,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就算想要做些什么,也是□□乏术。现在有了底气,个性中喜欢豪赌,偏执又不服输的一面展现出来。
李乘风接着将杨一清提到的,千万学子日后归属的问题摆在台面上,示意小皇帝你想解决问题可以,但之后产生的连锁效应,也要一并解决了吧。
他们还有脸想要闹事!朱厚熜恨恨道,随意从桌上抽出一封奏折递给李乘风,你自己看吧。
李乘风翻开,只见里面写着一宗很简单的分家官司,兄弟两人分家的时候,一人六顷薄田,但其中一个是举人,短短几年就置办了十几处庄田,最后身下四五十顷田地,一跃成为当地大户。
按大明律规定,正一品官员免税的田地才一顷,他一个小小的举人,是靠什么在几年时间就变成巨富的?朱厚熜嘲讽道。
看着奏折,李乘风也是半晌说不出话来。这还只是大明官场的冰山一角,举人也只是比基层公务员高一级的存在,全国每三年一次,每次都会产生千千万万的举人。这些士人聚在一起,吸食老百姓的鲜血。
朱厚熜阴沉道:当时朕进行宗室改革,他们不是很支持吗?说什么皇亲国戚都是国之蛀虫,早就应该向这帮人收税。现在我老朱家已经先交钱,也该是他们出出血了!
可是,民间议论又该怎么办?李乘风还是担忧。
怎么办?小皇帝淡淡道:当初大礼议,满朝文武那么多硬骨头,还不是被打软了,天底下文人都是一个德性,你不是也教过朕枪杆子里出政权吗?
话虽如此,但总归不是这么个事。李乘风最担心的还是发生了,果然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和历史上一样,小皇帝尝到了权力和武力的好处,便开始肆无忌惮的用其解决问题。
难道就不能换一种方式吗?或许可以将免税田额度变少,或者干脆对有功名的人收取少额税款?
朱厚熜摇摇头:太、祖当年定下来的免税田,数字清清楚楚的摆在那儿,每个人都知道,但他们遵守吗?只要有空子,就肯定会有人往里钻,只有快刀斩乱麻,下猛药方可解决。
李乘风沉默了,他本身就是技术人员,对于政治这种东西一直都不太敏感,更别说跟深谙此道的嘉靖皇帝打辩论,很快就被他说得哑口无言。
见已无力回天,李乘风心累的告辞。可谁知小皇帝见他要走反而慌了起来。
你就没别的话想对朕说吗?
李乘风满脑子问号,该说的都已经说了,难不成他又改主意了?
看他不说话,朱厚熜把心一横,豁出去了:象园那日,朕跟你说的话,你还记得吗,或者说你明白朕的心意吗?
接着他从怀中掏出一个布包,小心的打开,里面赫然是之前那条手帕和拼凑的镜子。这是当初被歹人绑架,你用来救朕的,那也是我们第一次共渡难关,之后又一起经历了很多事,朕一直留在身边。
朱厚熜深吸了一口气,紧紧盯着对面的女冠:靖华,朕心悦你。
李乘风:完了,他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即使早就有了心理准备,此时还是忍不住哀叹。该面对还是要面对,他只能硬着头皮开口:皇上,贫道
你先不必回复。朱厚熜紧张的制止:朕可以等,等你想清楚。
说罢也不等李乘风反应便急匆匆的奔出去。
这好像是皇上你的宫殿,你跑什么?李乘风心中吐槽,但还是略微松了一口气,毕竟他还没做好爆马的准备,也不确定之后会面临什么样的结果。
二人谁也没想到,这竟然是他们最后一次以此种身份对话。
南直隶,常州府无锡。
这是一间小小的书院,里面学子不多,只有二三十人,大部分都是周边的童生秀才,也有些还未取得功名的白身。江南学风浓厚,此种书院遍地都是。
顾康辉就是这件书院的学生之一,不止如此,他可以被称为书院的尖子生。年仅十四岁便中了秀才,虽然之后的乡试落第,但他今年也才十八,可以称得上年少有为了。
忧心忡忡的坐在课堂,有一搭没一搭听夫子讲课,眼睛却不住往外瞟。夫子注意到他的心不在焉,刚想发话,考虑到此子家中的情况,还是叹了口气。罢了罢了,此时他们这些人都是同一根绳上的蚂蚱,假装看不见,由他去吧。
好不容易熬到下课,顾康辉步履匆匆赶回家,刚到家门口,便看见一帮衙役在门口聚集。
敢问官爷,这是怎么回事?顾康辉急忙上前,他有功名在身,衙役们见到也要顾及一二。
其中一个见到顾康辉,皮笑肉不笑道:总算是来了一个能听懂话的人了,上面下令清点人口,顾秀才,你家隐户也太多了,就这你父母还拦着不让细查,我们这些当差的很难做啊。
所谓隐户,就是指人民为逃免租赋,躲避徭役而躲藏起来。顾康辉家比较特殊,家里几代都是农民,有那么几十亩田地,母亲还不是本地人。前两年母亲娘家那边遭了难,好几个过来投奔,顾父身体一般,顾康辉身为长子,底下还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弟弟,实在没心思照顾田地,便收留了他们。
他几年前考中了秀才,国家规定秀才家中就可以免了两个男丁的徭役,于是干脆全家都不去服役。
像顾家这种,大明还有很多,都属于民不举官不究,都是读书人治理天下,谁还没那么个几个亲戚。
可如今不一样了,中央下了死命令,还特别关照了人口稠密的江南地区,无数双眼睛盯在这里,任谁也不敢敷衍了事。
可家中隐户如此之多,每年的税赋就是一大笔收入,再加上徭役之类的,他们又如何负担的起。但任凭再怎么说,官府的人还是铁面无私,该做的一件不落都做完了。
等他们走后,顾康辉表面上安慰家人,实际心中愁苦。第二日连学堂都没去,进常州府打探消息。
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正当垂头丧气打算回家的时候,被人从身后叫住。
顾兄,顾兄!竟然真的是你。叫住他的是以轻年男子,看样子年纪不大,风度翩翩,让人心生好感。
顾康辉一眼便认出,此为之前书院里的同学陈峤,只在书院念了几个月书就借口游历离开了。
遇到故知自然惊喜,只不过顾康辉没有太多耐心寒暄,聊了两句便要告辞。陈峤看着顾康辉,无奈的叹了口气:想必顾兄也是来此询问的吧,真是可惜,这一道圣旨把我们折腾得半死,听说之后还有更要命的呢?
哦?还有什么?顾康辉耳朵竖起来。
陈峤道:听闻皇上打算从此后取消士人的免税田,天下所有人一同服役。
!!顾康辉大惊,怎么可能呢?你是听谁说的!
不瞒顾兄,家中有人在朝廷当差,如今京城已是议论纷纷,今上从他左顺门打杨慎杨大人那件事就能看出,他怕是对读书人没什么好感。更信任锦衣卫和内廷太监,我们以后的日子怕是不好过咯。陈峤不经意的感叹,句句话都直戳顾康辉内心。
岂有此理!简直欺人太甚!顾康辉拍案而起: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这个书读得还有什么意思!我这就去找同窗,一定要集体反对此事!说罢便怒气冲冲的离开。
看着他的背影,陈峤陷入冷笑,轻声跟身边小厮说道:回去禀告主子,就说网已撒下,鱼已上钩,差不多是时候了。
小厮领命,转身投入人海。
嘉靖三年四月,无锡学子顾康辉带头以□□斯文为由反抗国家暴行,要求恢复从前对读书人的尊重,掀起浩浩荡荡的示威运动。
很快便蔓延到整个江南,最后甚至出现学子罢考现象。
作者有话要说:顾康辉是原创人物,之后的一大段的剧情大部分都是我瞎编的,与正史无关,特意在此说明,为啥选在无锡呢,因为东林书院就在这里,也是东林党的大本营,集会什么的在这里很流行。
没日出来,这里实在太卡了,明天掉马ORZ
第55章 云涌
山西大同, 代王府。
这是朱充灼第十次上门求见代王世子朱充燿,但依旧吃了闭门羹。看着周围人或轻视或奚落的眼神, 他暗暗握紧了拳头。
难道真就一辈子这样了吗!朱充灼十分不甘心。当时他作为跟班, 陪着世子朱充燿前往京城,在茶馆调戏李乘风,惹得皇上震怒, 以至于被捉住把柄, 将宗室改革推行成功。
事发后,面对一帮藩王世子,未来的王府继承人, 宗人府自然是高高抬起轻轻放下, 不敢太过拿捏。可陛下那边又不太好交代, 最后大家将目光锁定在朱充灼身上, 打算拿他开刀。刚好这人也的确在茶馆闹事中贡献了不少力量,左右不算冤枉了他。
于是宗人府下决定,罚朱充灼三年的俸米。虽说看上去是没把他怎么样, 可要知道明朝规定,宗室非有大罪, 不废禄食。再加上如今正赶上敏感时期, 这指不定就是一个信号,说明皇上要拿不听话的亲戚们杀鸡儆猴了, 所以大家纷纷远离朱充灼。就连一直将他当奴才使唤的世子朱充燿,在回去的路上也特意嘱咐让其走在后面,与自己避嫌。
朱充灼不甘心, 朝廷小题大做,他不过是调戏了皇帝的粉头儿,就逮他一个狠罚。自己也是代王子嗣,在朱充燿落鞍前马后这么多年,落难后代王宗室们却选择袖手旁观!
心情愤懑先放在一旁,现在最主要的生存问题。朱充灼为代简王朱桂第六世孙,如今的爵位是奉国将军,这在宗室里属于非常低等的了。朱桂是朱元璋的儿子,他们这支封王比较早,所以人数众多。大同北控边郡,南辅圻甸,是拱卫京城安慰的要塞,这里又无山设险,紧邻河套,乃蒙古骑兵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成化时期鞑靼占领了河套地区,从此后便经常向南侵略。山西地方疲于应付,每年损耗严重,在这种条件下,哪里还有闲钱供养代王这一支。
好在今年情况特殊,中央下达了新的宗室政策,此后这群皇亲国戚们要交田税不说,就连爵位也是每年递降。所以就算增加了宗室们的俸米,地方也都咬咬牙,给了!挺过这一年就是柳暗花明!底层宗室们原本收不到多少钱,过得穷困潦倒,如今也算是能生存下去,可谓皆大欢喜。
但由于朱充灼被罚,所以这一切都与他无关。前些年他跟着朱充燿出入风月场所,花钱大手大脚,没攒下什么积蓄,父母双亡无兄无弟没有依靠,府中还养了不少下人,很快就捉襟见肘,连饭都要吃不上了。
这日朱充灼在书房发愁的清点家产,打算先裁掉一批人,不行就只能卖田卖地了。就在此时,府中门客李记敲开了他的大门。
朱充灼哪有时间理他,正准备三言两语的打发走,李记却先声夺人,直接说他有一策能解朱充灼之难。
哦?不知先生所言何事?朱充灼来了兴致,这李记因写得一手好字被自己请到府中,一直都埋头不问窗外事,结果现在竟然说能帮到自己?
李记微微一笑:此计一出,主上必定荣华富贵享用不尽,就连代王父子也是任您拿捏,不过就是不知您敢不敢了?
朱充灼狠狠道:老子有都落到这副田地,还有什么不敢的!你说吧!
实不相瞒,在下曾经出入塞外,在那边有不少知己,尤其是俺答汗,跟我更是亲密至交。如今皇上失德,刚愎自负,是非不分。您何不干脆投奔他,来个里应外合,一举拿下大同府
朱充灼没等他说完,一把抽出手边利刃,夹在其脖颈上,厉声道:我当时什么!原来是个通敌叛国的奸佞!在小爷这儿放屁!简直是找死!
脖子被割出一条浅浅的血痕,李记却丝毫不慌,将军说什么呢?您也是太、祖子孙,何来叛国一说,不过是如今圣上不仁在先,您为自己找条活路罢了。接着嘲讽的勾起嘴角:再说你不是也早就跟蒙古人私下接触过吗?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