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2 章
我和爸爸丰子恺 作者:丰一吟
第 2 章
我虚龄5岁时就被送进小学一年级。石门镇上有一所初级小学,设在一座叫接待寺(为接待南宋皇家的人而造)的庙宇楼上。我们每天经过菩萨面前上楼去念上只有一个很大很大的房间,放着四排课桌椅,由里向外:第一排,一年级;第二排,二年级;第三排,三年级;第四排,四年级。只有一个校长兼老师,叫丰铭,字云滨,排行第五,是我们的族亲,所以我们叫他五爹爹。五爹爹的祖父和我祖父的祖父是亲兄弟。在爸爸的随笔中,有一篇以“五爹爹”为题,专门写他的身世。
现在回想起来,五爹爹的本事真大;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全部由他一人教。他教一个年级时,另外三个年级就没事,可以随便哇啦哇啦乱吵乱叫,真亏了五爹爹!
五爹爹自己的孙女丰明珍比我小一岁,也在这学校里念书,和我坐在一条板凳上。每到放学的时候,大家必须端坐在自己位置上,谁乖,就让谁先回家。女生总是乖一点。而在女生中,我和明珍总是最先被点名回家。这里就难免有五爹爹的私心了。明珍是他家的人;而我呢,祖父丰鐄是举人老爷,我父亲是石门唯一一个从日本回来的,何况在那时已经出名,他认为当然应该照顾我。
“一吟!明珍!”一声令下,我和明珍马上背了宅阅读高高兴兴地回家。这情景至今犹历历在目。我们称明珍为“ɑo明”。这个ɑo念上声,意思是“小”。在石门话里“咬”的读音就是“ɑo”。所以爸爸后来写信给我弟媳“ɑo毛”(她的乳名,就是“小毛头”的意思)时,称她为“咬毛”。“文革”中为了忌讳,改成了“好毛”或“好猫”。读者如果去我们家乡石门镇,到处都可听见“ɑo”什么、“ɑo”什么地呼唤人。
说起五爹爹,我的名字还是他改的呢。我出生后,外公为我取的名字原是“一宁”;但我进了小学,五爹爹在写我的名字时把一宁错写成了一吟(石门话“宁”“吟”同音),从此我就成了丰一吟。人家都说我的名字风雅,还以为是我爸爸取的,其实不是。五爹爹之所以误写为吟,大概他以为丰家是诗书礼仪之家,名字应该也是这么风雅的吧。
我虽然拥有了这么风雅的一个名字,却是一个爱睡懒觉的糊涂虫。记得有一天我很迟才起身,妈妈忙着家务,顾不得我。我胡乱喝了几口粥,背了宅阅读就去上学。走完下西弄,向左拐到寺弄口,接待寺的大门就在眼前了。谁知门口拥出一大批同学来。
“今天怎么了?你们都到哪里去?去做什么?”我问。
“你到哪里去?你去做什么?”他们反过来问我。
“上学呀!”
“哈哈哈……!”同学们大笑起来。“都放饭学了,你睡昏了,还以为是早晨!哈哈哈……快调头回家去吃中饭吧!哈哈哈……”
我脸红了,只好怏怏地转回家去。
回到家里,妈妈竟然什么也没有发觉。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自生自长。
在接待寺期间,我曾随父母去杭州,住在皇亲巷6号。爸爸让我插班进了宝极观小学二年级下学期。后来又回到接待寺来读。(直到读完“初小”,也就是读完四年级。)我自认为是省城读过书的,有点骄傲。回到接待寺小学里,看见同学们的课本,拿起来就高声朗读,以显示我的才能。谁知偏偏念错了字,引起哄堂大笑。
后来接待寺小学里请来了一位新教师,名叫丰桂,又名丰蓉赓,是我的一个远房堂姐。我叫她蓉哥哥(当时通行女的也按男的称呼)。后来我们从事“丰研”工作时靠众亲友的回忆设计了一张家谱图(请表兄马传先绘成),才知道我祖父的祖父和蓉哥哥祖父的祖父是亲兄弟。所以蓉哥哥是我的堂姐,又是我的老师。
在接待寺小学的那几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和同学们趴在窗外的瓦片上看远处广场戏台上的京剧(那时称“平剧”,因为当时京城在南京)或杂技歌舞表演,那才有劲!
记得有一次,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表演歌舞的班子。有一个节目是一排姑娘裸着大腿跳舞。一排人的大腿一起往前踢起来,忽左忽右,望过去只见一排排肉腿晃动,煞是好看。五爹爹竟看呆了。过后他对蓉哥哥说:
“你能把台上那种表演教给学生吗?”
蓉哥哥笑笑,不知该说些什么好。
当时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具体读些什么,我记不起来。只记得爸爸曾说:有一次他经过某小学,听见里面朗朗读书声,孩子们正在众口一词地高声朗读:“我每天大便一次!我每天大便一次!……”语文里还夹着生理卫生的内容,真有趣。料想我当时读的也有这类内容吧!
我还记得一个情节。有一回,我和男同学们一起在接待寺前的广场上看戏。有一个男同学不小心把旁边一个不认识的男孩推了一下,那男孩倒在石板上,头部大出血。我们都跟着肇事人慌张逃往自己学校楼下。肇事人叫其他的男同学们不要出卖他,他们都答应,他又指指我,我竟也答应了,而且自以为做了一件很讲“义气”的事。
我小时候就是这么傻!
十二年住十三处
我家搬进缘缘堂以前的情况,我都是事后了解的。
以造缘缘堂为界限,家中经济情况才开始好转。爸爸是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的毕业生。他在那学校里受到李叔同(1918年出家为僧,即弘一法师)和夏丏尊两位老师的教育,提高了自己的美术、音乐和文学的修养,也向两位老师学会了日文。
爸爸1919年在浙一师念书尚未毕业时,于“花朝”日(农历二月十二日)奉母命回乡与崇德县城的望族徐芮荪家的长女徐力民结婚。1919年从浙一师毕业后,起初到吴梦非、刘质平两位高班同学创办的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任教美术,同时在东亚体育学校兼职。因为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爸爸依靠亲友的馈赠和借贷,于1921年早春去日本游学了十个月,把自己的头脑像装罐头食物那样装满了种种知识,并学了种种外语。两千块钱用完了,只得回来。爸爸去日本前,1920年妈妈已生下我大姐丰陈宝。次年又生下我二姐丰林先。所以爸爸回国后,负担已加重。他仍然在上海专科师范任教。估计这时他住的还是师范学校的宿舍。同时,爸爸又在上海郊区吴淞中国公学兼课,同事有舒新城(该校主任)、沈仲九、孙俍工、陈兼善、匡互生、周为群、陶载良、常乃德、张作人、朱光潜、朱自清等诸先生。还有学生吴朗西、陈瑜清等。
日本回来后的12年间,为了维持越来越庞大的家庭成员的生活,爸爸到处教美术音乐,有时住宿舍,有时住租屋,有时回故乡住。我统计一下,共有13处之多。
1922年,他把家人接出来,住在三在里114弄的租屋里。据说三在里以前叫静修路,今蓬莱路。
1922年秋至1925年初,爸爸应夏丏尊先生之邀,在经子渊先生当校长的浙江上虞白马湖的春晖中学任教,住在自建的“小杨柳屋”里。这段时期很值得纪念。爸爸成为漫画家,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他在日本买到了竹久梦二的画册,对他的画风很感兴趣。加上受陈师曾等画家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画风。
他在春晖中学认识了不少同事和外来演讲、考察的人,除了中国公学的老友匡互生、朱光潜、朱自清先生外,还有刘薰宇、刘叔琴、王任叔(巴人)、张同光、何香凝、蔡元培、黄炎培、张闻天、胡愈之、郭沫若、叶圣陶、陈望道、刘大白、杨元华、俞平伯、吴觉农、蒋梦麟、于右任、吴稚晖等诸先生。其中有不少人后来成了至交。1924年妈妈在小杨柳屋生下了我大哥丰华瞻。
1924—1925年的冬天,以匡互生先生为首的春晖不少教师(包括我爸爸),因不满意后来校方的教育主张,陆续离开春晖,到上海创办了自己理想中的立达中学。爸爸以七百余元卖去了白马湖畔自建的小杨柳屋,以充实办校经费。据爸爸回忆,那时他白天仍在上海南端的小西门黄家阕路上海专科师范工作,晚上赶到北端的虹口租屋里和大家一起做立达中学的筹备工作,深夜再赶回专科师范去住宿。
立达中学筹备完成时,专科师范已搬迁,就利用了专科师范的原校址开学。1925年夏,立达在上海北郊江湾自建校舍,改名为立达学园。从那时起,爸爸就率家属住进了立达学园附近的租屋。先后住过同安里、安乐里、乐盛里。到1926年4月5日,才得迁入立达自建的校舍永义里。
爸爸在立达的同仁,除了夏丏尊老师、匡互生、朱光潜、刘薰宇、陶载良、陈望道诸先生外,还有方光涛、陶元庆、夏衍、许杰、夏承法、裘梦痕、丁衍庸以及在日本就认识的黄涵秋先生等等。
由于爸爸1924所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一画使上海《文学周报》的主编郑振铎先生着了迷,后来《文学周报》为他出版了《子恺漫画》,这是爸爸最早的一本画册。
1925年3月,爸爸的第一本译作《苦闷的象征》问世;1925年12月,出版了最早的音乐理论书《音乐的常识》;1928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美术理论书《西洋美术史》;1931年1月,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就这样,一个文艺全才渐渐地脱颖而出。
1930年我祖母去世后,我家曾迁居嘉兴,住在杨柳湾金明寺弄4号。关于这一段时期,我将在后面另设一节补叙。爸爸虽住嘉兴,也常去上海立达学园。
1932年1月28日淞沪战役中,立达学园校舍被毁,必须修缮。到秋天才能复课。那段时期,爸爸可能回石门了。石门的老屋惇德堂一直为她的游子张开亲切的怀抱。不过这时已多了另一处更好的安身地———平屋。
平屋在老屋后面,隔一条煤沙弄。平屋的那块土地,据说是我祖母手里买下的。这块地上原有三开间坍圮的平屋,不能住人。据我妈妈回忆,1919年她嫁到惇德堂来,办喜酒时有两张(1938年作)中说“此堂成于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也就是1933年。但在1937年9月1日爸爸为天津钟怀柔先生写的自传中,却有这样的话:
“三十五岁,即一九三二年秋,缘缘堂成,率妻及子女六人返乡,居之至今。”相差一年的文字中,所记载的缘缘堂落成年代也差了一年。孰是孰非,难以判断。我觉得爸爸写文犹如作漫画(而不是作工笔画),有时只记一个大概。这种情况我发现过不少。因此,我们只能推测为1932年秋开始建堂,1933年春落成。
拆了平屋改建缘缘堂的期间我们住到哪里去呢?我想,一定仍住老屋。这才有李家大妈叫我到新屋去拾发火柴的情节。
缘缘堂后面的三间平房,据说是用原来的平屋拆下来的材料建成的。平屋虽已被拆,也得交代一下情况。
第 2 章
恋耽美
第 2 章
我虚龄5岁时就被送进小学一年级。石门镇上有一所初级小学,设在一座叫接待寺(为接待南宋皇家的人而造)的庙宇楼上。我们每天经过菩萨面前上楼去念上只有一个很大很大的房间,放着四排课桌椅,由里向外:第一排,一年级;第二排,二年级;第三排,三年级;第四排,四年级。只有一个校长兼老师,叫丰铭,字云滨,排行第五,是我们的族亲,所以我们叫他五爹爹。五爹爹的祖父和我祖父的祖父是亲兄弟。在爸爸的随笔中,有一篇以“五爹爹”为题,专门写他的身世。
现在回想起来,五爹爹的本事真大;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全部由他一人教。他教一个年级时,另外三个年级就没事,可以随便哇啦哇啦乱吵乱叫,真亏了五爹爹!
五爹爹自己的孙女丰明珍比我小一岁,也在这学校里念书,和我坐在一条板凳上。每到放学的时候,大家必须端坐在自己位置上,谁乖,就让谁先回家。女生总是乖一点。而在女生中,我和明珍总是最先被点名回家。这里就难免有五爹爹的私心了。明珍是他家的人;而我呢,祖父丰鐄是举人老爷,我父亲是石门唯一一个从日本回来的,何况在那时已经出名,他认为当然应该照顾我。
“一吟!明珍!”一声令下,我和明珍马上背了宅阅读高高兴兴地回家。这情景至今犹历历在目。我们称明珍为“ɑo明”。这个ɑo念上声,意思是“小”。在石门话里“咬”的读音就是“ɑo”。所以爸爸后来写信给我弟媳“ɑo毛”(她的乳名,就是“小毛头”的意思)时,称她为“咬毛”。“文革”中为了忌讳,改成了“好毛”或“好猫”。读者如果去我们家乡石门镇,到处都可听见“ɑo”什么、“ɑo”什么地呼唤人。
说起五爹爹,我的名字还是他改的呢。我出生后,外公为我取的名字原是“一宁”;但我进了小学,五爹爹在写我的名字时把一宁错写成了一吟(石门话“宁”“吟”同音),从此我就成了丰一吟。人家都说我的名字风雅,还以为是我爸爸取的,其实不是。五爹爹之所以误写为吟,大概他以为丰家是诗书礼仪之家,名字应该也是这么风雅的吧。
我虽然拥有了这么风雅的一个名字,却是一个爱睡懒觉的糊涂虫。记得有一天我很迟才起身,妈妈忙着家务,顾不得我。我胡乱喝了几口粥,背了宅阅读就去上学。走完下西弄,向左拐到寺弄口,接待寺的大门就在眼前了。谁知门口拥出一大批同学来。
“今天怎么了?你们都到哪里去?去做什么?”我问。
“你到哪里去?你去做什么?”他们反过来问我。
“上学呀!”
“哈哈哈……!”同学们大笑起来。“都放饭学了,你睡昏了,还以为是早晨!哈哈哈……快调头回家去吃中饭吧!哈哈哈……”
我脸红了,只好怏怏地转回家去。
回到家里,妈妈竟然什么也没有发觉。我小时候就是这样自生自长。
在接待寺期间,我曾随父母去杭州,住在皇亲巷6号。爸爸让我插班进了宝极观小学二年级下学期。后来又回到接待寺来读。(直到读完“初小”,也就是读完四年级。)我自认为是省城读过书的,有点骄傲。回到接待寺小学里,看见同学们的课本,拿起来就高声朗读,以显示我的才能。谁知偏偏念错了字,引起哄堂大笑。
后来接待寺小学里请来了一位新教师,名叫丰桂,又名丰蓉赓,是我的一个远房堂姐。我叫她蓉哥哥(当时通行女的也按男的称呼)。后来我们从事“丰研”工作时靠众亲友的回忆设计了一张家谱图(请表兄马传先绘成),才知道我祖父的祖父和蓉哥哥祖父的祖父是亲兄弟。所以蓉哥哥是我的堂姐,又是我的老师。
在接待寺小学的那几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和同学们趴在窗外的瓦片上看远处广场戏台上的京剧(那时称“平剧”,因为当时京城在南京)或杂技歌舞表演,那才有劲!
记得有一次,不知从哪里来了一个表演歌舞的班子。有一个节目是一排姑娘裸着大腿跳舞。一排人的大腿一起往前踢起来,忽左忽右,望过去只见一排排肉腿晃动,煞是好看。五爹爹竟看呆了。过后他对蓉哥哥说:
“你能把台上那种表演教给学生吗?”
蓉哥哥笑笑,不知该说些什么好。
当时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具体读些什么,我记不起来。只记得爸爸曾说:有一次他经过某小学,听见里面朗朗读书声,孩子们正在众口一词地高声朗读:“我每天大便一次!我每天大便一次!……”语文里还夹着生理卫生的内容,真有趣。料想我当时读的也有这类内容吧!
我还记得一个情节。有一回,我和男同学们一起在接待寺前的广场上看戏。有一个男同学不小心把旁边一个不认识的男孩推了一下,那男孩倒在石板上,头部大出血。我们都跟着肇事人慌张逃往自己学校楼下。肇事人叫其他的男同学们不要出卖他,他们都答应,他又指指我,我竟也答应了,而且自以为做了一件很讲“义气”的事。
我小时候就是这么傻!
十二年住十三处
我家搬进缘缘堂以前的情况,我都是事后了解的。
以造缘缘堂为界限,家中经济情况才开始好转。爸爸是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19年的毕业生。他在那学校里受到李叔同(1918年出家为僧,即弘一法师)和夏丏尊两位老师的教育,提高了自己的美术、音乐和文学的修养,也向两位老师学会了日文。
爸爸1919年在浙一师念书尚未毕业时,于“花朝”日(农历二月十二日)奉母命回乡与崇德县城的望族徐芮荪家的长女徐力民结婚。1919年从浙一师毕业后,起初到吴梦非、刘质平两位高班同学创办的上海专科师范学校任教美术,同时在东亚体育学校兼职。因为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爸爸依靠亲友的馈赠和借贷,于1921年早春去日本游学了十个月,把自己的头脑像装罐头食物那样装满了种种知识,并学了种种外语。两千块钱用完了,只得回来。爸爸去日本前,1920年妈妈已生下我大姐丰陈宝。次年又生下我二姐丰林先。所以爸爸回国后,负担已加重。他仍然在上海专科师范任教。估计这时他住的还是师范学校的宿舍。同时,爸爸又在上海郊区吴淞中国公学兼课,同事有舒新城(该校主任)、沈仲九、孙俍工、陈兼善、匡互生、周为群、陶载良、常乃德、张作人、朱光潜、朱自清等诸先生。还有学生吴朗西、陈瑜清等。
日本回来后的12年间,为了维持越来越庞大的家庭成员的生活,爸爸到处教美术音乐,有时住宿舍,有时住租屋,有时回故乡住。我统计一下,共有13处之多。
1922年,他把家人接出来,住在三在里114弄的租屋里。据说三在里以前叫静修路,今蓬莱路。
1922年秋至1925年初,爸爸应夏丏尊先生之邀,在经子渊先生当校长的浙江上虞白马湖的春晖中学任教,住在自建的“小杨柳屋”里。这段时期很值得纪念。爸爸成为漫画家,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他在日本买到了竹久梦二的画册,对他的画风很感兴趣。加上受陈师曾等画家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画风。
他在春晖中学认识了不少同事和外来演讲、考察的人,除了中国公学的老友匡互生、朱光潜、朱自清先生外,还有刘薰宇、刘叔琴、王任叔(巴人)、张同光、何香凝、蔡元培、黄炎培、张闻天、胡愈之、郭沫若、叶圣陶、陈望道、刘大白、杨元华、俞平伯、吴觉农、蒋梦麟、于右任、吴稚晖等诸先生。其中有不少人后来成了至交。1924年妈妈在小杨柳屋生下了我大哥丰华瞻。
1924—1925年的冬天,以匡互生先生为首的春晖不少教师(包括我爸爸),因不满意后来校方的教育主张,陆续离开春晖,到上海创办了自己理想中的立达中学。爸爸以七百余元卖去了白马湖畔自建的小杨柳屋,以充实办校经费。据爸爸回忆,那时他白天仍在上海南端的小西门黄家阕路上海专科师范工作,晚上赶到北端的虹口租屋里和大家一起做立达中学的筹备工作,深夜再赶回专科师范去住宿。
立达中学筹备完成时,专科师范已搬迁,就利用了专科师范的原校址开学。1925年夏,立达在上海北郊江湾自建校舍,改名为立达学园。从那时起,爸爸就率家属住进了立达学园附近的租屋。先后住过同安里、安乐里、乐盛里。到1926年4月5日,才得迁入立达自建的校舍永义里。
爸爸在立达的同仁,除了夏丏尊老师、匡互生、朱光潜、刘薰宇、陶载良、陈望道诸先生外,还有方光涛、陶元庆、夏衍、许杰、夏承法、裘梦痕、丁衍庸以及在日本就认识的黄涵秋先生等等。
由于爸爸1924所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一画使上海《文学周报》的主编郑振铎先生着了迷,后来《文学周报》为他出版了《子恺漫画》,这是爸爸最早的一本画册。
1925年3月,爸爸的第一本译作《苦闷的象征》问世;1925年12月,出版了最早的音乐理论书《音乐的常识》;1928年4月,出版了第一本美术理论书《西洋美术史》;1931年1月,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就这样,一个文艺全才渐渐地脱颖而出。
1930年我祖母去世后,我家曾迁居嘉兴,住在杨柳湾金明寺弄4号。关于这一段时期,我将在后面另设一节补叙。爸爸虽住嘉兴,也常去上海立达学园。
1932年1月28日淞沪战役中,立达学园校舍被毁,必须修缮。到秋天才能复课。那段时期,爸爸可能回石门了。石门的老屋惇德堂一直为她的游子张开亲切的怀抱。不过这时已多了另一处更好的安身地———平屋。
平屋在老屋后面,隔一条煤沙弄。平屋的那块土地,据说是我祖母手里买下的。这块地上原有三开间坍圮的平屋,不能住人。据我妈妈回忆,1919年她嫁到惇德堂来,办喜酒时有两张(1938年作)中说“此堂成于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也就是1933年。但在1937年9月1日爸爸为天津钟怀柔先生写的自传中,却有这样的话:
“三十五岁,即一九三二年秋,缘缘堂成,率妻及子女六人返乡,居之至今。”相差一年的文字中,所记载的缘缘堂落成年代也差了一年。孰是孰非,难以判断。我觉得爸爸写文犹如作漫画(而不是作工笔画),有时只记一个大概。这种情况我发现过不少。因此,我们只能推测为1932年秋开始建堂,1933年春落成。
拆了平屋改建缘缘堂的期间我们住到哪里去呢?我想,一定仍住老屋。这才有李家大妈叫我到新屋去拾发火柴的情节。
缘缘堂后面的三间平房,据说是用原来的平屋拆下来的材料建成的。平屋虽已被拆,也得交代一下情况。
第 2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