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装大佬在明朝(穿越)——三十六陂春水/
这些天的皇帝还是比较清闲的,得益于明朝独特的官僚体系,只要有皇上这跟定海神针在,各部官员就可以高速运转。趁这段时间,朱厚熜抓紧一切机会学习帝王之道。当然,他还不忘把袁宗皋,黄锦以及李乘风三个心腹带在身边。
当朱厚熜穿着盘领窄袖的皇帝常服,仿佛不经意的跟自己提起他将年号改成嘉靖二字后,李乘风也一脸平淡的点了点头。
朕是说,朕把嘉靖定为年号了!朱厚熜又着重强调了一遍。
钢铁直男李乘风还是没反应过来,或者说他压根儿没网这方面想,不叫嘉靖还能叫啥?啊,这两个字不错,恭喜陛下了。
朱厚熜黑着脸,忿忿不平的坐在龙椅上,他就知道这人一向没心没肺!
不过此时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朱厚熜带着李乘风,在一众内侍的带领下走入后宫。
到了启祥宫门口,他犹豫了好久,迟迟没进去。
李乘风倒也理解,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近乡情怯,默默的陪着他在外面等候。好半天,朱厚熜方才磨磨蹭蹭的踏进去。
新皇登基,哪怕是大行皇帝刚走几个月,但宫中不少人为了沾沾喜气或是讨嘉靖欢心,都稍微打扮了一番。而启祥宫却不同,宫中布置极为简陋,宫人们穿得哪怕算不上一片素缟,也大多半新不旧。朱厚熜心下一酸,知道这是宫中主人为了避嫌,担心惹人生厌。
进了主殿,只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妇人端坐在上方。朱厚熜连忙上前行礼,轻声道:皇祖母,孙儿来看你了。
此人正是成化帝的老人,兴献王的生母邵太妃。邵太妃听到声音也激动的抬头,在宫人的帮助下将朱厚熜扶起,她年事已高,眼睛早在前些年就看不见了。
陛下,前朝那么多事要处理,您现在过来干嘛。邵贵妃一生命途多舛,也颇具传奇色彩,尤其在成化年间,她机智的躲过万贵妃的迫害,与万贵妃化干戈为玉帛,赢得万贵妃的信任后形成同盟。甚至一度想把自己的儿子扶上皇位,由于各种势力的干预未能成功。但她的三个儿子都被奉为藩王。
常年看人眼色使她养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所以即使思绪翻滚,但依然坚持礼不可废。
朱厚熜却不管那么多,直接上前轻轻扶住她,朕从小就听父王说从前在启祥宫的日子,他临走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见您一面。
邵太妃再也忍不住,颤抖着双手轻轻摸了摸小皇帝的脸,哽咽道:你跟你父王长得很像,他他在安陆这些年也一直给我报信。
祖孙二人聊了一会儿,半晌朱厚熜将李乘风拉到邵太妃身前,仿佛献宝样小心翼翼道:祖母,这位是靖华女冠,是我们王府的供奉,曾经多次救了孙儿的命。
李乘风上前请安问好,邵太妃耳朵微动,面上惊讶:你说这是女冠?
对啊,之前给母妃给皇祖母的信中提到的就是她,道长法力精深,孙儿在她那里受益良多。朱厚熜知道由于成化帝沉迷玄黄,邵贵妃怕是对道士没什么好感,于是拼了命的说好话。
李乘风察言观色,也是一脸紧张,心中暗暗叫苦,难不成,自己这是掉马了?
可邵太妃也没说什么,依旧慈爱的听小皇帝絮絮叨叨,时不时附和两声,直到两人告退她都没再提过一句。
带着满脑子问号离开,李乘风只能安慰自己,估计是他想多了,掉马什么的,不存在的。
路上朱厚熜神态扭捏,踌躇了许久才道:你皇祖母不是不喜欢你,你也别往心里去,改天朕再带着你来给她请安。
李乘风不寒而栗,连忙转移话题道:不必不必,陛下您最近还有好多事,太妃和纯莹纯茵尚在安陆,还得赶快把人接过来。
提到家里人,朱厚熜立刻变得神采奕奕,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在母亲姐妹面前露脸,让她们好好看看自己这个皇帝当得怎么样。
于是回宫后,立即下旨,安排三件事,一是让礼部确认父母的称号;二是命人即日将兴王府一家从安陆带出来;三是封李乘风为真人,统辖京师朝天、显灵、灵济三宫,总领道教,赐给紫衣玉带及金、玉、银、象牙印章各一枚。
这三道旨意下来,立刻在朝堂引起轩然大波。单说李乘风,他一个乡下道士,就算护驾有功,但年纪尚轻,又是女流之辈,凭什么统领道教。这也就罢了,更让文官们难以接受的是,皇帝刚刚继位,不去封赏有拥立功劳的他们,反倒给个道士无上尊荣,这让他们的脸往哪搁。
旨意到了内阁,毛纪毛阁老痛斥荒谬,暂留不发,朱厚熜也不着急,反正他早料到,自己有的是时间跟他们磨。
可他不知道,接下来一场更大的考验在等着他,这件事甚至彻底改变了嘉靖一朝的君臣关系走向,也彻底改变了大明的命运,等待他的,是一条慢慢荆棘长路。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明朝皇帝服装
明朝皇帝主要日常服装有冕服、通天冠服、皮弁服、武弁服、常服、燕弁服等等,颜色以黄、红、黑为主。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半的款式都是嘉靖当皇帝前几年间定制的,竟然还都挺好看??嘉靖给自己定做的道袍也有创新,审美一点都不直男,相当高雅,不得不感叹他真是从小就龟毛爱臭美。
马上入V了简单说两句,登基之后的事出了还原历史大事件以外,大部分都是以事业线为主。我们道姑也是时候大展拳脚了,至于掉马,应该还早,会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发生。最后完结之后,应该会另开一篇文放两人的番外当做福利回馈,大家低调。
入V后除了上夹子那两天每天准时晚上六点更新,日4K,还请大家多多支持~
第27章 大礼议(一)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 乾清宫内。
朱厚熜面色铁青的注视着礼部尚书毛澄,恶狠狠道:你再说一遍。
毛澄心中也犯嘀咕, 但面上不能露怯, 腰杆挺直,面不改色道:启禀圣上,经内阁与礼部商议, 按祖制, 您理应继承皇统,称孝宗为皇考,称兴献王为皇叔父, 兴献王妃蒋氏为皇叔母。同时, 兴献王无子, 可从藩王中挑选子弟过继。
强忍住心中的怒气, 嘉靖问道:朕让你们给父王上尊称,你们就讨论出这样一个结果?
毛澄还是义正言辞此乃万全之策,还望您能顾及大统。
嘉靖都忍不住发笑了, 谁能想到,自己当了回皇帝, 竟然把亲爹亲娘当没了。难怪当时杨廷和一定要走东安门, 住文华殿,以太子礼继承皇位, 原来是在这等着自己呢?
按下思绪,朱厚熜冷冷的吐出再议二字便转身离开。
毛澄也没办法,带着奏折去了文渊阁。文渊阁最早是藏书、编书和天子讲读之所, 后来逐渐演变成阁臣入直办事之所,也就是内阁大臣们办公的地方。
看着阁门上高悬的机密重地,一应官员闲杂人等,不许擅入,违者治罪不饶。毛澄深吸一口气,在侍卫的引领下迈进大门。
文华殿中的装饰并不繁华,甚至说,有几分简陋。阁老们大多只有一桌一椅,身材稍微高大一些,就显得极为拥挤。
杨廷和坐在最中间,此时正气定神闲的浏览奏折,见到毛澄微微一笑,道:如何?皇上给驳回了?
毛澄点头,思索片刻,还是踌躇道:杨大人,虽然此事确实合乎大统,但陛下难以接受也是情理之中,朝中也有不少人
杨廷和未等他说完便打断道:国之大事,有异议者则奸邪,其罪当斩。
毛澄见他说得决绝,便不再开口了,事实上,给兴献王过继子弟这件事还是他自己擅自加上去的。如果按照杨首辅最初的意思,兴献王既然无子,那按照祖宗立法,这支宗室就应削藩。
奏折再一次递交到朱厚熜手上,他看着杨廷和后加的那句话冷笑出声: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朕就有异议,朕就是奸邪,你们拿朕开刀吧!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议大礼在朝堂之上开始举行。
结果自然是朱厚熜惨败。
满朝文武,甚至曾经私下里跟他这个新皇表过忠心的,全部异口同声的支持内阁的决定。这让之前因一次胜利而有些飘飘然的小皇帝瞬间意识到杨廷和这位纵横官场多年的可怕之处。
杨廷和也没说什么废话,直接搬出两个先例怼到朱厚熜脸上。其一,汉成帝无子,过继了弟弟的儿子也就是汉哀帝为太子;其二,宋仁宗把堂兄的儿子养在宫中,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这二人都将前任皇帝称为皇考,认其为父,为何到陛下您这里就不行了?
嘉靖觉得不对,但是他才十五岁,学历见识有限,想要反驳却又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只能开始玩起公文游戏。他身为皇帝,可以强行把表达自己意思的文书下发,要内阁去办。
然而这道圣旨却被杨廷和硬生生退了回去,按照大明律,内阁众大臣如果觉得皇帝的命令有问题,是可以强行抗旨,拒不执行的,这在明朝被叫做封驳。
刨去已经半致仕的梁储,杨廷和带着毛纪、蒋冕、费宏,四位内阁阁老同时上疏,要求朱厚熜今早改尊称,称已故的弘治皇帝为父。
朱厚熜此时已被逼到绝路。
生平第一次,他放下了尊严,请杨廷和杨大人入偏殿叙事。当黄锦将杨廷和带进来后,甚至破天荒的主动请其落座。
然后面带微笑的闲话家常:听闻杨大人是成化十四年,未及弱冠便中进士,朕曾有幸读过您的文章,果然是文采斐然,唇齿留香。
这倒也不全是胡诌,杨廷和风度翩翩,性格安静慎重,所作文章明白畅达,虽称不上一代文豪,但也很有法度。杨阁老神色泰然,并为因皇上的赞赏而失态,谦逊道:陛下过誉,臣不过文采平平。您年纪尚轻,如果真想看,李东阳李大人诗文典雅工丽,方乃首选。
李东阳是弘治、正德年间的朝中重臣,为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也是杨廷和的好友,生前诗词书画都是一绝。
朱厚熜点头同意:的确,不过杨大人家的长子,是叫杨慎吧,还曾经给朕讲过课,博览群书,朕看日后成就定不在那李东阳之下。
杨廷和依旧推辞,连称不敢当。
这还是朱厚熜生平第一次讨好人,业务尚有些不纯熟,从老子到儿子,甚至将对方的女婿都夸了一遍。
杨廷和也不愧为当世能臣,打太极技术一流,来来回回的跟小皇帝相互过招,面不改色心不跳,直让朱厚熜觉得一拳打在棉花上,无处发力。
最后还是嘉靖先受不了了,饶了大半个圈子才奔向主题道:杨大人,朕此次叫你过来,主要是想商议一下父王的尊称。他生性孤傲,能做到这样已经是极限了。
谁知杨廷和却直接起身行礼:陛下,按明太、祖令,您如今应称兴献王为皇伯父,孝宗即为皇考,您又哪里来的父王呢?
朱厚熜面容扭曲了一下,从牙缝里挤出来几句话:太、祖也没有对此有什么明确规定,朕的母妃已经从安陆出发,马上就要进宫了,他们确实需要一个名分,希望杨阁老能成全。
他已经用最恭敬的姿态,就差直接开口请求了,可对面的杨廷和却依旧神情淡漠: 皇上何出此言,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臣又如何能管陛下您。管您的是祖宗之法,是家国大义,非臣能所做主,况且他话锋一转:兴献王妃并非后宫之人,住到宫中实属不妥,礼部早已另为其安排住处,情陛下放心。
你!朱厚熜急了你不要得寸进尺!
杨廷和面无表情:如果只有这件事,臣恕难从命。说罢也不管朱厚熜如何,只行了一礼,便请求告退了。
朱厚熜拿他没办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其离开,颓然的坐在龙椅上。此时只觉得一股巨大的恐慌和失落笼罩着自己,如今他虽然贵为皇帝,万人之上,却也是真正的孤家寡人。这座紫禁城中,他这个皇帝根本就不算什么,只要首辅杨廷和想,转头就能换一个,他不过是个朝臣的傀儡!
当黄锦急慌慌的来求见之时,李乘风正忙得团团转。可能是因为近几年宫中道教式微,没有多少人争抢,亦或是打着给小皇帝点甜头当做补偿,总之内阁竟然通过了旨意!也就是说,李乘风满脸懵逼的成为了大明道教总领袖,掌管全国的皇家道观!
这件事对于他这个半吊子出家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周围或质疑,或嘲讽的声音,李乘风咬咬牙。老子就他娘的不信了!我堂堂受过十几年义务教育,有两辈子记忆的天选之子穿越者,还搞不定一帮牛鼻子老道!于是发了疯般啃书,一边背诵经典一边熟悉礼仪,还是不是旁敲侧击的询问周围人宫内情况,也算是掌握了个大概。
见到黄锦,还在纳闷,前朝的事他也略微听说了一些,如今不是朱厚熜跟大臣们博弈的重要阶段吗,他这个心腹怎么有时间来找自己,于是连忙询问是怎么回事。
在得到答案后,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耳朵。
啥?皇上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不出来?
黄锦也是无奈,点头道:是啊,这都半天多了,用膳的时间早就过了。陛下不吃不喝也不是办法,真要饿出点什么事来,我们这帮奴才全都要掉脑袋!靖华真人,您就帮帮咱们吧!
讲道理,李乘风跟黄锦也算是在王府里就认识的老相识,他如此急迫的样子还是第一次见,看来确实事态严重。于是二话不说,放下手里的活儿就跟着去书房。
路上忍不住问道:到底是怎么了,前几天还好好的,成天斗志昂扬像是要去打仗,怎么这就自闭了?
这个黄锦支支吾吾半天:我也不太清楚,您还是自己去问吧,皇上就听您的。
李乘风心下疑惑,等到了书房门口,就见黄锦上前轻轻敲门道:皇上
话音刚落,里面便传来啪的一声,感觉是什么东西砸到门框上,旋即听见朱厚熜的喊声:没听见朕让你们别来烦朕吗!滚!黄锦被吓到畏缩的后退两步。
李乘风忍不了了,这什么时候有的臭毛病,独自上前大力敲了两下门:皇上,贫道靖华,特此求见。
屋内沉默了一会儿,你、你怎么过来了!你先别进来!等一下朕再传唤你里面朱厚熜的声音显得极为慌乱。
狠狠翻了个白眼,心道你小子光屁、股的样子老子都见过,还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但面上该装还是要装。于是李乘风继续温声道:禀皇上,贫道多日未见龙颜,又听闻您心情不佳,心中挂念,所以来此询问,您要是不方便,贫道现在就告退。
恋耽美
当朱厚熜穿着盘领窄袖的皇帝常服,仿佛不经意的跟自己提起他将年号改成嘉靖二字后,李乘风也一脸平淡的点了点头。
朕是说,朕把嘉靖定为年号了!朱厚熜又着重强调了一遍。
钢铁直男李乘风还是没反应过来,或者说他压根儿没网这方面想,不叫嘉靖还能叫啥?啊,这两个字不错,恭喜陛下了。
朱厚熜黑着脸,忿忿不平的坐在龙椅上,他就知道这人一向没心没肺!
不过此时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朱厚熜带着李乘风,在一众内侍的带领下走入后宫。
到了启祥宫门口,他犹豫了好久,迟迟没进去。
李乘风倒也理解,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近乡情怯,默默的陪着他在外面等候。好半天,朱厚熜方才磨磨蹭蹭的踏进去。
新皇登基,哪怕是大行皇帝刚走几个月,但宫中不少人为了沾沾喜气或是讨嘉靖欢心,都稍微打扮了一番。而启祥宫却不同,宫中布置极为简陋,宫人们穿得哪怕算不上一片素缟,也大多半新不旧。朱厚熜心下一酸,知道这是宫中主人为了避嫌,担心惹人生厌。
进了主殿,只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妇人端坐在上方。朱厚熜连忙上前行礼,轻声道:皇祖母,孙儿来看你了。
此人正是成化帝的老人,兴献王的生母邵太妃。邵太妃听到声音也激动的抬头,在宫人的帮助下将朱厚熜扶起,她年事已高,眼睛早在前些年就看不见了。
陛下,前朝那么多事要处理,您现在过来干嘛。邵贵妃一生命途多舛,也颇具传奇色彩,尤其在成化年间,她机智的躲过万贵妃的迫害,与万贵妃化干戈为玉帛,赢得万贵妃的信任后形成同盟。甚至一度想把自己的儿子扶上皇位,由于各种势力的干预未能成功。但她的三个儿子都被奉为藩王。
常年看人眼色使她养成了谨小慎微的性格,所以即使思绪翻滚,但依然坚持礼不可废。
朱厚熜却不管那么多,直接上前轻轻扶住她,朕从小就听父王说从前在启祥宫的日子,他临走前最大的愿望就是见您一面。
邵太妃再也忍不住,颤抖着双手轻轻摸了摸小皇帝的脸,哽咽道:你跟你父王长得很像,他他在安陆这些年也一直给我报信。
祖孙二人聊了一会儿,半晌朱厚熜将李乘风拉到邵太妃身前,仿佛献宝样小心翼翼道:祖母,这位是靖华女冠,是我们王府的供奉,曾经多次救了孙儿的命。
李乘风上前请安问好,邵太妃耳朵微动,面上惊讶:你说这是女冠?
对啊,之前给母妃给皇祖母的信中提到的就是她,道长法力精深,孙儿在她那里受益良多。朱厚熜知道由于成化帝沉迷玄黄,邵贵妃怕是对道士没什么好感,于是拼了命的说好话。
李乘风察言观色,也是一脸紧张,心中暗暗叫苦,难不成,自己这是掉马了?
可邵太妃也没说什么,依旧慈爱的听小皇帝絮絮叨叨,时不时附和两声,直到两人告退她都没再提过一句。
带着满脑子问号离开,李乘风只能安慰自己,估计是他想多了,掉马什么的,不存在的。
路上朱厚熜神态扭捏,踌躇了许久才道:你皇祖母不是不喜欢你,你也别往心里去,改天朕再带着你来给她请安。
李乘风不寒而栗,连忙转移话题道:不必不必,陛下您最近还有好多事,太妃和纯莹纯茵尚在安陆,还得赶快把人接过来。
提到家里人,朱厚熜立刻变得神采奕奕,他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在母亲姐妹面前露脸,让她们好好看看自己这个皇帝当得怎么样。
于是回宫后,立即下旨,安排三件事,一是让礼部确认父母的称号;二是命人即日将兴王府一家从安陆带出来;三是封李乘风为真人,统辖京师朝天、显灵、灵济三宫,总领道教,赐给紫衣玉带及金、玉、银、象牙印章各一枚。
这三道旨意下来,立刻在朝堂引起轩然大波。单说李乘风,他一个乡下道士,就算护驾有功,但年纪尚轻,又是女流之辈,凭什么统领道教。这也就罢了,更让文官们难以接受的是,皇帝刚刚继位,不去封赏有拥立功劳的他们,反倒给个道士无上尊荣,这让他们的脸往哪搁。
旨意到了内阁,毛纪毛阁老痛斥荒谬,暂留不发,朱厚熜也不着急,反正他早料到,自己有的是时间跟他们磨。
可他不知道,接下来一场更大的考验在等着他,这件事甚至彻底改变了嘉靖一朝的君臣关系走向,也彻底改变了大明的命运,等待他的,是一条慢慢荆棘长路。
作者有话要说: 关于明朝皇帝服装
明朝皇帝主要日常服装有冕服、通天冠服、皮弁服、武弁服、常服、燕弁服等等,颜色以黄、红、黑为主。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半的款式都是嘉靖当皇帝前几年间定制的,竟然还都挺好看??嘉靖给自己定做的道袍也有创新,审美一点都不直男,相当高雅,不得不感叹他真是从小就龟毛爱臭美。
马上入V了简单说两句,登基之后的事出了还原历史大事件以外,大部分都是以事业线为主。我们道姑也是时候大展拳脚了,至于掉马,应该还早,会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发生。最后完结之后,应该会另开一篇文放两人的番外当做福利回馈,大家低调。
入V后除了上夹子那两天每天准时晚上六点更新,日4K,还请大家多多支持~
第27章 大礼议(一)
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 乾清宫内。
朱厚熜面色铁青的注视着礼部尚书毛澄,恶狠狠道:你再说一遍。
毛澄心中也犯嘀咕, 但面上不能露怯, 腰杆挺直,面不改色道:启禀圣上,经内阁与礼部商议, 按祖制, 您理应继承皇统,称孝宗为皇考,称兴献王为皇叔父, 兴献王妃蒋氏为皇叔母。同时, 兴献王无子, 可从藩王中挑选子弟过继。
强忍住心中的怒气, 嘉靖问道:朕让你们给父王上尊称,你们就讨论出这样一个结果?
毛澄还是义正言辞此乃万全之策,还望您能顾及大统。
嘉靖都忍不住发笑了, 谁能想到,自己当了回皇帝, 竟然把亲爹亲娘当没了。难怪当时杨廷和一定要走东安门, 住文华殿,以太子礼继承皇位, 原来是在这等着自己呢?
按下思绪,朱厚熜冷冷的吐出再议二字便转身离开。
毛澄也没办法,带着奏折去了文渊阁。文渊阁最早是藏书、编书和天子讲读之所, 后来逐渐演变成阁臣入直办事之所,也就是内阁大臣们办公的地方。
看着阁门上高悬的机密重地,一应官员闲杂人等,不许擅入,违者治罪不饶。毛澄深吸一口气,在侍卫的引领下迈进大门。
文华殿中的装饰并不繁华,甚至说,有几分简陋。阁老们大多只有一桌一椅,身材稍微高大一些,就显得极为拥挤。
杨廷和坐在最中间,此时正气定神闲的浏览奏折,见到毛澄微微一笑,道:如何?皇上给驳回了?
毛澄点头,思索片刻,还是踌躇道:杨大人,虽然此事确实合乎大统,但陛下难以接受也是情理之中,朝中也有不少人
杨廷和未等他说完便打断道:国之大事,有异议者则奸邪,其罪当斩。
毛澄见他说得决绝,便不再开口了,事实上,给兴献王过继子弟这件事还是他自己擅自加上去的。如果按照杨首辅最初的意思,兴献王既然无子,那按照祖宗立法,这支宗室就应削藩。
奏折再一次递交到朱厚熜手上,他看着杨廷和后加的那句话冷笑出声: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朕就有异议,朕就是奸邪,你们拿朕开刀吧!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议大礼在朝堂之上开始举行。
结果自然是朱厚熜惨败。
满朝文武,甚至曾经私下里跟他这个新皇表过忠心的,全部异口同声的支持内阁的决定。这让之前因一次胜利而有些飘飘然的小皇帝瞬间意识到杨廷和这位纵横官场多年的可怕之处。
杨廷和也没说什么废话,直接搬出两个先例怼到朱厚熜脸上。其一,汉成帝无子,过继了弟弟的儿子也就是汉哀帝为太子;其二,宋仁宗把堂兄的儿子养在宫中,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这二人都将前任皇帝称为皇考,认其为父,为何到陛下您这里就不行了?
嘉靖觉得不对,但是他才十五岁,学历见识有限,想要反驳却又不知道从何处入手,只能开始玩起公文游戏。他身为皇帝,可以强行把表达自己意思的文书下发,要内阁去办。
然而这道圣旨却被杨廷和硬生生退了回去,按照大明律,内阁众大臣如果觉得皇帝的命令有问题,是可以强行抗旨,拒不执行的,这在明朝被叫做封驳。
刨去已经半致仕的梁储,杨廷和带着毛纪、蒋冕、费宏,四位内阁阁老同时上疏,要求朱厚熜今早改尊称,称已故的弘治皇帝为父。
朱厚熜此时已被逼到绝路。
生平第一次,他放下了尊严,请杨廷和杨大人入偏殿叙事。当黄锦将杨廷和带进来后,甚至破天荒的主动请其落座。
然后面带微笑的闲话家常:听闻杨大人是成化十四年,未及弱冠便中进士,朕曾有幸读过您的文章,果然是文采斐然,唇齿留香。
这倒也不全是胡诌,杨廷和风度翩翩,性格安静慎重,所作文章明白畅达,虽称不上一代文豪,但也很有法度。杨阁老神色泰然,并为因皇上的赞赏而失态,谦逊道:陛下过誉,臣不过文采平平。您年纪尚轻,如果真想看,李东阳李大人诗文典雅工丽,方乃首选。
李东阳是弘治、正德年间的朝中重臣,为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也是杨廷和的好友,生前诗词书画都是一绝。
朱厚熜点头同意:的确,不过杨大人家的长子,是叫杨慎吧,还曾经给朕讲过课,博览群书,朕看日后成就定不在那李东阳之下。
杨廷和依旧推辞,连称不敢当。
这还是朱厚熜生平第一次讨好人,业务尚有些不纯熟,从老子到儿子,甚至将对方的女婿都夸了一遍。
杨廷和也不愧为当世能臣,打太极技术一流,来来回回的跟小皇帝相互过招,面不改色心不跳,直让朱厚熜觉得一拳打在棉花上,无处发力。
最后还是嘉靖先受不了了,饶了大半个圈子才奔向主题道:杨大人,朕此次叫你过来,主要是想商议一下父王的尊称。他生性孤傲,能做到这样已经是极限了。
谁知杨廷和却直接起身行礼:陛下,按明太、祖令,您如今应称兴献王为皇伯父,孝宗即为皇考,您又哪里来的父王呢?
朱厚熜面容扭曲了一下,从牙缝里挤出来几句话:太、祖也没有对此有什么明确规定,朕的母妃已经从安陆出发,马上就要进宫了,他们确实需要一个名分,希望杨阁老能成全。
他已经用最恭敬的姿态,就差直接开口请求了,可对面的杨廷和却依旧神情淡漠: 皇上何出此言,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臣又如何能管陛下您。管您的是祖宗之法,是家国大义,非臣能所做主,况且他话锋一转:兴献王妃并非后宫之人,住到宫中实属不妥,礼部早已另为其安排住处,情陛下放心。
你!朱厚熜急了你不要得寸进尺!
杨廷和面无表情:如果只有这件事,臣恕难从命。说罢也不管朱厚熜如何,只行了一礼,便请求告退了。
朱厚熜拿他没办法,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其离开,颓然的坐在龙椅上。此时只觉得一股巨大的恐慌和失落笼罩着自己,如今他虽然贵为皇帝,万人之上,却也是真正的孤家寡人。这座紫禁城中,他这个皇帝根本就不算什么,只要首辅杨廷和想,转头就能换一个,他不过是个朝臣的傀儡!
当黄锦急慌慌的来求见之时,李乘风正忙得团团转。可能是因为近几年宫中道教式微,没有多少人争抢,亦或是打着给小皇帝点甜头当做补偿,总之内阁竟然通过了旨意!也就是说,李乘风满脸懵逼的成为了大明道教总领袖,掌管全国的皇家道观!
这件事对于他这个半吊子出家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对周围或质疑,或嘲讽的声音,李乘风咬咬牙。老子就他娘的不信了!我堂堂受过十几年义务教育,有两辈子记忆的天选之子穿越者,还搞不定一帮牛鼻子老道!于是发了疯般啃书,一边背诵经典一边熟悉礼仪,还是不是旁敲侧击的询问周围人宫内情况,也算是掌握了个大概。
见到黄锦,还在纳闷,前朝的事他也略微听说了一些,如今不是朱厚熜跟大臣们博弈的重要阶段吗,他这个心腹怎么有时间来找自己,于是连忙询问是怎么回事。
在得到答案后,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耳朵。
啥?皇上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不出来?
黄锦也是无奈,点头道:是啊,这都半天多了,用膳的时间早就过了。陛下不吃不喝也不是办法,真要饿出点什么事来,我们这帮奴才全都要掉脑袋!靖华真人,您就帮帮咱们吧!
讲道理,李乘风跟黄锦也算是在王府里就认识的老相识,他如此急迫的样子还是第一次见,看来确实事态严重。于是二话不说,放下手里的活儿就跟着去书房。
路上忍不住问道:到底是怎么了,前几天还好好的,成天斗志昂扬像是要去打仗,怎么这就自闭了?
这个黄锦支支吾吾半天:我也不太清楚,您还是自己去问吧,皇上就听您的。
李乘风心下疑惑,等到了书房门口,就见黄锦上前轻轻敲门道:皇上
话音刚落,里面便传来啪的一声,感觉是什么东西砸到门框上,旋即听见朱厚熜的喊声:没听见朕让你们别来烦朕吗!滚!黄锦被吓到畏缩的后退两步。
李乘风忍不了了,这什么时候有的臭毛病,独自上前大力敲了两下门:皇上,贫道靖华,特此求见。
屋内沉默了一会儿,你、你怎么过来了!你先别进来!等一下朕再传唤你里面朱厚熜的声音显得极为慌乱。
狠狠翻了个白眼,心道你小子光屁、股的样子老子都见过,还有什么不好意思的,但面上该装还是要装。于是李乘风继续温声道:禀皇上,贫道多日未见龙颜,又听闻您心情不佳,心中挂念,所以来此询问,您要是不方便,贫道现在就告退。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