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瑜-格格党(60)
小景点头,娘放心,我知道的,不会耽搁自己,只是抽空教教弟弟妹妹。
杨稔相信儿子说的话,儿子念书,一直以来他们夫妻俩除了出钱送儿子去私塾、买些书籍或往年考卷、给他补补身子,别的都是靠儿子自己努力,寒窗苦读都是儿子自己在坚持,考取功名他只怕比自己更迫切。
那好,你学累了就教教弟弟妹妹,权当歇息会。
女儿不用参加科举,识字后学她喜欢的就行,也没必要跟儿子一样学,识字,读得懂书便好。
没过多久,陈如松就载着买的两个人回来,这两人比夫妻俩大上八岁,都是四十出头的年纪,不过因着过得差,瞧着就如同五十岁的人一般。
男人姓吴,杨稔便叫他吴叔,女人说随男人姓氏叫,便叫她吴婶。
原叫她吴嫂也成,只是她男子却不好称呼,叫吴兄或者吴大哥都有些怪异。
日后便叫你们吴叔与吴婶,在这做事,是没有月钱给的,不过只要不偷懒,饭菜是管饱的,想吃多少吃多少。
像自家这种平民百姓,买人干活,都是不会给下人月钱的,只有大户人家才会有月钱给,自家自然也不例外,只等日后,小景考中举人,她就给二人发放月钱,如今是没有的。
两人只是沉默地点点头,很老实。
杨稔便接着说道:我带你们去你们住的房间,今日先将自己的行李收拾好,明日再干活。如今南房三间房,既然两人是夫妻自然就是住一间,留一间给他们两人洗漱,就还空着一间。
将两人带过去,杨稔就没管,房间都是干干净净,没什么东西,就是床铺与一个大箱子。
实际杨稔暂时还没理清两人该干什么,家里的事其实不多,稍稍杂了点,一个人干绰绰有余,只是家里人多一些较安稳罢了。
想着到底买了两个人,杨稔便琢磨琢磨该如何给两人分派活计,跟自家男人说道:家里的洗衣做饭由吴婶负责,扫地,擦桌子椅子,吴叔除了这些还能做什么呢?
一时之间,陈如松也想不出有什么活,不过他往南房那边看时,突然间就想起来,之前房间的那些被套被单还未清洗呢,到时看他们夫妻俩谁洗,吴叔腿脚不便,不知久坐能不能行,唉,买了个瘸腿的人还是有些难事的。
府城离家远,八套被套被单不少,拿回来又拿去太麻烦了,陈如松就粗略的洗了洗,打算等搬来再好好地洗一道,如今正好让他们干。
媳妇你也别想了,家里的活计,左右都交给他们便是,谁做都是一样的,夫妻间不会去计较,你只管闲着看他们做事就好。家里多了两个人,这杂活决计是轮不到媳妇来做的。
这倒也是,明日让他们将家里的活计都做一遍,就知道有哪些活计了。想着自己日后就能彻底闲下来,杨稔有些激动。
第102章 安居
吴大娘的力气很大, 与普通男子的力气一般大,平日里的重活也都能干,这饭并没白吃。
吴叔虽然腿脚不便, 但住着拐杖也能干活, 他的腿平日里不痛,除了雨天晚上会有些刺痛,别的时候都是好好的。
两个下人慢慢适应主家的生活,家里的一点活计干得得心应手。
这让夫妻俩安心不少, 不过到底是刚买回来的人, 还是要多观察一些时日。
第一二日,夫妻俩都在家里看着, 买人的第三日, 陈如松出去给二儿子找私塾。
早前就打听过了,只是有两家都还不错, 暂时无法抉择,今日就是去两家看看,做最后的决定。
杨稔留在家里带着三个孩子,并不多操心,两个小的都在练字,七岁的孩子,正是该好好练字的时候, 小景在看书, 为了怕打扰到儿子, 杨稔将西厢房收拾了一间做书房,日后小景要念书的话,她就带着两个孩子在西厢房的书房练字。
这会也是在西厢房的书房,看着两个孩子认真的练字, 杨稔想到自己的字也不好,只是识字,写不一定都能写出来,左右无事,她索性也跟着练。
娘的字没有大哥的好。康康眼尖看见了她娘的字迹,感觉不工整,大哥的字好看很多。
是啊,你大哥是练了十几年,娘这才刚开始呢,你跟你二哥要好好练,你们也比娘先练字,别被娘赶上了哦。杨稔鼓励道,她希望孩子们都超过自己跟丈夫。
康康一脸原来如此,乖巧应道:好,我会好好练的。
说完,康康就低头认真练字,一旁听着的知行也低下头,握着笔接着练字。
只是两家私塾,很快看好,一个时辰左右陈如松就回来了。
听见敲门和开门声,一定是自家男人回来了,杨稔当即走出来,果然是,她好奇地问道:怎么样?哪家私塾更好?
都挺好,两家的先生都只是看着有些严肃,也还好,我都问过,他们不会罚得太过,至多也就是抄书或者打手板,两家也就束脩差了三十文,我倾向束脩贵一些的那家,他家开得久一些,教出的秀才都是三个,但童生多几个。
高有高的道理,在府城,价钱不合适都开不了多久,杨稔很能明白,何况如今自家也不差那几十文钱,每月多少束脩?
三百五十文,比县城徐先生那要贵五十文。因为儿子是秀才,陈如松就算了算,这秀才开私塾,若是有十个学生,这一年也就三十多两银子了。
不过府城秀才大多选择当教书先生,每家也就几个学生,一年一般就十几二十两银子,但逢年过节还有礼收,也不累,这日子还能过得十分不错。
自家儿子是廪生,日后若是盘缠不够,开个私塾也能凑一些,不过陈如松摇头,自己不会让儿子落到那个地步,私塾还是很耽误时间的。
府城你更熟,便就这家吧,离咱家远么?若是太远,每日来回也是不便,驴车在外的时候,要走过去还得起早。
不算远,一刻钟都不到,我也是觉得这家离咱家近,又贵了三十文,想着好一些。离自家的远近,陈如松是考虑在内的,太远的私塾他都没去看。
那就好。离家近就好。
私塾与府学一样,都是十月才入学。
也很快,没几日,两个儿子就都入学了。
府学提供住宿,只是条件并不好,是让一些家境贫寒或是府城之外的秀才入住。
自家离府学不远,便没让儿子住。
孩子们入学后,夫妻俩并不放心,大儿子虽然是个十六岁的少年,可新入学,也不知道府学的人是怎么样的,会不会恃强凌弱,大儿子并不是强势的性子,夫妻俩都怕他在府学吃亏。
二儿子也是,虽看着更胆大些,可到底才七岁的孩子,这又是一个新的地方,就怕他心里发怯。
是以两个儿子入学这一日,夫妻俩有些坐立不安,这样总不好,只好将心思放在康康身上。
康康如今在家,每日练几个大字便无其它,也不知能教她些什么。陈如松有些烦忧,自家如今不耕种,养了个秀才儿子,就不是单纯的农户了,可两个儿子能去念书,女儿又能干什么?总不能虚度光阴。
等过些日子我教她学学女红,咱们那时与街坊邻里也相熟了,便看看他们家里的女儿是学些什么,也给她找几个年龄相近的玩伴。
两个儿子在私塾,有同龄的同窗玩还好,女儿只有那个杜家的小女孩一块玩,之后她也会带着去相熟的家里,可惜别家同龄的孩子,竟开始带弟妹了,也就一直只有杜家姑娘一个玩伴。
如今府城这,总不会还是那样。
也好。陈如松没再说什么,坐在女儿附近陪她,平常带孩子的时候少,每次有空,陈如松都会待在孩子身边,让孩子们熟悉父亲。
到了准备夕食的时候,两个孩子都下学了,这是孩子们第一日入学,陈如松特地去接,不只是七岁的二儿子,大儿子他也要去接。
片刻后,陈如松领着一大一小两个儿子回到家。
看着两个孩子都是轻松的神态,自家男人也是带着笑意,杨稔心里松了口气,但还是关怀道:小景,知行,今日过得怎么样?
小景带着笑意回道:很好,娘,教我的先生竟是位举人,并且学识十分渊博,实在令人敬佩。
府学的先生是位老举人,杨稔早就听自家男人说了,并不惊讶,不过这没告诉儿子么,杨稔心里有些懊恼,怎么就没告诉呢。
好,小景就安心跟着先生学,同窗好相处吗?既然大儿子敬佩先生,那么先生是没什么,就看他的同窗如何了。
说起同窗,小景带着一丝激动道:也很好,大家都是求知若渴的学子,我们互相交流文章,总有不同的感想。
看来大儿子还算顺利,杨稔笑着点头,知行呢,私塾先生如何,同窗如何?
先生比徐先生看着严厉,我都不敢讲话,同窗都还行。知行并没有多满意。
同窗没欺负你吧?要是有谁敢欺负你,不要怕,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先示弱,回家跟爹娘说。杨稔不想让儿子忍,自家儿子不是惹事的,但也不能怕事。
能在私塾念书的,她相信家世不会高到哪去,自家不至于惧怕什么。
知行摇头,没有,他们只知道看书。
想是都不熟悉,日后你们就能一块玩了。两个儿子都顺顺利利入学,杨稔终于放下心来。
两个儿子上了几日学,陈如松就开始出门载客,已经在家里歇了好些时日了。
大儿子不用再接送,还能顺路将二儿子送去私塾,因为府学与私塾离得近,于是每日吃完早饭,两个儿子一块出门。
不过下午下学,杨稔就没要大儿子接,自己去接了二儿子回,因为府学到底不同,有时先生传授的知识,有些难懂,儿子会想跟同窗交流交流,这样的话回来的就晚,没必要还让他去接弟弟。
杨稔自己也有空闲,自从买了两个人,她是真的清闲,孩子都大了,每日琢磨给他们做什么饭菜,吴婶的厨艺挺好,也就不用杨稔动手,只要说出来就好,买也是吴婶去买。
如今,她每日上午就带着女儿练字,下午做做针线活,琢磨一家家里的事情,然后接知行回来,将整个家打理得不用自家男人操心什么就好。
每次自家男人要载客到县城,杨稔都细心地给他准备行李,一定会用到的,可能会用到的都准备上,以防万一。
于是不仅杨稔感受到了家里买了两个人的舒心日子,陈如松也感受到了,从前,他和媳妇都忙,出行虽然也准备的很好,可比不上如今舒坦,家里是真的什么也不操心,每日他只管挣银子。
而且如今载客也更方便,府城县城都有房子,在哪都能住自家,吃什么自己弄,还少花几十文甚至几百文钱。
如今搬到府城,离陈家村实在远,陈如松托了陈二哥,一旦他爹有什么不对,就赶紧想办法喊他,县城载客到府城的几个同行,都是熟识了,让他们带话都是能行的。
这样托付之后,陈如松每次到县城,也还是要回一趟陈家村看望爹娘,他爹的身子骨已经是不大好了,若不是想着自己两头跑,每次回来就能来看爹娘,即使是担心儿子在府学受欺负,他也得先在县城待上一段时日守着爹娘。
杨稔很支持自家男人去看望二老,每次都叫他买些适合老人的东西过去,两位老人,如今公公是一直病着,婆婆虽还能动,可也虚弱了许多,陈大哥这次倒是还算拎得清,一直任劳任怨照顾两位老人,没听自家男人说大房对二老有哪里不好。
十一月中旬,卧病在床好几年的陈大兴去世了,一家人回家奔丧。
老伴去世,对田氏的打击不是一般的大,她原本就极为虚弱,开春没多久,就跟着去世了。
两位老人的去世,对三家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二老不管如何,对几个孩子都是疼爱有加,没有多偏心哪个,在三个儿子心里都是很有分量的。
杨稔心里也有些低落,公婆待她也算厚道,她当初喜欢偷懒,也没说什么,之后分了家,也并未多管自家的事,比起别家的公婆,自家公婆真是算极好的。
帮着安葬完田氏的亲近族人看着三兄弟都很悲痛,连那两个儿媳也伤心,不禁出言安慰道:你们爹娘都活到六十多岁,算是高寿了,别太伤心,往后的日子还要好好过。
第103章 乡试
为什么是两个儿媳, 因为族人看着陈大嫂并不悲痛,虽然没露笑颜,但看着并不如何伤心, 一脸松快。
而陈二嫂和杨稔都是情真意切的为两个老人伤心。
两位老人过世, 夫妻俩回陈家村的时候骤减,应该说陈如松回来的时候骤减,毕竟每次都是他坐驴车回来,杨稔要顾着三个孩子, 在县城时还能跟着回来看望, 在府城那是不好回来的。
回来是为了看望二老,如今只是每年回来给二老扫墓就好, 其余时候, 就回来的少。
乡试三年一次,刚好田氏去世这一年就举办了乡试。
小景作为孙辈, 要守孝一年,这一年的乡试不能参与。
等小景参加乡试,已经二十岁,要不要在孝期过后给他定亲,夫妻俩心里都有些犹豫不决。
沉默片刻,陈如松说道:原先是想着儿子考中秀才,就给他定亲, 可他偏偏更争气, 成了一等的秀才, 是廪生,我便想,让他这一次考了乡试过后再议,试一试, 瞧瞧他有多少本领,下一次能不能过,若是二十岁中举,那相看的人选都是不同的,甚至能说是天壤之别。
我也是这样想,十六总觉着还小,这会也才十六岁半,不大,总得过了十八岁。在杨稔心里,儿子总是没有长大的。
可如今要拖到三年后才能去考乡试,小景便有二十岁,这第一次参加乡试,我想着只怕难以考过,那这年岁就大了,二十岁的秀才可不能跟二十岁的举人比。举人二十岁没成亲,人家抢着要结亲家,二十岁的秀才,总是差点意思。
那就帮他相看吧,先成家再立业。当初那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如今已到了要成家的年纪了,杨稔恍然发觉已过了这么多年,她竟马上就要有儿媳了。
还没开始相看,得知消息的小景就连忙拒绝了父母。
如今我只想一心科举,成家之事想等到考中举人再议。
可三年之后你未必能考过,再三年之后你就二十有三,若是再不成,再一个三年就二十有六了。杨稔也不想儿子成亲早了,十六七岁在她眼里是真小,她打算先给儿子定亲,等他满了十八岁再成亲,这个年纪就刚好。
陈如松在一旁点头,乡试比院试更难,儿子院试要两次才过,乡试每个两三次只怕不成。
我定能考过的,爹娘放心。小景还是坚持,如今成亲,不过是多了一个分心的人,他只想专心科举,秀才还不够,举人才能有些分量,只要他考中举人,爹娘就都能过好日子了。
儿子不想成亲,作为尊重孩子的爹娘,杨稔和陈如松夫妻俩也就听进去了。
就给你两次机会,考两次若是还未中举,那你就得先成亲,只怕到时已不好找了。二十三虽还未成亲的人,也没几个,旁人只怕以为有什么毛病呢。
小景用力点头,爹娘放心吧,我一定会好好努力的。
虽然答应了儿子,可夫妻俩心里都有些沉甸甸的,二十三岁再议亲,只是秀才,可不会有多好议了。
既然是小景自己要求的,咱们就听他的,他如今读的书多,比咱们要聪明,知道怎么做对他是最好的。第一次当娘,杨稔也有些把不准到底怎么做,既然儿子自己想好了,她就暂且顺着儿子的意思。
恋耽美
杨稔相信儿子说的话,儿子念书,一直以来他们夫妻俩除了出钱送儿子去私塾、买些书籍或往年考卷、给他补补身子,别的都是靠儿子自己努力,寒窗苦读都是儿子自己在坚持,考取功名他只怕比自己更迫切。
那好,你学累了就教教弟弟妹妹,权当歇息会。
女儿不用参加科举,识字后学她喜欢的就行,也没必要跟儿子一样学,识字,读得懂书便好。
没过多久,陈如松就载着买的两个人回来,这两人比夫妻俩大上八岁,都是四十出头的年纪,不过因着过得差,瞧着就如同五十岁的人一般。
男人姓吴,杨稔便叫他吴叔,女人说随男人姓氏叫,便叫她吴婶。
原叫她吴嫂也成,只是她男子却不好称呼,叫吴兄或者吴大哥都有些怪异。
日后便叫你们吴叔与吴婶,在这做事,是没有月钱给的,不过只要不偷懒,饭菜是管饱的,想吃多少吃多少。
像自家这种平民百姓,买人干活,都是不会给下人月钱的,只有大户人家才会有月钱给,自家自然也不例外,只等日后,小景考中举人,她就给二人发放月钱,如今是没有的。
两人只是沉默地点点头,很老实。
杨稔便接着说道:我带你们去你们住的房间,今日先将自己的行李收拾好,明日再干活。如今南房三间房,既然两人是夫妻自然就是住一间,留一间给他们两人洗漱,就还空着一间。
将两人带过去,杨稔就没管,房间都是干干净净,没什么东西,就是床铺与一个大箱子。
实际杨稔暂时还没理清两人该干什么,家里的事其实不多,稍稍杂了点,一个人干绰绰有余,只是家里人多一些较安稳罢了。
想着到底买了两个人,杨稔便琢磨琢磨该如何给两人分派活计,跟自家男人说道:家里的洗衣做饭由吴婶负责,扫地,擦桌子椅子,吴叔除了这些还能做什么呢?
一时之间,陈如松也想不出有什么活,不过他往南房那边看时,突然间就想起来,之前房间的那些被套被单还未清洗呢,到时看他们夫妻俩谁洗,吴叔腿脚不便,不知久坐能不能行,唉,买了个瘸腿的人还是有些难事的。
府城离家远,八套被套被单不少,拿回来又拿去太麻烦了,陈如松就粗略的洗了洗,打算等搬来再好好地洗一道,如今正好让他们干。
媳妇你也别想了,家里的活计,左右都交给他们便是,谁做都是一样的,夫妻间不会去计较,你只管闲着看他们做事就好。家里多了两个人,这杂活决计是轮不到媳妇来做的。
这倒也是,明日让他们将家里的活计都做一遍,就知道有哪些活计了。想着自己日后就能彻底闲下来,杨稔有些激动。
第102章 安居
吴大娘的力气很大, 与普通男子的力气一般大,平日里的重活也都能干,这饭并没白吃。
吴叔虽然腿脚不便, 但住着拐杖也能干活, 他的腿平日里不痛,除了雨天晚上会有些刺痛,别的时候都是好好的。
两个下人慢慢适应主家的生活,家里的一点活计干得得心应手。
这让夫妻俩安心不少, 不过到底是刚买回来的人, 还是要多观察一些时日。
第一二日,夫妻俩都在家里看着, 买人的第三日, 陈如松出去给二儿子找私塾。
早前就打听过了,只是有两家都还不错, 暂时无法抉择,今日就是去两家看看,做最后的决定。
杨稔留在家里带着三个孩子,并不多操心,两个小的都在练字,七岁的孩子,正是该好好练字的时候, 小景在看书, 为了怕打扰到儿子, 杨稔将西厢房收拾了一间做书房,日后小景要念书的话,她就带着两个孩子在西厢房的书房练字。
这会也是在西厢房的书房,看着两个孩子认真的练字, 杨稔想到自己的字也不好,只是识字,写不一定都能写出来,左右无事,她索性也跟着练。
娘的字没有大哥的好。康康眼尖看见了她娘的字迹,感觉不工整,大哥的字好看很多。
是啊,你大哥是练了十几年,娘这才刚开始呢,你跟你二哥要好好练,你们也比娘先练字,别被娘赶上了哦。杨稔鼓励道,她希望孩子们都超过自己跟丈夫。
康康一脸原来如此,乖巧应道:好,我会好好练的。
说完,康康就低头认真练字,一旁听着的知行也低下头,握着笔接着练字。
只是两家私塾,很快看好,一个时辰左右陈如松就回来了。
听见敲门和开门声,一定是自家男人回来了,杨稔当即走出来,果然是,她好奇地问道:怎么样?哪家私塾更好?
都挺好,两家的先生都只是看着有些严肃,也还好,我都问过,他们不会罚得太过,至多也就是抄书或者打手板,两家也就束脩差了三十文,我倾向束脩贵一些的那家,他家开得久一些,教出的秀才都是三个,但童生多几个。
高有高的道理,在府城,价钱不合适都开不了多久,杨稔很能明白,何况如今自家也不差那几十文钱,每月多少束脩?
三百五十文,比县城徐先生那要贵五十文。因为儿子是秀才,陈如松就算了算,这秀才开私塾,若是有十个学生,这一年也就三十多两银子了。
不过府城秀才大多选择当教书先生,每家也就几个学生,一年一般就十几二十两银子,但逢年过节还有礼收,也不累,这日子还能过得十分不错。
自家儿子是廪生,日后若是盘缠不够,开个私塾也能凑一些,不过陈如松摇头,自己不会让儿子落到那个地步,私塾还是很耽误时间的。
府城你更熟,便就这家吧,离咱家远么?若是太远,每日来回也是不便,驴车在外的时候,要走过去还得起早。
不算远,一刻钟都不到,我也是觉得这家离咱家近,又贵了三十文,想着好一些。离自家的远近,陈如松是考虑在内的,太远的私塾他都没去看。
那就好。离家近就好。
私塾与府学一样,都是十月才入学。
也很快,没几日,两个儿子就都入学了。
府学提供住宿,只是条件并不好,是让一些家境贫寒或是府城之外的秀才入住。
自家离府学不远,便没让儿子住。
孩子们入学后,夫妻俩并不放心,大儿子虽然是个十六岁的少年,可新入学,也不知道府学的人是怎么样的,会不会恃强凌弱,大儿子并不是强势的性子,夫妻俩都怕他在府学吃亏。
二儿子也是,虽看着更胆大些,可到底才七岁的孩子,这又是一个新的地方,就怕他心里发怯。
是以两个儿子入学这一日,夫妻俩有些坐立不安,这样总不好,只好将心思放在康康身上。
康康如今在家,每日练几个大字便无其它,也不知能教她些什么。陈如松有些烦忧,自家如今不耕种,养了个秀才儿子,就不是单纯的农户了,可两个儿子能去念书,女儿又能干什么?总不能虚度光阴。
等过些日子我教她学学女红,咱们那时与街坊邻里也相熟了,便看看他们家里的女儿是学些什么,也给她找几个年龄相近的玩伴。
两个儿子在私塾,有同龄的同窗玩还好,女儿只有那个杜家的小女孩一块玩,之后她也会带着去相熟的家里,可惜别家同龄的孩子,竟开始带弟妹了,也就一直只有杜家姑娘一个玩伴。
如今府城这,总不会还是那样。
也好。陈如松没再说什么,坐在女儿附近陪她,平常带孩子的时候少,每次有空,陈如松都会待在孩子身边,让孩子们熟悉父亲。
到了准备夕食的时候,两个孩子都下学了,这是孩子们第一日入学,陈如松特地去接,不只是七岁的二儿子,大儿子他也要去接。
片刻后,陈如松领着一大一小两个儿子回到家。
看着两个孩子都是轻松的神态,自家男人也是带着笑意,杨稔心里松了口气,但还是关怀道:小景,知行,今日过得怎么样?
小景带着笑意回道:很好,娘,教我的先生竟是位举人,并且学识十分渊博,实在令人敬佩。
府学的先生是位老举人,杨稔早就听自家男人说了,并不惊讶,不过这没告诉儿子么,杨稔心里有些懊恼,怎么就没告诉呢。
好,小景就安心跟着先生学,同窗好相处吗?既然大儿子敬佩先生,那么先生是没什么,就看他的同窗如何了。
说起同窗,小景带着一丝激动道:也很好,大家都是求知若渴的学子,我们互相交流文章,总有不同的感想。
看来大儿子还算顺利,杨稔笑着点头,知行呢,私塾先生如何,同窗如何?
先生比徐先生看着严厉,我都不敢讲话,同窗都还行。知行并没有多满意。
同窗没欺负你吧?要是有谁敢欺负你,不要怕,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先示弱,回家跟爹娘说。杨稔不想让儿子忍,自家儿子不是惹事的,但也不能怕事。
能在私塾念书的,她相信家世不会高到哪去,自家不至于惧怕什么。
知行摇头,没有,他们只知道看书。
想是都不熟悉,日后你们就能一块玩了。两个儿子都顺顺利利入学,杨稔终于放下心来。
两个儿子上了几日学,陈如松就开始出门载客,已经在家里歇了好些时日了。
大儿子不用再接送,还能顺路将二儿子送去私塾,因为府学与私塾离得近,于是每日吃完早饭,两个儿子一块出门。
不过下午下学,杨稔就没要大儿子接,自己去接了二儿子回,因为府学到底不同,有时先生传授的知识,有些难懂,儿子会想跟同窗交流交流,这样的话回来的就晚,没必要还让他去接弟弟。
杨稔自己也有空闲,自从买了两个人,她是真的清闲,孩子都大了,每日琢磨给他们做什么饭菜,吴婶的厨艺挺好,也就不用杨稔动手,只要说出来就好,买也是吴婶去买。
如今,她每日上午就带着女儿练字,下午做做针线活,琢磨一家家里的事情,然后接知行回来,将整个家打理得不用自家男人操心什么就好。
每次自家男人要载客到县城,杨稔都细心地给他准备行李,一定会用到的,可能会用到的都准备上,以防万一。
于是不仅杨稔感受到了家里买了两个人的舒心日子,陈如松也感受到了,从前,他和媳妇都忙,出行虽然也准备的很好,可比不上如今舒坦,家里是真的什么也不操心,每日他只管挣银子。
而且如今载客也更方便,府城县城都有房子,在哪都能住自家,吃什么自己弄,还少花几十文甚至几百文钱。
如今搬到府城,离陈家村实在远,陈如松托了陈二哥,一旦他爹有什么不对,就赶紧想办法喊他,县城载客到府城的几个同行,都是熟识了,让他们带话都是能行的。
这样托付之后,陈如松每次到县城,也还是要回一趟陈家村看望爹娘,他爹的身子骨已经是不大好了,若不是想着自己两头跑,每次回来就能来看爹娘,即使是担心儿子在府学受欺负,他也得先在县城待上一段时日守着爹娘。
杨稔很支持自家男人去看望二老,每次都叫他买些适合老人的东西过去,两位老人,如今公公是一直病着,婆婆虽还能动,可也虚弱了许多,陈大哥这次倒是还算拎得清,一直任劳任怨照顾两位老人,没听自家男人说大房对二老有哪里不好。
十一月中旬,卧病在床好几年的陈大兴去世了,一家人回家奔丧。
老伴去世,对田氏的打击不是一般的大,她原本就极为虚弱,开春没多久,就跟着去世了。
两位老人的去世,对三家都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二老不管如何,对几个孩子都是疼爱有加,没有多偏心哪个,在三个儿子心里都是很有分量的。
杨稔心里也有些低落,公婆待她也算厚道,她当初喜欢偷懒,也没说什么,之后分了家,也并未多管自家的事,比起别家的公婆,自家公婆真是算极好的。
帮着安葬完田氏的亲近族人看着三兄弟都很悲痛,连那两个儿媳也伤心,不禁出言安慰道:你们爹娘都活到六十多岁,算是高寿了,别太伤心,往后的日子还要好好过。
第103章 乡试
为什么是两个儿媳, 因为族人看着陈大嫂并不悲痛,虽然没露笑颜,但看着并不如何伤心, 一脸松快。
而陈二嫂和杨稔都是情真意切的为两个老人伤心。
两位老人过世, 夫妻俩回陈家村的时候骤减,应该说陈如松回来的时候骤减,毕竟每次都是他坐驴车回来,杨稔要顾着三个孩子, 在县城时还能跟着回来看望, 在府城那是不好回来的。
回来是为了看望二老,如今只是每年回来给二老扫墓就好, 其余时候, 就回来的少。
乡试三年一次,刚好田氏去世这一年就举办了乡试。
小景作为孙辈, 要守孝一年,这一年的乡试不能参与。
等小景参加乡试,已经二十岁,要不要在孝期过后给他定亲,夫妻俩心里都有些犹豫不决。
沉默片刻,陈如松说道:原先是想着儿子考中秀才,就给他定亲, 可他偏偏更争气, 成了一等的秀才, 是廪生,我便想,让他这一次考了乡试过后再议,试一试, 瞧瞧他有多少本领,下一次能不能过,若是二十岁中举,那相看的人选都是不同的,甚至能说是天壤之别。
我也是这样想,十六总觉着还小,这会也才十六岁半,不大,总得过了十八岁。在杨稔心里,儿子总是没有长大的。
可如今要拖到三年后才能去考乡试,小景便有二十岁,这第一次参加乡试,我想着只怕难以考过,那这年岁就大了,二十岁的秀才可不能跟二十岁的举人比。举人二十岁没成亲,人家抢着要结亲家,二十岁的秀才,总是差点意思。
那就帮他相看吧,先成家再立业。当初那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如今已到了要成家的年纪了,杨稔恍然发觉已过了这么多年,她竟马上就要有儿媳了。
还没开始相看,得知消息的小景就连忙拒绝了父母。
如今我只想一心科举,成家之事想等到考中举人再议。
可三年之后你未必能考过,再三年之后你就二十有三,若是再不成,再一个三年就二十有六了。杨稔也不想儿子成亲早了,十六七岁在她眼里是真小,她打算先给儿子定亲,等他满了十八岁再成亲,这个年纪就刚好。
陈如松在一旁点头,乡试比院试更难,儿子院试要两次才过,乡试每个两三次只怕不成。
我定能考过的,爹娘放心。小景还是坚持,如今成亲,不过是多了一个分心的人,他只想专心科举,秀才还不够,举人才能有些分量,只要他考中举人,爹娘就都能过好日子了。
儿子不想成亲,作为尊重孩子的爹娘,杨稔和陈如松夫妻俩也就听进去了。
就给你两次机会,考两次若是还未中举,那你就得先成亲,只怕到时已不好找了。二十三虽还未成亲的人,也没几个,旁人只怕以为有什么毛病呢。
小景用力点头,爹娘放心吧,我一定会好好努力的。
虽然答应了儿子,可夫妻俩心里都有些沉甸甸的,二十三岁再议亲,只是秀才,可不会有多好议了。
既然是小景自己要求的,咱们就听他的,他如今读的书多,比咱们要聪明,知道怎么做对他是最好的。第一次当娘,杨稔也有些把不准到底怎么做,既然儿子自己想好了,她就暂且顺着儿子的意思。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