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 >古代种田奋斗史 > 古代种田奋斗史
错误举报

方瑜-格格党(66)

    陈德点头,知景少爷有岳家的指点是最好不过的,府城族塾亦只有秀才公当先生,教不了知景少爷。
    他只稍稍提醒一下,免得这家被忽悠了,府城这位三老爷对知景少爷定然是没好意的,若是之后来说和,只怕也不是好事,还是好好的让同知大人教导,日后再去京城让大人教导教导,这样就好。
    来陈家之前,陈德已去过陈家村,又在府城嫡支待了一些时日,大致的信息已经查清。
    不过就是三老爷想全力扶持自己的儿子,怕别的族人出息了,抢先得到资源,是以明里暗里打压旁支,陈家村有几位孩童原本还算出息的,被打压下去,结了怨,愈演愈烈,以至于如今两边互相防备。
    可惜,三老爷的儿子至今才将将过了院试,成为秀才公,若想考举人,只怕最少还要个几年,何况三老爷的所作所为,大人很是不喜,本就不是同母兄弟,三老爷还这般,惹恼大人,只怕他儿子不会得到大人的扶持。
    陈如松招待陈德歇了一夜,之后人就回了京城。
    陈德离开后,夫妻俩才好安心谈话,陈如松说道:京城的两位族人,没有敌意,还是有帮扶旁支的意思的。
    是,不说别的,看他们给的银票就知道了,一家给四百两,一家给三百两,两家可就七百两了,快赶上咱们如今的存银了。四百两应当是那四品官的族人给的,三百两是那二老爷,忘了问是几品官,不过定然比不上他大哥,但能给三百两,也不会太差。
    儿子进京赶考,因为是自家的驴车,又带了些吃食,准备算是充足,又有驿站免费住宿和吃喝,花费只有几十两,也是因着在京城客栈太贵,否则并不花费多少。
    给儿子定亲,各方面花费不少,还买了新宅子,家里的存银不到一千两,如今收到这七百两,家里的存银就到了将近一千五百两了。
    若说京城族人不想帮扶,又何必送这么多银钱给自家,这钱就是扶持小景的。
    幸好府城这嫡支不都是坏的,小景有李家帮忙,又有京城族人帮忙,一定能考上进士,日后入朝为官的。陈如松坚信。
    杨稔也同样坚信,儿子靠着自己,都考中了举人,没道理如今有两边相处,还考不上进士,不过还是别在儿子面前表现,免得儿子给自己太大压力。
    在小景面前,你也别表现得太笃定了,万一儿子也跟着你一样,信心满满,结果落榜,只怕心里承受不住。杨稔知道,进士难考,并不是有许多人教导就一定能考上,儿子聪慧,她相信儿子能考上,可表现太过并不好。
    许多人从年少考到白发苍苍都未考过进士,可见有多难,儿子要是受爹娘影响,觉得自己一定会过,一次落榜的话,只怕心里会过于难受。
    你放心,我心里有数,不会太过的。陈如松当然也是心疼儿子的,不会表现太过,否则就成了捧杀了。
    只是陈德这一趟,安了夫妻俩的心,之前虽从陈通判那得知日后小景考中进士,陈氏一族都会帮衬,可自家到底薄弱,京城没人,还得四处联络族人,心里是没底的,如今,知道自己这一支的族人,会帮衬小景,也就不用自家日后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转。
    有人带领,总比一个人闯好得多,小景之后的路也能好走一些。
    陈德走后的好一些时日,夫妻俩的心情都处于兴奋中,原先儿子过几个月就要成亲,本就是高兴的事,如今又有个好事,自然心情更是愉悦。
    难怪古人云好事成双,喜事是一个接一个的。
    这个时候,布置婚房还太早,杨稔只是将需要的东西先预订了,等临近昏礼再装扮好,并不算太忙。
    是以二儿子和小女儿的想法杨稔也能注意到,会放在心上惦记,知行想习武,康康想学琴。
    第112章 解决中
    两个孩子的想法, 杨稔之前也有所察觉,是以得知后并不算多惊讶。
    倒是陈如松,儿子学武他不意外, 但因为不常跟康康相处, 他的记忆还停留在女儿跟邻居学织布的阶段,有些惊讶。
    知行当初抓周抓大弓箭,我就有想到他日后会学武的可能,后来长大也有些倾向, 只是如今学武没有出路, 是以我便没想着让他练武。
    杨稔同样是这个想法,如今天下太平, 盗匪都不多, 习武只能防身,想要有出息, 还是得从文。
    既然知行想学,也提了出来,咱们给他找个武师傅吧,如今家里可以请得起,只要不让他沉迷习武,荒废了学业。自家如今还算宽裕,孩子想学点东西还是能满足的。
    让小景也跟着学学, 练练, 总比一直待在屋子里闷着好, 人还是要动动的。俗话说弱书生,杨稔总担心一直苦读的大儿子身子不好。
    陈如松很支持,每日练一练也好,若是有空, 我也跟着练。如今没有耕种田地,没什么重活干,他总觉得自个手上的劲小了,该练练。
    儿子说好,陈如松便接着说女儿,康康想学琴,只怕有些困难,能学琴的,要么是那三教九流,咱们自然不能让康康跟着学,要么就是大户人家的女子,有专门教导她们的女先生,但那可比给知行请个武师傅难多了,不是大户人家请不动,咱家如今刚靠小景起来,才一年不到,只怕请不来。
    这个杨稔有想法,未来的大儿媳应当会一些,当时听同知夫人说过,琴棋书画都略同一二,咱们到时可问下李家,是请了哪位先生,看看咱们能否请过来。
    这个可以,等过些时日去李家,咱们顺便问问。现如今,小景的昏礼还是首要的。
    总不好就拿着这事单独上门,杨稔也认为在下次上门时顺道问问。
    女儿学琴之事商量好,陈如松又有些不放心二儿子,知行想学武,我还得单独问问他,看他是不想念书只想学武还是只当学武当消遣,若是想弃文从武,我可要好好劝劝他。
    正好夫妻俩之前商议过,举人老爷的爹还在外面载客,实在不体面,便不载客了。
    从京城回来,陈如松就一直在家里,琢磨别的营生,不过暂时还未想到,如今除了帮小景筹备几个月之后的昏礼,便没什么事情,他这会有空跟儿子谈话。
    等知行从私塾回来,陈如松就拉着他到书房询问。
    听你娘说,你想学武,可你还要念书,能顾得过来吗?
    对于学武的具体想法,知行一直就有,只是他自认自己是个懂事的孩子,学武,他听同窗说过,单独请一个武师傅,花销不少,知行知道家里为了送他和大哥念书,花了不少银钱,爹娘也都希望他念书,日后科举当官,是以就一直没跟爹娘提想学。
    如今,大哥中举,家里从此宽裕不少,他也还是想学武,而且也想了一个不花钱的办法,我可以不念书,习武之后去考武举。这样一来,只是将去上私塾叫的束脩交给武师傅,不就没有多出钱了吗。
    你想武举?如今天下太平,武举不受朝廷重视,想通过武举有所出息,像咱家这样,几乎是没可能的。
    不是陈如松打压儿子,是他陪着大儿子去了京城赶考,有幸听说了武举,骑射要精通,还会设擂台等等,二儿子如今十二岁,习武本就晚了,又不是什么天纵奇才,力气与常人一般无二,想通过武举有所出息简直是妄想。
    何况武举很费银子,考科举,家里如今还能送,不管你要考几次,都送得起,可武举,都撑不到你去考第一次武举。
    便是儿子是天纵奇才,自家也送不起儿子去学骑射,一匹普通的马几十两银子,要学还得一大块草场,还得精心伺候那马,万一一个不好,养死了,几十两银子就打水漂了,自家如今存银是还不少,但也不是这样花的。
    这还只是骑术,射箭想学好了也是费银子的,还有骑射一起,更是难,还得请个武艺高强些的武师傅,束脩可不低,自家哪里能承受得起。
    知行从不知习武会比习文更费银子,惊讶道:我一直以为大家不习武,是觉得武将粗鲁,有辱斯文,没想到是因为更费银子。
    有些是你刚刚的说法,有些不是,从武比从文难上百倍,大部分人不会选择从武,想学武艺,请个师傅学,但还是要考科举。陈如松刻意引导儿子,他真怕儿子会想去参加武举,那可不是他们这等普通人家敢想的。
    知行点点头,我知道了,爹,那您也帮我找一个武师傅吧,我不会耽误学业的,每日在私塾认真听先生的,下学回来,再跟师傅学武艺。
    他只是觉得习武要比念书简单,比比划划的,谁知道不是那么简单,那他还是别了,看书只要背书理解,背一背写一写就行了,好像更简单。
    你既只是每日一点时候学,爹给你找个武馆,就像私塾一样,有同窗跟你一块练。陈如松刚刚是没想到,这会想起来还有武馆这个地。
    儿子又不是一整日习武,他没必要请个武师傅来,束脩少的没有真本事,高的请不到,武馆的武师傅,只看学的人多不多就知道有没有本事了。
    还有人一块,知行很乐意,人多好玩,好啊好啊,那就去武馆吧,多谢爹。
    看着知行高高兴兴的样子,陈如松摇头,出来跟媳妇说道:还是小景最有出息,知行都不知道能不能中举。
    有小景这个哥哥在,知行应当是能考过秀才的,只是举人陈如松就不敢说了。
    又不会不让他学,一直学着,总能考过的。只要知行能考中举人,进士实在过不去也能捞个□□品的官当当,日后也是不愁吃穿的好日子。
    这倒是,知行如今还小,谁又知道日后会不会开窍,我这个当爹的还是别先下定论,刚给知行说找武师傅,我想到府城有几家武馆,就收练武的孩子,每日知行下学去学些时候,回来吃晚饭然后温习私塾先生教授的知识,这也不错,没必要请到家里来。
    武师傅到底是男子,若是刚好三四十岁,可不方便,还是让儿子在武馆学最好,至于他和小景,就让知行学完回来教教就是。
    也好,小景要看书,若是知行在院子里学武,动静大了只怕会吵着。杨稔觉得习武,动静都是有些大的。
    这我竟没想到,习武确实,总要讲解动作,习武之人说话都是比较大的,还真会吵到小景,幸好改了主意。陈如松有些庆幸。
    陈如松第二日就去给儿子打听武馆,府城总共三家,他平常并未了解过,既是要让儿子长时间学的,总要好好挑一挑。
    打听第一家武馆时,这家武馆刚好关门了,原因是家中老人去世,举家奔丧。
    陈如松不期然想到了岳父岳母,他们如今已是五十六七的年纪了,他爹娘是上了六十去世的,可岳父岳母年轻时受了不少暗伤,若论身体如何,只怕并不如他爹娘。
    思及此,陈如松顾不得继续打听,先回家问问媳妇要不要接二位老人来小住,孝顺孝顺,趁着二老如今还没什么病痛出现,还能坐驴车。
    自己的爹娘,杨稔怎么不想呢,他们年纪大了,坐驴车两三日,不轻松,只怕会吃不消。
    没事,我驾车慢一些,准备好路上的吃食,保证让他们舒舒服服地到府城。载客这么久,陈如松已经掌握了如何能让车厢的人不受颠簸的法子。
    那好啊,接他们过来住上一些时日。若是能一直住着就好了,只是这是不可能的,自家男人能体贴她,她也不能得寸进尺。
    不过住久一些,还是可以的,她要好好照顾爹娘。
    我给知行找好武馆之后,就驾车回去接爹娘过来。岳父岳母应当也想女儿了,接他们过来想必不会拒绝。
    三家武馆,很容易就选出一个更满意的,知行去了几日,觉得不错,这武馆就是定下了。
    陈如松驾车回去接两位老人。
    杨稔也在给小景准备昏礼与李家交流信息时,询问了如娘的琴艺是否是请了人教导。
    聪明人不用多说,同知夫人想到亲家还有个十来岁的姑娘,就知道为什么会问,认真回道:是请了位先生教导,是从前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后来家道中落回到原籍,就凭借教导琴艺为生,如娘的琴棋书画都得这位先生教导,姓任,我们称她任娘子。
    同知夫人还算满意这位任娘子对女儿的教导,是以她夸赞道:这位任娘子蕙质兰心,为人大大方方,琴棋书画亦是样样精通,有令人折服的能力,我总是遗憾如娘只学到了皮毛。
    我们康康如今也有十来岁,早前家里不宽裕,什么也没能学到,如今手上宽松些,就想给她学些女子能学的,只是不知任娘子还有没有时间了。亲家夸得这样好,若是真的,只怕被抢着要。
    这才刚刚教导完如娘,改日我帮亲家问问,看任娘子是否有空。
    这是女儿未来的小姑子,李夫人自然很积极,若是能给亲家请到先生,这是既讨好了婆婆,又讨好了小姑子,任娘子去教导亲家的小女儿,那么自己女儿还能日日见到熟人,缓解嫁到别人家的不安,李夫人觉得,这个忙很该帮。
    第113章 过后
    任娘子在教了同知夫人的女儿后, 便打算在府城开一家女学,教授琴棋书画四门适合女子学习的才艺,不打算上门传授了。
    这也正和杨稔的意, 学琴也有声音, 刚学的杂乱无章,便是不做什么事,听着心里都烦躁,何况小景这个在家看书的。
    原本, 小景每日下午去李府, 杨稔便打算请了先生每日下午教康康古琴,上午不学, 不过有时同知大人忙了, 小景就会在家里看书,就有些不便, 在任娘子那去学,最好不过了。
    琴棋书画杨稔打算都让女儿学学,日后若是小景考中进士,当了官,康康的夫婿想必不会是平民百姓,那么琴棋书画这些千金小姐学的东西,学了也不会被婆家瞧不起。
    康康也觉得有趣, 都是没接触过的东西, 新鲜的很, 每日都非常主动要去任娘子那学。
    而陈如松历时七日,将杨父杨母接了过来。
    驴车停在一进院,陈如松下车转身扶二老下来,爹娘你们小心。
    杨母笑道:放心放心, 还能动。
    杨父也一脸乐呵呵的借着女婿的手下了驴车,看女婿这贴心的样子,又愿意接他们两个老的来府城住上一些时候,就知道女婿待女儿不是一般的好,这他就舒坦了。
    杨稔将爹娘手里的包袱拿过,爹娘,可算又见到你们了,床已经铺好了,等会吃了饭歇会吧。
    五十多岁的老人,不管驴车再怎么平稳,做了两三日总是累的,就算是年纪轻的人坐这么久,都会累。
    杨稔给爹娘准备的房间在后院,后院七间房,女儿占了三间,其余四间都是空的,杨稔给爹娘挑了间采光好的,家具也都准备齐全,尽全力让爹娘在府城的日子过得舒心。
    从女婿回来说接他们两个老的来府城住一段时日,杨父杨母脸上的笑就没断过,杨母先答话:好好好,有粥吗?现下吃饭没胃口,喝碗白粥配咸菜是最好的。
    有,就知道你们这会胃口不会太好,炒了酸菜,还有腌萝卜,还炖了骨头汤,给你们盛没油的,不会腻。
    杨稔自己坐了不少次驴车,从府城回去再过来,每次胃口都不会太好,老人更容易胃口不好,是以估摸着二老要来了,这几日杨稔每日都熬了粥,汤也是每日都炖的清淡的。
    知道这是难得跟爹娘一块住的日子,杨稔给她爹娘的饭食安排的都是适合老人的,吃了有益处的,来了一个多个月,二老就跟年轻了好几岁一般。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