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犯上(GL)——九皇叔(83)
楼内的元乔当真听话地没有回去,而是走食案旁,给自己斟了盏酒,扬首饮尽,动作利落,大有犹有不悔之意。
有了元莞提醒后,赵原入城防营约束手下,对其他人的招揽亦是置若罔闻,做了很好的先锋,陆续旧日的城防军撤出临安城。
赵原成了铁板一块,再入京的军效仿,一时间令勋贵竹篮打水一场空,纷纷开始慌了,四处走动。
除去赵原外,其他人与元莞都没有联系,元莞令人盯紧,不去插手城防营的事,亦不去招揽新军,听之随之,就这么看着其他人左右游走,一无所获。
皇城司有了前车之鉴,盯得紧,但凡有所动作,就会上报陛下。
陆连枝来过几次,送酒送点心,元莞后在元乔的酒库中随意找了些做回礼,至于点心,让落霞做了些回过去,总之,不占她一钱便宜,泾渭分明。
两人相识近一年,陆连枝屡次表达爱意,她拒绝得多了,见到陆连枝也有些头疼。
陆连枝热情,情意真假不知,但是对她已有些利用,身在临安城内,保持初心的人没有几人,陆连枝已然沉沦,没有原来干净的模样了。
她虽不曾点破,心中却很清楚,对她敬而远之,平日里说话也会留神。
第二批易军的人要在年初来了,彼时礼院的人还没有消息,走了一年,还未至布苏,让人不免担忧,路途太远,通商之路就会愈发艰难。
元乔命第二波人又去了,依旧带着陆家的人,若去年的人在中途全军覆没,这些人也能及时补上。
既然再派人,少不得与陆连枝吩咐几句,元乔放心不下,将人召入宫,仔细叮嘱。
皇帝对布苏的事看得很重,陆连枝也有所察觉,毕竟之前已去过人了,今年又派遣,意志坚定。左右一想,对陆家也有益处,能为皇帝办事,就能临安城内博取立足之地。
召见陆连枝的事,半日间就传遍临安城,又是易军的紧要关头,陆府又多了走动的人。
听到消息的元莞在与元乔对弈,她本无心下棋,偏偏元乔要说布苏之事,只得耐心坐下。自升平楼内一吻后,两人之间发生微妙变化,元莞故意忽视,元乔却时常出现在面前,就算躲避也不行。
她执黑子先走,元乔步步紧逼,棋局走得艰难,还要分心去问布苏的事,元莞力不从心,落棋的步子就慢了下来,元乔也不催她,静静等着。
元莞斟酌许久,才走了一步,口中问着陆连枝的事:你是有意捧着陆连枝?
陆家就是一商户,能有今日的地位,无非是在雪灾中的功劳,兼之后来布苏通商。这些都并非是大事,但将陆家的地位推至高位,若无元乔的有心纵容,就是陆连枝自己的筹谋了。
元莞落子慢,元乔就很快,将她后路轻易堵了,元莞浮躁,她则很从容:陆连枝心思玲珑,是一善筹谋之人,眼下她还年轻,就如在勋贵中左右逢源,再过几载,就有很大的成就。
那也有陛下的功劳,捧着商户做什么?我若没有猜错,她可不是你良臣之选,你莫要被骗了。元莞随意道,她与陆连枝走得近,对她如今的心机与地位,都很清楚,再过些时日,陆家地位就会更高。
确实,新臣之中并没有她,且她对你非分之想,还没有改变。我只是看她究竟想做什么。元乔神色几无变化,被元莞彻底打量一番后,也没有心虚亦或愧疚。
元莞嗤笑:她能做什么,士农工商,仕途光明,比起经商肯定好得多。
陆家在南边的生意渐渐放下,在临安城内开了几点店铺,生意很好,当初白楼也险些落入陆家。元乔好心提醒她,见元莞皱眉,又添一句:当初若无皇城司,你与她还会争一争。
元莞不傻,对于暗地里的话都很明白,当即道:不用激我,你不也同我争了。
元乔弯了弯唇角,笑意淡然:陆连枝争赢后,可会还你?
棋局焦灼,元莞就不好再说了,元乔说得也不会有错,陆连枝争赢了,就算知晓她想要,也不会痛快地还她。事实虽是这样,口中依旧不认:你是皇帝,要白楼无用,若遇政事,你也不会如此痛快了。
你莫忘了,周全如何死的。元乔漫不经心地出声。
元莞脸色变了,她本有意自己动手除去周全,并非是她绝情,而是弑君之罪,确实不可饶,又牵扯到数人,杀一人而保全局,这是最好的办法。
然而元乔在她之前动手,悄无声息地将周全除了,将她从刺杀案中摘了出来。
她冷哼一声,不再言,专心对弈,然后口舌之争输了,棋局也是如此,败局已定,垂死挣扎一番,还是输了。
元乔赢了几子就不打算再玩了,逗弄有度,将人惹毛了,又得赶她出门。
元莞输了是常事,赢了才是见鬼了,她将棋子捡回棋篓里,得空问起布苏的事来。
去岁的人没有消息回来,一路上有沙漠戈壁,不知可能顺利到达。既然没有回来,就再命人去试试,陆连枝说她们一路上遇到懂得地形之人,才顺利到达,如此就是看运气了。
陆连枝的运气一直不差。元莞意味深长地说一句。
元乔目光落在棋盘上的手,若有所思道:确实。凭借着自己的心思在雪灾中脱颖而出,进入临安城,又与元莞纠缠不清,一步步走得稳妥顺利,眼下陆家跻身于官宦之内,把握好时机,若商入仕,也并非是难事。
再来一局。元莞不服输,不愿再想陆连枝,撸起袖口,似要大干一场。元乔推拒不下了,再赢你,你又要赶我走了,且容我用过午膳再走。
一句话可怜巴巴,元莞干瞪了两眼:少装可怜,你占我便宜之际,怎地不想想我会赶你走。
升平楼内被吻后,元莞几月都不曾理会元乔,直到除夕夜,元乔入府陪她守夜,两人关系才得以和缓。
元乔温柔一笑,见她怒目而视,指着棋面:你走不走,不走我先走了?
走,我先走五步。说完,噼里啪啦地落了五子,元乔无奈一笑,眼中多了些旧日的宠溺之色。
元乔有意避让,一局至午时,恰好用午膳。
元莞再次输了,也不恼,心平气和地让落霞摆膳,元乔问起白楼的生意,即将至上元,到时又是人满为患。
生意好坏,每年不同,我没有去问,反之白楼内不少人进去说话,易军一事让那些人坐立不安,就连苏魏两党也是密切关注,就怕失了先机。元莞沉思,碗中多了青菜,她睨了元乔一眼,还是吃了。
元乔随之一笑,温柔备至,出口的话却是正事:苏魏两人本就是重臣,对城防军内的事也是知晓,但不会做出出头鸟,不做得罪人的事,且斜封官一事,先帝之期便有,不算大事。
到了幼主登基,元乔辅政,两人面和心不和,矛盾加深,平衡朝堂已然不易,腾不出手来处理此事。
直到元乔自立,朝堂渐渐安定下来,才有大把时间来处理这些。如今棋走了一步,就看后续如何,兵不在勋贵手中,对皇帝而言,就是最大的益处。
等易军结束后,皇帝再施以恩德,扶持赵原上位,事情就进了一大半了。
元乔心思深沉,元莞自叹不如,她曾想过立元乔为后,却没有想过百姓会不会反对、亦没有想过朝臣会不会反对,更天真地以为只要元乔愿意,就是最好的。
然而她是皇帝,元乔是摄政公主,是她姑母,哪里有侄女立姑母为后的道理。
元乔不同,每一步走得很稳,哪怕被她拒绝,也没有放弃筹谋。
她看着元乔,不觉出口:陛下觉得易军之事需要几年完善?
就凭着眼前的局势,没有三五年,是不会有成效的。
元乔见她正视此事,略有欣喜,三年。
三年之后,陛下可就三十一岁了,届时朝臣就会提议立储,你又想好立何人为储?元莞继续道。
先帝去时也不过三十几岁,染病驾崩,且那时可算是膝下有子,元乔则不同,她未立皇夫,意味着不会有子嗣,宗室就会紧紧盯着。
元乔看她一眼,浅淡的眸色,波澜不惊,道:先用膳,午后再说。
元莞不问了,静静地用午膳,山珍海味入口都如同嚼蜡。
两人都非年少,蹉跎时光并非是明智之举,且元乔是皇帝,自己不在意,朝臣也会力谏。出宫这么多时日以来,她看清局势,皇帝也非圣人,做不到事事顺心,任性而为。
落霞撤下桌上残羹,元乔这才出声:我有几个人选,过上几日,会选宗室子弟入宫,宫内辟一地设立学堂。
年岁多大?元莞不觉心动,更诧异元乔竟将所有的事情都筹谋好了,立储也在谋划中。
元乔道:三五岁,襁褓中的婴儿虽说可培养感情,可到底太过幼小,不适合。
应当说是无暇抚养,且她并没有耐心去照顾孩子,不如择三五岁的入宫来培养,将来如何,全凭日后,眼下也是说不清的。
她想得很周全,元莞也不好再说,但眼下此举可令宗室安定下来,且宗室中有了比较,对元乔就更加顺从。
她沉默下来,元乔也不再说。
元乔鲜少会逼迫她做什么,只会慢慢地让她适应,不同于陆连枝的霸道,她很温柔。
循序渐进,才拖延这么久,再者眼下也并非最合适机会。她不糊涂,不迷茫,脑海里所想很清楚。
元莞不再问了,垂拱殿内有事,元乔并未多留,匆匆回去。
元乔没有问她的想法,只是将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她若拒绝,那些安排都会落空,可元乔没有在意,只是慢慢去做,就算元莞当真离开,那么她也会当过继宗室子立为储君,大概一人过完余生。
易军之事还在继续中,元乔明日辟了一殿宇,大肆修缮,又四处招募学儒,让朝臣不解。
聪慧者猜出缘由,震惊不已,想起皇帝至今未立皇夫,不明白不立皇夫,为何先立储君,狐疑几日后,皇帝下旨,择宗室子弟入宫学习,其余的话就没有了。
被选中的都是方入学的孩子,嫡子、庶子都有,宗室奉诏,将孩子送入宫,回头后就令人去御前打探。
先帝剩下的兄弟都比元乔年长,子嗣都已成亲,是以都被略过,从旁支中择取,有是还是爵位不显的郡王,从未进过宫城。
孩子入宫后,就被圈在一起,一月才可出宫一趟,届时父母感情必然淡薄。
元乔理智,她需要的是理智果敢的储君,而不是汲汲营营之辈。
元莞未曾参与此事,赵原处遇到麻烦,勋贵挑到他的错处,她费了一番心思才使人按下,得空之际,宗室子都已经入宫了。
事情发展太快,不仅宗室猝不及防,就连她都没有反应过来,可见元乔意志坚定。
旨意上只写着入宫由她亲自教养,并未提及储君一事,朝臣心明,蒙上一层窗户纸,意味就不同了。
****
二月二龙抬头,第二批军队入城了,将龙抬头的喜悦压了过去,在赵原手里吃瘪的勋贵又开始走动了。
陆连枝给元莞送了一对木头雕刻的狮子,活灵活现,她觉得有趣,令人回了一对玉质的狮子。
不知怎地元乔知晓了,从她手里夺走了木头狮子,首次露出怒容。
元莞觉得她小气了,不过易地而处,她就没有作声。
木头狮子没了,她也没有多在意,毕竟陆连枝送的礼不好拒绝,被抢了就怨不得她。
翌日元乔令她入宫去资善堂。
资善堂内都是方入宫的孩子,最大的不过五六岁,三岁的孩子才刚刚能把话说清楚,被乳母照看着,心思不在堂上,乍然见到窗外的人,眼睛一动,从一旁跑了出去,乳母拉都拉不住。
元莞没有见过孩子,觉得她有趣,又不怕生。且这些孩子中她是最小,也是唯一的女孩子,就忍不住多看一眼
生得雪白可爱,或许女孩子爱撒娇,见到陌生人也不怕生,反要拽着元莞的手去摘花。
乳母跟着跑出来,见到陌生女子,不知她是谁,又见她一双蓝眸,惊得不敢动弹。
元莞被孩子牵着手,好笑道:你叫什么?
阿欢。元意欢眯眼一笑,见到乳母追了过来,忙向她怀里躲去,不愿被拉出去听课。
资善堂内的孩子都被父母教养得懂礼勤奋,唯独这个元意欢不知愁,日日念叨着摘花,不肯好好学。元莞见到乳母脸色苍白,解释道:我奉陛下旨意而来,你要跟着就跟着。
不跟着,去那里。怀里的小孩子指着堂内,命令乳母去听课。
元莞去揪她耳朵:你都不听了,她听什么,我带你去见大魔头。
会咬人吗?意欢澄澈的眸子里漾起亮光,搂着元莞的脖子,悄声道:乳母说妖怪会咬人,一口把我吞下去。
大魔头不咬人,就是凶了些。元莞示意乳娘跟着,她将元意欢放了下来,牵着她的手一步步往垂拱殿走去。
乳母起初不安,后见到垂拱殿后,才放下心来。
孤鹜远远地就见到一大一小过来,定睛一看是隆安郡王家的孩子,忙迎了过去。
元意欢是庶女,在府上并不受宠,被拉入宫来也适应得很快,见到生人也不怕,孤鹜走近后,她扬首:这是大魔头?
不是,他是大魔头的虾兵蟹将。元莞道。
孤鹜:
廊下没有朝臣,孤鹜正得闲,听到这么两句对话后,明白大魔头是指的元乔,讪笑一声:陛下在里面。
大魔头在里面?意欢聪慧地反应过来,抱着元莞的腰就不放手了,眼里终究露出几丝怯意。
元莞拍拍她脑袋:那就回去?
不要。
虽怕还是一口拒绝,比起见大魔头来,她更讨厌听课,松开元莞的腰,自己努力跨上台阶,嘀嘀咕咕:大魔头听说很丑很丑,不知道他丑,还是家里阿爹丑。
说完,小身影一溜跑上去,殿门关着,她只得回望着元莞:门关着。
话音方落,殿门咯吱一声开了,吓得她拔腿就跑:大魔头出来了、快跑。
孤鹜神色阴郁,廊下宫人大气都不敢喘息一声,唯独元乔神色如旧,徐徐跨过殿门。
气氛冷凝之际,躲在元莞身后的孩子露出脑袋:大魔头比阿爹好看多了,就像神女。
元莞低眸看着她,哪里学来的油嘴滑舌,元乔怎地选择这么一孩子入宫,哪里有为君之像。
恋耽美
有了元莞提醒后,赵原入城防营约束手下,对其他人的招揽亦是置若罔闻,做了很好的先锋,陆续旧日的城防军撤出临安城。
赵原成了铁板一块,再入京的军效仿,一时间令勋贵竹篮打水一场空,纷纷开始慌了,四处走动。
除去赵原外,其他人与元莞都没有联系,元莞令人盯紧,不去插手城防营的事,亦不去招揽新军,听之随之,就这么看着其他人左右游走,一无所获。
皇城司有了前车之鉴,盯得紧,但凡有所动作,就会上报陛下。
陆连枝来过几次,送酒送点心,元莞后在元乔的酒库中随意找了些做回礼,至于点心,让落霞做了些回过去,总之,不占她一钱便宜,泾渭分明。
两人相识近一年,陆连枝屡次表达爱意,她拒绝得多了,见到陆连枝也有些头疼。
陆连枝热情,情意真假不知,但是对她已有些利用,身在临安城内,保持初心的人没有几人,陆连枝已然沉沦,没有原来干净的模样了。
她虽不曾点破,心中却很清楚,对她敬而远之,平日里说话也会留神。
第二批易军的人要在年初来了,彼时礼院的人还没有消息,走了一年,还未至布苏,让人不免担忧,路途太远,通商之路就会愈发艰难。
元乔命第二波人又去了,依旧带着陆家的人,若去年的人在中途全军覆没,这些人也能及时补上。
既然再派人,少不得与陆连枝吩咐几句,元乔放心不下,将人召入宫,仔细叮嘱。
皇帝对布苏的事看得很重,陆连枝也有所察觉,毕竟之前已去过人了,今年又派遣,意志坚定。左右一想,对陆家也有益处,能为皇帝办事,就能临安城内博取立足之地。
召见陆连枝的事,半日间就传遍临安城,又是易军的紧要关头,陆府又多了走动的人。
听到消息的元莞在与元乔对弈,她本无心下棋,偏偏元乔要说布苏之事,只得耐心坐下。自升平楼内一吻后,两人之间发生微妙变化,元莞故意忽视,元乔却时常出现在面前,就算躲避也不行。
她执黑子先走,元乔步步紧逼,棋局走得艰难,还要分心去问布苏的事,元莞力不从心,落棋的步子就慢了下来,元乔也不催她,静静等着。
元莞斟酌许久,才走了一步,口中问着陆连枝的事:你是有意捧着陆连枝?
陆家就是一商户,能有今日的地位,无非是在雪灾中的功劳,兼之后来布苏通商。这些都并非是大事,但将陆家的地位推至高位,若无元乔的有心纵容,就是陆连枝自己的筹谋了。
元莞落子慢,元乔就很快,将她后路轻易堵了,元莞浮躁,她则很从容:陆连枝心思玲珑,是一善筹谋之人,眼下她还年轻,就如在勋贵中左右逢源,再过几载,就有很大的成就。
那也有陛下的功劳,捧着商户做什么?我若没有猜错,她可不是你良臣之选,你莫要被骗了。元莞随意道,她与陆连枝走得近,对她如今的心机与地位,都很清楚,再过些时日,陆家地位就会更高。
确实,新臣之中并没有她,且她对你非分之想,还没有改变。我只是看她究竟想做什么。元乔神色几无变化,被元莞彻底打量一番后,也没有心虚亦或愧疚。
元莞嗤笑:她能做什么,士农工商,仕途光明,比起经商肯定好得多。
陆家在南边的生意渐渐放下,在临安城内开了几点店铺,生意很好,当初白楼也险些落入陆家。元乔好心提醒她,见元莞皱眉,又添一句:当初若无皇城司,你与她还会争一争。
元莞不傻,对于暗地里的话都很明白,当即道:不用激我,你不也同我争了。
元乔弯了弯唇角,笑意淡然:陆连枝争赢后,可会还你?
棋局焦灼,元莞就不好再说了,元乔说得也不会有错,陆连枝争赢了,就算知晓她想要,也不会痛快地还她。事实虽是这样,口中依旧不认:你是皇帝,要白楼无用,若遇政事,你也不会如此痛快了。
你莫忘了,周全如何死的。元乔漫不经心地出声。
元莞脸色变了,她本有意自己动手除去周全,并非是她绝情,而是弑君之罪,确实不可饶,又牵扯到数人,杀一人而保全局,这是最好的办法。
然而元乔在她之前动手,悄无声息地将周全除了,将她从刺杀案中摘了出来。
她冷哼一声,不再言,专心对弈,然后口舌之争输了,棋局也是如此,败局已定,垂死挣扎一番,还是输了。
元乔赢了几子就不打算再玩了,逗弄有度,将人惹毛了,又得赶她出门。
元莞输了是常事,赢了才是见鬼了,她将棋子捡回棋篓里,得空问起布苏的事来。
去岁的人没有消息回来,一路上有沙漠戈壁,不知可能顺利到达。既然没有回来,就再命人去试试,陆连枝说她们一路上遇到懂得地形之人,才顺利到达,如此就是看运气了。
陆连枝的运气一直不差。元莞意味深长地说一句。
元乔目光落在棋盘上的手,若有所思道:确实。凭借着自己的心思在雪灾中脱颖而出,进入临安城,又与元莞纠缠不清,一步步走得稳妥顺利,眼下陆家跻身于官宦之内,把握好时机,若商入仕,也并非是难事。
再来一局。元莞不服输,不愿再想陆连枝,撸起袖口,似要大干一场。元乔推拒不下了,再赢你,你又要赶我走了,且容我用过午膳再走。
一句话可怜巴巴,元莞干瞪了两眼:少装可怜,你占我便宜之际,怎地不想想我会赶你走。
升平楼内被吻后,元莞几月都不曾理会元乔,直到除夕夜,元乔入府陪她守夜,两人关系才得以和缓。
元乔温柔一笑,见她怒目而视,指着棋面:你走不走,不走我先走了?
走,我先走五步。说完,噼里啪啦地落了五子,元乔无奈一笑,眼中多了些旧日的宠溺之色。
元乔有意避让,一局至午时,恰好用午膳。
元莞再次输了,也不恼,心平气和地让落霞摆膳,元乔问起白楼的生意,即将至上元,到时又是人满为患。
生意好坏,每年不同,我没有去问,反之白楼内不少人进去说话,易军一事让那些人坐立不安,就连苏魏两党也是密切关注,就怕失了先机。元莞沉思,碗中多了青菜,她睨了元乔一眼,还是吃了。
元乔随之一笑,温柔备至,出口的话却是正事:苏魏两人本就是重臣,对城防军内的事也是知晓,但不会做出出头鸟,不做得罪人的事,且斜封官一事,先帝之期便有,不算大事。
到了幼主登基,元乔辅政,两人面和心不和,矛盾加深,平衡朝堂已然不易,腾不出手来处理此事。
直到元乔自立,朝堂渐渐安定下来,才有大把时间来处理这些。如今棋走了一步,就看后续如何,兵不在勋贵手中,对皇帝而言,就是最大的益处。
等易军结束后,皇帝再施以恩德,扶持赵原上位,事情就进了一大半了。
元乔心思深沉,元莞自叹不如,她曾想过立元乔为后,却没有想过百姓会不会反对、亦没有想过朝臣会不会反对,更天真地以为只要元乔愿意,就是最好的。
然而她是皇帝,元乔是摄政公主,是她姑母,哪里有侄女立姑母为后的道理。
元乔不同,每一步走得很稳,哪怕被她拒绝,也没有放弃筹谋。
她看着元乔,不觉出口:陛下觉得易军之事需要几年完善?
就凭着眼前的局势,没有三五年,是不会有成效的。
元乔见她正视此事,略有欣喜,三年。
三年之后,陛下可就三十一岁了,届时朝臣就会提议立储,你又想好立何人为储?元莞继续道。
先帝去时也不过三十几岁,染病驾崩,且那时可算是膝下有子,元乔则不同,她未立皇夫,意味着不会有子嗣,宗室就会紧紧盯着。
元乔看她一眼,浅淡的眸色,波澜不惊,道:先用膳,午后再说。
元莞不问了,静静地用午膳,山珍海味入口都如同嚼蜡。
两人都非年少,蹉跎时光并非是明智之举,且元乔是皇帝,自己不在意,朝臣也会力谏。出宫这么多时日以来,她看清局势,皇帝也非圣人,做不到事事顺心,任性而为。
落霞撤下桌上残羹,元乔这才出声:我有几个人选,过上几日,会选宗室子弟入宫,宫内辟一地设立学堂。
年岁多大?元莞不觉心动,更诧异元乔竟将所有的事情都筹谋好了,立储也在谋划中。
元乔道:三五岁,襁褓中的婴儿虽说可培养感情,可到底太过幼小,不适合。
应当说是无暇抚养,且她并没有耐心去照顾孩子,不如择三五岁的入宫来培养,将来如何,全凭日后,眼下也是说不清的。
她想得很周全,元莞也不好再说,但眼下此举可令宗室安定下来,且宗室中有了比较,对元乔就更加顺从。
她沉默下来,元乔也不再说。
元乔鲜少会逼迫她做什么,只会慢慢地让她适应,不同于陆连枝的霸道,她很温柔。
循序渐进,才拖延这么久,再者眼下也并非最合适机会。她不糊涂,不迷茫,脑海里所想很清楚。
元莞不再问了,垂拱殿内有事,元乔并未多留,匆匆回去。
元乔没有问她的想法,只是将所有的事情都安排好,她若拒绝,那些安排都会落空,可元乔没有在意,只是慢慢去做,就算元莞当真离开,那么她也会当过继宗室子立为储君,大概一人过完余生。
易军之事还在继续中,元乔明日辟了一殿宇,大肆修缮,又四处招募学儒,让朝臣不解。
聪慧者猜出缘由,震惊不已,想起皇帝至今未立皇夫,不明白不立皇夫,为何先立储君,狐疑几日后,皇帝下旨,择宗室子弟入宫学习,其余的话就没有了。
被选中的都是方入学的孩子,嫡子、庶子都有,宗室奉诏,将孩子送入宫,回头后就令人去御前打探。
先帝剩下的兄弟都比元乔年长,子嗣都已成亲,是以都被略过,从旁支中择取,有是还是爵位不显的郡王,从未进过宫城。
孩子入宫后,就被圈在一起,一月才可出宫一趟,届时父母感情必然淡薄。
元乔理智,她需要的是理智果敢的储君,而不是汲汲营营之辈。
元莞未曾参与此事,赵原处遇到麻烦,勋贵挑到他的错处,她费了一番心思才使人按下,得空之际,宗室子都已经入宫了。
事情发展太快,不仅宗室猝不及防,就连她都没有反应过来,可见元乔意志坚定。
旨意上只写着入宫由她亲自教养,并未提及储君一事,朝臣心明,蒙上一层窗户纸,意味就不同了。
****
二月二龙抬头,第二批军队入城了,将龙抬头的喜悦压了过去,在赵原手里吃瘪的勋贵又开始走动了。
陆连枝给元莞送了一对木头雕刻的狮子,活灵活现,她觉得有趣,令人回了一对玉质的狮子。
不知怎地元乔知晓了,从她手里夺走了木头狮子,首次露出怒容。
元莞觉得她小气了,不过易地而处,她就没有作声。
木头狮子没了,她也没有多在意,毕竟陆连枝送的礼不好拒绝,被抢了就怨不得她。
翌日元乔令她入宫去资善堂。
资善堂内都是方入宫的孩子,最大的不过五六岁,三岁的孩子才刚刚能把话说清楚,被乳母照看着,心思不在堂上,乍然见到窗外的人,眼睛一动,从一旁跑了出去,乳母拉都拉不住。
元莞没有见过孩子,觉得她有趣,又不怕生。且这些孩子中她是最小,也是唯一的女孩子,就忍不住多看一眼
生得雪白可爱,或许女孩子爱撒娇,见到陌生人也不怕生,反要拽着元莞的手去摘花。
乳母跟着跑出来,见到陌生女子,不知她是谁,又见她一双蓝眸,惊得不敢动弹。
元莞被孩子牵着手,好笑道:你叫什么?
阿欢。元意欢眯眼一笑,见到乳母追了过来,忙向她怀里躲去,不愿被拉出去听课。
资善堂内的孩子都被父母教养得懂礼勤奋,唯独这个元意欢不知愁,日日念叨着摘花,不肯好好学。元莞见到乳母脸色苍白,解释道:我奉陛下旨意而来,你要跟着就跟着。
不跟着,去那里。怀里的小孩子指着堂内,命令乳母去听课。
元莞去揪她耳朵:你都不听了,她听什么,我带你去见大魔头。
会咬人吗?意欢澄澈的眸子里漾起亮光,搂着元莞的脖子,悄声道:乳母说妖怪会咬人,一口把我吞下去。
大魔头不咬人,就是凶了些。元莞示意乳娘跟着,她将元意欢放了下来,牵着她的手一步步往垂拱殿走去。
乳母起初不安,后见到垂拱殿后,才放下心来。
孤鹜远远地就见到一大一小过来,定睛一看是隆安郡王家的孩子,忙迎了过去。
元意欢是庶女,在府上并不受宠,被拉入宫来也适应得很快,见到生人也不怕,孤鹜走近后,她扬首:这是大魔头?
不是,他是大魔头的虾兵蟹将。元莞道。
孤鹜:
廊下没有朝臣,孤鹜正得闲,听到这么两句对话后,明白大魔头是指的元乔,讪笑一声:陛下在里面。
大魔头在里面?意欢聪慧地反应过来,抱着元莞的腰就不放手了,眼里终究露出几丝怯意。
元莞拍拍她脑袋:那就回去?
不要。
虽怕还是一口拒绝,比起见大魔头来,她更讨厌听课,松开元莞的腰,自己努力跨上台阶,嘀嘀咕咕:大魔头听说很丑很丑,不知道他丑,还是家里阿爹丑。
说完,小身影一溜跑上去,殿门关着,她只得回望着元莞:门关着。
话音方落,殿门咯吱一声开了,吓得她拔腿就跑:大魔头出来了、快跑。
孤鹜神色阴郁,廊下宫人大气都不敢喘息一声,唯独元乔神色如旧,徐徐跨过殿门。
气氛冷凝之际,躲在元莞身后的孩子露出脑袋:大魔头比阿爹好看多了,就像神女。
元莞低眸看着她,哪里学来的油嘴滑舌,元乔怎地选择这么一孩子入宫,哪里有为君之像。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