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3 章
我和爸爸丰子恺 作者:丰一吟
第 3 章
爸爸对孩子有特殊的感情,修缮平屋时处处为孩子着想。据说平屋边的空地上有滑梯,有跷跷板,有沙坑,有跳高用的架子,可升降的。平屋的院内有竹子,有大树。那时在没有绿地的小镇上,私人住宅里置备这些设施,是绝无仅有的。所以亲友们的孩子都来玩,把它当作公园。
平屋的格式,有点像后来新建的缘缘堂后面的三间平房,我二哥丰元草是1927年平屋时期出生的。
爸爸造缘缘堂的动机,还是在我祖母钟云芳(1864—1930)去世以前。爸爸虽有过两个弟弟,却相继夭折(我们都没见过)。解决住房的责任自然落到独子身上。何况爸爸那嫁在县城崇德(今崇福)的姑母丰黹红和嫁在湖州练市的二姐丰幼,常回家省亲,窄小的老屋如何容得下。那时爸爸开始有点积蓄了,便答应祖母造新房子。爸爸在《辞缘缘堂》一文(1939年)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三十岁上送妻子回家奉母。老屋哺育了我们三代,伴了我的母亲数十年,这时候衰颓得很,门坍壁裂,渐渐表示无力再荫庇我们这许多人了。幸而我的生活渐渐富裕起来,每年多少有几叠钞票交送母亲。造屋这念头,有一天偷偷地从母亲心底里浮起来。邻家正在请木匠修窗,母亲借了他的六尺杆,同我两人到后面的空地里去测量一会,计议一会。回来的时候低声关照我:“切勿对别人讲!”那时我血气方刚,率然地对母亲说:“我们决计造!钱我有准备!”就把收入的预算历历数给她听。这是年轻人的作风,事业的失败往往由此;事业的速成也往往由此。然而老年人脚踏实地,如何肯冒险呢?六尺杆还了木匠,造屋的念头依旧沉淀在母亲的心底里。它不再浮起来。直到两年之后,母亲把这念头交付了我们而长逝。又三年之后,它方才成形具体,而实现在地上,这便是缘缘堂。
新屋造好后,其实爸爸自己住在这屋内的日子并不多,他总是忙忙碌碌地奔走于沪杭和石门之间。不过他把缘缘堂作为永久居住的一个巢。从沪杭回来,可以尝到“童仆欢迎、稚子候门”的情趣。所以他对缘缘堂要求很高,亲自设计,力求既美观又实用。他在《辞缘缘堂》一文中说:
缘缘堂构造用中国式,取其坚固坦白。形式用近世风,取其单纯明快。一切因袭,奢侈,烦琐,无谓的布置与装饰,一概不入。全体正直,(为了这点,工事中我曾费数百元拆造过,全镇传为奇谈。)高大,轩敞,明爽,具有深沉朴素之美。
所谓拆造,是这么一回事:那块地基是不规则形,南边比北边宽,建筑工人为了占尽地皮,把房子造成和地基一样,致使东面多了一块三角地。估计爸爸当时离开了石门几天,回来发现这一情况,哪里容得!东边的房间北窄南宽,如何摆放家具!这是艺术家绝对不能容许的。他认为,只有住正直的房子,才能涵养孩子们正直的天性。于是爸爸下命令:
“拆!拆了重造!”
据说工人们和看热闹的乡里们都惊呆了。砖墙都已砌好,甚至白粉也覆盖好了。窗框也已做上去,只是还没漆,还没配玻璃。
大家都劝爸爸:“算了!斜一点有什么关系?多占一点地皮还不好吗!”
可是爸爸很坚决。他说:
“不行!我不能传一幢歪房子给子孙!”
于是众人商量如何纠正。终于决定雇人来把框架抬一抬正,斜的砖墙则推倒重来。去茶馆店一号召,马上来了很多人。举人老爷的儿子艺术家丰子恺家造房子,本来就是一件轰动全镇的大事,谁都愿意帮忙,更何况每人可以得到两毛钱!
柱上捆了毛竹,众人肩上扛着毛竹,齐喊“一!二!三!”终于纠正过来了。一共浪费了数百元,却换来了正直的缘缘堂。据说爸爸还特地叫上学的儿女们早点从学校赶回来参观这一“壮举”。那是为了让他们受教育吧。
主宅所占的地成了一个标准的长方形,东边多余的三角地也并没有放弃。缘缘堂的大门是向东开的。在三角地较宽的南端,设对外的大门和通院子的二门,大门二门之间铺一条通道,两旁各种一棵重瓣桃。在1985年重建缘缘堂时,这里被误种了两株广玉兰,将错就错到如今,广玉兰长得很茂盛,也就容纳了它。
据我二姐回忆,缘缘堂“上梁”这一天,按当地习惯做了许多“上梁馒头”。为纪念长眠地下的我的祖母,爸爸书写“春晖”二字,亲手刻成图章,用红色盖在每一个馒头上,抛掷给前来看热闹的人们。
缘缘堂落成后,我们一家迁入时别提有多高兴!据说我们的姑婆和二姑妈也带了孩童仆从前来助兴,新屋里有专门留给她们的房间,新迁入时她们当然要来热闹一番。爸爸不仅姐弟情深,还想到了他姑妈,这是多么可贵的感情啊!
爸爸确实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在《辞缘缘堂》一文中,爸爸对破烂不堪的老屋也念念不忘。他说:
这是我父祖三代以来歌哭生聚的地方。直到民国二十二年缘缘堂成,我们才离开这老屋的怀抱。所以它给我的荫庇与印象,比缘缘堂深厚得多。虽然其高只及缘缘堂之半,其大不过缘缘堂的五分之一,其陋甚于缘缘堂的柴间,但在灰烬(吟按:指抗战时被焚毁)之后,我对它的悼惜比缘缘堂更深。因为这好比是老树的根,缘缘堂好比是树上的枝叶。枝叶虽然比根庞大而美观,却是从这根上生出来的。
爸爸不仅怀念我祖母,还对我祖父感到负疚。我祖父在老屋里住的是最好的“地板间”。爸爸描述说:
这地板间的窗前是一个小天井,天井里养着乌龟,我们喊它为“臭天井”。臭天井的旁边便是灶间。饭脚水常从灶间里飞出来,哺养臭天井里的乌龟。因此烟气、腥气、臭气,地板间里时有所闻。然而这是老屋里最精华的一处地方了。父亲在室时,我们小孩子是不敢轻易走进去的。我的父亲中了举人之后就丁艰(吟按:即丧母后守孝)。丁艰后科举就废。他的性情又廉洁而好静,一直闲居在老屋中。四十二岁上患肺病而命终在这地板间里。我九岁上便是这老屋里的一个孤儿了。缘缘堂落成后,我常常想:倘得像缘缘堂的柴间或磨子间那样的一个房间来供养我的父亲,也许他不致中年病肺而早逝。然而我不能供养他!每念及此,便觉缘缘堂的建造毫无意义,人生也毫无意义!
为了表示对老屋的怀念和感激,在新屋进二门面向院子的门楣上,爸爸不雕“克昌厥后”、“子孙益昌”等封建俗气的内容,而是按自己书写的手迹叫工人用凸出的字形刻了“欣及旧栖”四字。表示有了新屋不忘旧屋,欣喜之情及于老屋。缘缘堂主人的情怀毕竟与众不同。
缘缘堂主楼是三开间两层楼。每间又隔为前大后小的两间。楼上设有“两代姑母房”,专门用来接待归宁省亲的我姑婆和二姑妈。一直和我们住在一起的三姑妈丰满,除了为她母女准备一间居室外,还有专设的佛堂。主楼前后各有一个院子。前院是水泥地,花坛内种有爸爸喜欢的芭蕉和樱桃。他经常吟诵宋朝词人蒋捷《一剪梅》中的句子:“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流光容易把人抛。”所以特地种上这两样植物。芭蕉倒长得很好;樱桃却枯死了。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回来,看见樱桃树上结满了樱桃。
“咦!我上学去时还没长呢芽选”我十分惊讶。
爸爸笑起来,把一串串的樱桃摘下来叫大家吃。我这才知道是爸爸买来樱桃挂上去的。
后院比前院略扁,是泥地。葡萄棚下设有一架秋千,给孩子们带来莫大的喜悦。
再后面就是以平屋拆造过来的建材造成的三间平房,供厨房间、磨子间、储藏室、工人居室等用途。东边的厨房间有一条走廊与主屋相通。三间平房后面偏西有一块扁长的地,也算是一个小天井吧。这小天井北端对外开了一道门,是缘缘堂的后门。西端搭了一个很小的房间。后门口的路叫做“大井头”。我们后来到“西竺庵”的学校读高小(即五六年级)时都是走这后门的。
缘缘堂外围有一堵高墙,当地称为“包墙”的。爸爸平时虽然喜欢和乡亲们接触,但在自己家里,却希望有一个独立的天地,不受外界干扰。
在给缘缘堂配置家具的事上,爸爸的见解也与众不同。人们一般都是以价值来判断家具的好否,爸爸却是以美观实用为准则。他亲自设计了,让木工特制。因此,家具与房屋很相配,都是中国风的,实用而又美观。爸爸上海的友人为祝贺他建造新屋,要买一个木雕的捧茶盘的黑人送他,叫他放在椅子旁边。爸爸婉言谢绝了。是啊,有的人以有人伺候为乐,而爸爸画了那么多同情劳动人民的漫画,会喜欢有一个人(哪怕是假的)终日捧着盘侍立在他身边吗!况且还是一个黑人,种族歧视!爸爸立志把缘缘堂及其内部设计成灵肉完全调和的艺术品。
1985年重建的缘缘堂,是按照原样造的。造好至今已二十多年。我回乡时总要去缘缘堂看看。虽然1933年初建至今已七十多年,但我并不觉得这式样陈腐。如果现在我能再住缘缘堂,还是会觉得很舒畅的。可想而知,七十多年前我们搬进缘缘堂,该有多高兴啊!
除了家具以外,爸爸对壁面的布置也做了精心安排。
楼下客堂中间的壁上挂上堂名。“缘缘堂”的堂名,是1926年弘一大师到江湾立达宿舍永义里来时给爸爸取的。在楼下大风琴旁释迦牟尼画像下的供桌上,弘一大师叫他在好几张小方纸上各写上一个自己喜欢而又可以互相搭配的字,团成小纸球,撒在供桌上。拿两次阄,拆开来都是“缘”字,于是寓所就命名为“缘缘堂”。
次年(1927),爸爸在30虚岁生日那天(农历九月二十六日),和我三姑妈丰满一起皈依了弘一大师,成为佛门弟子。
就在那一天,爸爸在弘一大师的指导下刻了一枚释迦趺坐莲台的印章,边款是:“丁卯九月二十六日于三宝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竟,敬为弘一法师造此佛像佛弟子丰婴行时年三十岁”。婴行是弘一大师那天为我爸爸取的法名。爸爸还为姑妈刻了一枚图章,刻弘一大师为她取的法名“梦忍”二字。边款文字为:“丁卯九月廿六日在三宝前发菩提心竟为梦忍姊刻印婴行时年三十”。
且说,弘一大师在堂名决定后,就写了一纸横幅,爸爸把它装裱起来,以后这堂名就随着主人东迁西迁,直到1933年才有了这新屋。
如今新屋厅堂大了,就另请马一浮先生题了匾额。所以我看到的已是马先生的题字。
匾额下面挂的是吴昌硕的《红梅图》。两旁挂两副对联:弘一大师书写的和爸爸自己书写的。厅的两壁挂弘一大师书写的《大智度论·十喻赞》。书房里也挂了弘一大师写的法华经普门品集句的对联。
爸爸不仅把自己的住宅安排得美观大方,他甚至连缘缘堂门口的那条煤沙弄也要美化一下,把它改名为“梅纱弄”。当时镇政府对路名没什么规定,他要改就改了。缘缘堂的地址是梅纱弄8号。
对于这亲自设计的缘缘堂,爸爸十分心爱,他借用北宋王禹偁《黄岗竹楼记》中的话说: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缘缘堂的建筑费,只花了6000元。但爸爸却视为至宝。他说:
“倘秦始皇要拿阿房宫来同我交换,石季伦愿把金谷园来和我对调,我绝不同意。”
我家在缘缘堂实际上住了五年还差一点,如果从1932年末动工开始算起,有六个“年头”。所以爸爸在逃难时所作的一首词中称它为“六年华屋”。
这“华屋”连电灯都没有,其实石门镇上那时已有发电厂,在运河对岸。晚上听得见发电的隆隆声。不过缘缘堂始终没有装电灯。那是因为供电只到晚上10点或11点,而且没有小火表。爸爸就决定还是用他的“昏昏灯火”(火油灯)了。
有了缘缘堂,我家从此不必再东搬西迁,爸爸可以在这里定居下来了。他辞去了一些教职,在缘缘堂内尽情享受天伦之乐,饱览四时风光。这一时期,也是他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着述中很多都留下了对这一时期的回忆与怀念。
我们孩子们,更是在这里度过了童年的黄金时代。记得我们曾在缘缘堂自编自导自演一些小戏。除了自家的姊妹以外,五爹爹的孙女我的小学同学丰明珍和我们的堂姐兼老师丰桂也参加在内。如果练市来了表姐,也必定一起演出。好不热闹!
虽然爸爸是佛教徒,但为了给家中添些欢乐气氛,每逢圣诞节爸爸总是给我们每人买一袋礼物,等我们睡着后放在我们枕边。第二天我们醒来,他就说是圣诞老人昨夜送来的。我当时信以为真。
缘缘堂时期的童年,值得我永远怀念!
一天之内改变了称呼
爸爸是个闲不住的人,又是个喜欢变换环境的人。1933年春缘缘堂落成后,有了这么一座称心的房子,按理说他会久居常住。可是,次年他就到杭州去租了屋,戏称为“行宫”。每年春秋都在杭州住,冬夏才回到石门的缘缘堂。
第 3 章
恋耽美
第 3 章
爸爸对孩子有特殊的感情,修缮平屋时处处为孩子着想。据说平屋边的空地上有滑梯,有跷跷板,有沙坑,有跳高用的架子,可升降的。平屋的院内有竹子,有大树。那时在没有绿地的小镇上,私人住宅里置备这些设施,是绝无仅有的。所以亲友们的孩子都来玩,把它当作公园。
平屋的格式,有点像后来新建的缘缘堂后面的三间平房,我二哥丰元草是1927年平屋时期出生的。
爸爸造缘缘堂的动机,还是在我祖母钟云芳(1864—1930)去世以前。爸爸虽有过两个弟弟,却相继夭折(我们都没见过)。解决住房的责任自然落到独子身上。何况爸爸那嫁在县城崇德(今崇福)的姑母丰黹红和嫁在湖州练市的二姐丰幼,常回家省亲,窄小的老屋如何容得下。那时爸爸开始有点积蓄了,便答应祖母造新房子。爸爸在《辞缘缘堂》一文(1939年)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三十岁上送妻子回家奉母。老屋哺育了我们三代,伴了我的母亲数十年,这时候衰颓得很,门坍壁裂,渐渐表示无力再荫庇我们这许多人了。幸而我的生活渐渐富裕起来,每年多少有几叠钞票交送母亲。造屋这念头,有一天偷偷地从母亲心底里浮起来。邻家正在请木匠修窗,母亲借了他的六尺杆,同我两人到后面的空地里去测量一会,计议一会。回来的时候低声关照我:“切勿对别人讲!”那时我血气方刚,率然地对母亲说:“我们决计造!钱我有准备!”就把收入的预算历历数给她听。这是年轻人的作风,事业的失败往往由此;事业的速成也往往由此。然而老年人脚踏实地,如何肯冒险呢?六尺杆还了木匠,造屋的念头依旧沉淀在母亲的心底里。它不再浮起来。直到两年之后,母亲把这念头交付了我们而长逝。又三年之后,它方才成形具体,而实现在地上,这便是缘缘堂。
新屋造好后,其实爸爸自己住在这屋内的日子并不多,他总是忙忙碌碌地奔走于沪杭和石门之间。不过他把缘缘堂作为永久居住的一个巢。从沪杭回来,可以尝到“童仆欢迎、稚子候门”的情趣。所以他对缘缘堂要求很高,亲自设计,力求既美观又实用。他在《辞缘缘堂》一文中说:
缘缘堂构造用中国式,取其坚固坦白。形式用近世风,取其单纯明快。一切因袭,奢侈,烦琐,无谓的布置与装饰,一概不入。全体正直,(为了这点,工事中我曾费数百元拆造过,全镇传为奇谈。)高大,轩敞,明爽,具有深沉朴素之美。
所谓拆造,是这么一回事:那块地基是不规则形,南边比北边宽,建筑工人为了占尽地皮,把房子造成和地基一样,致使东面多了一块三角地。估计爸爸当时离开了石门几天,回来发现这一情况,哪里容得!东边的房间北窄南宽,如何摆放家具!这是艺术家绝对不能容许的。他认为,只有住正直的房子,才能涵养孩子们正直的天性。于是爸爸下命令:
“拆!拆了重造!”
据说工人们和看热闹的乡里们都惊呆了。砖墙都已砌好,甚至白粉也覆盖好了。窗框也已做上去,只是还没漆,还没配玻璃。
大家都劝爸爸:“算了!斜一点有什么关系?多占一点地皮还不好吗!”
可是爸爸很坚决。他说:
“不行!我不能传一幢歪房子给子孙!”
于是众人商量如何纠正。终于决定雇人来把框架抬一抬正,斜的砖墙则推倒重来。去茶馆店一号召,马上来了很多人。举人老爷的儿子艺术家丰子恺家造房子,本来就是一件轰动全镇的大事,谁都愿意帮忙,更何况每人可以得到两毛钱!
柱上捆了毛竹,众人肩上扛着毛竹,齐喊“一!二!三!”终于纠正过来了。一共浪费了数百元,却换来了正直的缘缘堂。据说爸爸还特地叫上学的儿女们早点从学校赶回来参观这一“壮举”。那是为了让他们受教育吧。
主宅所占的地成了一个标准的长方形,东边多余的三角地也并没有放弃。缘缘堂的大门是向东开的。在三角地较宽的南端,设对外的大门和通院子的二门,大门二门之间铺一条通道,两旁各种一棵重瓣桃。在1985年重建缘缘堂时,这里被误种了两株广玉兰,将错就错到如今,广玉兰长得很茂盛,也就容纳了它。
据我二姐回忆,缘缘堂“上梁”这一天,按当地习惯做了许多“上梁馒头”。为纪念长眠地下的我的祖母,爸爸书写“春晖”二字,亲手刻成图章,用红色盖在每一个馒头上,抛掷给前来看热闹的人们。
缘缘堂落成后,我们一家迁入时别提有多高兴!据说我们的姑婆和二姑妈也带了孩童仆从前来助兴,新屋里有专门留给她们的房间,新迁入时她们当然要来热闹一番。爸爸不仅姐弟情深,还想到了他姑妈,这是多么可贵的感情啊!
爸爸确实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在《辞缘缘堂》一文中,爸爸对破烂不堪的老屋也念念不忘。他说:
这是我父祖三代以来歌哭生聚的地方。直到民国二十二年缘缘堂成,我们才离开这老屋的怀抱。所以它给我的荫庇与印象,比缘缘堂深厚得多。虽然其高只及缘缘堂之半,其大不过缘缘堂的五分之一,其陋甚于缘缘堂的柴间,但在灰烬(吟按:指抗战时被焚毁)之后,我对它的悼惜比缘缘堂更深。因为这好比是老树的根,缘缘堂好比是树上的枝叶。枝叶虽然比根庞大而美观,却是从这根上生出来的。
爸爸不仅怀念我祖母,还对我祖父感到负疚。我祖父在老屋里住的是最好的“地板间”。爸爸描述说:
这地板间的窗前是一个小天井,天井里养着乌龟,我们喊它为“臭天井”。臭天井的旁边便是灶间。饭脚水常从灶间里飞出来,哺养臭天井里的乌龟。因此烟气、腥气、臭气,地板间里时有所闻。然而这是老屋里最精华的一处地方了。父亲在室时,我们小孩子是不敢轻易走进去的。我的父亲中了举人之后就丁艰(吟按:即丧母后守孝)。丁艰后科举就废。他的性情又廉洁而好静,一直闲居在老屋中。四十二岁上患肺病而命终在这地板间里。我九岁上便是这老屋里的一个孤儿了。缘缘堂落成后,我常常想:倘得像缘缘堂的柴间或磨子间那样的一个房间来供养我的父亲,也许他不致中年病肺而早逝。然而我不能供养他!每念及此,便觉缘缘堂的建造毫无意义,人生也毫无意义!
为了表示对老屋的怀念和感激,在新屋进二门面向院子的门楣上,爸爸不雕“克昌厥后”、“子孙益昌”等封建俗气的内容,而是按自己书写的手迹叫工人用凸出的字形刻了“欣及旧栖”四字。表示有了新屋不忘旧屋,欣喜之情及于老屋。缘缘堂主人的情怀毕竟与众不同。
缘缘堂主楼是三开间两层楼。每间又隔为前大后小的两间。楼上设有“两代姑母房”,专门用来接待归宁省亲的我姑婆和二姑妈。一直和我们住在一起的三姑妈丰满,除了为她母女准备一间居室外,还有专设的佛堂。主楼前后各有一个院子。前院是水泥地,花坛内种有爸爸喜欢的芭蕉和樱桃。他经常吟诵宋朝词人蒋捷《一剪梅》中的句子:“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流光容易把人抛。”所以特地种上这两样植物。芭蕉倒长得很好;樱桃却枯死了。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回来,看见樱桃树上结满了樱桃。
“咦!我上学去时还没长呢芽选”我十分惊讶。
爸爸笑起来,把一串串的樱桃摘下来叫大家吃。我这才知道是爸爸买来樱桃挂上去的。
后院比前院略扁,是泥地。葡萄棚下设有一架秋千,给孩子们带来莫大的喜悦。
再后面就是以平屋拆造过来的建材造成的三间平房,供厨房间、磨子间、储藏室、工人居室等用途。东边的厨房间有一条走廊与主屋相通。三间平房后面偏西有一块扁长的地,也算是一个小天井吧。这小天井北端对外开了一道门,是缘缘堂的后门。西端搭了一个很小的房间。后门口的路叫做“大井头”。我们后来到“西竺庵”的学校读高小(即五六年级)时都是走这后门的。
缘缘堂外围有一堵高墙,当地称为“包墙”的。爸爸平时虽然喜欢和乡亲们接触,但在自己家里,却希望有一个独立的天地,不受外界干扰。
在给缘缘堂配置家具的事上,爸爸的见解也与众不同。人们一般都是以价值来判断家具的好否,爸爸却是以美观实用为准则。他亲自设计了,让木工特制。因此,家具与房屋很相配,都是中国风的,实用而又美观。爸爸上海的友人为祝贺他建造新屋,要买一个木雕的捧茶盘的黑人送他,叫他放在椅子旁边。爸爸婉言谢绝了。是啊,有的人以有人伺候为乐,而爸爸画了那么多同情劳动人民的漫画,会喜欢有一个人(哪怕是假的)终日捧着盘侍立在他身边吗!况且还是一个黑人,种族歧视!爸爸立志把缘缘堂及其内部设计成灵肉完全调和的艺术品。
1985年重建的缘缘堂,是按照原样造的。造好至今已二十多年。我回乡时总要去缘缘堂看看。虽然1933年初建至今已七十多年,但我并不觉得这式样陈腐。如果现在我能再住缘缘堂,还是会觉得很舒畅的。可想而知,七十多年前我们搬进缘缘堂,该有多高兴啊!
除了家具以外,爸爸对壁面的布置也做了精心安排。
楼下客堂中间的壁上挂上堂名。“缘缘堂”的堂名,是1926年弘一大师到江湾立达宿舍永义里来时给爸爸取的。在楼下大风琴旁释迦牟尼画像下的供桌上,弘一大师叫他在好几张小方纸上各写上一个自己喜欢而又可以互相搭配的字,团成小纸球,撒在供桌上。拿两次阄,拆开来都是“缘”字,于是寓所就命名为“缘缘堂”。
次年(1927),爸爸在30虚岁生日那天(农历九月二十六日),和我三姑妈丰满一起皈依了弘一大师,成为佛门弟子。
就在那一天,爸爸在弘一大师的指导下刻了一枚释迦趺坐莲台的印章,边款是:“丁卯九月二十六日于三宝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竟,敬为弘一法师造此佛像佛弟子丰婴行时年三十岁”。婴行是弘一大师那天为我爸爸取的法名。爸爸还为姑妈刻了一枚图章,刻弘一大师为她取的法名“梦忍”二字。边款文字为:“丁卯九月廿六日在三宝前发菩提心竟为梦忍姊刻印婴行时年三十”。
且说,弘一大师在堂名决定后,就写了一纸横幅,爸爸把它装裱起来,以后这堂名就随着主人东迁西迁,直到1933年才有了这新屋。
如今新屋厅堂大了,就另请马一浮先生题了匾额。所以我看到的已是马先生的题字。
匾额下面挂的是吴昌硕的《红梅图》。两旁挂两副对联:弘一大师书写的和爸爸自己书写的。厅的两壁挂弘一大师书写的《大智度论·十喻赞》。书房里也挂了弘一大师写的法华经普门品集句的对联。
爸爸不仅把自己的住宅安排得美观大方,他甚至连缘缘堂门口的那条煤沙弄也要美化一下,把它改名为“梅纱弄”。当时镇政府对路名没什么规定,他要改就改了。缘缘堂的地址是梅纱弄8号。
对于这亲自设计的缘缘堂,爸爸十分心爱,他借用北宋王禹偁《黄岗竹楼记》中的话说: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缘缘堂的建筑费,只花了6000元。但爸爸却视为至宝。他说:
“倘秦始皇要拿阿房宫来同我交换,石季伦愿把金谷园来和我对调,我绝不同意。”
我家在缘缘堂实际上住了五年还差一点,如果从1932年末动工开始算起,有六个“年头”。所以爸爸在逃难时所作的一首词中称它为“六年华屋”。
这“华屋”连电灯都没有,其实石门镇上那时已有发电厂,在运河对岸。晚上听得见发电的隆隆声。不过缘缘堂始终没有装电灯。那是因为供电只到晚上10点或11点,而且没有小火表。爸爸就决定还是用他的“昏昏灯火”(火油灯)了。
有了缘缘堂,我家从此不必再东搬西迁,爸爸可以在这里定居下来了。他辞去了一些教职,在缘缘堂内尽情享受天伦之乐,饱览四时风光。这一时期,也是他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着述中很多都留下了对这一时期的回忆与怀念。
我们孩子们,更是在这里度过了童年的黄金时代。记得我们曾在缘缘堂自编自导自演一些小戏。除了自家的姊妹以外,五爹爹的孙女我的小学同学丰明珍和我们的堂姐兼老师丰桂也参加在内。如果练市来了表姐,也必定一起演出。好不热闹!
虽然爸爸是佛教徒,但为了给家中添些欢乐气氛,每逢圣诞节爸爸总是给我们每人买一袋礼物,等我们睡着后放在我们枕边。第二天我们醒来,他就说是圣诞老人昨夜送来的。我当时信以为真。
缘缘堂时期的童年,值得我永远怀念!
一天之内改变了称呼
爸爸是个闲不住的人,又是个喜欢变换环境的人。1933年春缘缘堂落成后,有了这么一座称心的房子,按理说他会久居常住。可是,次年他就到杭州去租了屋,戏称为“行宫”。每年春秋都在杭州住,冬夏才回到石门的缘缘堂。
第 3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