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古代种田奋斗史 > 古代种田奋斗史
错误举报

方瑜-格格党(67)

    不过也是因着二老常年在田地里干活,老态十分明显,这会养好了,变化的也十分明显。
    小景的昏礼,准备的怎么样了?这可是第一个孙辈成亲,即便是外孙,但这在杨母心里,差别不大,甚至她是更关心外孙的。
    该准备的东西已经准备了,有些还没做好,能直接买到的都买好了,过些日子,全部都好了,只等着下下月昏礼了。越是临近婚期,事情就越少,之前都准备好了,只等昏礼前几日好好安排迎亲就好。
    都备好了就好,杨母放下心来,感叹道:这日子过得真快,娘还记得当初你成亲的时候,热热闹闹的场景,一晃,小景都要成亲了。
    可不是,我都要做婆婆了,若不是小景要科举,晚成亲几年,只怕这会我都要当祖母了。祖父祖母这些是文人称呼的,自家有个读书人,杨稔也就将称呼换了。
    听说是同知大人的女儿,也不知会不会瞧不起人。这是杨母毕竟担忧的,万一那同知大人的女儿瞧不起婆婆,婆媳有矛盾,有个同知大人当父亲,自家女儿即便是当婆婆的,只怕还要受委屈。
    杨稔摇头,应当不会,我跟她见过几次,她眼里没有瞧不起人的样子。
    女儿看人还算准,杨母也就安心了,那就好,这媳妇娶回来,日后你也就享福了。
    知行和康康还有得愁呢。杨稔不敢这么早就放下心。
    说到女儿的龙凤胎,杨母反而轻松了,知行和康康是龙凤胎,龙凤呈祥呢,自有他们的造化。两个孩子,也是聪明伶俐,都是好孩子,哪里需要愁什么呢。
    只是寓意好,到底如何,还是要好好过出来的。自家不过是普通人家,龙凤呈祥也就说着好听。
    昏礼前十来日,陈如松将陈家村一带的亲朋好友由近及远接了过来,等昏礼结束再由远及近送回去,亲近的人多住些日子,这是夫妻俩的想法。
    京城陈家也送了礼,在昏礼前几日到达,但是等到昏礼当日才送过来。
    东西不少,送过来的声势也不小,也让大家知道这陈举人家在京城还有两位当官的族人,有些之前不太清楚的人顿时在心里提高了陈家的地位。
    而大多数人是知道的,陈家村的人都知道府城嫡支有两位在京城当官的族人,这会来送礼,只觉得是小景出息了。
    因着小景中举,陈家村这一年多,比以往还好过,旁人听说是出了举人的陈家村,各个都露出敬佩的眼神,比从前说陈家村是府城的旁支更有震慑力,是以这会,陈家村的族人都为小景感到自豪。
    两位族叔还是很有心意的。若是提前送礼,效果不如当日来得震撼,让李家知道自家有在京城当官的族人,李同知反应过来后就会更用心教导小景。
    毕竟朝中有人,日后的路也要好走一些,是以小景日后不说比李同知好,但绝对比李同知的儿子,小景的大舅子强。
    日后李同知致仕,他儿子便是考中举人,考上进士,李同知或许有个香火情,扶一下就没了,而小景不管如何,考上进士后,京城两人族人一定会鼎力相助,他们这一支本就式微,又与主支关系远了,也没听说有别的当官的,若是再不互相扶持,日后只会越来越差。
    那么,李同知趁着这次教导小景,得个师徒情谊,两边又是姻亲,日后李家差了,小景也不会坐视不理。
    当然,这是陈如松自己猜想,但他莫名有预感,儿子不会比李同知差。
    小景第二次参加会试,去早一些吧,也让两位族叔传授些经验,何况,与他们多相处一会,他们待小景也才能有些情谊。这次送礼,来人不是陈德,只是普通的一个小管事,但自称是京城两位族叔送的礼。
    他们也就改口叫族叔了,不管是陈德这个长随还是这次来的小管事,待自家的态度都是亲热的,说明京城那两位族叔是很有交好之意,那么小景早些去,跟两位族叔相处一番,于小景是有益的。
    这个陈如松也是赞同的,本就打算陪小景早些过去的。
    小景在自家二十一岁这一年成了亲,娶的是府城同知的小女儿李如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然爹娘有想让他自己选的想法,但他觉得,爹娘比自己年长,看人比自己更准,并没有自作主张的想法。
    婚后的日子起伏不大,他依旧是每日看书,不过多了一些时间与妻子相处。
    多了个儿媳,杨稔每日多了个事,就是带儿媳熟悉家里的事务,从前她一直照顾着家里人的起居,虽然事不用她做,但她要安排,调度,吴叔吴婶听吩咐做事。
    而这些,儿媳也要熟悉。
    家里这些琐事,杨稔摸不清儿媳愿不愿意管,但带她熟悉总是没错的。
    昏礼过后,家里的资产又添了不少,手握一大笔银子,夫妻俩打算给安排安排它们的去处。
    陈如松建议道:既然田地暂时不好买,就买门面,府城还算繁华,门面租出去租子也不低,这也不算生意。
    很是,这几年,咱们也用不着大的花销,手里的钱不能生钱干放着心痒痒。若是从前,家里有多少就存多少,绝不会想着花出去,可如今存银太多了,杨稔反而觉得该用来生钱,而不是干放着。
    那我就去物色好门面,买下来租给别人,这可也不好找,若是买到不好的,租不出去就砸手里了,得好好找。看来之后,自己的活就是物色好门面,买下租出去,若是碰到田地贱卖,那是运气来了。
    自家有举人在,又有两个在京城当官的族人来往着,府城通判是另一支的族人,同知又是亲家,除了不与知府交恶,陈如松想干什么只要是正当的事都不用顾忌,方便许多。
    杨父杨母在陈家一住,就住到来年开春,他们说什么也不肯再住下去。
    到底是女儿是嫁出去的,他们两个在女婿家住一小段日子也就是了,怎么能住太久呢,便是女婿没意见,外孙媳妇如今嫁进来看着也不好,哪有媳妇娘家爹娘跟着一起住的。
    再多住些日子嘛,你们回去,我就只有逢年过节才看得到了。杨稔很不舍,爹娘才过了多久的舒坦日子,回到家里,又是要帮着弟弟们带孩子,又是要侍弄田地,辛苦。
    劝他们不干是劝不住的,杨稔能做的就是多留爹娘住一段时日,这样他们就能多松快些时日,至于侄子侄女们,也不是非要爹娘两个老人来带。
    媳妇劝,只怕岳父岳母会顾忌他,陈如松便接话道:爹娘,你二老就再住些时日,我们两个刚当上公公婆婆,还不适宜,想跟您二老学着点当公公婆婆的技巧呢。
    杨母不禁疑惑道:这有什么,当公公婆婆哪有什么要看技巧的,从来没听说过。
    第114章 知行的童试
    这话自然也是留二老的借口, 但陈如松煞有其事道:当然要有技巧,小景媳妇可是同知大人的女儿,与一般的人家不同, 我跟小稔自然要小心对待。
    杨稔知道自家男人的想法, 也跟着附和道:是啊是啊,爹娘,你们总归有经验些,我们两个初当公婆, 有什么遗漏的你们在一旁看着也能提醒我们。
    我们两个老的也不明白这些, 做的都是农家的公婆,与这大户人家不适用。
    杨父叹气, 女儿一家越过越好, 早已不是普通农家,他跟老婆子也给不出什么好的法子, 提醒都是不能的,他听出来了,这只是两人留他们的借口罢了。
    不管懂不懂,你们在这我们就安心些,您跟娘就多待些日子嘛,等我们游刃有余再送你们回去。杨稔还是劝说。
    小景媳妇还带了三个下人呢,吴叔吴婶都年纪大了。陈如松暗示着, 虽然并不觉得儿媳敢兴风作浪, 但唬一唬两位一直在村里待着, 信奉手脚功夫的两位老人还是能的。
    果然,杨母脸色微变,儿媳跟婆婆干架,并不少, 小景虽然看着孝顺,可娶了媳妇忘了娘并不是没有可能,女婿总是出门,两个小的也是日日在外面,万一这儿媳是个刁蛮的,女儿可不就受了委屈,真动起手来,说不得真不是那边四个人的对手。
    杨稔不料自家男人拿起儿媳编排了,她嗔道:说什么呢。
    但这话确实有效,杨母不说要走了,杨父随媳妇,也留了下来。
    那么接下来的日子,杨稔依旧是每日给二老安排适合他们的饭食,将两位老人照顾得妥妥帖帖的,带着儿媳处理家里大大小小的事务后就带两位老人四处逛逛,府城他们来一次少一次。
    开春有一个重要的事,就是二月初知行要考县试了。
    这一次,依旧是陈如松带着去。
    学得如何,有信心吗?知行不如小景学得好,当初小景是十一岁就去参加县试,但知行,本来打算让他在十二岁参加县试,但他的先生说还差点,就又晚了一年,便是这样,杨稔对于知行能不能考过也还是没信心的。
    能行的,娘你放心吧。都学了这么多年,知行对自己还是有些信心,不说府试,县试是觉得没问题的,他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
    知行学了武,身子较小景要健壮,虽小景有空也让弟弟教两手,但到底不如一直练着的,这会站在门口,隐隐有少年郎的样子了。
    老二也大了,杨稔怀着欣慰应道:好。当初担忧大儿子的情景,如今在二儿子这又要经历一番了。
    陈如松温声道:我跟知行这就出发了,你在家里照顾好爹娘和康康,过不久就回来了。
    杨稔眼神柔和,微微点头,一路平安。
    县试很快,十来日,父子俩就回到府城,在杨稔期待的眼神中给出了她想要的答案,过了。
    杨稔松了口气,真好,咱们给知行庆祝庆祝。
    知行第一次科考,很该好好祝贺一番,虽心情不如从前小景考中那样起伏大,但还是很值得高兴的。
    路上就说好了,他要去府城最大的酒楼吃一顿,还想喝酒呢,被我说了一顿,还小呢,什么都没长成,喝酒不好,不过我答应他,只要院试过了,就让他喝顿好的。
    今明两年都有院试。杨稔提醒道。
    小景十六岁过的院试,今明两年,我不信知行能过,他要是能过,十三四岁的秀才,想喝个酒,我这个当爹的怎么能不同意,想喝多少都有。要是能比他哥还出息,别说酒了,想吃什么都得给他弄来。
    这倒是,杨稔笑了。
    知行这一次虽然考试要比大哥晚,但一口气将县试府试都过了,也算是出了个风头,通过府试后,他整个人都意气风发。
    一家人也都为他高兴,整个院子弥漫着喜悦的气息。
    兴奋过后,杨稔询问道:今年的院试你要参加吗?左右就在府城,他们夫妻俩的意思是,都可以,若是儿子想试试,自家也不差那点考试的花销。
    先不考,等明年试一试。虽一次都考过了,但知行对于自己的水平还是知道一些的,考个童生是能行,但考过秀才如今是不可能的。
    大哥也说我不用着急,先慢慢学着。
    知行不仅有私塾先生教导,亲大哥若是有空也会教导,从前是两兄妹一块教导,自从去年开始,就偏重知行,毕竟知行是要科考的,而康康也不喜欢学科举这些书,偏爱看一些杂书。
    那就明年再试,不过你可不能懈怠,一样要好好学。儿子这些日子太放松了,她得叮嘱一下。
    好好好,娘,我明日开始就好好看书,今日先让我再玩一日。知行顽皮一笑,跑出去找同窗玩了。
    这孩子。杨稔忍俊不禁,她也没说压着现在就学,不过找同窗正当的玩耍,她并不拦着。
    今日李同知较为忙碌,小景没去李家,待在家里自己看书,虽没去京城,但京城两位大人托人带了基本科考能用到的书籍。
    只要没去李家,他就会拿出来观摩,上面有不少注释,基本能看明白,若是还有看不明白的,他再去询问岳父或是那位当通判的族叔。
    眼看着弟弟如此活泼,小景也不是不心动的,只是他身心都放在后年二月的那场会试,根本不敢放松。
    不过杨稔这个当娘的,这些年大多时候都是陪在孩子身边,几个孩子的小情绪,她一般能很快察觉到,大儿子隐隐的一丝羡慕,她稍稍有些感觉。
    小景,看书看得眼睛疼了吧,来歇会,也别把自己逼得太紧了,你如今还这么年轻,眼睛也是重要的。大儿子太刻苦了,很自觉,杨稔只能在偶尔觉得儿子用功太过时劝他歇一歇,有时还劝不了,这会应当能劝到。
    小景果然放下了书,走了出来,揉了揉头,低声道:还有很多文章不解其意,只怕后年的会试难过。
    还有一年半的时间,这次不成,三年后接着考就是,我跟你爹没给你施压,你也别把自己逼得太紧,等这次会试之后,不管过没过,你都得好好歇歇,也陪陪你媳妇,如今呢一心苦读,她可是受了冷落的。
    说到妻子,小景郑重点头,儿子知道,等会试过后,再好好补偿如娘。
    当初院试过后,他要一心准备乡试,只觉得过了乡试,就有时间照顾家里,可乡试过后才知天真,他当然不满足于止步乡试,会试只会比乡试更难,他只能比以往更加用功,与妻子的相处少之又少。
    如娘没受委屈。李如娘一脸受宠若惊,在娘家时,娘亲就说,出嫁不比家里,万事都要多个心眼,孝顺公公婆婆,照顾丈夫,还要兼顾两个弟妹。
    李如娘以为嫁进来,她会忙忙碌碌,会被婆婆立规矩,会被婆婆叮嘱不许缠着丈夫,会被刁难,可并没有,反而她比在娘家还好过了。
    每日早上吃早饭时给公婆请个安,之后上午跟着婆婆处理家里大小事务,但不多,基本小半日就结束,剩余的时间都是自己的,随她安排。
    至于丈夫不能一直陪着自己,李如娘并不在意,丈夫是在做正事,他要参加科举考取功名,李如娘高兴还来不及,哪里会觉得委屈。
    你是个懂事的孩子。
    儿媳理解儿子那时再好不过的,杨稔不是没听说过,读书人的媳妇耐不住寂寞跟别的男人勾搭上了,杨稔不希望这出现在自家,她知道儿媳不会做出这样的事,但刚出嫁的女孩子,总是会希望丈夫陪在身边。
    身为过来人,杨稔很知道的,当初她刚嫁到陈家,一大家子都是陌生的,只有自家男人是有些熟悉的,她自然是恨不得男人一直在身旁。
    现在自己当婆婆了,她以己度人,会体谅体谅儿媳,每日早上带儿媳理理家务就放她回去,若是小景去李家,他们夫妻俩就一块去,若是不去,就在家里,他们夫妻俩相处。
    她并没有觉得出嫁后回娘家就不能太勤快,这么近,家里又没什么事,儿媳想回就回。
    小景已经是大人,知道克制自己,儿媳也是明白事理的,小景管得住媳妇,杨稔倒不担心儿子会受影响。
    李如娘在陈家待得如鱼得水,很是惬意,李家放心了,杨家二老也放心了,又说起回去之事。
    本来,杨母就是担忧女儿才继续住着,如今看着这外孙媳妇乖乖巧巧的,很听女儿的话,女儿也很满意,那么她跟老头子就没必要还待着,每日女儿都单独给他们两个老的做好的吃食,一日不知道吃去多少钱,她可受不了了。
    何况,她跟老头子都快六十岁的人了,如今是没病痛,可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有了,落叶归根,最后的日子他们还是在自家过的好。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