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瑜-格格党(61)
陈如松点点头,安慰自己和媳妇,二十三也还好,没到三十就还好议亲,要是三十多那才难议。
说完,他觉得安慰到了自己,儿子到底还是秀才,进了府学的廪生,虽年纪稍大,可也不算太大,没订过亲,说亲应当不会太难。
既然答应了,夫妻俩也就暂且放下为儿子相看的心,陈如松照例去载客,杨稔则在家里打理一大家子。
不过夫妻俩不打算给儿子相看,不代表没人看中。
决定暂且搁置给儿子相看一事没多久,就陆续有媒婆上门。
有些是主动问有无看上的,帮忙说和,有些则是受人之托,女方来询问意思。
有好几家是不错的人家,杨稔是真的心动,只是既然答应了儿子,她也不能反悔。
若是等几年,未必有这样好的女娃。杨稔稍稍有些焦虑。
再问问儿子,这次他还是坚定,咱们就对外说这几年都不给儿子定亲。儿子到底还算小,十六七岁的孩子,陈如松担心他只是一时兴起,觉得定亲成亲麻烦,这才推脱。
于是看重的几家,杨稔过去询问小景的想法。
娘,她们再好,如今也与我无缘。小景还是坚决的要成为举人后再定亲成亲。
那好,日后这些给你说亲的娘都推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三年转瞬即逝。
开春,杨稔就在为儿子今年八月的乡试做准备,到省城要大半月,省城又是人生地不熟的,在路上过大半月,省城也要待上好些日子,回来又要大半月,就有一个多月在路上。
为了儿子的乡试,家里特地再买了头驴,原先的已经年老了,从县城到府城这几日的路程还算好,让它跑大半月到省城歇上一些时日再跑大半月回来,不太受得住。
这头驴要比老驴贵上一两银子,十几年了,价钱高一些是正常的。
车架也换了新的,瞧着比老驴车气派些。
给你们备二十日的干粮,还有肉干和腊肉,先吃腊肉,肉干能放得久一些,还有酱,也备上一罐,到时混着炒米吃。杨稔先计划着,免得到时手忙脚乱。
陈如松点头,回来的干粮你就不用操心了,省城一定有卖的,这么多人过去,回来总是要带食物,会有卖的,便是贵上些许也好,家里预备的到时也吃不得。
杨稔应下,我知道,只给你们准备去的,回来你就自己操心,再带两床被子吧,路上住宿万一被子不好,或是有个意外要睡驴车,总还是要盖下被子的。
他们这边,即使是大夏日,晚上也还是有些凉意的,儿子是要参考的人,自家男人要驾车,两人的身子可都不能着凉。
好,带着好,记得给儿子带两身衣裳换,我就带一套,到省城就换下来,回来再换。在省城是住客栈,不好洗衣,还是忍忍脏,别多事了。
银子也要带够,以防万一,不如换张银票带在身上。虽路上盗匪极少,可凡事都有例外,谁也不能确切地说一定不会有。
这个确实要,明日我去钱庄换个五十两的银票,我跟儿子身上也都带着银子,出门在外,没有银子是不行的。
不仅杨稔早早就给儿子准备起来,陈如松也是,还有大半年,就琢磨着带些什么,夫妻俩已经早早的忙碌起来。
事先准备也有好处,到了临近出发的日子,一切能提前准备的都已准备好,杨稔只需要在出发前几日做好干粮炒米就好。
肉干在五月就开始制作,就是煮熟晒干,怕不好咬,杨稔是切成小块小块的晒,到时一块就是一口,慢慢地嚼,还是能吃得动的。
腊肉比肉干好吃,用油炒好炒干一些也能放几日,先吃了腊肉,若是吃完之后到了有卖食物的地方,就可以不用吃肉干,没有就得吃肉干。
小景问过他先生,乡试参考带上三四十两银子做盘缠就好,我便预备五十两银子,小景带二十两,我带三十两,至于那五十两银票,我就藏起来,不到必要不拿出来,这样预备着,不会缺银子使。出门在外,总是身上多备一些银钱的好。
杨稔赞同,是要多备些银子。
我带小景去省城,你在家要小心。从没跟媳妇分开过两个月这样久,从前只是半月,媳妇在县城,又有亲人陪着,如今却只有两个下人,陈如松是不太放心。
我会的,家里你放心吧,有吴叔吴婶两人,咱们街坊邻里也算熟识,府城如今也是太平的。三个大人,两个十来岁的孩子,并不怕什么。
若是遇到什么事,就去找通判,另一支的族人也是族人。碰上什么事,陈家村远水治不了近渴,还是得靠府城这位族人。
这几年,虽没接触过,但陈如松瞧着这位通判是个正直的人,自家不会惹麻烦,碰到麻烦,求他帮个忙看在同族的份上也许能成,便是不帮,也让旁人有个顾虑。
你放心,安安心心带小景去参加乡试,家里不会有事的,别让小景也跟着担忧家里。这一次乡试,也是极为重要的,杨稔很希望儿子能一次考中。
六月下旬,父子俩出发去省城,第一次去,还是早些为妙,免得路上出什么岔子,到得早,在客栈多歇几日,好好巩固一番都是好的,到得晚,刚来就去考,只怕身子骨稍稍弱一些的都受不了。
这次也是跟着别的去省城的驴车一块出发,好几辆驴车,都是去省城赶考的秀才们,一块出发不仅更安全,路上歇息时,小景还能与他们一同交流。
丈夫和大儿子出了远门,杨稔即使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也会心里担忧,他们没去之前,她还想着儿子中举,出发后她只想着安全回到家就好,虽然这样想很没出息。
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这日子还算平静,只是少了两个人,显得格外安静。
之前自家男人每月都有不在家的日子,可府城和县城两地来往,不算太远,隔几日就回来了,况且小景是每日都在家的,如今是父子两人不在家,就感觉空落落的。
第104章 中举
杨稔在家里左等右等, 等了两个半月,父子俩才从省城回到府城。
这么久未见,一到家, 一家人抱作一团, 杨稔激动道:可算回来了,真是让人惦记。
陈如松紧紧地抱着媳妇,连连点头,可不是, 咱俩还没分开过这样久。
小景就一手放在父亲的背上, 一手放在母亲的背上,三个人这样抱了好一会。
还是杨稔先松开了手, 父子俩都回来了, 也不急着这一会亲近,你们刚回来, 很累了吧,饿不饿,先吃饭吧,吃完饭歇息。
陈如松应道:是挺饿的,路上吃得不好,到了半路,那干粮硬邦邦的, 都是不想吃的。这两个多月, 陈如松都瘦了不少, 儿子到省城还要苦读,即便他每日给炖了鸡汤,也还是瘦了许多。
杨稔理解地点头,干粮偶尔吃吃还好, 一直吃是指定不行的,可出远门,路上并不算安全,吃自己的粮食是最好的。
你跟小景先洗漱一番,估摸着你们这几日会回来,我让吴婶每日都备了一锅热水,好让你们回来时能马上洗漱,先去吧,饭菜待会就好。
好,康康呢?离家两月多,陈如松不仅想媳妇,也想两个小的,知行这会在私塾,可女儿应当在家。
隔壁李家嫂子会织细棉布,康康喜欢,就过去看了。李家女子都是在家里靠织细棉布为生,康康很喜欢,李家也不排斥,康康就时常过去玩。
也是最近女儿才喜欢上的,杨稔已想好,若是过几日女儿还是喜欢,她就拿些银钱给女儿拜个师,李家嫂子织的细棉布细密柔软,技艺十分好,就是不知是否会收徒。
这些过几日再说,杨稔知道自家男人定是想女儿了,我去叫她回来。
父子俩去洗漱,杨稔叫吴叔将驴车上的东西收拾一番,叫吴婶给父子俩做饭。
将女儿喊回来后,想着让父子俩早些吃饭,吴婶淘米煮饭,杨稔就洗菜备菜。
等二人出来,稍坐片刻,饭菜就都做好了。
洗漱一番,两人浑身都清爽了,将在省城给女儿买的礼物给她后,陈如松将刚才没说的最重要的话说了出来,媳妇,小景这次中举了。
杨稔瞬间愣住,中,中举了?这真是意料之外,乡试可是比院试难上十几倍不止,许多人一辈子都考不过,虽一直盼望儿子中举,可她从没想到儿子会一次就考过了。
就知道媳妇会是这样的神态,陈如松笑道:是啊,虽名次在后排,可也是考中了,二十岁的举人啊。
惊讶过后就是兴奋,杨稔脸上的笑容止都止不住,咱们小景可真是,相当厉害啊。
别的话,杨稔也不会说,她只知道,自家大儿子是天纵奇才,二十岁就中举,她听旁人说过,三十岁之前能中举就是极为不错的,那二十岁中举可不就是天纵奇才嘛。
歇一歇咱们就得回陈家村,报喜的人是去陈家村报喜的,咱们回去收拾好家里,也要告知族里,这次只怕声势要比上次酒席浩大许多。举人和秀才,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陈如松接着道:如今喜报只怕已在路上了,传到县城,县衙就会派人去报喜,咱们快些回去。自己得知消息后紧赶慢赶回来,就是怕报喜人先到,他们一家子在府城招待不了。
那是要早些回陈家村,杨稔应下,我知道了,你跟小景歇会吧,我和康康两个人还有吴婶吴叔一起收拾东西,咱们是明日一早就回去,还是今日就回?
杨稔有些担忧,也不知这报喜的人要多久,儿子当初考中秀才,回来第二日就县衙就来报喜了,县衙不会到县城的房子报喜吧?
那待会就回吧,宜早不宜晚。惦记着报喜的事,这会便是歇也歇不安宁,至于报喜的地方,陈如松打听过,不会的,是在户籍上的地方,我问过。
那就好,你待会去接知行,跟先生请上几日假。哥哥的好事,弟弟总要参与的。
一家人就动起来,待陈如松接回知行,一家人收拾收拾就回陈家村。
吴叔吴婶就在府城守着房子,毕竟府城还有些值钱的东西,还有头老驴车在,兔子也要人喂养。
回到家,怕错过喜报,夫妻俩兵分两路,杨稔将消息告知娘家以及陈大哥和陈二哥两家,陈如松径直去了村长家,将小景中举之事告知。
考中举人,这可不是秀才能比的,得知小景考中了举人,自认见多识广的村长愣住了。
静止片刻后,他大笑着,赶紧对几个儿子说道:快快快,老大老二,去叫三位族老过来,小景中举了,中举了啊!
没多久,村长家里热闹起来,除了三位族老,别的族人也来了些,是报信时听到了,就过来瞧。
上次是秀才,虽稀缺,可这十里八乡,也是有的,但举人,是真的少有,这些年就没见过,县太爷他们这些人也见不到,这会有个举人,可不是得来看看。
村长和三位族老都想看看这位二十岁的举人,当初十六岁的秀才就算是年少有为,没成想竟在二十岁就考中举人。
陈如松带着几个人来到自家,四个人都满脸笑意地看着小景,他们族里的头一份啊。
日后咱们这一支,就以小景为先,他的话是最算数的。村长说道。
大族老点头,这是自然,举人老爷,不只是咱们族里,在这十里八乡也没人比得过。
一行人来到不久,喜报来临。
县衙安排的三位报喜人敲锣打鼓,嘴里高呼道:喜报喜报,贵府陈知景老爷乡试中举。
不知这一句话,但因着敲锣打鼓声音太大,杨稔只听到这句话。
她将早已准备好的赏银荷包拿出来,陈如松接过喜报后,她将喜钱递给三人,分量不轻,三位报喜人稍稍掂了掂,估摸着是个不错的数,便笑着再说了几句吉祥话,当即离去。
报喜人一走,围着的陈家村的人就都凑了进来。
县衙的人总是令人害怕,便是这会来报喜的,他们也不敢造次。
如今走了,村民赶紧围了上去,纷纷贺喜。
杨稔与上次儿子考中秀才那样,准备了不少铜钱,比上次只多不少,每人都散了些喜钱,这是举人老爷的喜气,村民们都很想要,一大箱铜钱瓜分了个干净。
这铜钱,咱们回去拿红封包好了,放在家里最有出息的孩子的枕头底下,让他也沾沾福气。一位族人手里拿到了十几枚铜钱,他乐滋滋地朝媳妇说着。
那媳妇也是不住的点头,是是是,沾沾福气。
大房二房的人也过来了,陈大哥面带笑意道:三弟,三弟妹,恭喜啊。
陈二哥亦是笑着恭喜。
多谢大哥二哥,待会我带小景去爹娘坟上上个香,将这个喜事告诉爹娘,你们要过去吗?这是光宗耀祖的大事,陈如松很想马上去告诉爹娘。
清明扫墓之后,两家也一直没去,陈大哥和陈二哥都点头。
自从陈大兴缠绵病榻,陈二哥看着亲爹被照顾的不错,他娘也没受多少气,对大哥的怨气也就散了,毕竟是亲兄弟,后来也就慢慢走近了。
等二老去世,陈如松又远在府城,在村里的两兄弟也就相互扶持,大事上犹豫不决的话都会找对方商量。
在跟村长和三位族老简单说几句,约好晚上再仔细商量之后,陈如松带着一家人,陈大哥和陈二哥算是作陪,就没叫家人,七个人带上东西去了二老的墓地。
除了草,倒上酒,摆上供品,陈如松跪在爹娘坟前说道:爹,娘,小景中举了,成了举人,日后咱家就算是真正发达起来了。
秀才还有穷秀才一说,举人可没有,都是有权有势,再不济也比平民百姓强上十几倍。
您二老在地底下过得舒坦么?要是缺什么,只管托梦给我,我来办
陈大哥沉默着,他想着当初自己若是没那么拎不清,别顾忌儿子念书花费多,别心疼故人之女,咬着牙将铁蛋供出去,是不是这会在爹娘面前絮絮叨叨的就是自己。
铁蛋当初也是喜欢念书的,村塾先生也说铁蛋有些天赋,或许能考个秀才。
到了这一刻,他突然才发觉自己当初错的有多离谱,断了儿子或许能有出息的一条路。
陈二哥心里又不同,他自个是个不想念书的,当初先生教书,他都是昏昏欲睡。
老来得子,这儿子也是个读不进的,在村塾上的几年都想溜出来玩,先生布置的课业也总是不做,到了十岁就下地了,下地劳累,可儿子不仅不觉得累,还觉得比念书松快多了,他就知道儿子只能接他的班。
这会三弟的儿子,他的侄子中举,他心里只有佩服,还有荣辱与共,侄子算半个子,自家也能受益,陈家村日后都给供着自家,举人老爷的亲二伯家,陈家村谁敢惹,不说府城,镇上也是没人敢惹的,日后,自家多舒坦啊。
陈如松念叨完,叫儿子给二老磕了几个头,大家都又拜了拜,一行人这就回去了。
大哥二哥,今晚村长叫我们过去吃饭,暂时不得空,明日你们两家都过来吃饭,咱们好好吃一顿。他们三兄弟总得聚一聚,这些年来,他这一家总是不在家,跟两位哥哥都生疏了。
陈大哥默默点头应下,好。他还没缓过神来。
陈二哥道:应该的,小景中举多大的喜事啊,你准备的菜色不能差,我可要吃顿好的。
恋耽美
说完,他觉得安慰到了自己,儿子到底还是秀才,进了府学的廪生,虽年纪稍大,可也不算太大,没订过亲,说亲应当不会太难。
既然答应了,夫妻俩也就暂且放下为儿子相看的心,陈如松照例去载客,杨稔则在家里打理一大家子。
不过夫妻俩不打算给儿子相看,不代表没人看中。
决定暂且搁置给儿子相看一事没多久,就陆续有媒婆上门。
有些是主动问有无看上的,帮忙说和,有些则是受人之托,女方来询问意思。
有好几家是不错的人家,杨稔是真的心动,只是既然答应了儿子,她也不能反悔。
若是等几年,未必有这样好的女娃。杨稔稍稍有些焦虑。
再问问儿子,这次他还是坚定,咱们就对外说这几年都不给儿子定亲。儿子到底还算小,十六七岁的孩子,陈如松担心他只是一时兴起,觉得定亲成亲麻烦,这才推脱。
于是看重的几家,杨稔过去询问小景的想法。
娘,她们再好,如今也与我无缘。小景还是坚决的要成为举人后再定亲成亲。
那好,日后这些给你说亲的娘都推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这样,三年转瞬即逝。
开春,杨稔就在为儿子今年八月的乡试做准备,到省城要大半月,省城又是人生地不熟的,在路上过大半月,省城也要待上好些日子,回来又要大半月,就有一个多月在路上。
为了儿子的乡试,家里特地再买了头驴,原先的已经年老了,从县城到府城这几日的路程还算好,让它跑大半月到省城歇上一些时日再跑大半月回来,不太受得住。
这头驴要比老驴贵上一两银子,十几年了,价钱高一些是正常的。
车架也换了新的,瞧着比老驴车气派些。
给你们备二十日的干粮,还有肉干和腊肉,先吃腊肉,肉干能放得久一些,还有酱,也备上一罐,到时混着炒米吃。杨稔先计划着,免得到时手忙脚乱。
陈如松点头,回来的干粮你就不用操心了,省城一定有卖的,这么多人过去,回来总是要带食物,会有卖的,便是贵上些许也好,家里预备的到时也吃不得。
杨稔应下,我知道,只给你们准备去的,回来你就自己操心,再带两床被子吧,路上住宿万一被子不好,或是有个意外要睡驴车,总还是要盖下被子的。
他们这边,即使是大夏日,晚上也还是有些凉意的,儿子是要参考的人,自家男人要驾车,两人的身子可都不能着凉。
好,带着好,记得给儿子带两身衣裳换,我就带一套,到省城就换下来,回来再换。在省城是住客栈,不好洗衣,还是忍忍脏,别多事了。
银子也要带够,以防万一,不如换张银票带在身上。虽路上盗匪极少,可凡事都有例外,谁也不能确切地说一定不会有。
这个确实要,明日我去钱庄换个五十两的银票,我跟儿子身上也都带着银子,出门在外,没有银子是不行的。
不仅杨稔早早就给儿子准备起来,陈如松也是,还有大半年,就琢磨着带些什么,夫妻俩已经早早的忙碌起来。
事先准备也有好处,到了临近出发的日子,一切能提前准备的都已准备好,杨稔只需要在出发前几日做好干粮炒米就好。
肉干在五月就开始制作,就是煮熟晒干,怕不好咬,杨稔是切成小块小块的晒,到时一块就是一口,慢慢地嚼,还是能吃得动的。
腊肉比肉干好吃,用油炒好炒干一些也能放几日,先吃了腊肉,若是吃完之后到了有卖食物的地方,就可以不用吃肉干,没有就得吃肉干。
小景问过他先生,乡试参考带上三四十两银子做盘缠就好,我便预备五十两银子,小景带二十两,我带三十两,至于那五十两银票,我就藏起来,不到必要不拿出来,这样预备着,不会缺银子使。出门在外,总是身上多备一些银钱的好。
杨稔赞同,是要多备些银子。
我带小景去省城,你在家要小心。从没跟媳妇分开过两个月这样久,从前只是半月,媳妇在县城,又有亲人陪着,如今却只有两个下人,陈如松是不太放心。
我会的,家里你放心吧,有吴叔吴婶两人,咱们街坊邻里也算熟识,府城如今也是太平的。三个大人,两个十来岁的孩子,并不怕什么。
若是遇到什么事,就去找通判,另一支的族人也是族人。碰上什么事,陈家村远水治不了近渴,还是得靠府城这位族人。
这几年,虽没接触过,但陈如松瞧着这位通判是个正直的人,自家不会惹麻烦,碰到麻烦,求他帮个忙看在同族的份上也许能成,便是不帮,也让旁人有个顾虑。
你放心,安安心心带小景去参加乡试,家里不会有事的,别让小景也跟着担忧家里。这一次乡试,也是极为重要的,杨稔很希望儿子能一次考中。
六月下旬,父子俩出发去省城,第一次去,还是早些为妙,免得路上出什么岔子,到得早,在客栈多歇几日,好好巩固一番都是好的,到得晚,刚来就去考,只怕身子骨稍稍弱一些的都受不了。
这次也是跟着别的去省城的驴车一块出发,好几辆驴车,都是去省城赶考的秀才们,一块出发不仅更安全,路上歇息时,小景还能与他们一同交流。
丈夫和大儿子出了远门,杨稔即使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也会心里担忧,他们没去之前,她还想着儿子中举,出发后她只想着安全回到家就好,虽然这样想很没出息。
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这日子还算平静,只是少了两个人,显得格外安静。
之前自家男人每月都有不在家的日子,可府城和县城两地来往,不算太远,隔几日就回来了,况且小景是每日都在家的,如今是父子两人不在家,就感觉空落落的。
第104章 中举
杨稔在家里左等右等, 等了两个半月,父子俩才从省城回到府城。
这么久未见,一到家, 一家人抱作一团, 杨稔激动道:可算回来了,真是让人惦记。
陈如松紧紧地抱着媳妇,连连点头,可不是, 咱俩还没分开过这样久。
小景就一手放在父亲的背上, 一手放在母亲的背上,三个人这样抱了好一会。
还是杨稔先松开了手, 父子俩都回来了, 也不急着这一会亲近,你们刚回来, 很累了吧,饿不饿,先吃饭吧,吃完饭歇息。
陈如松应道:是挺饿的,路上吃得不好,到了半路,那干粮硬邦邦的, 都是不想吃的。这两个多月, 陈如松都瘦了不少, 儿子到省城还要苦读,即便他每日给炖了鸡汤,也还是瘦了许多。
杨稔理解地点头,干粮偶尔吃吃还好, 一直吃是指定不行的,可出远门,路上并不算安全,吃自己的粮食是最好的。
你跟小景先洗漱一番,估摸着你们这几日会回来,我让吴婶每日都备了一锅热水,好让你们回来时能马上洗漱,先去吧,饭菜待会就好。
好,康康呢?离家两月多,陈如松不仅想媳妇,也想两个小的,知行这会在私塾,可女儿应当在家。
隔壁李家嫂子会织细棉布,康康喜欢,就过去看了。李家女子都是在家里靠织细棉布为生,康康很喜欢,李家也不排斥,康康就时常过去玩。
也是最近女儿才喜欢上的,杨稔已想好,若是过几日女儿还是喜欢,她就拿些银钱给女儿拜个师,李家嫂子织的细棉布细密柔软,技艺十分好,就是不知是否会收徒。
这些过几日再说,杨稔知道自家男人定是想女儿了,我去叫她回来。
父子俩去洗漱,杨稔叫吴叔将驴车上的东西收拾一番,叫吴婶给父子俩做饭。
将女儿喊回来后,想着让父子俩早些吃饭,吴婶淘米煮饭,杨稔就洗菜备菜。
等二人出来,稍坐片刻,饭菜就都做好了。
洗漱一番,两人浑身都清爽了,将在省城给女儿买的礼物给她后,陈如松将刚才没说的最重要的话说了出来,媳妇,小景这次中举了。
杨稔瞬间愣住,中,中举了?这真是意料之外,乡试可是比院试难上十几倍不止,许多人一辈子都考不过,虽一直盼望儿子中举,可她从没想到儿子会一次就考过了。
就知道媳妇会是这样的神态,陈如松笑道:是啊,虽名次在后排,可也是考中了,二十岁的举人啊。
惊讶过后就是兴奋,杨稔脸上的笑容止都止不住,咱们小景可真是,相当厉害啊。
别的话,杨稔也不会说,她只知道,自家大儿子是天纵奇才,二十岁就中举,她听旁人说过,三十岁之前能中举就是极为不错的,那二十岁中举可不就是天纵奇才嘛。
歇一歇咱们就得回陈家村,报喜的人是去陈家村报喜的,咱们回去收拾好家里,也要告知族里,这次只怕声势要比上次酒席浩大许多。举人和秀才,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陈如松接着道:如今喜报只怕已在路上了,传到县城,县衙就会派人去报喜,咱们快些回去。自己得知消息后紧赶慢赶回来,就是怕报喜人先到,他们一家子在府城招待不了。
那是要早些回陈家村,杨稔应下,我知道了,你跟小景歇会吧,我和康康两个人还有吴婶吴叔一起收拾东西,咱们是明日一早就回去,还是今日就回?
杨稔有些担忧,也不知这报喜的人要多久,儿子当初考中秀才,回来第二日就县衙就来报喜了,县衙不会到县城的房子报喜吧?
那待会就回吧,宜早不宜晚。惦记着报喜的事,这会便是歇也歇不安宁,至于报喜的地方,陈如松打听过,不会的,是在户籍上的地方,我问过。
那就好,你待会去接知行,跟先生请上几日假。哥哥的好事,弟弟总要参与的。
一家人就动起来,待陈如松接回知行,一家人收拾收拾就回陈家村。
吴叔吴婶就在府城守着房子,毕竟府城还有些值钱的东西,还有头老驴车在,兔子也要人喂养。
回到家,怕错过喜报,夫妻俩兵分两路,杨稔将消息告知娘家以及陈大哥和陈二哥两家,陈如松径直去了村长家,将小景中举之事告知。
考中举人,这可不是秀才能比的,得知小景考中了举人,自认见多识广的村长愣住了。
静止片刻后,他大笑着,赶紧对几个儿子说道:快快快,老大老二,去叫三位族老过来,小景中举了,中举了啊!
没多久,村长家里热闹起来,除了三位族老,别的族人也来了些,是报信时听到了,就过来瞧。
上次是秀才,虽稀缺,可这十里八乡,也是有的,但举人,是真的少有,这些年就没见过,县太爷他们这些人也见不到,这会有个举人,可不是得来看看。
村长和三位族老都想看看这位二十岁的举人,当初十六岁的秀才就算是年少有为,没成想竟在二十岁就考中举人。
陈如松带着几个人来到自家,四个人都满脸笑意地看着小景,他们族里的头一份啊。
日后咱们这一支,就以小景为先,他的话是最算数的。村长说道。
大族老点头,这是自然,举人老爷,不只是咱们族里,在这十里八乡也没人比得过。
一行人来到不久,喜报来临。
县衙安排的三位报喜人敲锣打鼓,嘴里高呼道:喜报喜报,贵府陈知景老爷乡试中举。
不知这一句话,但因着敲锣打鼓声音太大,杨稔只听到这句话。
她将早已准备好的赏银荷包拿出来,陈如松接过喜报后,她将喜钱递给三人,分量不轻,三位报喜人稍稍掂了掂,估摸着是个不错的数,便笑着再说了几句吉祥话,当即离去。
报喜人一走,围着的陈家村的人就都凑了进来。
县衙的人总是令人害怕,便是这会来报喜的,他们也不敢造次。
如今走了,村民赶紧围了上去,纷纷贺喜。
杨稔与上次儿子考中秀才那样,准备了不少铜钱,比上次只多不少,每人都散了些喜钱,这是举人老爷的喜气,村民们都很想要,一大箱铜钱瓜分了个干净。
这铜钱,咱们回去拿红封包好了,放在家里最有出息的孩子的枕头底下,让他也沾沾福气。一位族人手里拿到了十几枚铜钱,他乐滋滋地朝媳妇说着。
那媳妇也是不住的点头,是是是,沾沾福气。
大房二房的人也过来了,陈大哥面带笑意道:三弟,三弟妹,恭喜啊。
陈二哥亦是笑着恭喜。
多谢大哥二哥,待会我带小景去爹娘坟上上个香,将这个喜事告诉爹娘,你们要过去吗?这是光宗耀祖的大事,陈如松很想马上去告诉爹娘。
清明扫墓之后,两家也一直没去,陈大哥和陈二哥都点头。
自从陈大兴缠绵病榻,陈二哥看着亲爹被照顾的不错,他娘也没受多少气,对大哥的怨气也就散了,毕竟是亲兄弟,后来也就慢慢走近了。
等二老去世,陈如松又远在府城,在村里的两兄弟也就相互扶持,大事上犹豫不决的话都会找对方商量。
在跟村长和三位族老简单说几句,约好晚上再仔细商量之后,陈如松带着一家人,陈大哥和陈二哥算是作陪,就没叫家人,七个人带上东西去了二老的墓地。
除了草,倒上酒,摆上供品,陈如松跪在爹娘坟前说道:爹,娘,小景中举了,成了举人,日后咱家就算是真正发达起来了。
秀才还有穷秀才一说,举人可没有,都是有权有势,再不济也比平民百姓强上十几倍。
您二老在地底下过得舒坦么?要是缺什么,只管托梦给我,我来办
陈大哥沉默着,他想着当初自己若是没那么拎不清,别顾忌儿子念书花费多,别心疼故人之女,咬着牙将铁蛋供出去,是不是这会在爹娘面前絮絮叨叨的就是自己。
铁蛋当初也是喜欢念书的,村塾先生也说铁蛋有些天赋,或许能考个秀才。
到了这一刻,他突然才发觉自己当初错的有多离谱,断了儿子或许能有出息的一条路。
陈二哥心里又不同,他自个是个不想念书的,当初先生教书,他都是昏昏欲睡。
老来得子,这儿子也是个读不进的,在村塾上的几年都想溜出来玩,先生布置的课业也总是不做,到了十岁就下地了,下地劳累,可儿子不仅不觉得累,还觉得比念书松快多了,他就知道儿子只能接他的班。
这会三弟的儿子,他的侄子中举,他心里只有佩服,还有荣辱与共,侄子算半个子,自家也能受益,陈家村日后都给供着自家,举人老爷的亲二伯家,陈家村谁敢惹,不说府城,镇上也是没人敢惹的,日后,自家多舒坦啊。
陈如松念叨完,叫儿子给二老磕了几个头,大家都又拜了拜,一行人这就回去了。
大哥二哥,今晚村长叫我们过去吃饭,暂时不得空,明日你们两家都过来吃饭,咱们好好吃一顿。他们三兄弟总得聚一聚,这些年来,他这一家总是不在家,跟两位哥哥都生疏了。
陈大哥默默点头应下,好。他还没缓过神来。
陈二哥道:应该的,小景中举多大的喜事啊,你准备的菜色不能差,我可要吃顿好的。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