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0节
帝师 作者:来自远方
第100节
“公公既已明白,便无需本官赘言。”杨瓒道,“请将奏疏呈送天子,后事无需劳烦。”
“果真?”
刘瑾不信。
“本官从不妄言。”
刘瑾依旧不信。
非是过于多疑,实是杨御史的“官品”有待商榷,承诺必须打个折扣。
“本官另有事托付公公。”
“何事?”
“刘公公从京城来,途经顺义平谷等地,必有见闻。”
“杨佥宪所知为何?咱家不甚明白。”
“公公何必装糊涂?”
杨瓒浅笑,道:“以刘公公之智,岂会看不出其中猫腻。”
刘瑾不语,看向杨瓒。
这个反应,足以说明一切。
“本官所托,即为公公所想。”
“杨佥宪怎知咱家所想?”刘瑾冷笑。
杨瓒挑眉,仿佛在说,咱俩谁跟谁,同下江南剿匪,过命的交情!
刘瑾瞪眼,是他愿意的吗?
坑一回不够,还要再坑第二回。
什么过命,根本是要命,要咱家的命!
不管刘瑾怎么瞪,离开京城,一只脚早踩进坑里。抵达镇虏营,半截身子都陷进去。
想脱身?
完全不可能。
“不提冒功之事,其贪墨搜刮便当处置。”
杨瓒直起身,正色道:“朝廷蛀虫,祸国殃民,人人得而诛之!”
“不厚其栋,不任其重。”
“三位少监忠君爱国,嫉贪如雠,不畏权势。彰善瘅恶,不求世名。实殊行绝才,昂昂之鹤。如能为民除害,必当为市井传扬,百姓称颂。”
“今边镇之忧,如跗骨之毒,非平常手段可解。瓒诚心托付,还请三位相助!”
话音落下,杨瓒拱手揖礼,感情真挚,态度诚恳。
所谓先礼后兵。好话不要钱,夸出花来,照样不费多少力气。
答应最好。
如不答应,抄起金尺,也算师出有名,名正言顺。
话说得漂亮,里子面子一并给全。三位公公十分感动,当即拍着胸脯,齐声表示:帮,一定帮,必须帮!
惩治贪官,咱家在行!
甭管地方朝中,还是边镇卫所,有一个算一个,只要抓住把柄,不能抽筋剔骨,也要放血扒皮!
“奏疏之事,咱家必定办好。”
“归京之后,定要查贪。”
“杨佥宪放心,咱家说到做到!”
感动真假,暂且不论。
话出口,再没收回的道理。
丘聚谷大用确想做些实事,顺带刷一刷杨瓒好感,在天子跟前更有面子。
至于得罪朝官,压根不被两人放在心上。见面给笑脸,照样被戳脊梁骨。反正没法友好相处,不如得罪个彻底。
刘瑾则认为,杨瓒难得厚道,没有单坑自己。
有谷大用和丘聚作伴,主动跳坑总比被踹妥当。好歹能掌握角度,认准落脚点,安全有保障。
刘庆站在一旁,从头至尾目睹全场,心下大震。
深刻以为,之前的遭遇,当真不算坑。幸亏觉悟得早,否则,就不是饿几天的问题。
万幸啊!
见没自己什么事,麻溜的捧起碗,退出帐篷。
战斗系数不高,级别不够,还是老实做个卒子,啃他的骨头。
至此,刘公公预感成真,边镇之行,终归“不善”。而摘下果子,被杨瓒列上名单之人,职业生涯和家中财产,乃至身家性命,一并进入倒计时。
第一百五十章 风将起
正德二年,二月戊戌
怀柔以北,密云以东,黍谷山,镇虏营,墙子岭,虎头山等地,连降数日大雪。
彤云密布,寒风侵肌。
六出纷飞,挦绵扯絮。
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洒落,连成一片幕布,遮挡住视线。
城头上的边军,迎面走过,相聚不到十米,竟看不清前方人的五官。非是一身绯色袢袄,当面撞上都有可能。
临到夜间,气温再降,似要把人冻僵。
狂风大作,卷着雪花冰屑呼啸刮过。
帐帘翻飞,烛火摇动,忽明忽灭。至后半夜,忽传来声声钝响,似有石块砸落。
巡营边卫丢开火把,迅速躲避,仍有十余人躲避不及,被掉落的冰粒砸伤。
大雪之后,冰雹突降。
小到指甲盖,大到整个拳头,密密麻麻砸下,席卷半个蓟州,毁边屯民田无数,伤人过百。
先遭兵祸,又遇天灾,正德二年,蓟州冬麦注定绝收。
听着冷风呼啸,目及摇曳的暗影,杨瓒裹着斗篷,独坐帐中,再无丁点睡意。
搓搓双手,下榻拨亮火盆。
点燃半只残烛,铺开白纸,滴水磨墨。待墨汁渐浓,提笔悬腕,却迟迟没有落下。
停顿间,墨点坠落,溅开斑斑乌痕。
朔风怒卷,碎冰铺天盖地,乒乒乓乓砸在帐上,着实扰人心神,令人心烦。
叹息一声,杨瓒放下笔,揉皱纸团,随手丢入火盆。
火光跃起,白纸墨痕一并被吞噬,逐渐化成黑色碎屑。
仔细算来,顾卿领兵深入草原,至今已有十日,期间没有只言片语传回。如今边塞骤起大雪,狂风不绝,冰雹砸落,称之天灾亦不为过。
蓟州尚且如此,草原之地又将如何?
茫茫草原,没有帐篷,何处可供躲避?万一遇到大块冰雹,必会受伤。
越想越是担心。
之前的笃定,都打上问号。
隐隐的担忧,令杨瓒愈发烦躁。连日坐立不安,引来谢丕和顾晣臣询问,勉强搪塞过去,终不是长久之计。
思及此,杨瓒眉头微皱。立在桌旁,盯着白纸黑墨,再没心思动笔。
和他不同,顾鼎对顾卿格外有信心。
见杨瓒神思不属,心忧焦躁,寻到机会,当面告知:“早几年,靖之是边塞夜不收,曾单人匹马追踪伯颜部。遇上的大雪狂风,没有百次也有几十次,知道如何应对。之前都能安全脱身,这次也不会例外。杨佥宪无需太过担心。”
听过这番话,杨瓒不觉任何宽慰,担忧之情半点没有减少,反而更甚。
但是,身为监军,负有重责,即使忧心难解,挂念到极点,也不能丢下公务,轻率赶往草原。再者言,以他的身板,算计挖坑还成,和恶劣的气候对抗,冒雪深入草原,帮忙不用想,不拖后腿就谢天谢地。
单手托着下巴,杨瓒无声叹息,双目放空。
帐上的影子,随烛火摇动不停变换。唯有打在帐顶的钝响始终不变。
不知坐了多久,困意涌上,杨瓒打了个哈欠,起身回到榻上。陷入厚实的皮毯,加盖两层斗篷,仍是手脚冰凉,不停打着哆嗦。
最后,将一件黑貂大氅抱在怀里,方觉少许温暖。
蹭了蹭光滑的领口,仿佛有熟悉的沉香。
眼皮发沉,杨瓒收紧手臂,在北风声中,缓缓沉入梦乡。
草原中,顾卿领百名骑兵,沿汤河北上,一路顶风冒雪,至丰宁一带,终寻到百余圆顶帐篷,正是阿尔秃厮部营地所在。
连日来,蓟州降下冰雹,草原也未能幸免。
亏得骑兵多是夜不收和边军出身,早有准备,撑起皮毯和油布,挖开雪窝,几人挤在一处,靠着战马互相取暖,总能支撑过寒冷冬夜。
“伯爷,这么久没声音,属下去探探?”
“不必。”
雪窝挖得不浅,四五人躲在里面,绰绰有余。
“情况不明,无需着急。”
探子传出消息,阿尔秃厮部首领已被说动,几个万户也是蠢蠢欲动。
明朝给的价钱不低,既能敲伯颜部的闷棍,又能得到金银丝绸,粮食茶叶,何乐而不为。
至今没有做出决定,非是首领犹豫不决,全因部落萨满没有表态。
如果萨满点头,一切好办。拆掉帐篷,抄起刀子就能北上。
若是反对,事情恐将生变。
最坏的结果,阿尔秃厮部不找伯颜部的麻烦,反而抓住说客,送到伯颜小王子面前,当做“效忠”的礼物。
“等到天明,无消息传回,按计划行动。”
“是!”
能说动,固然是好。情况有变,照样不乏对策。
距阿尔秃厮部几百米外,另有一支鞑靼部落。帐篷不多,勇士战斗力一般,牛羊数量却相当可观,日子过得相当舒服。
究其原因,只因首领同兀良哈部结亲。
借这层关系,部落之中,盐巴茶叶丝绸一向不缺。隔三差五,还能到辽东互市交易。市得货物不丰,便趁往返之时,劫掠边民村庄,欠下累累血债。
这样的部落,绝对是块肥肉,阿尔秃厮部必然动心。
当然,想引对方出营,必须先放火。
此地远离边塞,风险着实不小。一旦被发现,必会被鞑靼骑兵围困,恐难逃出生天。
“这雪来得可真是时候。”
赵横搓搓手,嘟囔一声,拉紧皮毯,伸手抓过冰粒,扔进嘴里,咔嚓咔嚓嚼得起劲。
“不怕冷死?”
正想再抓一块,忽被身旁人止住。
回过头,赵校尉咧嘴一笑。
“这点冷算什么。弘治十四年,那场大雪才是真厉害……”
为防被发现,众人始终没有生火,只能靠在一起取暖。
顾卿抱着长刀,靠坐风口。貌似闭目养神,实则在侧耳细听,仔细分辨。稍有不对,即会长刀出鞘,锋锐染血。
在京城数年,几乎忘记,草原的风有多冷。
现如今,藏在雪窝里,靠着战马,盯着阿尔秃厮部,难免忆起早年。
第一次做夜不收,便遇鞑靼游骑,同袍坠马,被骨箭射死,头颅被弯刀挑起,血沿着刀背滑落,凝成冰痕。
那是顾卿第一次上战场,也是第一次杀人。
其后是第二次,第三次……
算不清,究竟几回同死亡擦肩而过。也算不清,究竟有多少次,半只脚迈进地府大门。
鲜血,呐喊。
战鼓轰鸣,刀锋撞击,长枪折断。
不同于朝堂上的勾心斗角,战场上的厮杀,比拼的是意志,是勇气,是凶狠。
对敌之时,没有仁慈,更不会有怜悯,唯有冲锋,杀戮;再冲锋,再杀戮。直到身死,或最后一个敌人倒下。
这样的顾卿,唯两字可形容:杀神。
被忆起旧日,煞气全开,杀机骤起的顾伯爷盯上,阿尔秃厮部当真是“运气”爆棚。简言之,长生天不开眼,整个部落的霉运集中起来,在最短时间内爆发。
其结果,口吞半斤黄连,苦得泪水横飞,也得拼命往肚子里咽。
部落营帐中,阿尔秃厮首领和萨满盘腿对坐。几名万户围拢在火旁,等待最后决定。
明朝的条件着实诱人,容不得他们不动心。
盐巴,茶叶,丝绸,金银。
只要萨满点头,部落必将丰足整年。
火苗将尽,萨满终于睁开双眼。
苍老的面容,沟壑遍布。嘴唇干枯,浑浊的瞳孔乍然亮起。
片刻后,萨满高举半截松木,大声念诵古老的语言。
阿尔秃厮部首领和万户屏住呼吸,脸颊紧绷。双手放在膝盖,五指收拢,越握越紧。
不知过了多久,或许一刻,也或许半个时辰。
萨满以松木点地,双目半合,向首领点了点头。
帐中骤起一阵欢呼。
声音传出帐外,附近几座帐篷接连亮起火光。
陆续有牧民走出帐篷,火把组成长龙,撕开飞雪,整个营地变得嘈杂。
黑暗的天幕下,阿尔秃厮首领高举弯刀,告知所有牧民,他将接受明朝的条件,为部落换来茶叶丝绸!
“嗷!”
凛冽的寒风,吹不灭裹着松油的火把。飞扬的大雪,压不住阿尔秃厮人心中的喜悦。
勇士拔出弯刀,妇人孩子拉起弯弓,熊熊火焰,映出一张张激动的面容。
吼声似苍狼一般。
兴奋,嗜血。
羊圈里,别部女人表情木然,看着阿尔秃厮人的狂热,没有任何反应。
徐氏商人和力士走出帐篷,知晓阿尔秃厮部的决定,长舒一口气。
前者拉紧斗篷,咳嗽两声,仍能感到毒药入腹时,火烧火燎般的疼痛。办成这件事,杨御史应该遵守承诺,给他一个痛快吧?
后者互相交换眼神,两个看住商人,余下走到营地边缘,趁牧民狂热庆祝之时,给埋伏在外的骑兵送出消息。
“伯爷,有动静!”
看到摇动的火把,赵横立即起身。仔细辨认,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成了!”
“事情成了!”
看到忽明忽暗的火光,顾卿站起身,安排三十人留下,准备接应。余下调转马头,驰往另一处鞑靼营地。
“随我来!”
贪婪,是流淌在强盗体内的血液。
为进一步坚定阿尔秃厮部的“决心”,断绝后路,注定要有牺牲品。
夜色中,狂风又起。
草原之上,烈火再次点燃。
正德二年二月底,因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历史前进的方向,突然偏差数寸。
本该被伯颜部征服,成为小王子手中强悍力量的阿尔秃厮人,被利益打动,调转马头,抄起弯刀,拉开弓弦,在鞑靼内部掀起一场战乱。
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光,远远超出预料,实令人惊叹。
身为策划者的杨瓒,也万万没有想到,随手落下一子,竟变得如此关键,甚至搅乱整盘棋局。
战鼓敲响。
鞑靼,瓦剌,兀良哈,亦力巴里和乌斯藏先后被卷入。莫斯科大公国,末代帖木儿帝国,甚至部分欧洲邦国,也陆续被影响,接连燃起战火。
追根溯源,不过是肃清地方计划中的一环,甚至不占主要地位。而其影响,却如火星落入干草,瞬息燎原。
后世的俄罗斯帝国,现今的莫斯科大公国,在瓦西里三世领导下,顽强抗争,英勇不屈,被败出漠北的鞑靼骑兵打残。
战斗的民族,在战斗中没落,半个世纪没能恢复过来。
末代帖木儿帝国,遇到武装明军武器的瓦剌,提前一年走下历史舞台。
庞大的帝国疆域,先成瓦剌牧场,后被明朝分割,设立都司和羁縻卫所。
火红的袢袄,巨大的火炮,成排的火铳,震耳欲聋的战鼓,厚重的立盾,如林的长枪,成为盘绕中亚世界近一个世纪的噩梦。
经历过正德年间的部落酋长和勇士,听到长刀敲击盾牌的声音,都会控制不住的瑟瑟发抖。
帖木儿王室后代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干脆没有出现,直接被碾成流沙,淹没在历史长河。
这个结果,当真是打破脑袋也想不到。
纵是胸怀千机,擅长发散性思维,面对此等局面,也只能四十五度角望天,摊手以示无奈。
面对各种“悲愤”和“控诉”,杨瓒耸耸肩膀,摸摸鼻子,正色表示:不是不明白,世界变化快。小生并无此心,当真无辜得很呐。
现下,棋子刚落,尚在“控制”之中。
杨瓒最关心的,依旧是京城和蓟州。
草原之上,疆域之外,还需时间酝酿。
观其时间,应该不会太久。
正德二年,三月乙巳
彤云散去,天空初晴。
塞北之地,银装素裹,白茫茫一片。
人行时,雪高过膝。马车经过,半个木轮都被淹没。
大雪封路,官道不畅,刘瑾丘聚仍要启程。
算算时间,已超归期数日,必须马上还京,不能继续拖延。
来时几十辆大车,堆满银箱布匹,行速自然不快。
为尽早返京,刘瑾丘聚一致同意,只带必须的干粮衣物,大车减至五辆,护卫全部一人双马。
镇虏营旁的不多,就马多。别说双马,三马都成。
当然,马不是白给。
沿途搜刮来的金银布帛,玉器珍宝,古玩字画,只要不违制,全部登记造册,运往大同和永平,换成粮食羊肉,充实边储。
刘庆带两名长随,与车队一同还京。
早几日,弹劾奏疏便递送京城,此时必已呈送御前。
待刘柱史抵京,等着他的,必将是一场狂风骤雨。
临行前,刘庆立在城门下,面向杨瓒,郑重行礼。
杨瓒坑了他,却也帮了他。
因为杨瓒,他差点死无全尸。同因此人,他又活得一命。
如能撑过京中风雨,必当扶摇直上,官途坦荡。假如撑不过,即使粉身碎骨,也会青史留名。
在镇虏营时日,刘庆时常回忆早年。
赫然发现,为官数载,多数时间都在随波逐流。遇不平不忿,少有仗义执言。遇争权夺利,反屡次充当急先锋。
民怨不知,国艰不晓。
羞惭,愧疚,愤懑。
种种复杂情绪,一并涌上心头,终酿成一杯苦酒。
踩中陷阱,被杨瓒威胁,刘庆有恼怒,亦有愤恨。曾暗下决心,脱身之后,必要设法报复。
随时间过去,愤怒渐渐消散,独坐沉思,心底最真实的声音,到底无法忽略。
为官至今,这份上言最合本心。
一念通达,豁然开朗。
终将义无反顾。
北风中,青袍鼓起,长袖烈烈。
“下官告辞。”
刘庆拱手,长揖到地。其后踏板登车,再没有回头。
此去艰险,陷入洪流,坠入漩涡,或将案萤干死,碎首糜躯。然身为言官,当持身守正,谠言直声,不吐不茹,秉公任直。举不法,斥奸佞,为民请命,为国立言!
万死不悔,粉身不惜,碎骨无怨!
城门下,目送车队远去,杨瓒收回目光,不顾未愈的刀伤,深深行礼。
正德二年,三月丙午
刘瑾丘聚一行抵达京师。
刘庆未至都察院,亦未公开露面,坐在马车里,一路穿过北城,直往西厂。刘瑾丘聚交还腰牌,扫去风尘,换过一身圆领衫,直往乾清宫觐见。
东暖阁内,朱厚照无心翻阅奏疏,盯着御案上的两只木盒,愣愣的发呆。
木盒为双屿卫呈送,附有浙江布司左参议王守仁的一封奏疏。
捻起盒中黄灿灿的颗粒,朱厚照皱眉。
奏疏有言,此物得自欧罗巴走私船,海外之民以之果腹。
“食之糯,味甘。”
看到这几个字,朱厚照眉头皱得更深,明显气不顺。
写明味道好,分明已经吃过!
反反复复翻过三遍奏疏,愣是没找到做法。少年天子一边瞪眼,一边运气。
只说能吃,却没说怎么吃,算怎么回事?
必须掀桌!
第一百五十一章 雷霆也是君恩
刘瑾丘聚躬身走进暖阁,跪地行礼。
等候许久,未见叫起,两人心中开始打鼓。
莫非办差出了问题,天子不满意?
越想越是没底。
心中似有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
两人不敢抬头,只能小心侧首,用余光瞄向旁侧,拼命向张永高凤翔使眼色。
好歹给个提示。
高凤翔袖着手,微躬着身,眼观鼻鼻观心,不动声色,压根无心帮忙。张永记着交情,朝丘聚努努嘴,示意往御案上看。
御案?
丘聚登时冒出一头冷汗。
都说不敢摇头,哪里敢盯着御案。这是帮他还是害他?!
张永垂首。
那就没办法,继续跪着吧。
最后,到底是刘瑾胆大,迅速抬头扫过一眼。
两摞奏疏之间,枣红色的木盒打开,黄灿灿的颗粒冒尖。天子眼也不眨的盯着,似乎正在……运气?
看错了吧?
停顿两秒,刘公公连忙低头。
心里拿不准,正想再看一眼,头顶忽传来声音:“刘伴伴。”
“奴婢在。”
坏了!
该不是抬头被抓包?
“起来。”
盯了许久,也没盯出个五四三来,朱厚照顿感挫败。
“丘伴伴也起来。”
“谢陛下。”
丘聚站起身,不想其他,先瞪刘公公。
凭什么这厮先被叫起,咱家却是“也”?!
无视丘公公,刘瑾开口道:“陛下,奴婢自北还,带回杨御史上言。并有监察御史刘庆随同进京。”
“杨先生的奏疏?”
朱厚照立刻打起精神,道:“呈上来。”
“是。”
刘瑾上前两步,将一只信封递上御案。
信口未封,纸页对折,厚度相当可观。
墨痕透出纸背,笔锋锐利,似乎带着朔北的风霜雪冷。
将信封交给刘瑾时,杨瓒千叮万嘱,务必亲自呈送御前,中途不可经他人之手。西厂、东厂和锦衣卫不行,通政使司和六部内阁更加不可。
“事关重大,请公公务必谨慎。如有泄露,则前功尽弃,你我都当担责。”
杨瓒郑重其事,刘瑾肃然点头。
一路之上,信封随身,片刻不离,丘聚都没见过。
如此重视,未必是觉悟多高,究其根本,金尺威力惊人,刘公公甚惧,有生之年,能避则避,绝不想再挨一次。
“如果杨先生在就好了……”
展开信纸,看着熟悉的自己,朱厚照自言自语。
依他所想,杨瓒熟知海外方物,看到双屿卫呈送的番粮,必能知晓做法。到时候,直接下锅即可,完全不用自己费脑。
这种只能看不能吃,无从下嘴的滋味,实在太难受。
前两页的内容平平无奇,主要条陈战后诸事,包括镇虏营重建,边民安置,边军卫军赏银发放,战死将士身银,以及边储稍有不足,需从大同辽东市货。
第三页中段,内容发生变化。
先言以利诱使鞑靼部落互相攻伐,借机巩固边防,募集边军。后言边镇工事年久,几经损毁,密云等地的边镇寨堡为贼虏熟知,需调拨库银,发役夫重新修筑。
随之话题一转,提出为巩固边防,需肃清地方,严查贪墨,重遣武将文官,以御史厂卫监察,并严朝廷考绩。
“圣祖高皇帝定法,凡官员评定,无论京城内外,无论文武品级,必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称职升调,平常留任,不称职陟黜。”
“藩王府长史司属官不外调,姻亲不内除。大臣亲族不得任科道,僚属同族需上下相避。”
“今立国百年,祖宗之法日渐飞驰,朝中地多有疏漏。”
“其一考绩,人情一则,金银又一则。当升者不升,当黜者不黜。有能者不提,无能者占位。长此以往,庸碌之辈立朝,贪墨之徒掌印,何言肃朝正纲。
其二藩王长史司。闻有藩王长史轶不满九年,非进士出身,转调外省即任知州、道员、知府乃至布政。大背圣祖之法,岂可不究?
其三,大臣之族外放科道,递相交通。僚属同族彼此穿凿,当避不避。遇事彼此勾连,审案互相包庇。小民冤屈无诉,苦痛难言。”
“臣乞陛下,复遵祖宗成宪,申明圣祖旧章,选官升调当以正大光明,裁汰冗员必以阿附党比。臻治理尔,裁汰庸碌,表旌优异。
官员考绩,当遣御史详纠,令厂卫细查。
凡有实才政绩,不拘一格,酌情升赏,则近悦远来,聚拢英才。
凡列班无片言,遇事无决断,以阿谀逐流晋身,皆当警其毋蹈覆辙。此后不改,或降级黜免,或外调戍边……”
纸上千言,朱厚照看得极快。
翻过最后一页,又从头再读,字字句句,几乎印入脑海。
通读三遍,猛然拍案。
“好!”
第100节
恋耽美
第100节
“公公既已明白,便无需本官赘言。”杨瓒道,“请将奏疏呈送天子,后事无需劳烦。”
“果真?”
刘瑾不信。
“本官从不妄言。”
刘瑾依旧不信。
非是过于多疑,实是杨御史的“官品”有待商榷,承诺必须打个折扣。
“本官另有事托付公公。”
“何事?”
“刘公公从京城来,途经顺义平谷等地,必有见闻。”
“杨佥宪所知为何?咱家不甚明白。”
“公公何必装糊涂?”
杨瓒浅笑,道:“以刘公公之智,岂会看不出其中猫腻。”
刘瑾不语,看向杨瓒。
这个反应,足以说明一切。
“本官所托,即为公公所想。”
“杨佥宪怎知咱家所想?”刘瑾冷笑。
杨瓒挑眉,仿佛在说,咱俩谁跟谁,同下江南剿匪,过命的交情!
刘瑾瞪眼,是他愿意的吗?
坑一回不够,还要再坑第二回。
什么过命,根本是要命,要咱家的命!
不管刘瑾怎么瞪,离开京城,一只脚早踩进坑里。抵达镇虏营,半截身子都陷进去。
想脱身?
完全不可能。
“不提冒功之事,其贪墨搜刮便当处置。”
杨瓒直起身,正色道:“朝廷蛀虫,祸国殃民,人人得而诛之!”
“不厚其栋,不任其重。”
“三位少监忠君爱国,嫉贪如雠,不畏权势。彰善瘅恶,不求世名。实殊行绝才,昂昂之鹤。如能为民除害,必当为市井传扬,百姓称颂。”
“今边镇之忧,如跗骨之毒,非平常手段可解。瓒诚心托付,还请三位相助!”
话音落下,杨瓒拱手揖礼,感情真挚,态度诚恳。
所谓先礼后兵。好话不要钱,夸出花来,照样不费多少力气。
答应最好。
如不答应,抄起金尺,也算师出有名,名正言顺。
话说得漂亮,里子面子一并给全。三位公公十分感动,当即拍着胸脯,齐声表示:帮,一定帮,必须帮!
惩治贪官,咱家在行!
甭管地方朝中,还是边镇卫所,有一个算一个,只要抓住把柄,不能抽筋剔骨,也要放血扒皮!
“奏疏之事,咱家必定办好。”
“归京之后,定要查贪。”
“杨佥宪放心,咱家说到做到!”
感动真假,暂且不论。
话出口,再没收回的道理。
丘聚谷大用确想做些实事,顺带刷一刷杨瓒好感,在天子跟前更有面子。
至于得罪朝官,压根不被两人放在心上。见面给笑脸,照样被戳脊梁骨。反正没法友好相处,不如得罪个彻底。
刘瑾则认为,杨瓒难得厚道,没有单坑自己。
有谷大用和丘聚作伴,主动跳坑总比被踹妥当。好歹能掌握角度,认准落脚点,安全有保障。
刘庆站在一旁,从头至尾目睹全场,心下大震。
深刻以为,之前的遭遇,当真不算坑。幸亏觉悟得早,否则,就不是饿几天的问题。
万幸啊!
见没自己什么事,麻溜的捧起碗,退出帐篷。
战斗系数不高,级别不够,还是老实做个卒子,啃他的骨头。
至此,刘公公预感成真,边镇之行,终归“不善”。而摘下果子,被杨瓒列上名单之人,职业生涯和家中财产,乃至身家性命,一并进入倒计时。
第一百五十章 风将起
正德二年,二月戊戌
怀柔以北,密云以东,黍谷山,镇虏营,墙子岭,虎头山等地,连降数日大雪。
彤云密布,寒风侵肌。
六出纷飞,挦绵扯絮。
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洒落,连成一片幕布,遮挡住视线。
城头上的边军,迎面走过,相聚不到十米,竟看不清前方人的五官。非是一身绯色袢袄,当面撞上都有可能。
临到夜间,气温再降,似要把人冻僵。
狂风大作,卷着雪花冰屑呼啸刮过。
帐帘翻飞,烛火摇动,忽明忽灭。至后半夜,忽传来声声钝响,似有石块砸落。
巡营边卫丢开火把,迅速躲避,仍有十余人躲避不及,被掉落的冰粒砸伤。
大雪之后,冰雹突降。
小到指甲盖,大到整个拳头,密密麻麻砸下,席卷半个蓟州,毁边屯民田无数,伤人过百。
先遭兵祸,又遇天灾,正德二年,蓟州冬麦注定绝收。
听着冷风呼啸,目及摇曳的暗影,杨瓒裹着斗篷,独坐帐中,再无丁点睡意。
搓搓双手,下榻拨亮火盆。
点燃半只残烛,铺开白纸,滴水磨墨。待墨汁渐浓,提笔悬腕,却迟迟没有落下。
停顿间,墨点坠落,溅开斑斑乌痕。
朔风怒卷,碎冰铺天盖地,乒乒乓乓砸在帐上,着实扰人心神,令人心烦。
叹息一声,杨瓒放下笔,揉皱纸团,随手丢入火盆。
火光跃起,白纸墨痕一并被吞噬,逐渐化成黑色碎屑。
仔细算来,顾卿领兵深入草原,至今已有十日,期间没有只言片语传回。如今边塞骤起大雪,狂风不绝,冰雹砸落,称之天灾亦不为过。
蓟州尚且如此,草原之地又将如何?
茫茫草原,没有帐篷,何处可供躲避?万一遇到大块冰雹,必会受伤。
越想越是担心。
之前的笃定,都打上问号。
隐隐的担忧,令杨瓒愈发烦躁。连日坐立不安,引来谢丕和顾晣臣询问,勉强搪塞过去,终不是长久之计。
思及此,杨瓒眉头微皱。立在桌旁,盯着白纸黑墨,再没心思动笔。
和他不同,顾鼎对顾卿格外有信心。
见杨瓒神思不属,心忧焦躁,寻到机会,当面告知:“早几年,靖之是边塞夜不收,曾单人匹马追踪伯颜部。遇上的大雪狂风,没有百次也有几十次,知道如何应对。之前都能安全脱身,这次也不会例外。杨佥宪无需太过担心。”
听过这番话,杨瓒不觉任何宽慰,担忧之情半点没有减少,反而更甚。
但是,身为监军,负有重责,即使忧心难解,挂念到极点,也不能丢下公务,轻率赶往草原。再者言,以他的身板,算计挖坑还成,和恶劣的气候对抗,冒雪深入草原,帮忙不用想,不拖后腿就谢天谢地。
单手托着下巴,杨瓒无声叹息,双目放空。
帐上的影子,随烛火摇动不停变换。唯有打在帐顶的钝响始终不变。
不知坐了多久,困意涌上,杨瓒打了个哈欠,起身回到榻上。陷入厚实的皮毯,加盖两层斗篷,仍是手脚冰凉,不停打着哆嗦。
最后,将一件黑貂大氅抱在怀里,方觉少许温暖。
蹭了蹭光滑的领口,仿佛有熟悉的沉香。
眼皮发沉,杨瓒收紧手臂,在北风声中,缓缓沉入梦乡。
草原中,顾卿领百名骑兵,沿汤河北上,一路顶风冒雪,至丰宁一带,终寻到百余圆顶帐篷,正是阿尔秃厮部营地所在。
连日来,蓟州降下冰雹,草原也未能幸免。
亏得骑兵多是夜不收和边军出身,早有准备,撑起皮毯和油布,挖开雪窝,几人挤在一处,靠着战马互相取暖,总能支撑过寒冷冬夜。
“伯爷,这么久没声音,属下去探探?”
“不必。”
雪窝挖得不浅,四五人躲在里面,绰绰有余。
“情况不明,无需着急。”
探子传出消息,阿尔秃厮部首领已被说动,几个万户也是蠢蠢欲动。
明朝给的价钱不低,既能敲伯颜部的闷棍,又能得到金银丝绸,粮食茶叶,何乐而不为。
至今没有做出决定,非是首领犹豫不决,全因部落萨满没有表态。
如果萨满点头,一切好办。拆掉帐篷,抄起刀子就能北上。
若是反对,事情恐将生变。
最坏的结果,阿尔秃厮部不找伯颜部的麻烦,反而抓住说客,送到伯颜小王子面前,当做“效忠”的礼物。
“等到天明,无消息传回,按计划行动。”
“是!”
能说动,固然是好。情况有变,照样不乏对策。
距阿尔秃厮部几百米外,另有一支鞑靼部落。帐篷不多,勇士战斗力一般,牛羊数量却相当可观,日子过得相当舒服。
究其原因,只因首领同兀良哈部结亲。
借这层关系,部落之中,盐巴茶叶丝绸一向不缺。隔三差五,还能到辽东互市交易。市得货物不丰,便趁往返之时,劫掠边民村庄,欠下累累血债。
这样的部落,绝对是块肥肉,阿尔秃厮部必然动心。
当然,想引对方出营,必须先放火。
此地远离边塞,风险着实不小。一旦被发现,必会被鞑靼骑兵围困,恐难逃出生天。
“这雪来得可真是时候。”
赵横搓搓手,嘟囔一声,拉紧皮毯,伸手抓过冰粒,扔进嘴里,咔嚓咔嚓嚼得起劲。
“不怕冷死?”
正想再抓一块,忽被身旁人止住。
回过头,赵校尉咧嘴一笑。
“这点冷算什么。弘治十四年,那场大雪才是真厉害……”
为防被发现,众人始终没有生火,只能靠在一起取暖。
顾卿抱着长刀,靠坐风口。貌似闭目养神,实则在侧耳细听,仔细分辨。稍有不对,即会长刀出鞘,锋锐染血。
在京城数年,几乎忘记,草原的风有多冷。
现如今,藏在雪窝里,靠着战马,盯着阿尔秃厮部,难免忆起早年。
第一次做夜不收,便遇鞑靼游骑,同袍坠马,被骨箭射死,头颅被弯刀挑起,血沿着刀背滑落,凝成冰痕。
那是顾卿第一次上战场,也是第一次杀人。
其后是第二次,第三次……
算不清,究竟几回同死亡擦肩而过。也算不清,究竟有多少次,半只脚迈进地府大门。
鲜血,呐喊。
战鼓轰鸣,刀锋撞击,长枪折断。
不同于朝堂上的勾心斗角,战场上的厮杀,比拼的是意志,是勇气,是凶狠。
对敌之时,没有仁慈,更不会有怜悯,唯有冲锋,杀戮;再冲锋,再杀戮。直到身死,或最后一个敌人倒下。
这样的顾卿,唯两字可形容:杀神。
被忆起旧日,煞气全开,杀机骤起的顾伯爷盯上,阿尔秃厮部当真是“运气”爆棚。简言之,长生天不开眼,整个部落的霉运集中起来,在最短时间内爆发。
其结果,口吞半斤黄连,苦得泪水横飞,也得拼命往肚子里咽。
部落营帐中,阿尔秃厮首领和萨满盘腿对坐。几名万户围拢在火旁,等待最后决定。
明朝的条件着实诱人,容不得他们不动心。
盐巴,茶叶,丝绸,金银。
只要萨满点头,部落必将丰足整年。
火苗将尽,萨满终于睁开双眼。
苍老的面容,沟壑遍布。嘴唇干枯,浑浊的瞳孔乍然亮起。
片刻后,萨满高举半截松木,大声念诵古老的语言。
阿尔秃厮部首领和万户屏住呼吸,脸颊紧绷。双手放在膝盖,五指收拢,越握越紧。
不知过了多久,或许一刻,也或许半个时辰。
萨满以松木点地,双目半合,向首领点了点头。
帐中骤起一阵欢呼。
声音传出帐外,附近几座帐篷接连亮起火光。
陆续有牧民走出帐篷,火把组成长龙,撕开飞雪,整个营地变得嘈杂。
黑暗的天幕下,阿尔秃厮首领高举弯刀,告知所有牧民,他将接受明朝的条件,为部落换来茶叶丝绸!
“嗷!”
凛冽的寒风,吹不灭裹着松油的火把。飞扬的大雪,压不住阿尔秃厮人心中的喜悦。
勇士拔出弯刀,妇人孩子拉起弯弓,熊熊火焰,映出一张张激动的面容。
吼声似苍狼一般。
兴奋,嗜血。
羊圈里,别部女人表情木然,看着阿尔秃厮人的狂热,没有任何反应。
徐氏商人和力士走出帐篷,知晓阿尔秃厮部的决定,长舒一口气。
前者拉紧斗篷,咳嗽两声,仍能感到毒药入腹时,火烧火燎般的疼痛。办成这件事,杨御史应该遵守承诺,给他一个痛快吧?
后者互相交换眼神,两个看住商人,余下走到营地边缘,趁牧民狂热庆祝之时,给埋伏在外的骑兵送出消息。
“伯爷,有动静!”
看到摇动的火把,赵横立即起身。仔细辨认,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成了!”
“事情成了!”
看到忽明忽暗的火光,顾卿站起身,安排三十人留下,准备接应。余下调转马头,驰往另一处鞑靼营地。
“随我来!”
贪婪,是流淌在强盗体内的血液。
为进一步坚定阿尔秃厮部的“决心”,断绝后路,注定要有牺牲品。
夜色中,狂风又起。
草原之上,烈火再次点燃。
正德二年二月底,因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历史前进的方向,突然偏差数寸。
本该被伯颜部征服,成为小王子手中强悍力量的阿尔秃厮人,被利益打动,调转马头,抄起弯刀,拉开弓弦,在鞑靼内部掀起一场战乱。
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光,远远超出预料,实令人惊叹。
身为策划者的杨瓒,也万万没有想到,随手落下一子,竟变得如此关键,甚至搅乱整盘棋局。
战鼓敲响。
鞑靼,瓦剌,兀良哈,亦力巴里和乌斯藏先后被卷入。莫斯科大公国,末代帖木儿帝国,甚至部分欧洲邦国,也陆续被影响,接连燃起战火。
追根溯源,不过是肃清地方计划中的一环,甚至不占主要地位。而其影响,却如火星落入干草,瞬息燎原。
后世的俄罗斯帝国,现今的莫斯科大公国,在瓦西里三世领导下,顽强抗争,英勇不屈,被败出漠北的鞑靼骑兵打残。
战斗的民族,在战斗中没落,半个世纪没能恢复过来。
末代帖木儿帝国,遇到武装明军武器的瓦剌,提前一年走下历史舞台。
庞大的帝国疆域,先成瓦剌牧场,后被明朝分割,设立都司和羁縻卫所。
火红的袢袄,巨大的火炮,成排的火铳,震耳欲聋的战鼓,厚重的立盾,如林的长枪,成为盘绕中亚世界近一个世纪的噩梦。
经历过正德年间的部落酋长和勇士,听到长刀敲击盾牌的声音,都会控制不住的瑟瑟发抖。
帖木儿王室后代建立的莫卧儿帝国,干脆没有出现,直接被碾成流沙,淹没在历史长河。
这个结果,当真是打破脑袋也想不到。
纵是胸怀千机,擅长发散性思维,面对此等局面,也只能四十五度角望天,摊手以示无奈。
面对各种“悲愤”和“控诉”,杨瓒耸耸肩膀,摸摸鼻子,正色表示:不是不明白,世界变化快。小生并无此心,当真无辜得很呐。
现下,棋子刚落,尚在“控制”之中。
杨瓒最关心的,依旧是京城和蓟州。
草原之上,疆域之外,还需时间酝酿。
观其时间,应该不会太久。
正德二年,三月乙巳
彤云散去,天空初晴。
塞北之地,银装素裹,白茫茫一片。
人行时,雪高过膝。马车经过,半个木轮都被淹没。
大雪封路,官道不畅,刘瑾丘聚仍要启程。
算算时间,已超归期数日,必须马上还京,不能继续拖延。
来时几十辆大车,堆满银箱布匹,行速自然不快。
为尽早返京,刘瑾丘聚一致同意,只带必须的干粮衣物,大车减至五辆,护卫全部一人双马。
镇虏营旁的不多,就马多。别说双马,三马都成。
当然,马不是白给。
沿途搜刮来的金银布帛,玉器珍宝,古玩字画,只要不违制,全部登记造册,运往大同和永平,换成粮食羊肉,充实边储。
刘庆带两名长随,与车队一同还京。
早几日,弹劾奏疏便递送京城,此时必已呈送御前。
待刘柱史抵京,等着他的,必将是一场狂风骤雨。
临行前,刘庆立在城门下,面向杨瓒,郑重行礼。
杨瓒坑了他,却也帮了他。
因为杨瓒,他差点死无全尸。同因此人,他又活得一命。
如能撑过京中风雨,必当扶摇直上,官途坦荡。假如撑不过,即使粉身碎骨,也会青史留名。
在镇虏营时日,刘庆时常回忆早年。
赫然发现,为官数载,多数时间都在随波逐流。遇不平不忿,少有仗义执言。遇争权夺利,反屡次充当急先锋。
民怨不知,国艰不晓。
羞惭,愧疚,愤懑。
种种复杂情绪,一并涌上心头,终酿成一杯苦酒。
踩中陷阱,被杨瓒威胁,刘庆有恼怒,亦有愤恨。曾暗下决心,脱身之后,必要设法报复。
随时间过去,愤怒渐渐消散,独坐沉思,心底最真实的声音,到底无法忽略。
为官至今,这份上言最合本心。
一念通达,豁然开朗。
终将义无反顾。
北风中,青袍鼓起,长袖烈烈。
“下官告辞。”
刘庆拱手,长揖到地。其后踏板登车,再没有回头。
此去艰险,陷入洪流,坠入漩涡,或将案萤干死,碎首糜躯。然身为言官,当持身守正,谠言直声,不吐不茹,秉公任直。举不法,斥奸佞,为民请命,为国立言!
万死不悔,粉身不惜,碎骨无怨!
城门下,目送车队远去,杨瓒收回目光,不顾未愈的刀伤,深深行礼。
正德二年,三月丙午
刘瑾丘聚一行抵达京师。
刘庆未至都察院,亦未公开露面,坐在马车里,一路穿过北城,直往西厂。刘瑾丘聚交还腰牌,扫去风尘,换过一身圆领衫,直往乾清宫觐见。
东暖阁内,朱厚照无心翻阅奏疏,盯着御案上的两只木盒,愣愣的发呆。
木盒为双屿卫呈送,附有浙江布司左参议王守仁的一封奏疏。
捻起盒中黄灿灿的颗粒,朱厚照皱眉。
奏疏有言,此物得自欧罗巴走私船,海外之民以之果腹。
“食之糯,味甘。”
看到这几个字,朱厚照眉头皱得更深,明显气不顺。
写明味道好,分明已经吃过!
反反复复翻过三遍奏疏,愣是没找到做法。少年天子一边瞪眼,一边运气。
只说能吃,却没说怎么吃,算怎么回事?
必须掀桌!
第一百五十一章 雷霆也是君恩
刘瑾丘聚躬身走进暖阁,跪地行礼。
等候许久,未见叫起,两人心中开始打鼓。
莫非办差出了问题,天子不满意?
越想越是没底。
心中似有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
两人不敢抬头,只能小心侧首,用余光瞄向旁侧,拼命向张永高凤翔使眼色。
好歹给个提示。
高凤翔袖着手,微躬着身,眼观鼻鼻观心,不动声色,压根无心帮忙。张永记着交情,朝丘聚努努嘴,示意往御案上看。
御案?
丘聚登时冒出一头冷汗。
都说不敢摇头,哪里敢盯着御案。这是帮他还是害他?!
张永垂首。
那就没办法,继续跪着吧。
最后,到底是刘瑾胆大,迅速抬头扫过一眼。
两摞奏疏之间,枣红色的木盒打开,黄灿灿的颗粒冒尖。天子眼也不眨的盯着,似乎正在……运气?
看错了吧?
停顿两秒,刘公公连忙低头。
心里拿不准,正想再看一眼,头顶忽传来声音:“刘伴伴。”
“奴婢在。”
坏了!
该不是抬头被抓包?
“起来。”
盯了许久,也没盯出个五四三来,朱厚照顿感挫败。
“丘伴伴也起来。”
“谢陛下。”
丘聚站起身,不想其他,先瞪刘公公。
凭什么这厮先被叫起,咱家却是“也”?!
无视丘公公,刘瑾开口道:“陛下,奴婢自北还,带回杨御史上言。并有监察御史刘庆随同进京。”
“杨先生的奏疏?”
朱厚照立刻打起精神,道:“呈上来。”
“是。”
刘瑾上前两步,将一只信封递上御案。
信口未封,纸页对折,厚度相当可观。
墨痕透出纸背,笔锋锐利,似乎带着朔北的风霜雪冷。
将信封交给刘瑾时,杨瓒千叮万嘱,务必亲自呈送御前,中途不可经他人之手。西厂、东厂和锦衣卫不行,通政使司和六部内阁更加不可。
“事关重大,请公公务必谨慎。如有泄露,则前功尽弃,你我都当担责。”
杨瓒郑重其事,刘瑾肃然点头。
一路之上,信封随身,片刻不离,丘聚都没见过。
如此重视,未必是觉悟多高,究其根本,金尺威力惊人,刘公公甚惧,有生之年,能避则避,绝不想再挨一次。
“如果杨先生在就好了……”
展开信纸,看着熟悉的自己,朱厚照自言自语。
依他所想,杨瓒熟知海外方物,看到双屿卫呈送的番粮,必能知晓做法。到时候,直接下锅即可,完全不用自己费脑。
这种只能看不能吃,无从下嘴的滋味,实在太难受。
前两页的内容平平无奇,主要条陈战后诸事,包括镇虏营重建,边民安置,边军卫军赏银发放,战死将士身银,以及边储稍有不足,需从大同辽东市货。
第三页中段,内容发生变化。
先言以利诱使鞑靼部落互相攻伐,借机巩固边防,募集边军。后言边镇工事年久,几经损毁,密云等地的边镇寨堡为贼虏熟知,需调拨库银,发役夫重新修筑。
随之话题一转,提出为巩固边防,需肃清地方,严查贪墨,重遣武将文官,以御史厂卫监察,并严朝廷考绩。
“圣祖高皇帝定法,凡官员评定,无论京城内外,无论文武品级,必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称职升调,平常留任,不称职陟黜。”
“藩王府长史司属官不外调,姻亲不内除。大臣亲族不得任科道,僚属同族需上下相避。”
“今立国百年,祖宗之法日渐飞驰,朝中地多有疏漏。”
“其一考绩,人情一则,金银又一则。当升者不升,当黜者不黜。有能者不提,无能者占位。长此以往,庸碌之辈立朝,贪墨之徒掌印,何言肃朝正纲。
其二藩王长史司。闻有藩王长史轶不满九年,非进士出身,转调外省即任知州、道员、知府乃至布政。大背圣祖之法,岂可不究?
其三,大臣之族外放科道,递相交通。僚属同族彼此穿凿,当避不避。遇事彼此勾连,审案互相包庇。小民冤屈无诉,苦痛难言。”
“臣乞陛下,复遵祖宗成宪,申明圣祖旧章,选官升调当以正大光明,裁汰冗员必以阿附党比。臻治理尔,裁汰庸碌,表旌优异。
官员考绩,当遣御史详纠,令厂卫细查。
凡有实才政绩,不拘一格,酌情升赏,则近悦远来,聚拢英才。
凡列班无片言,遇事无决断,以阿谀逐流晋身,皆当警其毋蹈覆辙。此后不改,或降级黜免,或外调戍边……”
纸上千言,朱厚照看得极快。
翻过最后一页,又从头再读,字字句句,几乎印入脑海。
通读三遍,猛然拍案。
“好!”
第100节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