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4节
帝师 作者:来自远方
第94节
汤药可以留到明日,饭必须吃。
“本官晓得,多谢。”
帐帘放下,脚步声远去。
顾卿坐到榻边,凝视沉睡之人,缓缓俯身。
气息渐近,手臂支在杨瓒颈旁,额头轻轻抵住,闭上双眼,隔着皮毯,将人揽进怀中,越抱越紧。
医帐前,杨瓒软倒。
那一刻,心似破开血淋淋的口子。握着微凉的腕子,整个人仿佛冻结。
“还好、还好……”
低暔声埋入发中。
硝烟,血腥,冰冷,伴着独有的暖意,包围方寸之地,终成一片静谧。
顾同知收拢手臂,很是安心。
哪会料到,被抱之人却如铁锁缚身,无意识的皱紧眉头,噩梦连连。
不到一个时辰,杨瓒再睡不下去,终于睁开双眼。
面对陌生的帐顶,仍有些意识朦胧。整整两分钟,想不出身在何处。
用力眨眼,睡意渐渐散去。三层皮毯压在身上,像被蚕茧困住,费力挣扎,累出满头大汗,也没能挪动几寸。
动作间,不慎扯到伤处,血渗出白布,疼得杨瓒直吸凉气。
生理性的泪水从眼角滚落,恰好被顾卿看个正着。
放下帐帘,顾同知的发上还带着水汽。
盔甲除去,斗篷下仅是夹袄锦袍。
“醒了?”
几步走到榻边,见到杨瓒窘况,顾卿眼底闪过一丝笑痕。
弯腰掀起一层皮毯,回身取来一条布巾,覆上杨瓒额前。
“伤口可疼?”
“还好。”
四肢无力,杨瓒试着坐起身,自然不会成功,只换来一阵头晕眼花。
“顾同知,能否帮个忙?”
“四郎唤我什么?”顾卿挑眉,黑眸深邃,笑意不染眼底。
“同……吔,靖之?”
顾卿又掀开一层皮毯,大手撑在杨瓒背上,小心避开伤口,将他扶坐起来。
“营中有热汤,四郎可要用些?”
不知为何,面对顾卿的笑容,杨瓒忽有些脸红。视线躲闪,只吐出两个字:“劳烦。”
顾卿似未在意,将斗篷折起,垫在杨瓒身后。
“晋地送来两车伤药,一千五百石稻谷,三百腔羊。按照四郎的吩咐,伙夫已熬煮羊汤。”
说话间,帐帘再次掀起,有校尉提来食盒。
盒盖打开,滚烫的热气,夹着胡椒的肉香,蒸腾而起,直冲鼻腔。
“我的吩咐?”杨瓒抽抽鼻子,不错眼的盯着食盒。
令校尉退下,顾卿端起大碗,舀起一勺汤,吹了吹,试过热度,送到杨瓒嘴边。
“自然。”
话音落下,半勺入口。
微有些烫,顺着食道滑入胃中,热意瞬间涌入四肢百骸,额前又出一层薄汗。
“先时下的命令,四郎忘记了?”
杨瓒蹙眉,大脑有些昏沉,始终想不起来,他何时下过这样的命令。
姜汤麦饼的确有。
羊汤?
他昏倒前,晋地的粮食伤药还没送来,何来羊汤?
“同知,这……”
“靖之。”
口中纠正,手下未停。
喂药换成喂汤,顾同知照样熟练。
眨眼间,汤碗见底。
“可还要用些?”
杨瓒摇头。
刚醒来,胃口并不好。
整日未曾进食,反倒不觉得饿,多了反而难受,一碗汤足矣。
放下汤碗,顾卿没有再问。待杨瓒用过半盏温水,换过布巾,为他擦汗。
烛火跃动,摇曳寸许暖色。
焰心微蓝,偶尔爆裂,噼啪作响。
两人的影子映在帐上,不断拉长。
杨瓒有些恍惚。
不解的事,想问的话,全都抛在脑后。
自从京师出发,一路北上,调兵御敌,守营卫城,神经一直紧绷,心始终提到嗓子眼。
近两月,没睡过一个囫囵觉。
这一刻的安心,珍贵得近乎奢侈。
光线昏黄,杨瓒半躺着,微合双眼,没有半点睡意,却是懒洋洋的不想动。
“靖之。”
“恩?”
顾卿侧首,漆黑的长睫,落下扇形阴影。
似被蛊惑一般,杨瓒弯起眉眼,抬起右臂,拉住微松的领口,下颌微仰,含上鲜红的唇。
轻触,浅啄。
舌尖扫过唇缘,像是品味美酒。
一点点润泽。
清冽的呼吸,似北来朔风,却没有半丝寒意。拂过脸颊,反如地底涌动的岩浆,能融化世间一切。
唇上压力骤增。
眨眼间,角色轮换,主动变为被动。
斗篷被移走,杨瓒向后仰倒。
背仍被小心护着,顺着力道,翻过身,位置上下颠倒。
“靖之?”
趴在顾卿身上,杨瓒眨眨眼,似有些搞不清状况。
“恩。”
修长的手指抵在杨瓒唇间,继而滑过颌下,探入发中,扣住杨瓒后脑。
“睡吧。”
杨瓒想说,他很精神,睡不着。
无奈,挣不过对方力气,垂下头,听着熟悉的心跳,被熟悉的沉香包围,不到两息,竟打起哈欠。
十息之后,睡意袭来,杨瓒眼皮发沉,终于没撑住,缓缓沉入梦香。
羊汤里,额外加入安神的香料。
这一睡,便是天昏地暗,雷打不动。
中途,顾卿起身为他换药。杨御史照旧高枕安寝,眼皮都没掀一下。
翌日,李大夫早早起身,巡视过医帐,吩咐徒弟和医户熬煮汤药,算着时辰,往大帐走来。
距大纛五步,留心观察,方知昨日看错,顾卿的帐篷在大纛右侧,左侧才是中军大帐。
一队锦衣卫巡逻,恰好自帐前经过。
见到李大夫,赵横停下脚步,抱拳行礼。
“昨日事急,还请老人家莫怪。”
“赵校尉无需如此。”
李大夫抚须,笑道:“草民来为杨佥宪诊脉,可请赵校尉代为通禀?”
赵横点头,亲自帐前通报。
不到五息,帐篷里传出声音。帐帘掀起,赵校尉回身,请李大夫入内。
走进帐篷,看到内中情形,李大夫立即僵住。
杨瓒坐在榻旁,脸色微红,身上的锦袍明显有些大。发髻散开,发梢还在滴水。
顾卿立在杨瓒身后,手持一块布巾,正为他拭发。
惊愕半晌,李大夫皱眉,终于找回声音。
“杨大人,刀伤未愈,不可沾水。”
“啊?”杨瓒转头,笑道,“本官并未沾水,只是净发,且有顾同知代劳。”
动作未停,顾卿仅是抬头,向李大夫颔首,表示杨御史没说错,确实如此。
李大夫再次无语。
继医术之后,人生观也开始动摇。
顾同知是锦衣卫,没错吧?
杨御史是言官,也没错吧?
什么时候,锦衣卫和言官能这般莫逆,如家人一般,式好和睦?
而且,在李大夫看来,两人间的关系,仅融洽友好,实难以完全表述。
怀揣疑问,目光落在杨瓒脸上。看了许久,仍旧表情未变,笑容坦荡。
走到桌旁,放下药箱,李大夫怀疑自己多心。
半点不体谅老大夫脆弱的神经,顾卿放下布巾,直接弯腰,手臂穿过膝弯,轻松将人捞起。
药瓶坠地,李大夫愕然石化。遭受的冲击,不亚于京城之内,亲见顾卿喂药的同行。
刚刚聚起的三观,再次皲裂,散落一地,粉碎成渣。
第一百四十二章 杨御史的决心
李大夫的专业精神,当真值得敬佩。
三观破碎,脚下不稳,依旧为杨御史诊脉,仔细换药,重新开过药方。
放下笔,吹干墨迹,交给顾卿。复杂看一眼杨瓒,李大夫欲言又止。
“李大夫可有话说?”
“草民……”
李大夫迟疑片刻,正想开口。顾卿忽然侧头,目光冷冰冰,似利箭一般,当即打了个哆嗦,到嘴边的话,重又咽了回去。
“草民并无他言。只请佥宪按时服药,悉心调养,莫要劳累。”
“多谢大夫,瓒必谨记。”
杨瓒十分客气。
危急之时,李大夫甘冒师门规矩,配制毒粉,助守军抗敌,他始终记在心里。无法就此为其请功,也是打定主意,另具一份奏疏,详述过程,回京后呈至御前。
不能明着表扬,也当在御前挂号。
无论如何,切实的功劳不可抹去。
非是杨瓒怕事。
实是以朝臣的眼光,阵前用毒,终非守正之举。
哪怕边军十不存一,死伤殆尽,即使城池危如累卵,祸在旦夕,“清风峻节”的士大夫,都会高举朝笏,大声痛斥。
“鬼蜮之道,奸邪行径,万不可取!不可表功,实当严惩!”
这种情况下,光明正大请功,百分百是在害人。
盏茶之后,发已半干。长指在乌丝间穿梭,以簪成髻。
杨瓒单手撑颊,反握住搭在肩上的手,无声叹息。
不满,不忿,都将化作无奈。
正如谢丕拟就的名单,依他本意,三分之二都将划去。
但能这么办吗?
不能。
世情如此,凭一人之力,如何撼动整个阶层?
即便有天子支持,也将粉身碎骨,死无葬身之地。
“四郎?”
“我无事。”杨瓒侧过头,笑的有些无奈,“只是有些心烦。”
“何事心烦?”
“什么事啊……”
指尖轻动,滑过白玉般的手背,肌理滑腻,仿佛羊脂。
很难想象,这双文人似的手,指腹虎口都长着薄茧,拉弓挥剑,瞬息可夺人性命。
看人,当真不能只看表面。
表面?
思绪微顿,杨瓒眯起双眼,脑海里迅速闪过一抹灵光,嘴角倏地勾起。
或许,事情也不是那么糟糕。
“四郎?”
“靖之今日不巡营?”
“……”这是暗示他该走人?
顾卿挑眉,眼神颇有些不善。
杨瓒不以为意,扣住顾卿五指,轻吻落在指尖。趁对方愣神,起身走到榻边,取来矮凳上的包袱,换上干净常服。
“伤兵安置,战后诸事,都需总戎、同知操劳。”
金带系紧,果然宽出两指。
插入匕首,佩好宝剑,收起金尺,杨瓒转过身,戴上官帽。面上依旧带笑,出口的话,让顾卿眉尾挑得更高。
“下官尚有事同谢郎中商议,就此……”
话没说完,直接被大手扣住后颈。
下一秒,唇被堵住。
所谓“公事公办”,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两炷香的时间,杨瓒走出军帐。
身上披着顾卿的斗篷,脸色微有些潮红。冷风吹过,拍拍双颊,总算冷静下来。
难得正经一下,效果完全超于预期。
不过,美人的反应值得回味。回京以后,养好身体,不妨多来几次。
至于现下,为可持续发展,还是收敛些好。
一边想着,同巡营的锦衣卫擦肩而过。
迎面遇上披袍擐甲,面上犹带杀气的张铭,不禁愣了一下。
城外战事已歇,鞑靼非死即伤,弃甲丢盔。这位满脸杀气,身上还带着血腥味,是草原遛马去了?
“张总戎。”
“杨佥宪。”
朱厚照有权任性,百无禁忌。监军任命三位,总兵官更多出一个。如不是顾卿坚拒,怕也要手握帅印,在营中立起第三面大纛。
“张总戎行色匆匆,下属披坚执锐,所为何故?”
“杨佥宪不知?”
杨瓒摇头。
昏倒至今,整整两日没有离开帐篷。
禀报之人,都被顾卿拦在帐外。镇虏营内外变化,的确半点不知。
如果出言询问,顾卿不会瞒他。
但战事已歇,鞑靼额勒都被生擒,短期应无紧急军情。劳累这些时日,神经一直紧绷,难得偷闲,杨瓒才不会没事找事,自寻麻烦。
“倒也不是大事。”
见杨瓒不似作伪,张铭放松神情,笑道:“两支附庸别部的鞑靼部落,正在磨刀峪外。共三百壮丁,五百老幼妇孺。”
“可是来袭?”
“非也。”张铭道,“已遣人查明,其来是为内附。”
内附?
杨瓒顿感诧异。
别部额勒被抓,几千部落壮汉死的死,伤的伤,降的降。这个当口,留在草原的人不想着报仇,而是拖家带口前来内附?
转身投靠其他部落,都比内附更合情合理。
难道是计?
松懈边军防备,趁机偷袭?
“确已查明?”
“杨佥宪,”张铭四周看看,压低声音问道,“顾同知未告诉佥宪?”
“什么?”
杨瓒满头雾水。
“日前,顾同知领百名骑兵夺回慕田峪,后深入草原,寻到别部营地,放火烧帐,杀牛羊千头。”
什么?
乍听此言,杨瓒眼睛瞪大。
顾同知草原放火?
“顾同知走后,又有其他部落袭击,别部帐篷全被烧光,老人孩子尽数身死,妇人和牲畜都被劫掠。”
“也就是说……”草原之上,再无别部?
张铭点头,声音微扬。
“别部不存,附庸部落也将被瓜分。鞑靼凶蛮,此时附庸未必能得到好处。一言不合,杀死首领,吞并整个部落,半点不出奇。”
相比之下,明朝对降者的态度,简直是好得不能再好。
性命无虞,还会划分出一块地盘,许部落内迁。
哪日住得不舒服,大不了再偷跑回草原。带着明朝的丝绸茶叶,不愁找不到买家。
“弘治八年,鞑靼部内讧,北部亦卜剌同伯颜部仇杀,战败之后,首领窜至兴和,联合阿尔秃厮部,叩边劫掠。被大同总兵官领兵杀退,逃至乌斯藏。走投无路之下,于弘治十年请求内附。朝廷准其请,划出草场,更发还缴获牛羊。”
说到这里,张铭喜色渐消,眉间拧紧,现出一丝恼怒。
“弘治十二年,北部首领杀边将,叛回草原。弘治十三年,叩边劫掠,被太原总兵所破,再次请内附,朝廷上下不记前仇,予以恩准!”
又准了?
杨瓒愕然,表情中满是不可思议。
张铭气急而笑。
“当时,内阁六部合议,上奏天子,定下的章程。”
自始至终都没人想到,该问一问阵前杀敌的边军。
天子怀德,以仁治四海,用圣人之道感化蛮夷。说起来的确好听,但在现实中,多数时候却是损己利人。
旨意抄送京城,下到边塞,英国公独坐整晚,不停擦拭先祖留下的佩剑,人像老了十岁。
张铭看在眼里,却是毫无办法。
只不过,狼性难驯,尤其是白眼狼。
弘治十五年,北部再次叛逃,这一回,不只杀边关守将,更劫掠沿途村庄,杀伤两百余条人命。
奔至隘口,才被边军拦截,留下十余尸体,逃回草原。
那一战,领兵之人正是才方。
战后请功,奏疏之上,才指挥使仅列末尾。圣旨下达后,内调营州左屯卫,被孙同知压制,郁郁不得志,终含恨而终。
此次,别部附庸来投,依张铭之意,压根不该放开隘口,当全部赶回草原,生死由天。被他部吞并仇杀,省得边军再费力气。
奈何蓟州是边镇重地,不是张总戎自己说得算。假使顾鼎不反对,顾卿赵榆都点头,事仍不可为。
咬定牙关,将人拦住,被科道官参上一本,他倒是无妨,大不了再回北镇抚司,为天子掌管豹房。朝中的老父怕会不得安生,被有心人攻讦。
世事无奈。
杨瓒教导朱厚照,实在无法,必须要忍。
现如今,他和张铭都面对同样的情况。
凭一己之力,无法摧毁密结的大网。落入网中,唯一能做的,即是寻到薄弱处,尽力撕开一处缺口,好歹能对得起良心。
说话间,两队边军行过。
急着去见顾鼎,张铭没有多言,抱拳告辞。
杨瓒还礼,目送张铭的背影消失在帐后,难言心中是什么滋味。
站了片刻,终迈开脚步,向医帐走去。
朔风卷过,六角扑面,边塞之地又开始飘雪。
路面为新雪覆盖,似铺一层薄毯。人行过,留下浅浅印痕,很快为莹白填满,再不可见。
顾总戎归来,顾卿赵榆接手善后事宜,不只杨瓒,谢丕和顾晣臣也变得清闲。
拟就名单,写好战报,无所事事。两人翻开兵书,摆开棋局,倒也自得其乐。
棋局过半,杨瓒掀起帐帘。
顾晣臣倚在榻上,手落黑子。谢丕盯着盘面,眉头紧锁,似被难住。
听到声响,两人同时抬头,见是杨瓒,都笑了起来。
“杨贤弟来得正好。”
谢丕忙招手,道:“帮为兄看看,这一步该怎么走?”
室内点着火盆,官帽上的碎雪瞬息融化。
解开领口,除下斗篷,杨瓒走到榻边,俯视错落的棋子,绞杀成一片的战局,不禁摇头。
“于棋艺一道,小弟实不精通。”
“贤弟莫要谦虚。”谢丕道,“家父少有送人石棋,李阁老指点更是难得。这些时日,贤弟的棋艺,总该有几分精进。”
“这个嘛——”
杨瓒拉长声音,眼珠子转转,单手托着下巴,嘴角微翘,道:“兄长这么说,小弟也不好推辞。就此局而言,胜实难,和局则易。”
“哦?”
谢丕兴致大起,顾晣臣也坐直了些。
“贤弟不妨落子,让为兄一观。”
“两位兄长不怪?”
“自然不会。”
“好。”
杨瓒走近半步,眸光微闪,忽然挥袖,将盘上棋子尽数扫落。
“如此,不输不赢,是为和局。”
谢丕:“……”
顾晣臣:“……”
是他们伤得太重,产生了幻觉?
“兄长?”
杨瓒侧头,看看谢丕,又看看顾晣臣,请他落子,已经照办,为何这般表情?
“贤弟果真大才。”
“多谢兄长夸奖。”
“……”他是在夸吗?
棋子散落,棋局无法继续。
谢丕无奈,只得请杨瓒坐下,亲自倒一盏热茶。顾晣臣伤得最重,脸色苍白,已有些精神不济。
端起茶盏,轻啜一口,杨瓒没有支吾,直接开门见山,道出来意。
听罢,谢丕顾晣臣互相看看,都现出苦笑。
“两位兄长可是为难?”
“贤弟所言,为兄也曾想过。”谢丕道,“然名单已经拟定,依贤弟之意,顺序的确可改,人却不能划去一个。”
放下茶盏,杨瓒知道,谢丕语意未尽。
“小弟愚钝,兄长何妨尽言?”
“罢。”谢丕长出一口气,铺开名单,点出中间几个名字,开始为杨瓒解释。
“延庆知州是兵部左侍郎同族,永宁知县与大理寺少卿连宗,平谷知县同工部郎中是姻亲,昌平同知乃鸿胪寺卿之婿……”
随谢丕讲解,杨瓒神情渐渐变得凝重。
“同窗,同宗,同乡,同榜,同科。翁婿,连襟,表亲。”
“朝中地方,千丝万缕,牵连不断。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说到这里,谢丕顿住,捏了捏额角,无奈之情更甚。
“狭西总制,巡抚都御使杨一清,贤弟可曾听过?”
“确有耳闻。”
“弘治十五年,鞑靼叩边,杨都宪与大同总兵官联手退敌,斩首三百。战报和请功奏疏送到朝廷,天子下旨封赏,直拖到弘治十六年七月,赏银才送到边塞,且少去五成。其后,更是连续半年拖延军饷,险闹出哗变。”
“弘治十七年,鞑靼再次叩边,战果不及前次,同是杨都宪上疏,封赏的银两布匹两月后即送到,且一两不少。之前拖延的饷银,也补发三成。”
话至此,只剩一层窗户纸,轻轻一触,就能捅破。
“两份奏疏,区别只在几个名字。”
轻飘飘一句话,犹如山重。
压在心头,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
“天子封赏,需下六部施行。杨贤弟也看到,如不是晋地送来粮食伤药,镇虏营和墙子岭都将断炊,营中的伤兵也将十去七八。”
“圣意不可违,却能拖。”
“内库封赏,只能偶尔为之。边塞平稳,军饷发放,仍需户部光禄寺。”
杨瓒沉默,顾晣臣亦然。
谢丕嘴里发苦,终坚持道出全部。
“如先时所讲,你我终将归京,边塞之事仍需交由他人。我知贤弟不满,我又何尝愿意。”
“然好心未必能做好事。”
“情况如此,你我位卑职轻,能做的,仅是回朝之后,尽量为将官奏请封赏。余下之事,实是无能为力。”
杨瓒正四品,谢丕正五品,顾晣臣正六品。
在庞大的文官系统中,均处于“起步”阶段。
别看杨瓒品级最高,一个佥都御使,并无多大实权。如不是机缘巧合,得两代天子看重,御赐金尺宝剑,又同厂卫交好,其在朝中的地位,甚至比不上谢丕,遑论同尚书侍郎掰腕子。
如今是进也难,退亦难。
就此妥协,实不甘心。不妥协,造成的后果,恐非他乐见。
第94节
恋耽美
第94节
汤药可以留到明日,饭必须吃。
“本官晓得,多谢。”
帐帘放下,脚步声远去。
顾卿坐到榻边,凝视沉睡之人,缓缓俯身。
气息渐近,手臂支在杨瓒颈旁,额头轻轻抵住,闭上双眼,隔着皮毯,将人揽进怀中,越抱越紧。
医帐前,杨瓒软倒。
那一刻,心似破开血淋淋的口子。握着微凉的腕子,整个人仿佛冻结。
“还好、还好……”
低暔声埋入发中。
硝烟,血腥,冰冷,伴着独有的暖意,包围方寸之地,终成一片静谧。
顾同知收拢手臂,很是安心。
哪会料到,被抱之人却如铁锁缚身,无意识的皱紧眉头,噩梦连连。
不到一个时辰,杨瓒再睡不下去,终于睁开双眼。
面对陌生的帐顶,仍有些意识朦胧。整整两分钟,想不出身在何处。
用力眨眼,睡意渐渐散去。三层皮毯压在身上,像被蚕茧困住,费力挣扎,累出满头大汗,也没能挪动几寸。
动作间,不慎扯到伤处,血渗出白布,疼得杨瓒直吸凉气。
生理性的泪水从眼角滚落,恰好被顾卿看个正着。
放下帐帘,顾同知的发上还带着水汽。
盔甲除去,斗篷下仅是夹袄锦袍。
“醒了?”
几步走到榻边,见到杨瓒窘况,顾卿眼底闪过一丝笑痕。
弯腰掀起一层皮毯,回身取来一条布巾,覆上杨瓒额前。
“伤口可疼?”
“还好。”
四肢无力,杨瓒试着坐起身,自然不会成功,只换来一阵头晕眼花。
“顾同知,能否帮个忙?”
“四郎唤我什么?”顾卿挑眉,黑眸深邃,笑意不染眼底。
“同……吔,靖之?”
顾卿又掀开一层皮毯,大手撑在杨瓒背上,小心避开伤口,将他扶坐起来。
“营中有热汤,四郎可要用些?”
不知为何,面对顾卿的笑容,杨瓒忽有些脸红。视线躲闪,只吐出两个字:“劳烦。”
顾卿似未在意,将斗篷折起,垫在杨瓒身后。
“晋地送来两车伤药,一千五百石稻谷,三百腔羊。按照四郎的吩咐,伙夫已熬煮羊汤。”
说话间,帐帘再次掀起,有校尉提来食盒。
盒盖打开,滚烫的热气,夹着胡椒的肉香,蒸腾而起,直冲鼻腔。
“我的吩咐?”杨瓒抽抽鼻子,不错眼的盯着食盒。
令校尉退下,顾卿端起大碗,舀起一勺汤,吹了吹,试过热度,送到杨瓒嘴边。
“自然。”
话音落下,半勺入口。
微有些烫,顺着食道滑入胃中,热意瞬间涌入四肢百骸,额前又出一层薄汗。
“先时下的命令,四郎忘记了?”
杨瓒蹙眉,大脑有些昏沉,始终想不起来,他何时下过这样的命令。
姜汤麦饼的确有。
羊汤?
他昏倒前,晋地的粮食伤药还没送来,何来羊汤?
“同知,这……”
“靖之。”
口中纠正,手下未停。
喂药换成喂汤,顾同知照样熟练。
眨眼间,汤碗见底。
“可还要用些?”
杨瓒摇头。
刚醒来,胃口并不好。
整日未曾进食,反倒不觉得饿,多了反而难受,一碗汤足矣。
放下汤碗,顾卿没有再问。待杨瓒用过半盏温水,换过布巾,为他擦汗。
烛火跃动,摇曳寸许暖色。
焰心微蓝,偶尔爆裂,噼啪作响。
两人的影子映在帐上,不断拉长。
杨瓒有些恍惚。
不解的事,想问的话,全都抛在脑后。
自从京师出发,一路北上,调兵御敌,守营卫城,神经一直紧绷,心始终提到嗓子眼。
近两月,没睡过一个囫囵觉。
这一刻的安心,珍贵得近乎奢侈。
光线昏黄,杨瓒半躺着,微合双眼,没有半点睡意,却是懒洋洋的不想动。
“靖之。”
“恩?”
顾卿侧首,漆黑的长睫,落下扇形阴影。
似被蛊惑一般,杨瓒弯起眉眼,抬起右臂,拉住微松的领口,下颌微仰,含上鲜红的唇。
轻触,浅啄。
舌尖扫过唇缘,像是品味美酒。
一点点润泽。
清冽的呼吸,似北来朔风,却没有半丝寒意。拂过脸颊,反如地底涌动的岩浆,能融化世间一切。
唇上压力骤增。
眨眼间,角色轮换,主动变为被动。
斗篷被移走,杨瓒向后仰倒。
背仍被小心护着,顺着力道,翻过身,位置上下颠倒。
“靖之?”
趴在顾卿身上,杨瓒眨眨眼,似有些搞不清状况。
“恩。”
修长的手指抵在杨瓒唇间,继而滑过颌下,探入发中,扣住杨瓒后脑。
“睡吧。”
杨瓒想说,他很精神,睡不着。
无奈,挣不过对方力气,垂下头,听着熟悉的心跳,被熟悉的沉香包围,不到两息,竟打起哈欠。
十息之后,睡意袭来,杨瓒眼皮发沉,终于没撑住,缓缓沉入梦香。
羊汤里,额外加入安神的香料。
这一睡,便是天昏地暗,雷打不动。
中途,顾卿起身为他换药。杨御史照旧高枕安寝,眼皮都没掀一下。
翌日,李大夫早早起身,巡视过医帐,吩咐徒弟和医户熬煮汤药,算着时辰,往大帐走来。
距大纛五步,留心观察,方知昨日看错,顾卿的帐篷在大纛右侧,左侧才是中军大帐。
一队锦衣卫巡逻,恰好自帐前经过。
见到李大夫,赵横停下脚步,抱拳行礼。
“昨日事急,还请老人家莫怪。”
“赵校尉无需如此。”
李大夫抚须,笑道:“草民来为杨佥宪诊脉,可请赵校尉代为通禀?”
赵横点头,亲自帐前通报。
不到五息,帐篷里传出声音。帐帘掀起,赵校尉回身,请李大夫入内。
走进帐篷,看到内中情形,李大夫立即僵住。
杨瓒坐在榻旁,脸色微红,身上的锦袍明显有些大。发髻散开,发梢还在滴水。
顾卿立在杨瓒身后,手持一块布巾,正为他拭发。
惊愕半晌,李大夫皱眉,终于找回声音。
“杨大人,刀伤未愈,不可沾水。”
“啊?”杨瓒转头,笑道,“本官并未沾水,只是净发,且有顾同知代劳。”
动作未停,顾卿仅是抬头,向李大夫颔首,表示杨御史没说错,确实如此。
李大夫再次无语。
继医术之后,人生观也开始动摇。
顾同知是锦衣卫,没错吧?
杨御史是言官,也没错吧?
什么时候,锦衣卫和言官能这般莫逆,如家人一般,式好和睦?
而且,在李大夫看来,两人间的关系,仅融洽友好,实难以完全表述。
怀揣疑问,目光落在杨瓒脸上。看了许久,仍旧表情未变,笑容坦荡。
走到桌旁,放下药箱,李大夫怀疑自己多心。
半点不体谅老大夫脆弱的神经,顾卿放下布巾,直接弯腰,手臂穿过膝弯,轻松将人捞起。
药瓶坠地,李大夫愕然石化。遭受的冲击,不亚于京城之内,亲见顾卿喂药的同行。
刚刚聚起的三观,再次皲裂,散落一地,粉碎成渣。
第一百四十二章 杨御史的决心
李大夫的专业精神,当真值得敬佩。
三观破碎,脚下不稳,依旧为杨御史诊脉,仔细换药,重新开过药方。
放下笔,吹干墨迹,交给顾卿。复杂看一眼杨瓒,李大夫欲言又止。
“李大夫可有话说?”
“草民……”
李大夫迟疑片刻,正想开口。顾卿忽然侧头,目光冷冰冰,似利箭一般,当即打了个哆嗦,到嘴边的话,重又咽了回去。
“草民并无他言。只请佥宪按时服药,悉心调养,莫要劳累。”
“多谢大夫,瓒必谨记。”
杨瓒十分客气。
危急之时,李大夫甘冒师门规矩,配制毒粉,助守军抗敌,他始终记在心里。无法就此为其请功,也是打定主意,另具一份奏疏,详述过程,回京后呈至御前。
不能明着表扬,也当在御前挂号。
无论如何,切实的功劳不可抹去。
非是杨瓒怕事。
实是以朝臣的眼光,阵前用毒,终非守正之举。
哪怕边军十不存一,死伤殆尽,即使城池危如累卵,祸在旦夕,“清风峻节”的士大夫,都会高举朝笏,大声痛斥。
“鬼蜮之道,奸邪行径,万不可取!不可表功,实当严惩!”
这种情况下,光明正大请功,百分百是在害人。
盏茶之后,发已半干。长指在乌丝间穿梭,以簪成髻。
杨瓒单手撑颊,反握住搭在肩上的手,无声叹息。
不满,不忿,都将化作无奈。
正如谢丕拟就的名单,依他本意,三分之二都将划去。
但能这么办吗?
不能。
世情如此,凭一人之力,如何撼动整个阶层?
即便有天子支持,也将粉身碎骨,死无葬身之地。
“四郎?”
“我无事。”杨瓒侧过头,笑的有些无奈,“只是有些心烦。”
“何事心烦?”
“什么事啊……”
指尖轻动,滑过白玉般的手背,肌理滑腻,仿佛羊脂。
很难想象,这双文人似的手,指腹虎口都长着薄茧,拉弓挥剑,瞬息可夺人性命。
看人,当真不能只看表面。
表面?
思绪微顿,杨瓒眯起双眼,脑海里迅速闪过一抹灵光,嘴角倏地勾起。
或许,事情也不是那么糟糕。
“四郎?”
“靖之今日不巡营?”
“……”这是暗示他该走人?
顾卿挑眉,眼神颇有些不善。
杨瓒不以为意,扣住顾卿五指,轻吻落在指尖。趁对方愣神,起身走到榻边,取来矮凳上的包袱,换上干净常服。
“伤兵安置,战后诸事,都需总戎、同知操劳。”
金带系紧,果然宽出两指。
插入匕首,佩好宝剑,收起金尺,杨瓒转过身,戴上官帽。面上依旧带笑,出口的话,让顾卿眉尾挑得更高。
“下官尚有事同谢郎中商议,就此……”
话没说完,直接被大手扣住后颈。
下一秒,唇被堵住。
所谓“公事公办”,也是要付出代价的。
两炷香的时间,杨瓒走出军帐。
身上披着顾卿的斗篷,脸色微有些潮红。冷风吹过,拍拍双颊,总算冷静下来。
难得正经一下,效果完全超于预期。
不过,美人的反应值得回味。回京以后,养好身体,不妨多来几次。
至于现下,为可持续发展,还是收敛些好。
一边想着,同巡营的锦衣卫擦肩而过。
迎面遇上披袍擐甲,面上犹带杀气的张铭,不禁愣了一下。
城外战事已歇,鞑靼非死即伤,弃甲丢盔。这位满脸杀气,身上还带着血腥味,是草原遛马去了?
“张总戎。”
“杨佥宪。”
朱厚照有权任性,百无禁忌。监军任命三位,总兵官更多出一个。如不是顾卿坚拒,怕也要手握帅印,在营中立起第三面大纛。
“张总戎行色匆匆,下属披坚执锐,所为何故?”
“杨佥宪不知?”
杨瓒摇头。
昏倒至今,整整两日没有离开帐篷。
禀报之人,都被顾卿拦在帐外。镇虏营内外变化,的确半点不知。
如果出言询问,顾卿不会瞒他。
但战事已歇,鞑靼额勒都被生擒,短期应无紧急军情。劳累这些时日,神经一直紧绷,难得偷闲,杨瓒才不会没事找事,自寻麻烦。
“倒也不是大事。”
见杨瓒不似作伪,张铭放松神情,笑道:“两支附庸别部的鞑靼部落,正在磨刀峪外。共三百壮丁,五百老幼妇孺。”
“可是来袭?”
“非也。”张铭道,“已遣人查明,其来是为内附。”
内附?
杨瓒顿感诧异。
别部额勒被抓,几千部落壮汉死的死,伤的伤,降的降。这个当口,留在草原的人不想着报仇,而是拖家带口前来内附?
转身投靠其他部落,都比内附更合情合理。
难道是计?
松懈边军防备,趁机偷袭?
“确已查明?”
“杨佥宪,”张铭四周看看,压低声音问道,“顾同知未告诉佥宪?”
“什么?”
杨瓒满头雾水。
“日前,顾同知领百名骑兵夺回慕田峪,后深入草原,寻到别部营地,放火烧帐,杀牛羊千头。”
什么?
乍听此言,杨瓒眼睛瞪大。
顾同知草原放火?
“顾同知走后,又有其他部落袭击,别部帐篷全被烧光,老人孩子尽数身死,妇人和牲畜都被劫掠。”
“也就是说……”草原之上,再无别部?
张铭点头,声音微扬。
“别部不存,附庸部落也将被瓜分。鞑靼凶蛮,此时附庸未必能得到好处。一言不合,杀死首领,吞并整个部落,半点不出奇。”
相比之下,明朝对降者的态度,简直是好得不能再好。
性命无虞,还会划分出一块地盘,许部落内迁。
哪日住得不舒服,大不了再偷跑回草原。带着明朝的丝绸茶叶,不愁找不到买家。
“弘治八年,鞑靼部内讧,北部亦卜剌同伯颜部仇杀,战败之后,首领窜至兴和,联合阿尔秃厮部,叩边劫掠。被大同总兵官领兵杀退,逃至乌斯藏。走投无路之下,于弘治十年请求内附。朝廷准其请,划出草场,更发还缴获牛羊。”
说到这里,张铭喜色渐消,眉间拧紧,现出一丝恼怒。
“弘治十二年,北部首领杀边将,叛回草原。弘治十三年,叩边劫掠,被太原总兵所破,再次请内附,朝廷上下不记前仇,予以恩准!”
又准了?
杨瓒愕然,表情中满是不可思议。
张铭气急而笑。
“当时,内阁六部合议,上奏天子,定下的章程。”
自始至终都没人想到,该问一问阵前杀敌的边军。
天子怀德,以仁治四海,用圣人之道感化蛮夷。说起来的确好听,但在现实中,多数时候却是损己利人。
旨意抄送京城,下到边塞,英国公独坐整晚,不停擦拭先祖留下的佩剑,人像老了十岁。
张铭看在眼里,却是毫无办法。
只不过,狼性难驯,尤其是白眼狼。
弘治十五年,北部再次叛逃,这一回,不只杀边关守将,更劫掠沿途村庄,杀伤两百余条人命。
奔至隘口,才被边军拦截,留下十余尸体,逃回草原。
那一战,领兵之人正是才方。
战后请功,奏疏之上,才指挥使仅列末尾。圣旨下达后,内调营州左屯卫,被孙同知压制,郁郁不得志,终含恨而终。
此次,别部附庸来投,依张铭之意,压根不该放开隘口,当全部赶回草原,生死由天。被他部吞并仇杀,省得边军再费力气。
奈何蓟州是边镇重地,不是张总戎自己说得算。假使顾鼎不反对,顾卿赵榆都点头,事仍不可为。
咬定牙关,将人拦住,被科道官参上一本,他倒是无妨,大不了再回北镇抚司,为天子掌管豹房。朝中的老父怕会不得安生,被有心人攻讦。
世事无奈。
杨瓒教导朱厚照,实在无法,必须要忍。
现如今,他和张铭都面对同样的情况。
凭一己之力,无法摧毁密结的大网。落入网中,唯一能做的,即是寻到薄弱处,尽力撕开一处缺口,好歹能对得起良心。
说话间,两队边军行过。
急着去见顾鼎,张铭没有多言,抱拳告辞。
杨瓒还礼,目送张铭的背影消失在帐后,难言心中是什么滋味。
站了片刻,终迈开脚步,向医帐走去。
朔风卷过,六角扑面,边塞之地又开始飘雪。
路面为新雪覆盖,似铺一层薄毯。人行过,留下浅浅印痕,很快为莹白填满,再不可见。
顾总戎归来,顾卿赵榆接手善后事宜,不只杨瓒,谢丕和顾晣臣也变得清闲。
拟就名单,写好战报,无所事事。两人翻开兵书,摆开棋局,倒也自得其乐。
棋局过半,杨瓒掀起帐帘。
顾晣臣倚在榻上,手落黑子。谢丕盯着盘面,眉头紧锁,似被难住。
听到声响,两人同时抬头,见是杨瓒,都笑了起来。
“杨贤弟来得正好。”
谢丕忙招手,道:“帮为兄看看,这一步该怎么走?”
室内点着火盆,官帽上的碎雪瞬息融化。
解开领口,除下斗篷,杨瓒走到榻边,俯视错落的棋子,绞杀成一片的战局,不禁摇头。
“于棋艺一道,小弟实不精通。”
“贤弟莫要谦虚。”谢丕道,“家父少有送人石棋,李阁老指点更是难得。这些时日,贤弟的棋艺,总该有几分精进。”
“这个嘛——”
杨瓒拉长声音,眼珠子转转,单手托着下巴,嘴角微翘,道:“兄长这么说,小弟也不好推辞。就此局而言,胜实难,和局则易。”
“哦?”
谢丕兴致大起,顾晣臣也坐直了些。
“贤弟不妨落子,让为兄一观。”
“两位兄长不怪?”
“自然不会。”
“好。”
杨瓒走近半步,眸光微闪,忽然挥袖,将盘上棋子尽数扫落。
“如此,不输不赢,是为和局。”
谢丕:“……”
顾晣臣:“……”
是他们伤得太重,产生了幻觉?
“兄长?”
杨瓒侧头,看看谢丕,又看看顾晣臣,请他落子,已经照办,为何这般表情?
“贤弟果真大才。”
“多谢兄长夸奖。”
“……”他是在夸吗?
棋子散落,棋局无法继续。
谢丕无奈,只得请杨瓒坐下,亲自倒一盏热茶。顾晣臣伤得最重,脸色苍白,已有些精神不济。
端起茶盏,轻啜一口,杨瓒没有支吾,直接开门见山,道出来意。
听罢,谢丕顾晣臣互相看看,都现出苦笑。
“两位兄长可是为难?”
“贤弟所言,为兄也曾想过。”谢丕道,“然名单已经拟定,依贤弟之意,顺序的确可改,人却不能划去一个。”
放下茶盏,杨瓒知道,谢丕语意未尽。
“小弟愚钝,兄长何妨尽言?”
“罢。”谢丕长出一口气,铺开名单,点出中间几个名字,开始为杨瓒解释。
“延庆知州是兵部左侍郎同族,永宁知县与大理寺少卿连宗,平谷知县同工部郎中是姻亲,昌平同知乃鸿胪寺卿之婿……”
随谢丕讲解,杨瓒神情渐渐变得凝重。
“同窗,同宗,同乡,同榜,同科。翁婿,连襟,表亲。”
“朝中地方,千丝万缕,牵连不断。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
说到这里,谢丕顿住,捏了捏额角,无奈之情更甚。
“狭西总制,巡抚都御使杨一清,贤弟可曾听过?”
“确有耳闻。”
“弘治十五年,鞑靼叩边,杨都宪与大同总兵官联手退敌,斩首三百。战报和请功奏疏送到朝廷,天子下旨封赏,直拖到弘治十六年七月,赏银才送到边塞,且少去五成。其后,更是连续半年拖延军饷,险闹出哗变。”
“弘治十七年,鞑靼再次叩边,战果不及前次,同是杨都宪上疏,封赏的银两布匹两月后即送到,且一两不少。之前拖延的饷银,也补发三成。”
话至此,只剩一层窗户纸,轻轻一触,就能捅破。
“两份奏疏,区别只在几个名字。”
轻飘飘一句话,犹如山重。
压在心头,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来。
“天子封赏,需下六部施行。杨贤弟也看到,如不是晋地送来粮食伤药,镇虏营和墙子岭都将断炊,营中的伤兵也将十去七八。”
“圣意不可违,却能拖。”
“内库封赏,只能偶尔为之。边塞平稳,军饷发放,仍需户部光禄寺。”
杨瓒沉默,顾晣臣亦然。
谢丕嘴里发苦,终坚持道出全部。
“如先时所讲,你我终将归京,边塞之事仍需交由他人。我知贤弟不满,我又何尝愿意。”
“然好心未必能做好事。”
“情况如此,你我位卑职轻,能做的,仅是回朝之后,尽量为将官奏请封赏。余下之事,实是无能为力。”
杨瓒正四品,谢丕正五品,顾晣臣正六品。
在庞大的文官系统中,均处于“起步”阶段。
别看杨瓒品级最高,一个佥都御使,并无多大实权。如不是机缘巧合,得两代天子看重,御赐金尺宝剑,又同厂卫交好,其在朝中的地位,甚至比不上谢丕,遑论同尚书侍郎掰腕子。
如今是进也难,退亦难。
就此妥协,实不甘心。不妥协,造成的后果,恐非他乐见。
第94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