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古代种田奋斗史 > 古代种田奋斗史
错误举报

方瑜-格格党(65)

    夫妻俩也表达了对如娘的满意,两个孩子的亲事就初步定下,只等陈家找媒人上门提亲。
    夫妻俩的行动力很快,第二日就请了媒人去提亲。
    庚帖互换后,两边算的都是相配,就能进行下一步。
    因为陈家的情况在这,李家是真心要做亲家,也满意小景这个准女婿,自然也不会刻意为难,聘礼只收了一个陈家能出的数,成亲的日子也是定的今年。
    第110章 京城来人
    不过同知大人到底只有两个女儿, 长女远嫁,小女儿就想留上一些时日,成亲的日子在一排好日子中选定在十月。
    这也符合夫妻俩的想法, 因为他们打算换个宅子, 离十月还有四个月,早些买下新房子就还能忙得过来,若是婚期太近,反而来不及换房子。
    同知大人的女儿如今嫁到咱们家, 也算是下嫁, 咱们总得让她住得好些,何况小景成亲后, 知行也不方便还住在东厢房。男女七岁不同席, 知行如今十二岁,过几年他自己都能成亲, 更是不便。
    陈如松说道:买个三进的宅子,三进的院子大,还有后院。
    是要买三进的院子,东西厢房两个儿子住,女儿住后院,咱俩住正房,这才刚好合适。杨稔知道, 大户人家未出阁的女子都是住后院的。
    婚期定在十月, 但这中间的事可不少, 夫妻俩最先将房子买了,然后一家人搬进去,让李家来量尺寸,陪嫁的家具要按着房间的大小来打。
    李同知则在闲暇时候将自己当初科举的经验一一传授给准女婿, 也让儿子一边旁听,抱着儿子或许是大器晚成的期望。
    不过不管如何期望,李同知的重心还是放在准女婿身上,因为听说准女婿在这次会试,隐隐约约摸到一些边,当初他就是这样的状态,然后继续苦读,在下一次的会试上一举上榜。
    孩子定亲,自然要告知家里,府城又太远,婚期之前,他们还得接人过来,安排住宿。
    原先的院子暂且留着,接待家里的亲朋好友,等昏礼过后,咱们再卖。这旧宅子刚好用来待客,十几间房,一间房住两个人也就二十多人,若是不够再去客栈开些房间。
    咱们不在陈家村办,几位族老年纪大,只怕都来不了参加。经过两次酒席,杨稔对于几位族老和村长很有好感,若是他们不能参加儿子的昏礼,多少有些遗憾。
    村长能来,到时送他回去时,小景和他媳妇也一块回去,拜访三位族老就好。
    陈如松也纠结过到底是在陈家村办还是在府城,最后觉得既然自家都在府城住着,就还是在府城办,什么东西也都方便,等昏礼过后回去一趟,给爹娘烧个香,上门拜访几位族老,给几位族老赔个不是,也就好了。
    三进的院子,南房足够住下几个下人,李氏的陪嫁了三个下人,两个丫鬟一个奶娘,自家两个下人,算是绰绰有余。
    只是儿媳日日有丫鬟嬷嬷伺候,杨稔不免想到女儿。
    咱们也给康康买个下人,专门伺候她。女儿今年已有十二,再过几年也要出嫁了,在家里的日子不多,杨稔忍不住想对女儿更好一些。
    可以,买个比康康大上两三岁的,照顾她的日常起居,到时怎么□□就照着儿媳的来,她是从小有人伺候的,懂得多。儿媳有专门的下人伺候,女儿干看着,陈如松想想就不忍心。
    小景和知行要不要也买个书童,他们读书人好似都要个书童伺候着。杨稔有时撞见府城一些腐书网的孩子,他们身后都有个书童。
    这个陈如松没有赞同,咱家还不是多富贵的人家,没必要,女儿有个丫鬟挺好,儿子用不着,有事他们自己能干。
    宅子买好,杨稔准备婚礼,陈如松赶忙回了陈家村告知这个喜事。
    小景定亲的人选竟然是同知大人的女儿,本就觉得举人了不得的村民们更觉得了不得,那可是五品大官啊,府城的大官呐。
    趁着这次回来,陈如松将统计有多少人要去参加昏礼这事交给了村长,等昏礼前半月找人告诉他,他来安排住处,然后接来参加昏礼。
    陈如松也将昏礼在府城举办的难处稍作解释。
    村长很善解人意,如松你不用多说,既然在府城住了这些年,你那亲家还是府城的同知,在府城办是正常的,三位族老虽经不住舟车劳顿,但我还能扛得住,我去看看,回来说与他们听就是。
    一一告知了大家后,陈如松驾车回了府城,帮着媳妇一起准备即将到来昏礼。
    府城陈当家时隔半年才收到京城当官的两位哥哥的回信。
    将信看完,他啪地一声,手狠狠地拍在桌子上。
    一旁的儿子陈大吓了一跳,爹,怎么了?
    你两个伯伯,竟然还让我给那个陈知景送钱,还要让他来咱们藏书房看书!
    可我明明写了是那人防着咱们,大伯二伯怎会还陈大不解。
    叫我与那家好好说说,打消他们的误会,接过来好好教养,哼,他们总以家族为重,可顾了家族,自己不就亏大了。陈当家很不屑,他自家强了,旁的族人来孝敬他才对,哪里还会去当冤大头,到处散钱。
    那爹您的意思是?京城的两位伯伯并不是好糊弄的人,这些年待自家已是一日不如一日,早些年逢年过节都有东西送来,如今只有年底才送些东西过来,自家还要送更多去。
    还有就是这信,从前自家寄过去,一个半月京城那边就能收到,等三四月就能收到回信,可如今,却要五六月甚至更晚才会收到回信。
    只怕是已经知晓他爹的一些行为,生气了,可他不敢说,他爹向来只顾自己,倾尽全力教养他,打压族人,也只是想这个当儿子的出息了,他能耀武扬威,说他不好的话他是绝对听不进去的。
    陈家主当然不打算照做,写了封有去好好劝说那位族人,会带来族塾好好教养,但对方执拗的很,不仅不听还恶语相向,觉得自家是嫉妒他的才能,油盐不进,自己只好放弃的回信。
    这一次他没让儿子写,他觉得儿子写的不够情真意切。
    这封信寄出后不久,一个外地人进了府城。
    多方打听后,这人走到陈如松杨稔的家,敲了敲门。
    忙碌着的夫妻俩暂且停下,这时候是谁来,难道是亲家有什么交代?
    这些日子,两家来往得很频繁,毕竟两个孩子过不久就要成亲,昏礼定然是要办得风风光光,有些东西夫妻俩不太清楚,李家也担心他们不清楚,时常派人来提醒。
    吴叔开了门,是个脸生的三十来岁的中年男子。
    请问您找谁?
    请问这是陈知景陈公子的家吗?中年男子问道。
    是。
    我找这家主人有事,麻烦您帮忙通报一番。
    这话有些文绉绉,吴叔接着问道:您是哪家?
    中年男子回道:是京城陈氏,您跟您家主人说,想必他们是知道的。
    夫妻俩就在里面的院子,只要不干活,大门的声音能听得清,听说是京城陈氏的,陈如松猜测是府城这支走出去的那两个京官,不知找自家有何事。
    陈如松高声道:吴叔,带他进来吧。
    听到这话,吴叔便没有盘问,带他进了院子。
    夫妻俩在堂屋招待这位自称京城陈氏的人。
    陈老爷,陈夫人,小的是京城陈大人的长随陈德,祖籍便是这府城一支,是如今府城陈家家主的亲大哥。陈德先报家门。
    果然是那边的,陈如松了然的点头,不知是有何事?
    陈家村被府城嫡支打压一事大人已知晓些许,命我来彻查,大人得知族里有您这样有远见的族人,不辞艰辛送子读书,深感佩服,特命小的给老爷送上赠礼。说着,陈德从怀里掏出一把银票送上。
    银票一般是五十两以上的面额,陈如松粗看就觉得有个十来张,那就是有几百两,我儿有几分天分,送他读书,本就是我们当爹娘的该做的,这赠礼实在太多,我消受不起啊。
    暂时还不知道有什么事情等着,这钱还是小心点,不收为好。
    陈德摇头,劝道:这是大人的一点心意,陈老爷别拒,知景少爷有才干,我家大人最喜照顾子侄,当初临去京城前还曾交代三老爷照顾旁支,只是不想三老爷阳奉阴违,不仅不照顾还打压旁支不许出头,否则陈老爷早就能收到这赠礼了。
    这个说法,陈如松不怎么信,十几年旁支没一个出头,京城两个当官的都察觉不到,不会多问问?
    许是看出陈如松脸上露出的不信,陈德解释道:当初我家大人同二老爷一同考中进士,可我家大人的名次是二甲末尾,二老爷是同进士,靠着别支族人帮衬,大人得以留在京城,但同进士的二老爷被外放到地方为官。
    大人刚做官,事情繁杂,自顾不暇,之后又要为二老爷奔波,等二老爷留在京城为官,大人升官了,比以往更忙,想再升官,旁的事便根本无暇顾及。
    而二老爷也是自身难保,想留在京城为官并不是件易事,隔了这么远,这里的事大人实在没精力管,是以虽隐隐约约觉得老家不对劲,却也是如今才抽出空来管。
    五品官居然忙得管不了老家的事?得忙成什么样子,府城同知大人是正五品,可他每日处理的事务不少,照样有闲暇时候,能教导儿子,陈如松还是不太相信。
    大人如今已升任鸿胪寺卿,是正四品官员,并不容易。
    陈德作为跟着自家大人几十年的人,是看着自家大人从学子一步步走到鸿胪寺卿这个官位的。
    其中虽有陈氏一族的帮衬,可自家大人的辛苦绝不少,甚至还要更多,陈氏一族,各支也都有出色的人为官,能扶持大人,也是大人废寝忘食努力的结果。
    升到正四品官了?听到这个消息,之前的解释陈如松有些信了,五品与四品隔的可是一道深渊。
    第111章 谈话
    因着儿子是读书人, 夫妻俩对于这方面很是关注,虽不说多明白,大致一些还是知道的。
    二甲末尾的名次, 入朝为官, 一般也是外放到地方去,但这位族人凭借自己的努力留在京城,虽免不了陈氏一族的帮衬,可自身的付出是不可忽视的。
    不仅留在京城当官, 还一步步升到四品官, 可见一般。
    大人精力有限,这才对府城这边有所疏忽, 还望陈老爷谅解, 收下这礼。陈德又劝道。
    既然都这么说了,陈如松也了解了京城族人的难处, 既然对自家是怀着善意的,他也就不再推脱,小景两年后又要去京城赶考,若是两边开始来往,能得到那两位大人的些许指点也是好的。
    陈如松谢过收下那一叠银票,不料陈德又拿出一叠,这是二老爷拖小的顺带送来的贺礼, 陈老爷也请收下。
    两位大人的礼实在重了些。看来对自家还是比较重视的, 陈如松心里稍微安心, 看来京城这两位族人,日后一定会帮衬小景的。
    陈德帮自家大人谦虚道:两边相隔甚远,大人不好送东西来,只能送些银两聊表心意, 陈老爷不怪罪就好。
    陈如松笑着摇摇头,怎会怪罪,高兴还来不及呢。
    一番话下来,气氛融洽起来,陈德便接着道:大人的意思,是知景少爷如今年纪轻轻,已有了举人功名,实不该在老家蹉跎,想邀知景少爷到京城去,大人亲自教导。
    这太耽误大人了。虽知道京城的两位同支族人比自己大上一辈,可都是当官的,他不好唤族叔,也就跟着称呼为大人。
    升官了应当更忙,哪里有闲暇时候来教导儿子,只怕也是跟着京城的族塾上学,一个先生教好些个读书人,偏的也是京城那边的人。
    可岳家却是全心全意教导小景的,多了个大舅子也只是凑数,比在京城要好。
    京城也有族塾,族塾的先生是大人特地聘请的一位老先生,大人和二老爷只要有空暇时候都会去族塾指导,陈老爷只管放心。陈德耐心叙说,并没想过对方会不同意。
    陈如松笑道:多谢大人的好意,只是我儿年底就要成婚,亲家是府城同知大人,他也邀了我儿去他府里,由他教导,我前儿已经答应下来,实在不巧,只怕要辜负大人的心意了。
    与同知大人结亲了?知景少爷还没成亲,记得已经是二十有一,这个年纪可不小了,陈德很惊讶,也问了出来,知景少爷还未成亲么?
    暂未,当初他一心要考出个功名才成家,我跟他娘拗不过他,只好随了他,幸而去年中举,我们当爹娘的就赶紧给他定了亲事。
    儿子这个年纪成亲,确实容易令人惊讶,不过腐书网的孩子一般也不会太早成亲,这个说了大家就明白了。
    陈德也的确露出了明悟的神情,知景少爷真是年少有为,如今也有人帮衬,大人听了也只会高兴,既然知景少爷这会脱不开身,小的就只好自己回京告知大人,之后大人应当会有书信寄来,陈老爷记得稍加注意,免得错过。
    大人和二老爷的子嗣,都没有知景少爷这般出色,大人原想着接过去教导一番,几位少爷跟着耳濡目染会有好成效,不成想知景少爷已有好去处了。
    是的,在陈德自己眼里,也觉得在岳家独独教导自己比在陈家轮到最后教导的好,大人和二老爷的子嗣,自然是最先教导的。
    若是知景少爷没有旁人帮衬,全靠自己,自然是去京城的好,不管如何,两位大人总会抽出一些时候教导,可既然有专门教导的,那就没必要去京城跟几位少爷一起抢着自家大人的教导,总是专门教导的是最好的,自家大人想必也是这个想法。
    同知大人,为正五品官员,都是进士出身,自家大人与知景少爷的岳父也没有太大差别,至多,自家大人要比同知大人了解三年一次的考卷的一些情况,毕竟在京城为官,消息要灵通些。
    陈德知道自家大人是有心培养族人的,是以他多嘴说道:大人在京城,有些方面还是更明白,知景少爷便是有岳家教导,小的也建议知景少爷早些到京城,大人也能抽出空指点一番。
    这是很中肯的话,陈如松领情,脸色郑重道:我明白,多谢你了,待小景成亲后,我会与他商议,提早到京城拜访大人。
    老爷客气了,小的不过是多一句嘴,您不嫌小的多嘴就好。提议被认真应下,陈德心里也是高兴的。
    不知府城的三老爷可有与您联系?做过什么不好的事?三老爷阳奉阴违,明明答应大人,会好好照拂族人与旁支,鼓励族人科举,可这些年,一个出息的也没,连一个举人也未出,大人早已察觉,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远在京城。
    并未,早在陈家村时,两边的联系就渐渐减弱,我到府城这些日子,没有府城族人与我联系,因着不知是何态度,我也未去拜访,两边还算相安无事。
    陈如松实话实说,当初村长儿子去府城族塾时,两边还是有些联络的,自从村长儿子回了陈家村,两边的联系日渐减少,如今听村长和三位族老说,已经不与其联系,日后有天分的孩子也由族里多加培养,不送到府城。
    但陈如松没再说,京城族人到底是府城的,都是亲兄弟,不管干了什么,肯定向着亲兄弟,反正查是能查到的,多明显的事,就看之后会怎么处理。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