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瑜-格格党(64)
儿子这话是说到陈家主的心上,陈家村这个小支脉,原只是微末,可大哥二哥竟然总是不忘帮扶,又是给修缮族塾,又是帮忙收集藏书,他早就瞧不顺眼了。
两个哥哥进京后,还写信叮嘱自己多多照顾,若是有天赋不错的孩子就当做自家的一般好好教养,真是荒谬,自己族里还不够帮扶么。
你说的是,他陈家村有好的苗子不送来府城这更好的族塾,故意防着咱们,真是小人做派,这封信你来些,写好拿来给爹瞧瞧。儿子大了,也该练练。
陈大连忙点头,他也不喜欢有人在他前头,既然让他来写,他要好好告一笔状。
至于找麻烦打压这个陈知景,陈家主有些蠢蠢欲动,但思索片刻还是放弃了,他只怕这人夺了自家的资源,他两位哥哥是要给他儿子铺路的,不能花在这人上。
举人的地位在府城不重,但也不算轻,若是因着找这人的麻烦,一个不好事闹大了,府城还有个旁支的族人,到时传来传去,反而就传到关心老家的两个哥哥耳朵里可不好。
他当初该多加注意陈家村的,考秀才时干扰一番,不就打下去了,如今只能束手束脚,不敢轻举妄动。
想到自己儿子二十有二了还未中举,陈家主打算盯着自己儿子,他那两个哥哥年纪可不小了,若是到他们都致仕,儿子还没考到举人,那他打压族人就没有意义了,你不可再贪图玩乐了,给我好好念书,下一次乡试若是没过,你知道的。
爹,您放心吧,儿子一定会好好看书的。老头可还有个儿子,陈大不敢松懈,否则一个不注意,他爹就扶持起那个小杂种了。
府城这一支族人的想法杨稔并不知道,在婉拒了不少媒人之后,她们意识到这家暂时是不说亲,只好先观望着,而有些消息灵通的人家,知道这家的当家人带着儿子去京城赶考,知道这会说亲是不成,等得起的等着,等不起的另外结亲。
腊月初,杨稔准备年货,每年的猪肉,除了第一次是买的陈二哥家,之后杨稔都是几个弟弟家一家买一次,比卖给屠夫的价钱高一些,又稍稍低于肉铺的卖价,两相得宜。
也算是稍稍照顾弟弟,今年自家男人不在家,杨稔原是不打算回去过年的,待他们父子俩回来再回去也行,不过既然小弟小弟媳来了,她自然就一起回去过年,在家里过年更踏实。
腊月底,吴叔吴婶留在府城看家,杨稔带着两个孩子,拿上行李与给爹娘和几个弟弟家的东西,和小弟媳一块坐在车厢,让杨小弟赶驴车,他从前也是赶过的,这头驴也不算很老,回一趟村里还是能的。
姐你可真放心,我自个都没底。杨小弟虽然赶过姐姐家的驴车,可次数并不多,这会拿着绳子手都有些没劲。
相信你自己,出发吧。小弟驾车还算稳当,只要慢一些,没什么好担心的,这驴也老了,不会跑太快的。
今年过年自家男人不在,大儿子也不在,这个年过得真没味,拜完了走着的亲戚,杨稔不再逗留,等小弟忙完就回到府城。
在府城,也是闲着,杨稔也到李家学着织布,与女儿一块学,这日子就过得快。
五月中旬,父子俩从京城回到了府城。
这么早就到家了?见到父子俩,杨稔实在惊喜万分,她数着数着日子,只以为还有一个月才会回来,没想到,回来得这样早。
归心似箭啊,放了榜,来来回回看了几遍,确认没有小景的名字,我们就马上驾车回来,咱家刚买的驴,跑得快得很,两个多月就能到。
那赶紧洗漱了去歇着,一路奔波,这会累得不轻吧?看着自家男人憔悴的样子,还有儿子明显比去时瘦了不少的身形,杨稔心疼不已。
累是累的,不过看到媳妇你,我就没多累了,小弟呢?他没来吗?
叫他带着弟媳出去玩了,总是跟我待在一块多奇怪。开始的几日,杨稔还能热情地拉着两人谈天说地,可到底自己比他们大了不少,有没话聊的时候,总不能几个人干坐着,便叫他们出去玩玩。
那就好,我去洗漱,歇一歇。小弟来了就好,看来这些日子都是陪着媳妇,他不在家里,总觉得的媳妇是孤零零的,忍不住要找人陪着她。
好。
既然父子俩已经回来,杨小弟夫妻就能回去了,在外面待久了,夫妻俩心里也是很想家的,只是不好在杨稔面前表现出来,回来看见陈如松和小景,知道能回去了,脸上是止不住的笑容。
歇了两日,陈如松就驾车送夫妻俩回去,将从京城带回来的东西给了一份大的给夫妻俩,让他们给几家分,都是买的六份,二老一份,五个弟弟各一份,并不难分。
父子俩回来了,那么小景的亲事就要提上议程,二十一岁的人,这亲事还没定,算是极少的。
同知大人的小女儿定亲了吗?虽觉得这好几个月了,好人家的议亲早就定了,陈如松还是想问问。
杨稔摇头,没听说,咱们不是一个层面的,他们的消息哪里能知道,你想知道该去问问那位族兄。
媳妇你不满意同知大人的小女儿么?陈如松以为媳妇也是跟他一样的想法,觉得挺好,只是觉得儿子马上进京赶考才没跟同知大人说亲。
他以为,媳妇之后会关注同知大人的家事。
不是满不满意,我觉得人家应当不会等小景,好歹是正五品的官员,除了小景,他还能有不少人来挑。
不是不满意,而是同知比自家高太多,至少这会是,相中了自家而自家还敢不立马答应下来,在同知大人眼里只怕是不识抬举,杨稔不觉得两家还有说亲的希望,当官的不说眼高于顶,至少也是高傲的,被不如他的拒绝,面子上都过不去。
这确实是,明日我去问问族兄,咱们去问问,不管成不成,也让同知大人知道,咱们是愿意,只是儿子要去京城,没办法说亲,免得他嫉恨咱们。虽说同知大人应当大气,但谁知道他夫人大不大气。
杨稔也认同,做事周到总是好的。
回来的第二日,陈如松就去拜访陈通判,来得巧,刚好碰见陈通判出门,于是两人约好了傍晚一叙,白日陈通判是没有闲的。
傍晚,陈如松在府城一家较好的酒楼定了个小包间,这也是早上约好的地方。
这次约见不仅是问那个希望渺茫的亲事,他是想跟这位族兄拉近拉近关系,府城族人考不上,跟另一支的族人交好也好。
酉时,陈通判来到包间,两人一直聊到天色暗下来,才各自归家。
同知大人的小女儿竟然还没定亲。回到家,陈如松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
第109章 议亲
还未定?杨稔挺惊讶, 同知大人这个小女儿,去年说已满了十五,今年就是十六岁, 这个年纪, 女子少有还未定下的。
是,这次文谨族兄和我细说了,是因为同知大人的后院中,只有他夫人的子女出生, 且出嫁的大女儿也不容丈夫纳妾, 说亲的人家觉得太善妒了,怕同知大人的小女儿亦是如此。
时人重视子嗣, 同知大人只有独子是极为危险的, 一个不小心儿子没长成,被吃绝户也不是没可能, 同知夫人竟然一直没让丈夫有别的孩子出世,若是娶来的媳妇也是如此,不顾大局,只顾着自己的地位,着实令人担忧。
那族兄想必也解释了同知夫人的缘由?既然文谨族兄当初选择来试探亲事,又夸过,说明他身为一个男子, 还能接受同知大人后院之事。
虽然就算这会同知大人的小女儿还未定亲, 自家儿子也未必轮得到, 但她还是好奇这个事情的。
是说了,后院只有同知夫人的孩子,是同知大人他的意思,当初同知夫人两次生产, 都有妾室暗害,第二次发生这事后,他处理了有孕的妾室,就将剩余的两个妾室都灌了药,不能有孕,后院也安宁了。
如果这是真事,陈如松佩服同知大人的果断,是个真男人,只是这姨娘再遣散了就更好了,否则两个姨娘万一怀恨在心又藏在心里日后做出什么事可就麻烦了。
原是如此,同知大人做得很对。正妻生的孩子,才是最该重视的。
只是这事,有些人信,有些人不信,加之同知大人的长女出嫁后,她的丈夫一直没纳妾,旁人便觉得这话是同知大人给同知夫人找的补,他小女儿想找门当户对的,不太好找。毕竟都是以往的事,怎么说都行。
五品官员,咱这就他一个,要从别的府城或是省城说亲,远得很,难说,可从府城来找,除了高嫁到知府的府上,或是凭着认识的人来介绍,就只有低嫁。
而同知大人要低嫁,文谨族兄的儿子还小,至于别的,府衙没有人选,就只能往读书的学子找。
难怪找到小景头上,他们早就仔细盘算好了,只是,咱们与同知大人说亲,于小景可有益处?不是杨稔势力,而是如今自家势弱,她想给儿子找个有助益的岳家,是人之常情。
杨稔虽也出门,可到底不比常年在外的自家男人懂得多,是以想听听他的说法。
要说益处,如今是大的,只是日后却没有多少,咱们与同知大人结亲,他儿子不成器,这会自然是要全力培养小景,争取让小景早日考上进士。
可这考上进士之后,就帮不了小景多少忙,毕竟同知大人自己当初得罪人被发配到穷乡僻壤好些时候,等着那人去世,这才能往上走一走,也就在这有些地位,京城是有心无力,文谨族兄说同知大人已经走到底,是上不去了的,四品与五品隔着很深,至多只是给小景一点为官的经验。
能培养儿子考上进士,这个忙就很大了。杨稔原先最深的期望是儿子能中举,如今的期望就是考上进士,日后即便当个六七品的官,那也是十分威风的。
很是,并且文谨族兄与我说了,若是小景考上进士,日后的升迁,族中的官员都会帮忙运作,给小景一些扶持,有义门陈氏这个大族的支持,岳家倒也不必帮太多,否则日后携恩求报,咱们就总是低岳家一头。
义门陈氏嫡支,如今虽弱了不少,可听说是有正三品的官员,从三品也有几位,又有许多四五品的官员,给一个族人一点扶持是能给到的。
是以即便对于考中进士之后无甚帮助,文谨族兄还是觉得结这门亲事好,同知大人考中进士年纪不到三十,是个底子深厚的,如今正好能帮到自己儿子,对于女婿,想必同知大人会尽心的。
那倒挺好的,只是不知咱们还有没有这个机会。朝廷正五品的官员,定然有自己的傲气,这会就算同知大人的女儿还未定亲,只怕也不会考虑自家这个当初婉拒的人家。
族兄说未定亲事,若是咱们有意,可以请他代为传话,若是同知大人不想结亲,直接会透露意思,只是媳妇你不介意同知大人后院的事了?他之前觉得媳妇好似有些在意的。
原本也没怎么介意,只是打听不到同知大人他那小女儿的消息,我心里没底,这才先不谈。毕竟是高门,又只是递个话,她也不好提见面相看。
接着又解释道:是前些时日,我去金山寺上香,见到了同知夫人带着女儿来求签,听说是同知夫人带着小女儿来,我便多注意了些,那姑娘看着文文静静、大大方方,并不怯懦,与她娘说话也是有主意,看面相也不是恶人。
相由心生,杨稔相信面相好的人,不会太狠毒,何况她并不打算给儿媳添堵,要给儿子纳妾,那不是自己能干出的事,那么也就不必担心儿媳会害了妾室肚子里的孩子。
小景是长子,长子媳妇还是要强势一些的,毕竟日后要管家,只要拎得清,不是胆小怕事的,杨稔就觉得算好的。
那我明日就去与文谨族兄说,让他帮忙问问同知大人的意思,若是不成,咱们就得赶紧为小景议亲了,可拖不得。小景从十六岁拖到如今二十一岁,这可真不能再拖,否则老二都要到成亲的年纪了。
要与小景说么?他自个都这样大了,虽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说的是十六七岁的少年,小景如今到底大了。杨稔有些拿不准。
说吧,他也确实大了,当初不想早成亲的是他,咱们依了他,如今议亲就也告诉他吧。总得儿子也满意,他自己当初就是看了媳妇,才同意他娘给定亲的,到了儿子这,他当然也不会不顾及儿子的意愿。
得知爹娘询问自己对于亲事的想法,小景只道:一切全凭爹娘的意思。
对于自己今年要议亲小景接受良好,当初说好中举就议亲,若非他还要参加会试,只怕如今早就成亲了,至于同知大人的女儿,他见过几次同知大人,也听说过同知大人的一些事迹,有些敬意,同知大人的女儿,想必不会差。
何况爹娘都是聪明的人,他相信爹娘会给他找一个贤内助。
儿子没有反对的意思,第二日陈如松就去与陈通判说了自家的意思,然后夫妻俩就在等待消息。
三日后,陈通判就回话,说同知大人还是看中小景,既然两家都有意向,就相看一番。
杨稔感叹道:看来同知大人还是很有气量的。
小景去京城参加会试,并不是咱们不愿意议亲,同知大人不会介意的,科举这是正事,又不是看不上找个理由婉拒。陈如松之前也不敢保证同知大人会不会恼怒,如今答应议亲,那就是不会介意。
这个相看,要是没有意外,之后两家就要正式定亲了,夫妻俩很郑重,穿的衣裳都是最体面的一套,也给小景挑了一套好衣裳。
年轻时,杨稔在村子里算是一枝花,陈如松也是个眉清目秀的小伙子,两人的孩子小景自然也不会差,高挑俊秀,看着就一表人才,眉目间又有着十几岁少年没有的沉稳,这让原本觉得陈家家世太差的同知夫人改了观。
原以为就是个弱不禁风的文人,或许脸白些,有些斯文的样子,但父母都是普通的平民老百姓,就算中举的年纪不大,也不值当高看,没想到这气度还不凡。
这嫁人,除了家世就要看人,家世,自家丈夫身后的家族如今靠着他帮扶,她娘家也并不是多好,给女儿定亲,娘家夫家都没有助力,只能靠自己给女儿物色。
自家没有家世,原先,同知夫人是打算给女儿找个家世好的,可一个五品官能找到的家世好的,最多也就官大一级,许的还是最不出息的儿子,只要一分家,女儿过得还不如在家的日子,疼爱女儿的李夫人并不能答应。
至于腐书网,自家这样没根基的是攀不上的,人家只肯许出没考出功名的子弟的庶子,那样的她更瞧不上,而陈家好歹是义门陈氏的旁支,不管怎么说,日后考中进士,在朝有同族帮衬,不管怎么说,总比自己丈夫走得远,这才是同知夫人一开始答应的原因。
如今瞧着这孩子人不错,家世李夫人也算满意,这夫妻瞧着是和善人,她给女儿亲事操的心也总算能放下些许。
同知大人早就见过小景几次,中举后知府宴请他也是在场,早就相中了这孩子,如今的相看,他只是想让自家夫人看一眼。
眼见夫人满意,同知大人露出舒心的笑容。
而陈如松杨稔夫妻俩也正式见到了同知大人的小女儿。
同知大人笑着介绍道:这是小女,闺名如娘,这是她做的桂花糕,还算能入口,二位尝尝如何。
夫妻俩各自拿了一块品尝。
这糕点清香,甜而不腻,入口柔软,如娘的手艺真好。杨稔夸赞道。
恋耽美
两个哥哥进京后,还写信叮嘱自己多多照顾,若是有天赋不错的孩子就当做自家的一般好好教养,真是荒谬,自己族里还不够帮扶么。
你说的是,他陈家村有好的苗子不送来府城这更好的族塾,故意防着咱们,真是小人做派,这封信你来些,写好拿来给爹瞧瞧。儿子大了,也该练练。
陈大连忙点头,他也不喜欢有人在他前头,既然让他来写,他要好好告一笔状。
至于找麻烦打压这个陈知景,陈家主有些蠢蠢欲动,但思索片刻还是放弃了,他只怕这人夺了自家的资源,他两位哥哥是要给他儿子铺路的,不能花在这人上。
举人的地位在府城不重,但也不算轻,若是因着找这人的麻烦,一个不好事闹大了,府城还有个旁支的族人,到时传来传去,反而就传到关心老家的两个哥哥耳朵里可不好。
他当初该多加注意陈家村的,考秀才时干扰一番,不就打下去了,如今只能束手束脚,不敢轻举妄动。
想到自己儿子二十有二了还未中举,陈家主打算盯着自己儿子,他那两个哥哥年纪可不小了,若是到他们都致仕,儿子还没考到举人,那他打压族人就没有意义了,你不可再贪图玩乐了,给我好好念书,下一次乡试若是没过,你知道的。
爹,您放心吧,儿子一定会好好看书的。老头可还有个儿子,陈大不敢松懈,否则一个不注意,他爹就扶持起那个小杂种了。
府城这一支族人的想法杨稔并不知道,在婉拒了不少媒人之后,她们意识到这家暂时是不说亲,只好先观望着,而有些消息灵通的人家,知道这家的当家人带着儿子去京城赶考,知道这会说亲是不成,等得起的等着,等不起的另外结亲。
腊月初,杨稔准备年货,每年的猪肉,除了第一次是买的陈二哥家,之后杨稔都是几个弟弟家一家买一次,比卖给屠夫的价钱高一些,又稍稍低于肉铺的卖价,两相得宜。
也算是稍稍照顾弟弟,今年自家男人不在家,杨稔原是不打算回去过年的,待他们父子俩回来再回去也行,不过既然小弟小弟媳来了,她自然就一起回去过年,在家里过年更踏实。
腊月底,吴叔吴婶留在府城看家,杨稔带着两个孩子,拿上行李与给爹娘和几个弟弟家的东西,和小弟媳一块坐在车厢,让杨小弟赶驴车,他从前也是赶过的,这头驴也不算很老,回一趟村里还是能的。
姐你可真放心,我自个都没底。杨小弟虽然赶过姐姐家的驴车,可次数并不多,这会拿着绳子手都有些没劲。
相信你自己,出发吧。小弟驾车还算稳当,只要慢一些,没什么好担心的,这驴也老了,不会跑太快的。
今年过年自家男人不在,大儿子也不在,这个年过得真没味,拜完了走着的亲戚,杨稔不再逗留,等小弟忙完就回到府城。
在府城,也是闲着,杨稔也到李家学着织布,与女儿一块学,这日子就过得快。
五月中旬,父子俩从京城回到了府城。
这么早就到家了?见到父子俩,杨稔实在惊喜万分,她数着数着日子,只以为还有一个月才会回来,没想到,回来得这样早。
归心似箭啊,放了榜,来来回回看了几遍,确认没有小景的名字,我们就马上驾车回来,咱家刚买的驴,跑得快得很,两个多月就能到。
那赶紧洗漱了去歇着,一路奔波,这会累得不轻吧?看着自家男人憔悴的样子,还有儿子明显比去时瘦了不少的身形,杨稔心疼不已。
累是累的,不过看到媳妇你,我就没多累了,小弟呢?他没来吗?
叫他带着弟媳出去玩了,总是跟我待在一块多奇怪。开始的几日,杨稔还能热情地拉着两人谈天说地,可到底自己比他们大了不少,有没话聊的时候,总不能几个人干坐着,便叫他们出去玩玩。
那就好,我去洗漱,歇一歇。小弟来了就好,看来这些日子都是陪着媳妇,他不在家里,总觉得的媳妇是孤零零的,忍不住要找人陪着她。
好。
既然父子俩已经回来,杨小弟夫妻就能回去了,在外面待久了,夫妻俩心里也是很想家的,只是不好在杨稔面前表现出来,回来看见陈如松和小景,知道能回去了,脸上是止不住的笑容。
歇了两日,陈如松就驾车送夫妻俩回去,将从京城带回来的东西给了一份大的给夫妻俩,让他们给几家分,都是买的六份,二老一份,五个弟弟各一份,并不难分。
父子俩回来了,那么小景的亲事就要提上议程,二十一岁的人,这亲事还没定,算是极少的。
同知大人的小女儿定亲了吗?虽觉得这好几个月了,好人家的议亲早就定了,陈如松还是想问问。
杨稔摇头,没听说,咱们不是一个层面的,他们的消息哪里能知道,你想知道该去问问那位族兄。
媳妇你不满意同知大人的小女儿么?陈如松以为媳妇也是跟他一样的想法,觉得挺好,只是觉得儿子马上进京赶考才没跟同知大人说亲。
他以为,媳妇之后会关注同知大人的家事。
不是满不满意,我觉得人家应当不会等小景,好歹是正五品的官员,除了小景,他还能有不少人来挑。
不是不满意,而是同知比自家高太多,至少这会是,相中了自家而自家还敢不立马答应下来,在同知大人眼里只怕是不识抬举,杨稔不觉得两家还有说亲的希望,当官的不说眼高于顶,至少也是高傲的,被不如他的拒绝,面子上都过不去。
这确实是,明日我去问问族兄,咱们去问问,不管成不成,也让同知大人知道,咱们是愿意,只是儿子要去京城,没办法说亲,免得他嫉恨咱们。虽说同知大人应当大气,但谁知道他夫人大不大气。
杨稔也认同,做事周到总是好的。
回来的第二日,陈如松就去拜访陈通判,来得巧,刚好碰见陈通判出门,于是两人约好了傍晚一叙,白日陈通判是没有闲的。
傍晚,陈如松在府城一家较好的酒楼定了个小包间,这也是早上约好的地方。
这次约见不仅是问那个希望渺茫的亲事,他是想跟这位族兄拉近拉近关系,府城族人考不上,跟另一支的族人交好也好。
酉时,陈通判来到包间,两人一直聊到天色暗下来,才各自归家。
同知大人的小女儿竟然还没定亲。回到家,陈如松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个。
第109章 议亲
还未定?杨稔挺惊讶, 同知大人这个小女儿,去年说已满了十五,今年就是十六岁, 这个年纪, 女子少有还未定下的。
是,这次文谨族兄和我细说了,是因为同知大人的后院中,只有他夫人的子女出生, 且出嫁的大女儿也不容丈夫纳妾, 说亲的人家觉得太善妒了,怕同知大人的小女儿亦是如此。
时人重视子嗣, 同知大人只有独子是极为危险的, 一个不小心儿子没长成,被吃绝户也不是没可能, 同知夫人竟然一直没让丈夫有别的孩子出世,若是娶来的媳妇也是如此,不顾大局,只顾着自己的地位,着实令人担忧。
那族兄想必也解释了同知夫人的缘由?既然文谨族兄当初选择来试探亲事,又夸过,说明他身为一个男子, 还能接受同知大人后院之事。
虽然就算这会同知大人的小女儿还未定亲, 自家儿子也未必轮得到, 但她还是好奇这个事情的。
是说了,后院只有同知夫人的孩子,是同知大人他的意思,当初同知夫人两次生产, 都有妾室暗害,第二次发生这事后,他处理了有孕的妾室,就将剩余的两个妾室都灌了药,不能有孕,后院也安宁了。
如果这是真事,陈如松佩服同知大人的果断,是个真男人,只是这姨娘再遣散了就更好了,否则两个姨娘万一怀恨在心又藏在心里日后做出什么事可就麻烦了。
原是如此,同知大人做得很对。正妻生的孩子,才是最该重视的。
只是这事,有些人信,有些人不信,加之同知大人的长女出嫁后,她的丈夫一直没纳妾,旁人便觉得这话是同知大人给同知夫人找的补,他小女儿想找门当户对的,不太好找。毕竟都是以往的事,怎么说都行。
五品官员,咱这就他一个,要从别的府城或是省城说亲,远得很,难说,可从府城来找,除了高嫁到知府的府上,或是凭着认识的人来介绍,就只有低嫁。
而同知大人要低嫁,文谨族兄的儿子还小,至于别的,府衙没有人选,就只能往读书的学子找。
难怪找到小景头上,他们早就仔细盘算好了,只是,咱们与同知大人说亲,于小景可有益处?不是杨稔势力,而是如今自家势弱,她想给儿子找个有助益的岳家,是人之常情。
杨稔虽也出门,可到底不比常年在外的自家男人懂得多,是以想听听他的说法。
要说益处,如今是大的,只是日后却没有多少,咱们与同知大人结亲,他儿子不成器,这会自然是要全力培养小景,争取让小景早日考上进士。
可这考上进士之后,就帮不了小景多少忙,毕竟同知大人自己当初得罪人被发配到穷乡僻壤好些时候,等着那人去世,这才能往上走一走,也就在这有些地位,京城是有心无力,文谨族兄说同知大人已经走到底,是上不去了的,四品与五品隔着很深,至多只是给小景一点为官的经验。
能培养儿子考上进士,这个忙就很大了。杨稔原先最深的期望是儿子能中举,如今的期望就是考上进士,日后即便当个六七品的官,那也是十分威风的。
很是,并且文谨族兄与我说了,若是小景考上进士,日后的升迁,族中的官员都会帮忙运作,给小景一些扶持,有义门陈氏这个大族的支持,岳家倒也不必帮太多,否则日后携恩求报,咱们就总是低岳家一头。
义门陈氏嫡支,如今虽弱了不少,可听说是有正三品的官员,从三品也有几位,又有许多四五品的官员,给一个族人一点扶持是能给到的。
是以即便对于考中进士之后无甚帮助,文谨族兄还是觉得结这门亲事好,同知大人考中进士年纪不到三十,是个底子深厚的,如今正好能帮到自己儿子,对于女婿,想必同知大人会尽心的。
那倒挺好的,只是不知咱们还有没有这个机会。朝廷正五品的官员,定然有自己的傲气,这会就算同知大人的女儿还未定亲,只怕也不会考虑自家这个当初婉拒的人家。
族兄说未定亲事,若是咱们有意,可以请他代为传话,若是同知大人不想结亲,直接会透露意思,只是媳妇你不介意同知大人后院的事了?他之前觉得媳妇好似有些在意的。
原本也没怎么介意,只是打听不到同知大人他那小女儿的消息,我心里没底,这才先不谈。毕竟是高门,又只是递个话,她也不好提见面相看。
接着又解释道:是前些时日,我去金山寺上香,见到了同知夫人带着女儿来求签,听说是同知夫人带着小女儿来,我便多注意了些,那姑娘看着文文静静、大大方方,并不怯懦,与她娘说话也是有主意,看面相也不是恶人。
相由心生,杨稔相信面相好的人,不会太狠毒,何况她并不打算给儿媳添堵,要给儿子纳妾,那不是自己能干出的事,那么也就不必担心儿媳会害了妾室肚子里的孩子。
小景是长子,长子媳妇还是要强势一些的,毕竟日后要管家,只要拎得清,不是胆小怕事的,杨稔就觉得算好的。
那我明日就去与文谨族兄说,让他帮忙问问同知大人的意思,若是不成,咱们就得赶紧为小景议亲了,可拖不得。小景从十六岁拖到如今二十一岁,这可真不能再拖,否则老二都要到成亲的年纪了。
要与小景说么?他自个都这样大了,虽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说的是十六七岁的少年,小景如今到底大了。杨稔有些拿不准。
说吧,他也确实大了,当初不想早成亲的是他,咱们依了他,如今议亲就也告诉他吧。总得儿子也满意,他自己当初就是看了媳妇,才同意他娘给定亲的,到了儿子这,他当然也不会不顾及儿子的意愿。
得知爹娘询问自己对于亲事的想法,小景只道:一切全凭爹娘的意思。
对于自己今年要议亲小景接受良好,当初说好中举就议亲,若非他还要参加会试,只怕如今早就成亲了,至于同知大人的女儿,他见过几次同知大人,也听说过同知大人的一些事迹,有些敬意,同知大人的女儿,想必不会差。
何况爹娘都是聪明的人,他相信爹娘会给他找一个贤内助。
儿子没有反对的意思,第二日陈如松就去与陈通判说了自家的意思,然后夫妻俩就在等待消息。
三日后,陈通判就回话,说同知大人还是看中小景,既然两家都有意向,就相看一番。
杨稔感叹道:看来同知大人还是很有气量的。
小景去京城参加会试,并不是咱们不愿意议亲,同知大人不会介意的,科举这是正事,又不是看不上找个理由婉拒。陈如松之前也不敢保证同知大人会不会恼怒,如今答应议亲,那就是不会介意。
这个相看,要是没有意外,之后两家就要正式定亲了,夫妻俩很郑重,穿的衣裳都是最体面的一套,也给小景挑了一套好衣裳。
年轻时,杨稔在村子里算是一枝花,陈如松也是个眉清目秀的小伙子,两人的孩子小景自然也不会差,高挑俊秀,看着就一表人才,眉目间又有着十几岁少年没有的沉稳,这让原本觉得陈家家世太差的同知夫人改了观。
原以为就是个弱不禁风的文人,或许脸白些,有些斯文的样子,但父母都是普通的平民老百姓,就算中举的年纪不大,也不值当高看,没想到这气度还不凡。
这嫁人,除了家世就要看人,家世,自家丈夫身后的家族如今靠着他帮扶,她娘家也并不是多好,给女儿定亲,娘家夫家都没有助力,只能靠自己给女儿物色。
自家没有家世,原先,同知夫人是打算给女儿找个家世好的,可一个五品官能找到的家世好的,最多也就官大一级,许的还是最不出息的儿子,只要一分家,女儿过得还不如在家的日子,疼爱女儿的李夫人并不能答应。
至于腐书网,自家这样没根基的是攀不上的,人家只肯许出没考出功名的子弟的庶子,那样的她更瞧不上,而陈家好歹是义门陈氏的旁支,不管怎么说,日后考中进士,在朝有同族帮衬,不管怎么说,总比自己丈夫走得远,这才是同知夫人一开始答应的原因。
如今瞧着这孩子人不错,家世李夫人也算满意,这夫妻瞧着是和善人,她给女儿亲事操的心也总算能放下些许。
同知大人早就见过小景几次,中举后知府宴请他也是在场,早就相中了这孩子,如今的相看,他只是想让自家夫人看一眼。
眼见夫人满意,同知大人露出舒心的笑容。
而陈如松杨稔夫妻俩也正式见到了同知大人的小女儿。
同知大人笑着介绍道:这是小女,闺名如娘,这是她做的桂花糕,还算能入口,二位尝尝如何。
夫妻俩各自拿了一块品尝。
这糕点清香,甜而不腻,入口柔软,如娘的手艺真好。杨稔夸赞道。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