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狂士楚歌 > [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狂士楚歌
错误举报

[三国]得罪魏国全员后我走上了人生巅峰/狂士

    又对刘备等人勉强道,府中混乱,恕不能再招待几位。
    刘备善解人意道:司空保重。
    这种时候不好再问别的话,只能匆匆目送曹操离开。
    刘备却通过刚才的只言片语知道曹操的二子,如今实质上的长子恐怕是不太好了。他知道留下恐有祸患,还可能被迁怒,随便找了个由头告辞,离开司空府。
    等离开司空府,他才想到自己来拜见曹操的目的一个都没有完成。
    刘备默然,告诫自己莫要操之过急。以曹操府上的变故,这几天恐怕有一番动荡,还是等这些事过去再说。
    之后几天刘备一直在暗中等待司空府的消息,却不料曹操府上像是静止了一般,连着几天没有任何声讯。
    不管是好转还是恶化,总归有个选项,没有声讯反而是最大的反常。
    想到司空府已经连着两日没有探寻城中的名医,刘备心中有数,暗暗嗟叹。
    刘备在之后的几日闭门不出,继续等候消息。然而又三日后,仆从传来的不是司空府的消息,而是车骑将军董承的拜访。
    董承是董卓的旧部,奉天子归许的大功臣,颇得天子重用。
    刘备与董承并无交情,在他看来董承拜访意味着无穷无尽的麻烦,因此让门房以病拒绝。
    哪知不一会儿,门房又带着消息回来。
    车骑将军说他只想见郎主一面,不会打扰郎主太久,而且此行乃私下之举,旁人无从得知。可若是郎主拒绝,他会继续在门口久侯,直到郎主愿意接见为止介时是否被他人察觉,这就不得而知了。
    这明晃晃的威胁气得刘备皱眉,他虽然痛恨此等无赖行径,却也只能派人将对方迎入门,见招拆招。
    他躺在床上装病。董承进来后,略作寒暄,见刘备作出一副病态,讥诮而笑。
    刘将军,我这有一物,包你百病全消。
    刘备来不及拒绝,一条玄色衣带被怼到他的面前。
    刘备面不改色道:董将军莫非想勒死备?
    董承桀桀一笑:确实,勒死了就不会再生病了但是刘将军,我怎么会舍得你死呢?
    这话颇有几分变态之意,刘备却依然无甚表情,好似董承说的不过是一句无聊的废话。
    董承自觉无趣,挑开衣带外面的丝线,露出内衬。
    刘备接旨。
    刘备一惊,迅速从榻上翻身而起,及地而跪。
    诏书曰:朕受兹明命,逢四海辐裂之时曹操本宦官之后,占一时之利,得以一土本以为其忠心赫赫,
    明德匡正,未想竟包藏狼子之意,意犯天颜
    刘备越听越冷汗涔涔,接下来又听见夸赞有识之士的话,要求汉之忠臣一清君侧。
    他虽然不愿臣服曹操,但也知道曹操的势力与日俱增,本人又极为难缠,不可轻易撼动。
    诏书未必是天子所出,可诏书上确实盖着天子的印痕
    刘备内心斗争了许久,终究做出了一个决定。
    第56章 狂士楚歌
    曹操接到亲信汇报上来的消息,不禁冷笑。
    这董承,果真按捺不住了。
    靠在榻上的曹丕专心扮演病人,小口喝着药,假装没听到曹操刚才的话。
    坐在另一侧的某人却不会卖曹操面子。
    司空实不必刻意说这番话给我听。无异于雄猿抛媚眼给人看,毫无益处。
    一句话落下,曹丕差点喷出口中的药,他勉强将之咽下,呛咳了两声,见曹操的目光锐利地扫了过来,连忙一本正经地为自己解释:药太烫了。
    然而心里憋得颇为苦闷。
    他被横来一笔的雄猿惊得不轻。
    正常的说法不该是媚眼抛给瞽者(盲人)看吗,怎么到郑平这儿,意思还是那个意思,意境整个变了
    曹操却没有曹丕这么大的反应。尽管作为被比做公猴子的当事人,曹操才是应该较真的那一个,可他神色平平,仿佛已经轻易接受了这个程度的比喻。
    在他看来自己的儿子还是太嫩祢正平是何许人,想也知道只有他贬低别人的份,绝没有贬低自己的可能。让他用瞽者来比喻自己?那岂不是说他瞎吗?
    曹操毕竟多吃了三十多年的饭,在已经经历过更凶猛的疾风暴雨后,面对着近乎毛毛雨的暗讽,他的接受能力十分优良。
    因此,他没有因为郑平刚才的那句话而生气,更没有理会曹丕的失态,而是若无其事地道:
    不知那刘备会如何选择。
    屋里没人回答,悄然无声,仿佛偌大的卧房里只有曹操一个人在,刚才的那句话不过是他的自言自语。
    尴尬的静默后,曹丕不好再装死,放纵自家老父一个人唱独角戏,便清了清嗓子接口:
    那董将军颇有几分无赖之意,恐刘将军骑虎难下,不得不答应董将军的捆绑。
    曹操心不在焉地颔首,看向仍然没有说话的郑平:县侯,你以为如何?
    刚问完这句话,他与曹丕不约而同,不同程度地生出几分感慨。
    过去,乃至几天前,他还巴不得祢正平不要开口,话说得越少越好,免得影响他的生活质量。哪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他还想方设法地要求郑平开口说话,以增进双方的感情呢?
    这么想着,曹操又不免有些怀疑人生。
    这祢正平要说话吧,三句里有两句不是好话,剩下的一句也是对他的含沙射影;要是不说,又让曹操格外不适应,且出于谨慎不敢有任何怠慢如果祢正平不说话,曹操又不主动搭理,万一祢正平以为他存心怠慢,心中不快投效别人怎么办?
    这么说来,不管祢正平开不开口,他曹操都讨不到好?
    曹操深吸了口气,决定还是按照原来的计划,山不动他动祢正平说话惹曹生气,他修生养气,不管对方说什么都别生气就是了。
    不但不生气,还要自动过滤所有杂音,再若无其事地让对方感受他这个新老板的关怀
    想着想着,他将目光转向躺在榻上的儿子,恨他为什么不早出生几年。
    曹丕接受到曹操的注视,虽然没悟透其中的真意,但清楚地感受到黑气森森的情绪,以为是老父嫌他助力不够,显得作壁上观,立即对不置一词的郑平道:
    先生觉得如何?
    郑平说了两个字:甚好。
    曹丕再接再厉:何事甚好?
    时间已到,甚好。
    虽然郑平说的可能是曹操刚才讨论的事,但不知为何,曹丕心中突然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正在曹丕犹豫的时候,曹操已然抚掌而笑:
    可是收网的时间已到?
    郑平侧首看了他一眼,这一眼让曹操闭嘴咬舌,甚至想收回刚才说的话。
    用餔食的时间已到,甚好。
    曹操一口气卡在喉咙口,虽然笑容未变,但再开口时终究免不了多了丝咬牙切齿:县侯一日不气孤,一日不舒坦不成?
    郑平已掸袖起身:司空英明。
    曹操收了笑,神色未定地盯着郑平。
    曹丕心中一突,正绞尽脑汁寻求缓和的方法,便听曹操扬声道:
    来人,给县侯奉饭。
    曹丕悄悄松了口气,郑平的神色却自始自终没有变过。
    不劳司空。衡还有要事,先行告退。
    这话客气了些,但曹操并未有任何高兴的感觉。
    一顿饭的功夫,县侯尽可用完食再走。
    郑平倒也并非存心与曹操过不去,闻言,他淡然道:
    家中有亲人将至,不多时便会抵达许县。等衡接亲而回,便是司空不待见衡,衡也要向司空讨一桌筵席。
    听闻郑平不是因为厌烦而走,曹操心神略松:这有何难。想来尊亲急着赶路,顾不上饭时。左右无事,孤先设席,而后派人与你一同去接,进城后直接回司空府,接风洗尘。
    不管曹操出于什么目的做下这个决定,确实省了一番事。曹操到底也是目前这个阵营的ceo,总不能一直拂,因此郑平没有拒绝,带着曹操点的卫队去城外接人。
    半个时辰后,他去而复返。
    曹操原本以为郑平去迎的必定是成年男性亲属,甚至可能是德高望重的长辈,哪知道见面的竟是一个保养极佳,成熟而极有风韵的美妇人。
    那妇人眉眼清丽而雅致,正是曹操喜好的风格。因为与郑平差些年岁,曹操心知这个妇人绝不可能是郑平的妻妾,而可能是姑嫂、姨姐之流,便在一派寒暄过后,旁敲侧击地打探妇人的夫家。
    那妇人对曹操似无好感,虽然谈不上冷若冰霜,却也缺乏热情。
    对于曹操的问话,她只柔声道:妾乃寡居之身,当不得司空另眼相看
    一听到对方乃是寡妇的身份,曹操兴致更浓。他虽喜欢成熟而有风韵的女子,到底不好行夺妻之举,引人诟病。时下寡妇再嫁乃是常事,虽然此人大概率是郑平的近亲,可若是本人同意,郑平也不好插手长辈的事就是这名分
    曹操尚在想入非非,考虑着某些事的可行性,突然听到一个形若催命的声音,瞬间将他的所有念头吓萎。
    吕奉先曾言:司空喜造异姓私生子。我等皆知这不过是攻心作乱的戏言。我待司空如长兄般敬重,未知司空为何盯着家母不放,言辞间多有轻佻之意?
    曹操不用转头去看,就知道说这句话的是谁。
    但是比起被郑平直面戳破旖旎之思,毫不遮掩地质问的尴尬,更让曹操在意惊恐的是刚才那句话中透出的讯息:
    这妇人竟然是祢正平的亲母!
    而他,刚才竟然差点调/戏了祢正平的老娘!
    第57章 狂士楚歌
    曹操的笑整个僵在脸上,他硬着头皮看向郑平,发现他虽然出言质问,神色却称得上平静,没有当初击鼓骂曹时的狂烈感。
    见此,曹操微微发颤的心总算安定了一些才怪。自从祢衡被人套麻袋打了一顿后,他的狂傲与直烈就多了一分克制的外壳。虽然看起来脾气好了很多,可内里还是那个祢衡,那个噎死人不偿命,能喷得人自闭的祢正平。
    越是平静看不出异常,其实越是恐怖,甚至可能在暗中酝酿着大场面。
    尤其曹操现在还知道了对方的武力值他突然觉得脖子凉飕飕的,说不出的森寒。
    事到如今,曹操只能努力保持脸上的笑,尝试着洗白刚才显得不妥的言语:
    原是正平贤弟的尊堂。操唐突,见夫人如此年轻,看上去不过桃李年华,先入为主地以为夫人乃是正平的姊妹,言辞间松乏了些,现向夫人请罪。
    自逐渐掌权后,曹操已许久不曾有如此强烈的求生欲,他厚着脸皮接下郑平的待如长兄之语,跟和自己长子差不多大的郑平以兄弟相论,称他为贤弟。
    曹丕原先见曹操犯了老毛病犯,见了漂亮的寡妇就起心思,不由想到曾经的邹氏,心间缠上了阴霾。
    当初张绣投降于曹操,曹操却对张绣的寡婶邹氏动心,纳之为妾,让张绣极为不满。后来张绣反叛,虽然邹氏的事只是个引子,张绣是因为察觉到曹操的杀心而反水,更甚者,可能一开始就是诈降,伺机痛击曹操但曹丕的长兄曹昂与堂兄曹安民均死于那一场战事。
    尽管邹氏并非决定性的原因,曹丕还是忍不住想:如果当初没有邹氏的事,如果曹操当时提高警惕,没有得意忘形,是不是一切都会不同?
    这一丝晦暗的阴霾还来不及发酵,就被郑平中途截断。
    曹丕亦没有想到,这个看上去成熟清雅的美妇人,竟然是祢正平的母亲。
    看到曹操被郑平质问后的脸色,曹丕那丝阴霾与怨意消失得一干二净,取而代之的是对老父的强烈同情。
    然而同情归同情,在听到老父面不改色地抹掉刚才明显的用意,将一切归为误会的时候,曹丕还是控制不住地感到震惊。
    与郑平称兄道弟也就罢了,好歹是郑平先说的,说郭夫人桃李年华是怎么回事?
    桃李年华是形容二十岁的女子,郭夫人虽然看起来年轻,但也可以看出她至少三十岁打底,不是年轻的少妇,这桃李年华岂非睁着眼睛说瞎话?
    如果说曹丕是因为从未想到曹操能做到这种程度而惊异,那么郑平,他对曹操的话基本可以说是从头漠视到尾。
    他之前的那句话只是为了制止曹操向郭氏出手。严格说起来,曹操刚才的询问比较隐晦,对郭氏算是比较客气,虽然动了心思,但没有表现出实质上的不尊重之意。
    因此他只是在看出曹操的小九九后,直言警告了一番,没有更进一步的动作。以结果看来,这个警告的效果非常之好,大约慑于原主与他累积下来的凶名,曹操以后不但不敢对郭氏做什么,很有可能以后见到同样气质的寡居妇人都萎靡不振,生出浓厚的阴影。
    郑平对曹操的话没什么特别的反应,郭氏却听得非常不乐意。
    她没有因为曹操夸她年轻貌美而高兴,她一直是个清醒而有见识的女子,而且有自知之明,不会因为曹操那浮夸的赞喻而有任何波动。
    我可没有这么老的贤侄。
    这句话端的毫不客气,仔细一听还有几分祢衡损人的风味。
    曹操却不好因为郭氏的这句话而生气,他本就有些许理亏,又有郑平在侧,哪敢因为这句话发作。
    更遑论郑平平日里层出不穷的更气人的喷人之语,曹操已领教过无数回,对这种程度的讽刺已经有了强大的免疫力。
    曹操便只是道:夫人真乃风趣幽默。
    模棱两可的话不仅接下郭氏的刁难,亦没有过于服软,有损威严。
    郭氏也不是为了结仇而来,虽然对曹操之前萌芽的心思有些着恼,到底顾虑着郑平离家前与她说过的话,大大方方地松了口,与曹操见过礼,算是揭过刚才的事。
    几人进了中堂,筵席已然摆好。因为二公子还在病中,筵席并未铺张,只能算是小筵。但观菜色,却颇有几番精细,哪怕算不上多么奢靡,也毫无怠慢之意。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