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
七皇子冷冷地道。咋地了?人就是我杀的,怎么滴吧?
大家你望望我,我望望你,竟不知说什么才好。其实大家心里也清楚,一个奶嬷嬷,就是再飞扬跋扈,也不过就是后宅里的那些事,七皇子就是处置人,也不会在当街上。他们拿这件事说事,无非是想挤兑七皇子一把。没想到,这位殿下不按牌理出牌,把这事还认下了。好吧,这个问题过。下一个问题下官请问七殿下,七王妃常常回娘家,给兴国侯府的二爷的妾室站台的事,又如何解释?难道王爷也支持这种宠妾灭妻的行为吗?
一个御史出向前一步问道。七皇子狠狠地瞪了这个御史一眼,哪有此事?无稽之谈!然后重重地拂了拂袖子,他不屑与这人为伍。皇上,臣有话要说。此间流言,纯尾无中生有,故意陷害七皇子妃。这时候,兴国侯不得不站出来说两句了。事实上,这两天,也有族人找到他,说这个事了。不过在兴国侯活着的情况下,嫡长孙会过得不如庶孙,想也知道,这位侯爷在内宅的事上有点糊涂。周浩茹被七皇子骂过后,找人一打听,这事已经传遍京城,赶紧回娘家描补。兴国侯夫人堂堂侯夫人,能被忽悠着帮着妾室硬刚正室,屁股本来就是歪的。娘俩一想,保不齐兴国侯回家会问啊,早早地敲打了下人们。兴国侯府是兴国侯的,但是,归根到底,内宅还是侯夫人的天下。一个当家主母,一个皇子妃,这么多年来,又是西风压倒东风,该怎么选,这还用说吗?于是下人们齐心协力地把这事糊弄过去了。在兴国侯眼里,就是二儿子稍微有些偏爱妾室,这个嘛,其实哪家后宅都差不多,真正和正室举案齐眉的也没几个,他要说,真要是夫妻二人如胶似漆的,就不会有妾室们什么事了。既然有妾室,夫妻两口子感情也就那样啦。遇到一个千娇百媚的,善解人意,多宠一下子,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啦。偏偏有些人就非要在这种小事上做文章,还故意把他女儿搀和进来。简直是可恶至极。至于二儿媳妇的意见,他倒是没问,哪有公公没事找儿媳妇问东问西的?再说,这正室嘛,再温柔贤淑,再大度,看妾室们也不可能太顺眼啦。在这种情况下,儿媳妇嘴里,肯定是没李环儿的好话了。实在是没什么参考价值。再说,他要问了,儿媳妇说儿子宠妾灭妻,他给解决还是不给解决呢?不过是徒增尴尬罢了,不如不问。不过,夫妻一体,想来儿媳妇是知道的。在外面,该怎么说,不用他嘱咐的。御史们一听兴国侯站出来,顿时浑身像打了鸡血一样。老话怎么说来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瞧瞧,从七皇子开始,现在终于轮到兴国侯了。兴国侯爷的意思是,令爱回娘家帮着昔日的丫环欺负娘家嫂子的事事是无中生有不成?就问你是还是不是吧。当然。此事纯属诬蔑。兴国侯扬着眉,掷地有声。兴国侯爷是欺负魏大人官职微小,不能上朝了?御史也扬了扬眉,你再牛气冲冲,假的也真不了。魏大人六品翰林,一般不参加早朝的。自然没法帮自家闺女说话话。御史们纷纷从怀里开始掏东西。侯爷的嫡长孙周安,现在跟着魏翰林的嫡次子启蒙。是也不是?一个御史问道。当然!兴国侯点点头。魏翰林一家喜欢安儿,魏举人想着亲自给外甥启蒙,我们也只有成全他们这份情谊的。
有什么不对吗?
据我们所知,贵府的二奶奶是张罗着请了一位举子给自己儿子启蒙,没想到,这位举子最后被贵府的二爷抢走了,给了自己的庶子,二奶奶不干,和二爷理论,最后,是七皇子妃出来说和,然后就是这位举子现在教导的就是您的庶孙周峰。没办法,二奶奶才被迫把儿子送回娘家启蒙的。
一位御史义愤填膺地道。另一位大臣也拿出小本本,念道:贵府二爷的那位妾室,几乎不怎么去给正室请安,还有,她的院子布置得比贵府二奶奶的院子还华丽,吃穿上也都比正室还要精细些,贵府二奶奶虽然也不满,不过有七皇子妃撑腰,这些事最后都不了了之。
贵府二爷那位妾室,让伺候的人都称她为李夫人。甚至七皇子妃身边伺候的人也是这么称呼她的。另一个御史也拿出了小本本念了起来。贵府的嫡长孙穿的衣服还没有庶孙穿得好,庶孙的衣服有些是七皇子妃赏下来的。
贵府嫡长孙周岁那年,中了毒,后来贵府二奶奶追查到二爷的爱妾身上,当时二奶奶要打死这个妾室的,结果她逃到七皇子府上,寻求七皇子妃的庇护,最后这事儿不了了之。
大家巴拉巴拉的,给兴国侯府讲了讲他们侯府上的奇葩往事,听得兴国侯是目瞪狗呆。怎么可能?
诬蔑!全是诬蔑!兴国侯和七皇子同仇敌忾,在大殿里共同发出震耳欲聋似的呐喊声。声高显得有理不是。其实不只兴国侯和在场的各位大臣们,就是皇上也是当场懵逼,这些人形容的是小七媳妇吗?那着看着温柔贤惠大方得体的小七媳妇?
看走眼了哈。真没想到,她居然是这种人。甭看这事儿在外面闹得欢,皇上在深宫里还真不知道。皇子们也不会采用直接上眼药的方法,那太小儿科了,还显得不够兄友弟恭不是。太容易落话柄。到时候挨了老爹批评,让他们适可而止,他们就更没法在朝堂上闹了。至于通过皇上身边伺候的人上眼药,就更不可取,为了一点小事,损失一个眼线,太得不偿失了。现在大家群情激愤,也确实是从心眼里觉得七皇子妃太不像话,特别是有些人,本来就是清流出身,更看不上勋贵圈子这种龌龊事了。皇上倒没认为这事是假的,大殿上的臣子们,大概归属哪个儿子门下,他心里也不是一点数都没有。明显,儿子们这是都上了啊,大家这么默契地围着这点小事打转悠,多半是真的了。这么多皇子一起出手,结果,事情还是假的,翻出来的话,都不够丢人的。是的,在皇上心里,这也不是什么太大的事啦,像臣子贪污受贿,叛变,那毁的是他们皇室的根基,那肯定是要从严从重惩处的,这个,其实真正说起来,也不过就是后宅妇人们争风吃醋的小事啦。不过既然事情已经闹到他跟前,他也不能不管,朝廷为什么要设礼部,不就是说,朝廷是承天教化万民嘛,礼乐之事,还是很重要的。好了,好了,这事呢,主要也是兴国侯府的二公子言行不谨,就罚他三个月俸禄吧,还有兴国侯,教子不严,罚半年俸禄,还有小七,你也是的,回去好好说说你媳妇,没事别去娘家拉偏架,你也罚一个俸禄吧。
为了堵悠悠众口,皇上特地罚了自己儿子一年俸禄。瞧瞧,朕还是很公平很讲道理的。臣谢恩。老兴国侯连忙开口道,能在朝堂上混这么多年,他也不傻,以前是太相信老婆女儿了,现在看这么多人出来锤自己女儿,他也猜到了,他应该是受骗了。现在罚点俸禄,这事只要罚过,在朝堂上就算了了。儿臣谢恩。想到一年一万多两银子的皇子俸禄从眼前飞过,刚刚掏了一万多两银子买书的七皇子心里都在滴血。他的好王妃啊,就这么几天,一下子让他损失了近三万两银子!
对皇子们来说,一来能让七皇子当众出个丑,也是让大臣们见识见识七皇子妃的不着调,侧面暗示了下七皇子的不着调。另外,就是挑拨一下七皇子和兴国侯的关系,如今,目的基本也算达到了,皇上那里也是想着息事宁人,大家也就见好就收,没再异议。*
帝都府尹王大人今天早朝上吃瓜吃得也比较撑,没想到啊,真是没想到,七皇子妃还真能折腾。坊间早有传闻,为了平息《千金错》这本书的影响,七皇子府大手笔地掏了一万多两银子把书买断了。还专门请鲁王府的十四公子喝酒,让他以后不要再印了。据说当时七皇子府派出去拉书的就派了好几辆车!
王大人一路回味着这波大瓜,到了府衙,衙役来报:大人,兴国侯府的二奶奶给咱们衙门递了状纸,说要跟二爷想和离。
什么?王大人也顾不得吃瓜了,愁得闭上了眼睛。得,现在瓜到了他这里了,顿时觉得瓜一点都不甜了。作者有话要说:那个,预告一下,我准备换个笔名了。编辑说周五找他换。到时候大家发现笔名不一样了,可不要把收藏删了啊,还是我。
第112章 被害的嫡长子(七)
其实吧, 这事本来跟王大人不相关。只是吧,里面不是牵扯七皇子妃了嘛。一个尊贵的皇子妃,自甘掉价, 去给一个妾室站台,难道皇室有什么面子不成?
而这位兴国侯的二奶奶, 和离的事真要追起根来,和七皇子妃又有扯不开的关系。要他说七皇子妃也是的, 莫不是脑袋被驴踢了?没事搀和娘家哥哥房里的事干吗?
娘家嫂子告上衙门, 肯定是要审理的。衙门审案, 每场都有会一堆围观旁听的, 兴国侯家这事,影响这么大,想也知道,到时候围观的人会有多少。一审起来, 无疑是对这位七皇子妃的公开处刑啊。老话说, 伴君如伴虎, 有时候,底下官员做事,也不定就是违反了律法什么的,可能就是你不善解人意, 可能陛下就在心里记了小本本也说不定。皇上早朝的态度明显是想赶紧把这事过去,息事宁人。这位二奶奶简直是给他出了难题哟。哎哟,真是人在衙中坐,祸从天下来。这是个什么事嘛。不过他能坐在帝都府尹的位置上,肯定也是会权衡利弊的。这事吧,现在要是去请示陛下,反而会让陛下更尴尬。就相当于直接锤了二奶奶是因为小姑子, 也就是他们皇家的媳妇才非要和离的。不然的话,一个和离案,为什么要去请示?
这年头,勋贵圈子和离的不多,但也不是没有。闹到官府的也有过先例。都要去皇上的旨意不成?
陛下可能还会在心里问上一句,你啥意思?
那岂不是直接给皇上添堵嘛。行了,既然有状纸递上来了,就升堂吧,按规矩办事准没错的,就算皇上不高兴发作起来,到时候御史清流们也会为他说话的。果然不出所料,衙役们一喊升堂,大堂外面已经挤满了人山人海的人群。周浩晨是有官职在身的,魏氏也是有诰命在身,倒是不用跪着。王大人落座后,开始问了,周魏氏,你为什么要和离啊?
魏氏就讲了啊,当初她用娘家的人脉给自己嫡子请了个先生,结果 ,这个先生最后被庶子抢走了。妾室仗着周浩晨宠爱,也不怎么去给她请安,还经常别苗头,院子里装修得比她这个正室院子还华丽,妾室吃穿比她这个正室还精细什么的。妾室让身边伺候的人称呼她为夫人,还有亲戚揍臭脚,。嫡子小时候中过毒,后来追查到妾室头上,结果,最后不了了之什么的。倒是没提小姑子七皇子妃,就是把早朝上那些大人们小本本上记的差不多也算是重复了一遍。堂外围观的人们不由交头接耳,这位二奶奶一句没提七皇子妃,可七皇子妃在其中的问题很大呀。甚至可以说件件事情背后都有她的影子。明白,明白,二奶奶娘家爹爹只是一个六品翰林,人家七皇子妃又是嫁进皇室,娘家爹又是侯爷的。两人实力差这么多,让人家二奶奶怎么着?
只能是不提她呗。虽然她做了这么多恶。虽然她不提,但大家心里可明镜似的。这都是七皇子妃不做人啊。
可不,一个出嫁的小姑子,仗着嫁得高了,跑到娘家作威作福。
话本书上可都写了,这一桩桩一件件的,跟七皇子可脱不了干系。
谁家要是摊上这么一个难缠的小姑子不头疼哟。
一个侯府嫡女,怎么就和妾室这么一条心呢,你说她怎么想的啊?
这侯府的大少爷太可怜了,过得居然还不如一个庶子。唉!以前谁能想到哦,咱们这老百姓的,还都以为生在富贵人家,就一辈子干啥啥不愁呢,没想到这深宅大院的,也有这么多糟心事。
以前总羡慕这些权贵之家,看来有钱也不一定就万事如意了,你瞧瞧这二奶奶日子过得。真不如我们隔壁那个卖布的铺子家的儿媳妇的日子呢,人家相公不但没小妾,对媳妇那叫一个体贴。唉,以前是真想不到啊,侯府的奶奶少爷们也有过得这么苦的。
难不成那个身世的事是真的?莫不是七皇子妃真有什么把柄落在奶娘手里,不是说,他们侯府二爷的那个妾室是七皇子妃奶娘的亲闺女吗?
这些天,大家都被这个瓜吃撑了,今天这一升堂,可以说是终于等到了后续,大家是各抒己见,听得王大人脸色越来越黑。果然,大家还是谈到了七皇子妃。肃静!肃静!王大人赶紧重重地拍了拍惊堂木,同时向领头的衙役使个眼色。威武!衙役们赶紧配合着把杀威棒敲敲地,大声喝道。大家一看,赶紧闭上了嘴。二奶奶您继续!我们听着呢。魏氏就又说了,前面她说的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她最担心的是,如果再不和离,她怕儿子的性命难保!
妾室这些年因为有倚仗,越来越猖狂,现在已经想要买通下人要置她儿子于死地。她就算是说出来,夫家也没人给她做主。她不是随口说说滴,她是带着证人来滴。证人就是马房的老孙头。老孙头就是被李环儿收买后,前世害了周安瘸了的人。前几天,魏氏带着心腹,在老孙头家里搜出了赃物。现在老孙头的情况是,要么,不承认,被魏氏送官。赃物已经有了,就凭他有这么多银子说不清来源,完全可以给他扣一个偷盗主家之罪,送官轻点也得判个流放。当然,他也可以和李环儿合起来,咬说是魏氏诬陷。可话本子的事闹得这么大,侯府不可能在这个节骨眼上落人口实,公然地站在李环儿一边。说不定为了平息魏氏的怒火,侯府会把事全部推到他头上,打死他也说不定,同时也算灭了口,解了李环儿的后顾之忧。这两条路都是死。那只有站在魏氏一方,死咬李环儿,走忠仆路线了。二奶奶也答应他,只要他咬死了,将来留他一命。到时候事情了了,他顶着个忠仆的名声,就算为了大少爷将来的名声着想,估计二奶奶也会饶了他这条狗命的,再说,二奶奶要是敢杀害忠仆,也得考虑考虑别的下人会不会寒心不是。反正他也没别的路走了,就把忠仆路线贯彻到底吧。堂上,老孙头绘声绘色地讲了李环儿如何使身边的嬷嬷勾引她,给了他银子让他在大少爷骑的马的草料里用毒的经过。他可是一声正气,这种事他当然不干了。不过为了引蛇出洞,他假装答应了那个嬷嬷,然后收下了银子和毒药。如今,毒药和银子他都带来了。请大人查验。我去!又是一个大瓜哦。王大人在心里不由惊诧道。七皇子妃牛逼!
还有,可惜了七皇子甩出去的那一万两银子喽!
那一万多两银子撒下去,本来是压七皇子妃的消息的,可现在这么人命关天的证据出来,堂外又有这么多围观百姓,又怎么能压得下去!
估计这些旁听的百姓退堂会后就会去串着门各处传瓜了。到不了天黑,这事就能传遍京城。这里面的干系,他才不会给七皇子担待。那就传兴国侯府的二爷和那个妾室吧。看看他们怎么说。想到马上就要吃到第一手劲爆的瓜,王大人还有点蛮激动滴。周浩晨正在衙门办差,见到帝都府的衙役,脸都黑了。这是干什么?居然要找他去过堂?
周二爷请了,贵府的二奶奶往我们帝都府递了状纸,要和您和离。如今,二奶奶正在衙门,请您也过去一趟吧。
恋耽美
大家你望望我,我望望你,竟不知说什么才好。其实大家心里也清楚,一个奶嬷嬷,就是再飞扬跋扈,也不过就是后宅里的那些事,七皇子就是处置人,也不会在当街上。他们拿这件事说事,无非是想挤兑七皇子一把。没想到,这位殿下不按牌理出牌,把这事还认下了。好吧,这个问题过。下一个问题下官请问七殿下,七王妃常常回娘家,给兴国侯府的二爷的妾室站台的事,又如何解释?难道王爷也支持这种宠妾灭妻的行为吗?
一个御史出向前一步问道。七皇子狠狠地瞪了这个御史一眼,哪有此事?无稽之谈!然后重重地拂了拂袖子,他不屑与这人为伍。皇上,臣有话要说。此间流言,纯尾无中生有,故意陷害七皇子妃。这时候,兴国侯不得不站出来说两句了。事实上,这两天,也有族人找到他,说这个事了。不过在兴国侯活着的情况下,嫡长孙会过得不如庶孙,想也知道,这位侯爷在内宅的事上有点糊涂。周浩茹被七皇子骂过后,找人一打听,这事已经传遍京城,赶紧回娘家描补。兴国侯夫人堂堂侯夫人,能被忽悠着帮着妾室硬刚正室,屁股本来就是歪的。娘俩一想,保不齐兴国侯回家会问啊,早早地敲打了下人们。兴国侯府是兴国侯的,但是,归根到底,内宅还是侯夫人的天下。一个当家主母,一个皇子妃,这么多年来,又是西风压倒东风,该怎么选,这还用说吗?于是下人们齐心协力地把这事糊弄过去了。在兴国侯眼里,就是二儿子稍微有些偏爱妾室,这个嘛,其实哪家后宅都差不多,真正和正室举案齐眉的也没几个,他要说,真要是夫妻二人如胶似漆的,就不会有妾室们什么事了。既然有妾室,夫妻两口子感情也就那样啦。遇到一个千娇百媚的,善解人意,多宠一下子,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啦。偏偏有些人就非要在这种小事上做文章,还故意把他女儿搀和进来。简直是可恶至极。至于二儿媳妇的意见,他倒是没问,哪有公公没事找儿媳妇问东问西的?再说,这正室嘛,再温柔贤淑,再大度,看妾室们也不可能太顺眼啦。在这种情况下,儿媳妇嘴里,肯定是没李环儿的好话了。实在是没什么参考价值。再说,他要问了,儿媳妇说儿子宠妾灭妻,他给解决还是不给解决呢?不过是徒增尴尬罢了,不如不问。不过,夫妻一体,想来儿媳妇是知道的。在外面,该怎么说,不用他嘱咐的。御史们一听兴国侯站出来,顿时浑身像打了鸡血一样。老话怎么说来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瞧瞧,从七皇子开始,现在终于轮到兴国侯了。兴国侯爷的意思是,令爱回娘家帮着昔日的丫环欺负娘家嫂子的事事是无中生有不成?就问你是还是不是吧。当然。此事纯属诬蔑。兴国侯扬着眉,掷地有声。兴国侯爷是欺负魏大人官职微小,不能上朝了?御史也扬了扬眉,你再牛气冲冲,假的也真不了。魏大人六品翰林,一般不参加早朝的。自然没法帮自家闺女说话话。御史们纷纷从怀里开始掏东西。侯爷的嫡长孙周安,现在跟着魏翰林的嫡次子启蒙。是也不是?一个御史问道。当然!兴国侯点点头。魏翰林一家喜欢安儿,魏举人想着亲自给外甥启蒙,我们也只有成全他们这份情谊的。
有什么不对吗?
据我们所知,贵府的二奶奶是张罗着请了一位举子给自己儿子启蒙,没想到,这位举子最后被贵府的二爷抢走了,给了自己的庶子,二奶奶不干,和二爷理论,最后,是七皇子妃出来说和,然后就是这位举子现在教导的就是您的庶孙周峰。没办法,二奶奶才被迫把儿子送回娘家启蒙的。
一位御史义愤填膺地道。另一位大臣也拿出小本本,念道:贵府二爷的那位妾室,几乎不怎么去给正室请安,还有,她的院子布置得比贵府二奶奶的院子还华丽,吃穿上也都比正室还要精细些,贵府二奶奶虽然也不满,不过有七皇子妃撑腰,这些事最后都不了了之。
贵府二爷那位妾室,让伺候的人都称她为李夫人。甚至七皇子妃身边伺候的人也是这么称呼她的。另一个御史也拿出了小本本念了起来。贵府的嫡长孙穿的衣服还没有庶孙穿得好,庶孙的衣服有些是七皇子妃赏下来的。
贵府嫡长孙周岁那年,中了毒,后来贵府二奶奶追查到二爷的爱妾身上,当时二奶奶要打死这个妾室的,结果她逃到七皇子府上,寻求七皇子妃的庇护,最后这事儿不了了之。
大家巴拉巴拉的,给兴国侯府讲了讲他们侯府上的奇葩往事,听得兴国侯是目瞪狗呆。怎么可能?
诬蔑!全是诬蔑!兴国侯和七皇子同仇敌忾,在大殿里共同发出震耳欲聋似的呐喊声。声高显得有理不是。其实不只兴国侯和在场的各位大臣们,就是皇上也是当场懵逼,这些人形容的是小七媳妇吗?那着看着温柔贤惠大方得体的小七媳妇?
看走眼了哈。真没想到,她居然是这种人。甭看这事儿在外面闹得欢,皇上在深宫里还真不知道。皇子们也不会采用直接上眼药的方法,那太小儿科了,还显得不够兄友弟恭不是。太容易落话柄。到时候挨了老爹批评,让他们适可而止,他们就更没法在朝堂上闹了。至于通过皇上身边伺候的人上眼药,就更不可取,为了一点小事,损失一个眼线,太得不偿失了。现在大家群情激愤,也确实是从心眼里觉得七皇子妃太不像话,特别是有些人,本来就是清流出身,更看不上勋贵圈子这种龌龊事了。皇上倒没认为这事是假的,大殿上的臣子们,大概归属哪个儿子门下,他心里也不是一点数都没有。明显,儿子们这是都上了啊,大家这么默契地围着这点小事打转悠,多半是真的了。这么多皇子一起出手,结果,事情还是假的,翻出来的话,都不够丢人的。是的,在皇上心里,这也不是什么太大的事啦,像臣子贪污受贿,叛变,那毁的是他们皇室的根基,那肯定是要从严从重惩处的,这个,其实真正说起来,也不过就是后宅妇人们争风吃醋的小事啦。不过既然事情已经闹到他跟前,他也不能不管,朝廷为什么要设礼部,不就是说,朝廷是承天教化万民嘛,礼乐之事,还是很重要的。好了,好了,这事呢,主要也是兴国侯府的二公子言行不谨,就罚他三个月俸禄吧,还有兴国侯,教子不严,罚半年俸禄,还有小七,你也是的,回去好好说说你媳妇,没事别去娘家拉偏架,你也罚一个俸禄吧。
为了堵悠悠众口,皇上特地罚了自己儿子一年俸禄。瞧瞧,朕还是很公平很讲道理的。臣谢恩。老兴国侯连忙开口道,能在朝堂上混这么多年,他也不傻,以前是太相信老婆女儿了,现在看这么多人出来锤自己女儿,他也猜到了,他应该是受骗了。现在罚点俸禄,这事只要罚过,在朝堂上就算了了。儿臣谢恩。想到一年一万多两银子的皇子俸禄从眼前飞过,刚刚掏了一万多两银子买书的七皇子心里都在滴血。他的好王妃啊,就这么几天,一下子让他损失了近三万两银子!
对皇子们来说,一来能让七皇子当众出个丑,也是让大臣们见识见识七皇子妃的不着调,侧面暗示了下七皇子的不着调。另外,就是挑拨一下七皇子和兴国侯的关系,如今,目的基本也算达到了,皇上那里也是想着息事宁人,大家也就见好就收,没再异议。*
帝都府尹王大人今天早朝上吃瓜吃得也比较撑,没想到啊,真是没想到,七皇子妃还真能折腾。坊间早有传闻,为了平息《千金错》这本书的影响,七皇子府大手笔地掏了一万多两银子把书买断了。还专门请鲁王府的十四公子喝酒,让他以后不要再印了。据说当时七皇子府派出去拉书的就派了好几辆车!
王大人一路回味着这波大瓜,到了府衙,衙役来报:大人,兴国侯府的二奶奶给咱们衙门递了状纸,说要跟二爷想和离。
什么?王大人也顾不得吃瓜了,愁得闭上了眼睛。得,现在瓜到了他这里了,顿时觉得瓜一点都不甜了。作者有话要说:那个,预告一下,我准备换个笔名了。编辑说周五找他换。到时候大家发现笔名不一样了,可不要把收藏删了啊,还是我。
第112章 被害的嫡长子(七)
其实吧, 这事本来跟王大人不相关。只是吧,里面不是牵扯七皇子妃了嘛。一个尊贵的皇子妃,自甘掉价, 去给一个妾室站台,难道皇室有什么面子不成?
而这位兴国侯的二奶奶, 和离的事真要追起根来,和七皇子妃又有扯不开的关系。要他说七皇子妃也是的, 莫不是脑袋被驴踢了?没事搀和娘家哥哥房里的事干吗?
娘家嫂子告上衙门, 肯定是要审理的。衙门审案, 每场都有会一堆围观旁听的, 兴国侯家这事,影响这么大,想也知道,到时候围观的人会有多少。一审起来, 无疑是对这位七皇子妃的公开处刑啊。老话说, 伴君如伴虎, 有时候,底下官员做事,也不定就是违反了律法什么的,可能就是你不善解人意, 可能陛下就在心里记了小本本也说不定。皇上早朝的态度明显是想赶紧把这事过去,息事宁人。这位二奶奶简直是给他出了难题哟。哎哟,真是人在衙中坐,祸从天下来。这是个什么事嘛。不过他能坐在帝都府尹的位置上,肯定也是会权衡利弊的。这事吧,现在要是去请示陛下,反而会让陛下更尴尬。就相当于直接锤了二奶奶是因为小姑子, 也就是他们皇家的媳妇才非要和离的。不然的话,一个和离案,为什么要去请示?
这年头,勋贵圈子和离的不多,但也不是没有。闹到官府的也有过先例。都要去皇上的旨意不成?
陛下可能还会在心里问上一句,你啥意思?
那岂不是直接给皇上添堵嘛。行了,既然有状纸递上来了,就升堂吧,按规矩办事准没错的,就算皇上不高兴发作起来,到时候御史清流们也会为他说话的。果然不出所料,衙役们一喊升堂,大堂外面已经挤满了人山人海的人群。周浩晨是有官职在身的,魏氏也是有诰命在身,倒是不用跪着。王大人落座后,开始问了,周魏氏,你为什么要和离啊?
魏氏就讲了啊,当初她用娘家的人脉给自己嫡子请了个先生,结果 ,这个先生最后被庶子抢走了。妾室仗着周浩晨宠爱,也不怎么去给她请安,还经常别苗头,院子里装修得比她这个正室院子还华丽,妾室吃穿比她这个正室还精细什么的。妾室让身边伺候的人称呼她为夫人,还有亲戚揍臭脚,。嫡子小时候中过毒,后来追查到妾室头上,结果,最后不了了之什么的。倒是没提小姑子七皇子妃,就是把早朝上那些大人们小本本上记的差不多也算是重复了一遍。堂外围观的人们不由交头接耳,这位二奶奶一句没提七皇子妃,可七皇子妃在其中的问题很大呀。甚至可以说件件事情背后都有她的影子。明白,明白,二奶奶娘家爹爹只是一个六品翰林,人家七皇子妃又是嫁进皇室,娘家爹又是侯爷的。两人实力差这么多,让人家二奶奶怎么着?
只能是不提她呗。虽然她做了这么多恶。虽然她不提,但大家心里可明镜似的。这都是七皇子妃不做人啊。
可不,一个出嫁的小姑子,仗着嫁得高了,跑到娘家作威作福。
话本书上可都写了,这一桩桩一件件的,跟七皇子可脱不了干系。
谁家要是摊上这么一个难缠的小姑子不头疼哟。
一个侯府嫡女,怎么就和妾室这么一条心呢,你说她怎么想的啊?
这侯府的大少爷太可怜了,过得居然还不如一个庶子。唉!以前谁能想到哦,咱们这老百姓的,还都以为生在富贵人家,就一辈子干啥啥不愁呢,没想到这深宅大院的,也有这么多糟心事。
以前总羡慕这些权贵之家,看来有钱也不一定就万事如意了,你瞧瞧这二奶奶日子过得。真不如我们隔壁那个卖布的铺子家的儿媳妇的日子呢,人家相公不但没小妾,对媳妇那叫一个体贴。唉,以前是真想不到啊,侯府的奶奶少爷们也有过得这么苦的。
难不成那个身世的事是真的?莫不是七皇子妃真有什么把柄落在奶娘手里,不是说,他们侯府二爷的那个妾室是七皇子妃奶娘的亲闺女吗?
这些天,大家都被这个瓜吃撑了,今天这一升堂,可以说是终于等到了后续,大家是各抒己见,听得王大人脸色越来越黑。果然,大家还是谈到了七皇子妃。肃静!肃静!王大人赶紧重重地拍了拍惊堂木,同时向领头的衙役使个眼色。威武!衙役们赶紧配合着把杀威棒敲敲地,大声喝道。大家一看,赶紧闭上了嘴。二奶奶您继续!我们听着呢。魏氏就又说了,前面她说的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她最担心的是,如果再不和离,她怕儿子的性命难保!
妾室这些年因为有倚仗,越来越猖狂,现在已经想要买通下人要置她儿子于死地。她就算是说出来,夫家也没人给她做主。她不是随口说说滴,她是带着证人来滴。证人就是马房的老孙头。老孙头就是被李环儿收买后,前世害了周安瘸了的人。前几天,魏氏带着心腹,在老孙头家里搜出了赃物。现在老孙头的情况是,要么,不承认,被魏氏送官。赃物已经有了,就凭他有这么多银子说不清来源,完全可以给他扣一个偷盗主家之罪,送官轻点也得判个流放。当然,他也可以和李环儿合起来,咬说是魏氏诬陷。可话本子的事闹得这么大,侯府不可能在这个节骨眼上落人口实,公然地站在李环儿一边。说不定为了平息魏氏的怒火,侯府会把事全部推到他头上,打死他也说不定,同时也算灭了口,解了李环儿的后顾之忧。这两条路都是死。那只有站在魏氏一方,死咬李环儿,走忠仆路线了。二奶奶也答应他,只要他咬死了,将来留他一命。到时候事情了了,他顶着个忠仆的名声,就算为了大少爷将来的名声着想,估计二奶奶也会饶了他这条狗命的,再说,二奶奶要是敢杀害忠仆,也得考虑考虑别的下人会不会寒心不是。反正他也没别的路走了,就把忠仆路线贯彻到底吧。堂上,老孙头绘声绘色地讲了李环儿如何使身边的嬷嬷勾引她,给了他银子让他在大少爷骑的马的草料里用毒的经过。他可是一声正气,这种事他当然不干了。不过为了引蛇出洞,他假装答应了那个嬷嬷,然后收下了银子和毒药。如今,毒药和银子他都带来了。请大人查验。我去!又是一个大瓜哦。王大人在心里不由惊诧道。七皇子妃牛逼!
还有,可惜了七皇子甩出去的那一万两银子喽!
那一万多两银子撒下去,本来是压七皇子妃的消息的,可现在这么人命关天的证据出来,堂外又有这么多围观百姓,又怎么能压得下去!
估计这些旁听的百姓退堂会后就会去串着门各处传瓜了。到不了天黑,这事就能传遍京城。这里面的干系,他才不会给七皇子担待。那就传兴国侯府的二爷和那个妾室吧。看看他们怎么说。想到马上就要吃到第一手劲爆的瓜,王大人还有点蛮激动滴。周浩晨正在衙门办差,见到帝都府的衙役,脸都黑了。这是干什么?居然要找他去过堂?
周二爷请了,贵府的二奶奶往我们帝都府递了状纸,要和您和离。如今,二奶奶正在衙门,请您也过去一趟吧。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