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 5 章
我和爸爸丰子恺 作者:丰一吟
第 5 章
1949年初,鲍师母卜良玉去世,给鲍先生很大的打击。建国后,鲍先生一时失业,爸爸便介绍他在上海正行女中教高中毕业班的语文。那时曹辛汉先生介绍爸爸在景德中学任校长,挂名而已。爸爸就请鲍先生去景德中学兼任自己的代理校长。后来还介绍他到杭州文具商店和印刷厂工作,对这位高足关怀备至。
妈妈和我姨妈关心鲍先生的生活,于1950年替他介绍了自己家乡的一位勤俭忠厚的女子钟玉华为继室,他们在嘉兴安家。但鲍先生在土改时被定为“地主”。(可能他的父祖有一些田产吧)这一“成分”让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在社会上倍受歧视,使他长期郁郁不欢。他的性情变得烦躁起来。一个人才就这样被埋没了十多年,终于死于肝癌。
爸爸去世后我与鲍先生的儿子鲍大昕取得了联系。在重建缘缘堂时,我经常经嘉兴坐船去石门,曾去访问鲍先生的继室钟玉华女士。如今交通方便,去桐乡转石门不必经嘉兴了。但仍想念着他们母子。
丰同裕染坊
丰同裕染坊开设在老屋第一进临河的街头,号称百年老店,是爸爸的祖父丰小康(约1843年出生)手里创办的,又说是太平天国(1851—1864)之后开张的(因为太平天国时石门镇曾被烧光)。据爸爸《两个?》(一问空间到何处为止,二问时间从何时开始)一文中所说:
那时我正在父亲的私塾里读完《千字文》,有一晚,我到我们的染坊店里去玩,看见账桌上放着一册账簿,簿面上写着“菜字元集”这四字。我问管账先生,这是什么意思?他回答我说:“这是用你所读的《千字文》上的字来记年代的。这店是你们祖父手里开张的。开张的那一年所用的第一册账簿,叫做‘天字元集’,第二年的叫做‘地字元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每年用一个字。用到今年正是‘菜重芥姜’的‘菜’字。”
爸爸再问下去,就引起自己对时间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问号。我是很喜欢这篇文章的。但话题不能扯开去。且说由账簿上溯到那个“天”字,当在1844年开张,那时我曾祖丰小康还只一岁。据店员章桂哥说,是1860年丰小康手里开的,据说当时资金是1200银洋。所以丰同裕染坊究竟是哪一年创办的,有待进一步考证。
一般店堂里,总有管账先生、朝奉和学徒各一人。朝奉比学徒高级,管账先生当然更高级。缘缘堂时期,我记得染坊店的管账先生姓张(据说名芝珊),我们叫他张姆爸(石门话里“姆爸”是大伯的意思)。朝奉是蓉哥哥的父亲丰嘉林,我们叫他嘉林大伯的;学徒就是章桂哥。染坊店的作坊在西边,有王阿康、夏光生两位绍兴师傅。爸爸年幼时学画,就是从作坊里拿的颜料。
据说这染坊店生意清淡。四乡农民虽有自织土布送来染色,但大多要到过年结账。所以平日进益极为有限。一向有“家养店”之称。不过,据说我祖母对这染坊店是很关心的,连职工也不随便回掉。每到年末,祖母总要请店里的人好好吃一顿。那一顿必定有鸡。端出来放到桌上时鸡头向着谁,就表示要解雇谁。祖母总是把鸡头的方向对着空处。
建国后,丰同裕染坊和另外几家合并为“石门印染小组”。
2003年,丰同裕染坊又出现在故乡。只是换了地点,建造在桐乡和石门之间的公路旁;也换了主人,改由我们的亲友经营了。规模大大地扩充,业务也变为专营蓝印花布了。
满娘
满娘在我家是一个重要人物,不能不设专节介绍。
满娘是爸爸的第三个姐姐,名丰满,号庭芳(1891—1975)。皈依弘公后法名梦忍。据说曾名漫忍,所以在爸爸的文章里曾以孩子的口吻称她为“漫姑”。关于满娘的事,大多是听人说的,尤其妈妈有很多关于满娘的回忆。
据说满娘上面两个都是女孩,所以生下来时我祖母原打算把她送掉。我姑婆看她长得漂亮,劝我祖母留下她。稍长大,我祖母就给她缠小脚,她疼得流泪,晚上我祖父帮她放掉。如此反复几次,祖母就不再给她缠了。所以满娘当时是石门镇上唯一不缠小脚的姑娘。我妈妈也缠过小脚,后来放大了,但已太晚,所以走起路来还免不了小脚的样子,但比外婆正规的小脚好多了。作孽的封建残余!
1912年12月,我大姑妈丰瀛在石门镇创办了“振华女子初等高等学校”,校址起初就在我家老屋惇德堂厅内,后迁至大井头。
满娘长大后,到杭州在女子师范似培训班一类读了两年书,回来后在这振华女校教过书。第一任校长丰瀛于1918年以32足龄之英年早逝。满娘就继任了振华女校第二任校长。据说我妈妈在结婚前,曾教过多年书。所以1919年嫁到石门来后,妈妈也曾在振华女校试教过。
满娘是一个新派的女性。在1920年时就剪了双髻,改成短发。据说她和乌镇的徐叔藩先生结婚时,新郎按当时习俗穿了长袍马褂于傍晚来迎亲,满娘非要新郎改穿西装礼服不可。于是派人到崇德向我姑婆家借来换了,满娘才肯上轿,到乌镇已是半夜后。
满娘的婆母封建思想严重,要满娘留在家里不工作。满娘不耐寂寞,有时去友人茅盾孔德芷夫妇和茅盾的弟弟沈泽民处走动,他们也来看他。婆母不喜欢满娘与人交往,也不喜欢她常回娘家。满娘受不了,有一次回娘家后就不肯回去了,提出要离婚。我祖父早在1906年就已去世,我祖母思想还算开通,她表态说:“糙米粉再搓也搓不成糯米团子,这两个人不可能再团圆。”当时离婚是极其稀有的事。无奈,由我爸爸约请了曹辛汉、茅盾两位朋友,一起在嘉兴曹家,与在嘉兴教数学的徐叔藩姑夫谈判。终于签约离婚,曹辛汉与茅盾两位先生就当了离婚的证人。
谁知满娘离婚前已身怀六甲。
爸爸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念书时,比他高班的吴梦非、刘质平两位同学邀请他毕业后去上海一起创办专科师范学校,由爸爸任教务主任并教图画。也不知是爸爸安排的还是满娘自己有心离开石门,她在怀孕开始明显时到上海的专科师范去读了半年书。据妈妈说,满娘肚子大了的时候,校中清洁工阿姨见了她向她要红蛋吃,她气死了。
那时妈妈也已怀孕。到了满娘快临盆时,爸爸写了一封信给妈妈,说是生病了,但又说这病不是生在他自己身上,要妈妈速来上海。
上海这个大都市,虽然诱惑人心,但没来过的人未免有点望而却步。幸而爸妈结婚后一个多月爸爸就带妈妈到上海来见过世面。那时爸爸经浙一师李叔同先生介绍,在教专科师范的同时又到李先生的好友杨白民先生创办的城东女学兼职。妈妈也就在那儿零零碎碎地念了号称一年的书。(学费很贵,妈妈说是我外婆出的钱。)所以妈妈对上海已经熟悉。据说爸妈那时各住各的宿舍,周末租个旅馆“白相相”(家乡土语:意为“玩玩”。),还邀请我外婆出来见见世面。外婆不敢穿马路,只好雇一辆黄包车穿过去。
却说妈妈当时已怀着第三胎。接信后,只得把先姐交婆母管,自己大着肚子带了宝姐来到上海。幸有五爹爹的次子“二和尚”同行。(他来专科师范念书)妈妈与爸爸见面后,才知道是满娘快生孩子了。这件事以前家里人都不知道。
所谓“二和尚”,其实不是和尚。我们家乡怕自己喜欢的孩子长不大,特地用“和尚”、“丫头”等命名。“二和尚”名丰浩,是五爹爹的次子,他弟弟名丰洁。他们和我爸爸幼时的名字丰润一样都是排行三点水旁。丰洁号平玉,我们称他为平伯,后来是我们逃难的好伴侣。我的同桌同学明珍就是他的女儿。
爸爸对妈妈和“二和尚”说:满娘声称一生下来就要掐死这孩子。于是,给“二和尚”分配了一个任务:从满娘进宁馨医院待产起,要“二和尚”一直守着她。其实孩子一生下来,满娘喜欢得要命!不过满娘提出要把生下的孩子过继到我爸妈名下。爸妈答应了她的要求。爸爸就以出生的医院为名,给这女孩取名“宁馨”,让她姓丰,称舅舅舅母为爸妈。宁馨小时候大人常叫她“囡囡”,她也自称“囡囡”,发音却像“软软”,于是就得了“软软”这个小名。
爸妈对这个继女如同己出,甚至胜过自己的孩子。我记得我家迁入缘缘堂后,满娘和软姐住在楼上西边的房间里,爸爸每次从上海回来,总是买漂亮的洋娃娃给她,陈列在玻璃橱里。满娘信佛,爸爸为她在卧室和后客房之间设置了一个佛堂。因此那西房就成了一个神圣的地方,我们轻易不敢进去。我只有偶尔有机会时能朝里望望,对于玻璃橱里那么多漂亮的洋娃娃羡慕得要命!
话说回来,满娘是以“未婚”的身份出现在上海的,所以生下孩子后和妈妈一起上街时总要让妈妈抱孩子。妈妈说:我自己挺着个大肚子,手里再抱个孩子,不知人家会怎么想。
满娘那时大概还想结婚。据说1922年爸爸应夏丏尊老师邀请到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时,有一次沈泽民先生来白马湖,妈妈看见满娘和他常到山上去玩。但后来满娘在家里烤炭火盆取暖时,一滴泪水“嗤”的一声落在炭火里。说明此次谈恋爱终于没成功。满娘从此一直带着女儿住在弟弟家,直到逃难回来软姐开始在杭州大学教书时,她们母女才离开我们家迁至杭州。但爸妈始终把“软软”当作自己的女儿,我们也一直视软姐为亲姊妹。
第二章沙坪小屋时期
一天之内石门顿成死市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发动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侵略军于8月13日进攻上海,在金山卫登陆,到处狂轰滥炸。杭州时有空袭。爸爸他们暑假本来就是回故乡的,这时便派人把留守在田家园的徐家娘娘叫了回来。“行宫”暂时锁闭。后来杭州火车站被炸,杭州人纷纷逃难,爸爸又派人去把“行宫”取消,把其中的书籍器具装船载回石门。两处的器物并在一起,显得异常热闹。爸爸整理书籍,布置家具,忙了好几天。带回来的沙发和带开关的热水壶,镇上人从未见过。亲友们都来见识见识,我们小孩子总是喜欢热闹的,高兴得不得了,哪里想得到一场灾祸正在等待着我们!
11月6日,早上我和元草哥照例背了宅阅读从后门大井头到西竺庵上学去。回家吃中饭时,天上有飞机声,这也不足为奇,石门上空常有飞机经过。但这次飞得很低,声音很响,引起了大家注意。走到外面一看,一架双翼侦察机低低地飞过,低得可以望见飞机上的人影。很多人都到街头来看热闹。
爸爸听人说,上海南市已成一片火海,但总以为小镇上安全,所以一直按兵不动,甚至还在红烛高烧,开设素筵,过他40岁的生日。不过众宾客席间谈论的已是看到听到的种种惨像。这是缘缘堂最后一次热闹。这以后的几天,石门镇上已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到处都在谈论日军的种种罪行。
这天下午,我和二哥照旧去上学。两点光景,我们正在上课时,飞机又来了,还是飞得很低。盘旋了几个圈子,忽然接连“砰,砰”、“哒哒哒哒”、“轰!轰!”响得震耳欲聋。这一下,课堂一片混乱,同学老师都夺门而出,纷纷经操场逃往校外。我不管别人往哪儿逃,我第一个念头就是回家!对一个孩子来说,家是最温暖的,唯有家,才是自己的保护伞。
我逃到操场上,还没逃出校门,“哒哒哒哒”的机枪声又响起来。我连忙进旁边的厕所躲一下。机枪声一停,马上逃出校门往家里直奔。逃到大井头,还没进家门,离身不远处中了一枚炸弹。幸亏那时的炸弹杀伤范围不广,我才得无恙地逃进了自己家门。可是家里怎么一个人也没有芽选我一个个房间都走遍了,最后走到东房,也没人。可是听见爸爸的呼唤声:
“一吟快来!快来!”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啊!原来爸爸躲在东房北边的方桌底下,桌上还盖着丝绵被。爸爸正在向我招手。终于找到“保护伞”了!我如释重负,连忙也躲进去。哈哈!不仅爸爸,妈妈和姐姐哥哥们都在这里,还有正好在我们家做客的外婆也躲在一起呢!我开头觉得蛮好玩的,差点笑出声来。
“你阿哥呢?元草呢?”
爸妈很着急地问我。
“不知道呀。我和他不是一个教室的,不知他逃到哪里去了。”
一家人在桌下躲了个把小时,飞机声渐渐远去,我们才一个个爬出来。下午四点光景,元草哥也来了。一家人如释重负。爸妈问元草哥逃往哪儿去了。
“我看见平伯,平伯对我说:‘元草,你要性命跟我来!’我就跟了他逃到了野外。”
元草哥的话引起了我们孩子们的兴趣。后来我们常常模仿这句话:“元草,你要性命跟我来!”孩子毕竟是孩子,苦中作乐。爸爸却急于了解镇上遭难的情况,出去探询,才知这两小时内日寇在这个没有任何设防的小镇上投了十余枚炸弹,当场炸死三十多个人。受伤的不计其数。镇民门纷纷逃离,石门顿成死市。
宁为流亡者不当亡国奴
我有一个小姑妈叫丰雪珍(又名雪囡),排行第八,下边两个弟弟都是夭折的。雪姑妈生下来后,我祖母患了一场大病。况且那时我祖父尚未考中举人。家里还很贫困。种种原因,改变了雪姑妈一生的命运,她从小就被送到离镇六华里的南圣浜蒋家当童养媳,后来嫁给了蒋茂春。从此我们多了一家亲。我也有赖于此,如今有了雪姑妈的女儿阿七(蒋镜娥)家可以经常去跑跑,享受农家之乐。雪姑妈生的孩子很多,大多夭折。只剩下女儿蒋坤豪、1993年去世的儿子蒋镇东以及小我8岁的阿七。
蒋家一家纯朴敦厚。小姑妈嫁过去后我们家似乎没对他们家有什么特别的照顾,可他们得知石门镇遭难,马上想到“慈哥”(爸爸小名慈玉)一家。傍晚,茂春姑父和他弟弟继春马上摇出一只船来,把我们全家在潇潇暮雨中接到了南圣浜。雪姑妈擎着一盏油灯,一双小脚踮着湿地,亲自到河岸上来迎接。那河岸,至今还没变样。我每次经过那儿,逃难时的一切如在眼前。
茂春姑父把我们一家十人安排在他的族人蒋金康家新造的两开间楼房的整个楼面上,大家席地而卧。说起这新屋,据说是由于在旧屋里大宴宾客时二楼地板坍下来,致使一个叫玉如的小姑娘落到底楼灶上沸腾的油锅里死掉了,才重建的。
后来,爸爸曾写了一首很长的打油诗,描写逃难的情况。可惜没有保存下来。我们东拼西凑,也只凑了零零碎碎的几句。开头是这样:
浙江石门湾,原来是故乡。六日掼炸弹,逃到南圣浜。
第 5 章
恋耽美
第 5 章
1949年初,鲍师母卜良玉去世,给鲍先生很大的打击。建国后,鲍先生一时失业,爸爸便介绍他在上海正行女中教高中毕业班的语文。那时曹辛汉先生介绍爸爸在景德中学任校长,挂名而已。爸爸就请鲍先生去景德中学兼任自己的代理校长。后来还介绍他到杭州文具商店和印刷厂工作,对这位高足关怀备至。
妈妈和我姨妈关心鲍先生的生活,于1950年替他介绍了自己家乡的一位勤俭忠厚的女子钟玉华为继室,他们在嘉兴安家。但鲍先生在土改时被定为“地主”。(可能他的父祖有一些田产吧)这一“成分”让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在社会上倍受歧视,使他长期郁郁不欢。他的性情变得烦躁起来。一个人才就这样被埋没了十多年,终于死于肝癌。
爸爸去世后我与鲍先生的儿子鲍大昕取得了联系。在重建缘缘堂时,我经常经嘉兴坐船去石门,曾去访问鲍先生的继室钟玉华女士。如今交通方便,去桐乡转石门不必经嘉兴了。但仍想念着他们母子。
丰同裕染坊
丰同裕染坊开设在老屋第一进临河的街头,号称百年老店,是爸爸的祖父丰小康(约1843年出生)手里创办的,又说是太平天国(1851—1864)之后开张的(因为太平天国时石门镇曾被烧光)。据爸爸《两个?》(一问空间到何处为止,二问时间从何时开始)一文中所说:
那时我正在父亲的私塾里读完《千字文》,有一晚,我到我们的染坊店里去玩,看见账桌上放着一册账簿,簿面上写着“菜字元集”这四字。我问管账先生,这是什么意思?他回答我说:“这是用你所读的《千字文》上的字来记年代的。这店是你们祖父手里开张的。开张的那一年所用的第一册账簿,叫做‘天字元集’,第二年的叫做‘地字元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每年用一个字。用到今年正是‘菜重芥姜’的‘菜’字。”
爸爸再问下去,就引起自己对时间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问号。我是很喜欢这篇文章的。但话题不能扯开去。且说由账簿上溯到那个“天”字,当在1844年开张,那时我曾祖丰小康还只一岁。据店员章桂哥说,是1860年丰小康手里开的,据说当时资金是1200银洋。所以丰同裕染坊究竟是哪一年创办的,有待进一步考证。
一般店堂里,总有管账先生、朝奉和学徒各一人。朝奉比学徒高级,管账先生当然更高级。缘缘堂时期,我记得染坊店的管账先生姓张(据说名芝珊),我们叫他张姆爸(石门话里“姆爸”是大伯的意思)。朝奉是蓉哥哥的父亲丰嘉林,我们叫他嘉林大伯的;学徒就是章桂哥。染坊店的作坊在西边,有王阿康、夏光生两位绍兴师傅。爸爸年幼时学画,就是从作坊里拿的颜料。
据说这染坊店生意清淡。四乡农民虽有自织土布送来染色,但大多要到过年结账。所以平日进益极为有限。一向有“家养店”之称。不过,据说我祖母对这染坊店是很关心的,连职工也不随便回掉。每到年末,祖母总要请店里的人好好吃一顿。那一顿必定有鸡。端出来放到桌上时鸡头向着谁,就表示要解雇谁。祖母总是把鸡头的方向对着空处。
建国后,丰同裕染坊和另外几家合并为“石门印染小组”。
2003年,丰同裕染坊又出现在故乡。只是换了地点,建造在桐乡和石门之间的公路旁;也换了主人,改由我们的亲友经营了。规模大大地扩充,业务也变为专营蓝印花布了。
满娘
满娘在我家是一个重要人物,不能不设专节介绍。
满娘是爸爸的第三个姐姐,名丰满,号庭芳(1891—1975)。皈依弘公后法名梦忍。据说曾名漫忍,所以在爸爸的文章里曾以孩子的口吻称她为“漫姑”。关于满娘的事,大多是听人说的,尤其妈妈有很多关于满娘的回忆。
据说满娘上面两个都是女孩,所以生下来时我祖母原打算把她送掉。我姑婆看她长得漂亮,劝我祖母留下她。稍长大,我祖母就给她缠小脚,她疼得流泪,晚上我祖父帮她放掉。如此反复几次,祖母就不再给她缠了。所以满娘当时是石门镇上唯一不缠小脚的姑娘。我妈妈也缠过小脚,后来放大了,但已太晚,所以走起路来还免不了小脚的样子,但比外婆正规的小脚好多了。作孽的封建残余!
1912年12月,我大姑妈丰瀛在石门镇创办了“振华女子初等高等学校”,校址起初就在我家老屋惇德堂厅内,后迁至大井头。
满娘长大后,到杭州在女子师范似培训班一类读了两年书,回来后在这振华女校教过书。第一任校长丰瀛于1918年以32足龄之英年早逝。满娘就继任了振华女校第二任校长。据说我妈妈在结婚前,曾教过多年书。所以1919年嫁到石门来后,妈妈也曾在振华女校试教过。
满娘是一个新派的女性。在1920年时就剪了双髻,改成短发。据说她和乌镇的徐叔藩先生结婚时,新郎按当时习俗穿了长袍马褂于傍晚来迎亲,满娘非要新郎改穿西装礼服不可。于是派人到崇德向我姑婆家借来换了,满娘才肯上轿,到乌镇已是半夜后。
满娘的婆母封建思想严重,要满娘留在家里不工作。满娘不耐寂寞,有时去友人茅盾孔德芷夫妇和茅盾的弟弟沈泽民处走动,他们也来看他。婆母不喜欢满娘与人交往,也不喜欢她常回娘家。满娘受不了,有一次回娘家后就不肯回去了,提出要离婚。我祖父早在1906年就已去世,我祖母思想还算开通,她表态说:“糙米粉再搓也搓不成糯米团子,这两个人不可能再团圆。”当时离婚是极其稀有的事。无奈,由我爸爸约请了曹辛汉、茅盾两位朋友,一起在嘉兴曹家,与在嘉兴教数学的徐叔藩姑夫谈判。终于签约离婚,曹辛汉与茅盾两位先生就当了离婚的证人。
谁知满娘离婚前已身怀六甲。
爸爸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念书时,比他高班的吴梦非、刘质平两位同学邀请他毕业后去上海一起创办专科师范学校,由爸爸任教务主任并教图画。也不知是爸爸安排的还是满娘自己有心离开石门,她在怀孕开始明显时到上海的专科师范去读了半年书。据妈妈说,满娘肚子大了的时候,校中清洁工阿姨见了她向她要红蛋吃,她气死了。
那时妈妈也已怀孕。到了满娘快临盆时,爸爸写了一封信给妈妈,说是生病了,但又说这病不是生在他自己身上,要妈妈速来上海。
上海这个大都市,虽然诱惑人心,但没来过的人未免有点望而却步。幸而爸妈结婚后一个多月爸爸就带妈妈到上海来见过世面。那时爸爸经浙一师李叔同先生介绍,在教专科师范的同时又到李先生的好友杨白民先生创办的城东女学兼职。妈妈也就在那儿零零碎碎地念了号称一年的书。(学费很贵,妈妈说是我外婆出的钱。)所以妈妈对上海已经熟悉。据说爸妈那时各住各的宿舍,周末租个旅馆“白相相”(家乡土语:意为“玩玩”。),还邀请我外婆出来见见世面。外婆不敢穿马路,只好雇一辆黄包车穿过去。
却说妈妈当时已怀着第三胎。接信后,只得把先姐交婆母管,自己大着肚子带了宝姐来到上海。幸有五爹爹的次子“二和尚”同行。(他来专科师范念书)妈妈与爸爸见面后,才知道是满娘快生孩子了。这件事以前家里人都不知道。
所谓“二和尚”,其实不是和尚。我们家乡怕自己喜欢的孩子长不大,特地用“和尚”、“丫头”等命名。“二和尚”名丰浩,是五爹爹的次子,他弟弟名丰洁。他们和我爸爸幼时的名字丰润一样都是排行三点水旁。丰洁号平玉,我们称他为平伯,后来是我们逃难的好伴侣。我的同桌同学明珍就是他的女儿。
爸爸对妈妈和“二和尚”说:满娘声称一生下来就要掐死这孩子。于是,给“二和尚”分配了一个任务:从满娘进宁馨医院待产起,要“二和尚”一直守着她。其实孩子一生下来,满娘喜欢得要命!不过满娘提出要把生下的孩子过继到我爸妈名下。爸妈答应了她的要求。爸爸就以出生的医院为名,给这女孩取名“宁馨”,让她姓丰,称舅舅舅母为爸妈。宁馨小时候大人常叫她“囡囡”,她也自称“囡囡”,发音却像“软软”,于是就得了“软软”这个小名。
爸妈对这个继女如同己出,甚至胜过自己的孩子。我记得我家迁入缘缘堂后,满娘和软姐住在楼上西边的房间里,爸爸每次从上海回来,总是买漂亮的洋娃娃给她,陈列在玻璃橱里。满娘信佛,爸爸为她在卧室和后客房之间设置了一个佛堂。因此那西房就成了一个神圣的地方,我们轻易不敢进去。我只有偶尔有机会时能朝里望望,对于玻璃橱里那么多漂亮的洋娃娃羡慕得要命!
话说回来,满娘是以“未婚”的身份出现在上海的,所以生下孩子后和妈妈一起上街时总要让妈妈抱孩子。妈妈说:我自己挺着个大肚子,手里再抱个孩子,不知人家会怎么想。
满娘那时大概还想结婚。据说1922年爸爸应夏丏尊老师邀请到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书时,有一次沈泽民先生来白马湖,妈妈看见满娘和他常到山上去玩。但后来满娘在家里烤炭火盆取暖时,一滴泪水“嗤”的一声落在炭火里。说明此次谈恋爱终于没成功。满娘从此一直带着女儿住在弟弟家,直到逃难回来软姐开始在杭州大学教书时,她们母女才离开我们家迁至杭州。但爸妈始终把“软软”当作自己的女儿,我们也一直视软姐为亲姊妹。
第二章沙坪小屋时期
一天之内石门顿成死市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发动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侵略军于8月13日进攻上海,在金山卫登陆,到处狂轰滥炸。杭州时有空袭。爸爸他们暑假本来就是回故乡的,这时便派人把留守在田家园的徐家娘娘叫了回来。“行宫”暂时锁闭。后来杭州火车站被炸,杭州人纷纷逃难,爸爸又派人去把“行宫”取消,把其中的书籍器具装船载回石门。两处的器物并在一起,显得异常热闹。爸爸整理书籍,布置家具,忙了好几天。带回来的沙发和带开关的热水壶,镇上人从未见过。亲友们都来见识见识,我们小孩子总是喜欢热闹的,高兴得不得了,哪里想得到一场灾祸正在等待着我们!
11月6日,早上我和元草哥照例背了宅阅读从后门大井头到西竺庵上学去。回家吃中饭时,天上有飞机声,这也不足为奇,石门上空常有飞机经过。但这次飞得很低,声音很响,引起了大家注意。走到外面一看,一架双翼侦察机低低地飞过,低得可以望见飞机上的人影。很多人都到街头来看热闹。
爸爸听人说,上海南市已成一片火海,但总以为小镇上安全,所以一直按兵不动,甚至还在红烛高烧,开设素筵,过他40岁的生日。不过众宾客席间谈论的已是看到听到的种种惨像。这是缘缘堂最后一次热闹。这以后的几天,石门镇上已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到处都在谈论日军的种种罪行。
这天下午,我和二哥照旧去上学。两点光景,我们正在上课时,飞机又来了,还是飞得很低。盘旋了几个圈子,忽然接连“砰,砰”、“哒哒哒哒”、“轰!轰!”响得震耳欲聋。这一下,课堂一片混乱,同学老师都夺门而出,纷纷经操场逃往校外。我不管别人往哪儿逃,我第一个念头就是回家!对一个孩子来说,家是最温暖的,唯有家,才是自己的保护伞。
我逃到操场上,还没逃出校门,“哒哒哒哒”的机枪声又响起来。我连忙进旁边的厕所躲一下。机枪声一停,马上逃出校门往家里直奔。逃到大井头,还没进家门,离身不远处中了一枚炸弹。幸亏那时的炸弹杀伤范围不广,我才得无恙地逃进了自己家门。可是家里怎么一个人也没有芽选我一个个房间都走遍了,最后走到东房,也没人。可是听见爸爸的呼唤声:
“一吟快来!快来!”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啊!原来爸爸躲在东房北边的方桌底下,桌上还盖着丝绵被。爸爸正在向我招手。终于找到“保护伞”了!我如释重负,连忙也躲进去。哈哈!不仅爸爸,妈妈和姐姐哥哥们都在这里,还有正好在我们家做客的外婆也躲在一起呢!我开头觉得蛮好玩的,差点笑出声来。
“你阿哥呢?元草呢?”
爸妈很着急地问我。
“不知道呀。我和他不是一个教室的,不知他逃到哪里去了。”
一家人在桌下躲了个把小时,飞机声渐渐远去,我们才一个个爬出来。下午四点光景,元草哥也来了。一家人如释重负。爸妈问元草哥逃往哪儿去了。
“我看见平伯,平伯对我说:‘元草,你要性命跟我来!’我就跟了他逃到了野外。”
元草哥的话引起了我们孩子们的兴趣。后来我们常常模仿这句话:“元草,你要性命跟我来!”孩子毕竟是孩子,苦中作乐。爸爸却急于了解镇上遭难的情况,出去探询,才知这两小时内日寇在这个没有任何设防的小镇上投了十余枚炸弹,当场炸死三十多个人。受伤的不计其数。镇民门纷纷逃离,石门顿成死市。
宁为流亡者不当亡国奴
我有一个小姑妈叫丰雪珍(又名雪囡),排行第八,下边两个弟弟都是夭折的。雪姑妈生下来后,我祖母患了一场大病。况且那时我祖父尚未考中举人。家里还很贫困。种种原因,改变了雪姑妈一生的命运,她从小就被送到离镇六华里的南圣浜蒋家当童养媳,后来嫁给了蒋茂春。从此我们多了一家亲。我也有赖于此,如今有了雪姑妈的女儿阿七(蒋镜娥)家可以经常去跑跑,享受农家之乐。雪姑妈生的孩子很多,大多夭折。只剩下女儿蒋坤豪、1993年去世的儿子蒋镇东以及小我8岁的阿七。
蒋家一家纯朴敦厚。小姑妈嫁过去后我们家似乎没对他们家有什么特别的照顾,可他们得知石门镇遭难,马上想到“慈哥”(爸爸小名慈玉)一家。傍晚,茂春姑父和他弟弟继春马上摇出一只船来,把我们全家在潇潇暮雨中接到了南圣浜。雪姑妈擎着一盏油灯,一双小脚踮着湿地,亲自到河岸上来迎接。那河岸,至今还没变样。我每次经过那儿,逃难时的一切如在眼前。
茂春姑父把我们一家十人安排在他的族人蒋金康家新造的两开间楼房的整个楼面上,大家席地而卧。说起这新屋,据说是由于在旧屋里大宴宾客时二楼地板坍下来,致使一个叫玉如的小姑娘落到底楼灶上沸腾的油锅里死掉了,才重建的。
后来,爸爸曾写了一首很长的打油诗,描写逃难的情况。可惜没有保存下来。我们东拼西凑,也只凑了零零碎碎的几句。开头是这样:
浙江石门湾,原来是故乡。六日掼炸弹,逃到南圣浜。
第 5 章
恋耽美